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程
昆明——宾川
在班车开动的一瞬间我开始了旅程。之所以要去鸡足山是为了能更好体会空灵的禅境。出发前查阅了资料,鸡足山雄踞于云贵高原滇西北宾川县境内西北隅,西与大理、洱源毗邻,北与鹤庆相连,因其山势顶耸西北,逶迤东南,前列三支,后伸一岭,形似鸡足而得名。作为东南亚著名的佛教圣地,中国汉传、藏传佛教交汇地和世界佛教禅宗发源地,素有“鸡足奇秀甲天下”、“灵山佛都”等美誉。鸡足山气势磅礴,方圆百里,最高峰为天柱峰,海拔3240米,登临其山,可东观日出,南瞰浮云,西望苍山、洱海、北眺玉龙雪山,人称“绝顶四观”。山上松林茂盛,修竹丛生,蜀汉时始建小庵,唐代扩建,兴盛于明清。有大小寺宇百余座,为中国佛教名山之一。
这里是迦叶尊者的道场,两千多年前释迦牟尼大弟子饮光迦叶携衣入定鸡足山华首门,奠定了它在佛教界的崇高地位。元、明两代,形成了以迦叶殿为主的八大寺七十一丛林。鼎盛时期发展到三十六寺七十二庵,常驻僧尼达数千人的宏大规模。鸡足山素以雄、险、奇、秀、幽著称,徐霞客胜赞“器观尽收今古胜”、“实首海内矣!”
再次造访这充满神秘气息的圣地我不禁有些激动,一路上天气很好,秋季的天空有种与其他三季截然不同的蓝,似乎没有边际的澄澈着,云朵在天空中变幻不定,五个小时的车程让人们昏昏欲睡,我阖住眼却难以入眠,脑海中一直回旋着这次旅行的意义,究竟是为了什么而出发呢?而我又要找寻些什么?
到达宾川县城后转乘绿色的鸡足山专线车,沿路的佛教雕塑彰显着佛法的宏大。进山的路修的不错,我在晚饭时间到达了祝圣寺。夕阳的光将房檐上悬挂的响马照射的闪闪发亮,我办理好住宿手续便前往斋堂用餐,清爽的小菜、开胃的各种咸菜搭配着香糯可口的白米饭,没什么比这更好了。
夜里的祝圣寺极安静,能听到潺潺的流水声、不知名的鸟儿在树枝间偶尔的低语,我站在木质阁楼的走廊上和大殿里的灯火相对,一时间竟恍惚了,“我”不知去往何处,心归何地。暮鼓晨钟,沉沉的鼓声响起了,一声一声敲打着我迷惘的灵魂。
早晨五点,钟声便回荡在寺里,一记一记如同在心头响起,我无法再安睡,想来这钟声是要警醒世人不要贪恋睡眠,而要努力精进。天色还是漆黑,大殿却已是灯火通明,钟楼和鼓楼也亮起灯光,两位师父各司其职,钟声结束后紧接着便是鼓声,司鼓的师父一身水蓝色僧服专注于他的击打,我站在鼓楼下凝视着他的身影竟痴了去,只是凝神定立着,完全没知觉到身后师父们的疾走而过。
昨日接待我的师父一身玄色来到我身边,邀我一同早课,我尾随她来到大殿之上,其他师父们已经准备好了。
大殿是庄严的,金身的佛祖拈花端坐于莲座之上。我第一次在大雄宝殿里如此接近佛像,佛祖低垂的眉目似乎要包容天地间的一切,那枝金色花朵也似有无尽的佛法蕴含其中。在一片温暖的烛光中师父们开始了梵唱,和着木鱼、磬、钵盂的声音,空灵而直入人心,虽然不能听懂,但我心中却充满喜悦,淡淡的檀香袭来,我和师父们一起跪拜、绕殿、称颂佛号……一切都井然有序,一切都虔诚无比。相比在家修行的居士,这样的氛围真的很难拥有,无怪“天下名山僧占多”,而那些能在凡尘中仍保持一颗向佛、礼佛之心的人就更加难能可贵。
早课结束后六点半左右,踏出殿门,之前漆黑的天空已露出丝丝光亮,一弯残月半悬于空,那一刻只觉得身心自在,十分满足。这或许就是宗教的力量,有信仰是幸福的,至少精神上会丰富很多,对事物也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
早饭以后收拾好行李移居到万寿庵。这座明代便建成的清修之地在我看来是鸡足山最漂亮的庵堂。院落宽敞、花木繁茂、水清鱼跃,师父们平易近人,就连庵里的猫儿小狗也情趣万千。
办理好住宿手续,天空下起了小雨,但这也阻挡不了我向金顶出发的脚步。
一路上有些湿滑,我放慢脚步在林中穿行着,清新的空气填满胸中,所有不愉快都可以在这呼吸吐纳间消失殆尽。云门禅师曾问僧徒们:“十五日已前不问汝,十五日已后道将一句来。”众僧无言以对,云门禅师只好自己回答:“日日是好日。”世人只想拿起,却不愿放下,若没有行囊而行走于天地之间该有多轻松惬意啊!
