宋元时期的琴人(一)
贯串着北宋一百多年中,有一个琴僧系统。他们师徒相传、人才辈出,始终在琴界有着重要地位。说他们是琴僧系统,因为除为首的朱文济是宫廷琴师之外,以后各代都是和尚,当时尊之为"大师"。
先说朱文济,他在太平兴国中(公元976——983)"鼓琴为天下第一"。他是一个很有见解,敢于坚持正确意见的琴待诏。当时,宋太宗为了树立自己的声望,打算把琴的七弦增为九弦,理由是:周文、武都可以增加两弦,我为什么不可以?他为了要和周文士、周武士比高低,子是别出心裁,想出了再加两弦的花样。一时逢迎的人对此大加恭维。只有朱文济从演奏的实际出发,大胆地提出了反对意见,说:"五弦尚有遗音,而益以二,今无所阙"(《琴书大全》),认为没有加弦的必要。由于朱文济在琴界有很大的影响,他的反对自然使得皇帝大为扫兴。但皇帝不仅不听他的合理意见,反而对他施加种种压力,强令他用新制的九弦琴,为近臣们演奏新曲。朱文济不得已,只好用其中的七条弦演奏了一曲传统琴曲。那些听众还以为果真是用新琴演奏新曲。不懂装懂的丞相为了向皇帝献殷勤,故意问道:"此新曲何名?"不料朱文济却老老实实地回答:"古《风入松》也!"他没有为皇帝的"盛事"捧场,反而当众揭穿了权贵们的无知。相反,另一个琴师赵裔,由于能够奉迎皇帝,不仅得到赏赐,而且得到报酬优厚的差使。尽管如此,朱文济却依然是"执前论不夺",充分表现出他"性冲淡,不好荣利"的艺术家的品格(《琴史》)。
他的得意门生是京师的慧日大师夷中,夷中又将琴技传授给知日、义海。他们都是很有名望的琴僧。
夷中的另一个弟子义海,在京师(今河南开封)向老师学完之后,回到自己的老家继续苦练。他在越州(今浙江绍兴)法华山练琴,"积十年不下山,昼夜手不释弦,遂穷其妙"。向义海学琴的人很多,但是没有一人能及得上他;"天下从海学琴者辐辏,无有臻其奥"。他的奥妙在哪里?沈括《梦溪笔谈》中指出:"海之艺不在于声,其意韵萧然,得于声外,此众人所不及也"。他和师兄知白一样,妙在有自己独到的意韵。正如他自己所说:"若浮云之在太虚,因风舒卷,万态千秋,不失自然之趣"(《琴苑要录》)。义海读书能文,有着广博的文学修养。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诗》被欧阳修讥之为"听琵琶",义海却很不以为然,他结合琴声特点逐句阐释,重新肯定了韩诗。他还总结琴曲的演奏速度的变化规律是:"急若繁星不乱,缓若流水不绝。"形象地指出:急促的曲调好象满天的繁星那样闪闪发亮,眩人眼目,却笼罩在静谧安详的气氛之中。缓慢的曲调象流水那样,表面看来象是静止不动,实际却源源不绝进动不息(见《琴苑要录》)。
则全和尚是义海的学生。他在自己著述的《则全和尚节奏指法》中,发挥了义海琴曲方面的论述,对演奏理论有独到的见解;同时,他所传授的琴曲在当时也是最受欢迎的。
则全的弟子钱塘僧照旷在政和间(公元1111——1117),以弹奏《广陵散》"音节殊妙"著称(《春渚纪闻》)。宣和间(公元1119——1125)照旷长期住在中都(今北京市), 出入于贵人之门(《墨庄漫录》)。
南宋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临安成为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著名琴师多出在这一带,称之为浙派,他们的传谱称"浙谱",以区别于以前的"江西谱"。浙派中以张岩的琴师郭楚望成就最大。他继承并发展了传统的琴曲,有一些颇具特色的琴曲创作。这些琴曲通过他的学生刘志方传授给杨瓒的门客徐天民、毛敏仲。从此,浙派的琴曲艺术一直影响到元、明各代。