走到避雨轩时雨势渐大,正应了此处名号。一副对联赫然映入眼帘:“愿我居山且话山,几人出世能忘世。”出世和入世有时也颇矛盾,渴望山林的清幽却又难以割舍俗世的繁华,身心的煎熬也源于此吧。
雨渐渐停了,秋日的阳光从云层中洒落到山间,暖暖地抚摸过我的脸庞。在一路阳光的陪伴下我来到了迦叶殿。
迦叶殿也称袈裟殿,位于鸡足山天柱峰半山腰东面。传说鸡足山的开山祖师迦叶尊者在殿内的大盘石上守衣入定五百年而得名。基于此原因迦叶殿在鸡足山众多的庙宇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称为“山中第一寺”和“山中诸寺之祖庭”。对于迦叶殿我更喜欢它后面的坐禅石莲台,三十多个石刻的莲花座在树荫的遮蔽下沉寂无语,我一一拂过,哪一个是迦叶尊者的尊座呢?之后又是谁在此禅定,领悟天地间的玄妙道理?我随意挑选了一个莲座盘腿静坐于上,闭上眼感受一次修行者的功课。清风拂面,鸟儿轻鸣。我融入这自然,如浮云流水。
华首门依然巍峨耸立,巨大的岩石前我合掌行礼。迦叶尊者对佛祖信守承诺,他还在等待着佛祖的再度降临。挂在石壁上的纯白和金色的哈达在强劲的山风中舞动着,仿佛下一秒就会随风而去。我默默祈祷,希望大智慧再次拯救尘世中迷途的众生灵魂。
入夜,万籁俱寂,偶尔能听到僧侣们的诵经声。走出房间站在院落里,只有佛堂的灯火从门缝里漏出一丝丝,不由地抬头,漫天的星斗像一幅幔帐般向我压过来。璀璨的星光似乎触手可及,我没有办法区分出星座,眼中所及之处全是星星。人的渺小在星空前尤为突出,这短暂的生命甚至都不及一颗星辰,我们为何要争吵,为何要计较,为何不能珍惜,一瞬间真想投入这永恒的夜空,不再回头。
宾川——下关
来到大理古城时我有那么一点失望:游客太多!其实自己不也是么。这座古城东临碧波荡漾的洱海,西倚常年青翠的苍山,形成了“一水绕苍山,苍山抱古城”的格局。从779年南诏王异牟寻迁都阳苴咩城已有一千二百年的建造历史。现存的大理古城是以明朝初年在阳苴咩城的基础上恢复的,城呈方形,开四门,上建城楼,下有卫城,更有南北三条溪水作为天然屏障,城墙外层是砖砌的,城内由南到北横贯着五条大街,自西向东纵穿了八条街巷,整个城市呈棋盘式布局。
没到达之前也曾多次想象它的模样,见到后真的会有种幻灭的感觉,几乎每个角落都有游客,导游们举着各自标识的小旗子领着团员们穿梭在人流中。我毫无目的的闲逛着,突然“大理州博物馆”出现在我眼前,不用多想我径直走了进去。和门外的喧嚣相比这里简直是世外桃源,下午的阳光从树枝间细细洒出,在碧绿的草地上投射出长长短短的树影。随着历史长卷的展开我了解了大理国先民的生活,南诏时期的一尊观音像吸引了我,那雕刻精美的衣襟、鲜活的面容,令人赞叹。这时期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比较大,陪葬的人偶多少有唐朝风貌,再到元、明时期的人偶更加栩栩如生。最后到结余部分有一副古城的航拍照片,那构造完全一个缩小版的长安,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们拥有的是我们此刻无法想象的华丽生活吧。
夜色降临,酒吧里传出歌声和手鼓声,或许我们和千年前的人们并无不同,他们也歌唱,他们也舞蹈,他们也在这个世界悲伤,也在这个世界消失不见……
下关——双廊