先说朱文济,他在太平兴国中(公元976——983)"鼓琴为天下第一"。他是一个很有见解,敢于坚持正确意见的琴待诏。当时,宋太宗为了树立自己的声望,打算把琴的七弦增为九弦,理由是:周文、武都可以增加两弦,我为什么不可以?他为了要和周文士、周武士比高低,子是别出心裁,想出了再加两弦的花样。一时逢迎的人对此大加恭维。只有朱文济从演奏的实际出发,大胆地提出了反对意见,说:"五弦尚有遗音,而益以二,今无所阙"(《琴书大全》),认为没有加弦的必要。由于朱文济在琴界有很大的影响,他的反对自然使得皇帝大为扫兴。但皇帝不仅不听他的合理意见,反而对他施加种种压力,强令他用新制的九弦琴,为近臣们演奏新曲。朱文济不得已,只好用其中的七条弦演奏了一曲传统琴曲。那些听众还以为果真是用新琴演奏新曲。不懂装懂的丞相为了向皇帝献殷勤,故意问道:"此新曲何名?"不料朱文济却老老实实地回答:"古《风入松》也!"他没有为皇帝的"盛事"捧场,反而当众揭穿了权贵们的无知。相反,另一个琴师赵裔,由于能够奉迎皇帝,不仅得到赏赐,而且得到报酬优厚的差使。尽管如此,朱文济却依然是"执前论不夺",充分表现出他"性冲淡,不好荣利"的艺术家的品格(《琴史》)。
他的得意门生是京师的慧日大师夷中,夷中又将琴技传授给知日、义海。他们都是很有名望的琴僧。
夷中的另一个弟子义海,在京师(今河南开封)向老师学完之后,回到自己的老家继续苦练。他在越州(今浙江绍兴)法华山练琴,"积十年不下山,昼夜手不释弦,遂穷其妙"。向义海学琴的人很多,但是没有一人能及得上他;"天下从海学琴者辐辏,无有臻其奥"。他的奥妙在哪里?沈括《梦溪笔谈》中指出:"海之艺不在于声,其意韵萧然,得于声外,此众人所不及也"。他和师兄知白一样,妙在有自己独到的意韵。正如他自己所说:"若浮云之在太虚,因风舒卷,万态千秋,不失自然之趣"(《琴苑要录》)。义海读书能文,有着广博的文学修养。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诗》被欧阳修讥之为"听琵琶",义海却很不以为然,他结合琴声特点逐句阐释,重新肯定了韩诗。他还总结琴曲的演奏速度的变化规律是:"急若繁星不乱,缓若流水不绝。"形象地指出:急促的曲调好象满天的繁星那样闪闪发亮,眩人眼目,却笼罩在静谧安详的气氛之中。缓慢的曲调象流水那样,表面看来象是静止不动,实际却源源不绝进动不息(见《琴苑要录》)。
则全和尚是义海的学生。他在自己著述的《则全和尚节奏指法》中,发挥了义海琴曲方面的论述,对演奏理论有独到的见解;同时,他所传授的琴曲在当时也是最受欢迎的。
则全的弟子钱塘僧照旷在政和间(公元1111——1117),以弹奏《广陵散》"音节殊妙"著称(《春渚纪闻》)。宣和间(公元1119——1125)照旷长期住在中都(今北京市), 出入于贵人之门(《墨庄漫录》)。
南宋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临安成为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著名琴师多出在这一带,称之为浙派,他们的传谱称"浙谱",以区别于以前的"江西谱"。浙派中以张岩的琴师郭楚望成就最大。他继承并发展了传统的琴曲,有一些颇具特色的琴曲创作。这些琴曲通过他的学生刘志方传授给杨瓒的门客徐天民、毛敏仲。从此,浙派的琴曲艺术一直影响到元、明各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