从下关北客运站乘车到双廊,一路上有的是美丽景色。充满民族特色的白族民居,外墙上遒劲的书法,金黄的花朵垂下,随风摇摆,那金色也如水波般荡漾起来。
历史资料中记载,双廊位于洱源县东南和洱海的东岸,古名栓廊,一名良甸村。双廊南有长约七公里的弧形海岸,名莲花曲,北有长约五公里的弧形海湾,称罗莳曲,二曲形如两条长廊,是洱海著名的九曲中的二曲。洱海中有风光秀丽的玉几岛、金梭岛将位于二曲之间的青山、莲花曲、长育、大建旁、天生营、康海、良甸村、伙山等九个自然村均栓在廊内,故称双廊。
双廊西有天生营小岛,与南面的小金梭岛南北相对,称姊妹岛。来到大建旁村投宿,找到一家名为“榕驿”的民宿,不大,两间标间,四个床位,兴许是背海的缘故,今天的客人只有我。
老板话不多,老板娘倒热情,还有他们的小儿子,整天笑嘻嘻的,和老板娘那叫一个神似。安顿好以后我沿着水边慢慢走着,波光粼粼的洱海在我眼前闪耀着,这里是世俗的,人们喝着啤酒,咀嚼着新鲜的鱼虾,每个人看起来都是那么光鲜亮丽。
在双廊镇上有一些独立的小店,售卖衣服、CD、明信片、书籍、自制的土陶罐、小饰品、笔记本……其中有一家名为“杂字”的店很有意思,和店员妹妹聊天得知,开这家店的两位东家曾是出版界中的名人,然而她们却毅然放弃了在大多数人看来是优裕的生活,她们卖掉了房子、车子,用积蓄去旅行,做独立杂志,开小店,做她们想做的一切。我坐在角落里品读着她们的文字,这也是人生,不同的生活态度造就了她们。店里的小猫才会走路,调皮可爱,并不怕生,一双大眼睛好奇地盯着我的衣服带子,终于等我坐下后便努力跳到我怀里,它蜷缩着玩了一会儿衣服带子后竟睡着了,我不愿吵醒它便保持一个姿势看书,店员妹妹很体贴的为我送上清香可口的茉莉花茶,翻看着这店里的留言薄,那些不知名的人们所写下的话,有的开心,有的伤感,有为自己祝福,也有为别人的牵挂……人啊,到这个世界上来不都想留下点什么吗?行走着,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如何与自己相处,如何去爱……
莫约四十分钟后猫咪醒了,它跳下地直奔店员妹妹而去,原来已到了它的晚餐时间。我把散步时从路边采回的芒草插在了店里最大的一个陶罐里,整个店突然增添了一抹浓浓的秋意。天色渐暗,临街的店铺已亮起了灯,我离开“杂字”向玉几岛走去,那里的咖啡馆“猫舍”会提供给我一份不错的晚餐。
第二天迎接我的是晴朗的早晨,到租车行租了一辆自行车向挖色镇骑去,目的地是海东镇的天镜阁。一路上盛开的波斯菊装点着秋日的洱海,碧波之间不时有渔船出没,云影在山岗上移动着,环海公路上车很少,路过小普陀时我驻足遥望了一会儿,这座修建在水中小岛上的庙宇也失去了往日的平静,游人们来来往往,早已没有了修行的氛围。
爬上一个大坡,在树枝间隐约可见飞檐,我推车寻去,一座供奉观音菩萨的小阁临海而建,其名海天阁。这里少了热闹却拥有一份宁静,带着洱海特有味道的微风将悬挂的响马摇响了,开始变黄的树叶衬托着碧蓝的天空,一种纯粹的气息弥散开来。
从天镜阁回到双廊,来回八个小时,我的手臂已被严重灼伤。归还了车子去“猫舍”小憩。这家蓝白风格装饰的咖啡馆让人联想到爱琴海旁的那些小房子。干净舒适的桌椅,土罐子里的波斯菊和五只大猫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喝着老板自制的奶茶,品尝着香滑的芝士蛋糕,抚摸着身旁的大猫给朋友们写着明信片。我们都是不同的人,在这个世界上相遇,相识本身就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偌大的世界偏偏就在这个时候,在这个地点遇到。我想我不会忘记他们,那些曾给我温暖和美好回忆的人们。
下关——丽江
坐了二小时的火车,我从大理的风花雪月中来到了玉龙雪山脚下的丽江。因为晚点缘故已经没有从大研古镇到束河古镇的直达车了,问好了一趟公交车可以到离束河古镇不远的终点站,之后再步行就好了。于是在无人的公路上背着大包的我像一只飞蛾般,朝向那远方的点点灯光扑去。
走了大约二十分钟,终于到达束河古镇。开始寻找投宿地——K2青年旅社。七拐八绕下在我快要失去耐心的时候突然出现了!四人间的床位干净舒适,24小时供应的热水冲走了我一天的疲惫,躺在暖和的被窝里听着楼下酒吧里的歌声沉沉睡去。
早晨超凉的空气撞击着我的肺,仿佛雪山的寒冽已融入了风中。束河,纳西语称“绍坞”,那条开通于唐代的茶马古道,从滇南经丽江直达西藏拉萨,而束河村后的聚宝山形如堆垒之高峰,以山名村,流传变异而来,意为“高峰下的村寨”。这里是纳西先民在丽江坝子中最早的聚居地之一,也是茶马古道上保存完好的重要集镇。
我沿着一家家临水而居的店铺慢慢走着,香甜的丽江粑粑在这清爽的早晨真是有说不出的美味。顺着流水的指引来到村头两处泉源,其中一潭水称为“九鼎龙潭”,又称“龙泉”。潭水周围绿柳垂地,翠柏指天,泉水清澈,游鱼可数。从潭中溢出的流水蜿蜒于村中道旁,远近汩汩有声,滋润街头巷尾,清冽甘爽,涌流不绝,使百姓受惠无穷。
河面上的青龙桥长25米,宽4.5米,高4米,全部由石块垒砌,它被列为丽江古石桥之最。这座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青龙桥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了,这是木氏土司鼎盛时期的标志性建筑。大块的石面凹凸在桥面上,历经百年的风雨愈加光滑锃亮而不失厚重,仔细聆听那曾经来往不绝的马蹄声仿佛仍回响于天地间。
晚饭在一家广东人开的小店里解决,店主和他漂亮的妻子及可爱的女儿一起生活在这里。在他的天台上我与傍晚的玉龙雪山欣然相望,夕阳橘红的光将雪山染上一层温暖的色彩,天空肆无忌惮的展现在我的头顶,360度都可以看到的天空在这个很多高楼林立的世界尤为珍贵。
游荡了一天后我回到K2,酒吧里已经有了歌声,旅社里的狗狗静静爬在台前,暧昧的灯光让人们沉浸其中,酒精淡淡的香味充斥在空气中,吉他里流转出的曲调让人忘忧。
旅行即将结束,行走的时候似乎没时间去考虑人生的意义,只一味感受着沿途的风景,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人所带来的体验。什么才是最好的人生?每个人的定义都不同,相同的只是我们都是旅人,在这世间行走。
在班车开动的一瞬间我开始了旅程。之所以要去鸡足山是为了能更好体会空灵的禅境。出发前查阅了资料,鸡足山雄踞于云贵高原滇西北宾川县境内西北隅,西与大理、洱源毗邻,北与鹤庆相连,因其山势顶耸西北,逶迤东南,前列三支,后伸一岭,形似鸡足而得名。作为东南亚著名的佛教圣地,中国汉传、藏传佛教交汇地和世界佛教禅宗发源地,素有“鸡足奇秀甲天下”、“灵山佛都”等美誉。鸡足山气势磅礴,方圆百里,最高峰为天柱峰,海拔3240米,登临其山,可东观日出,南瞰浮云,西望苍山、洱海、北眺玉龙雪山,人称“绝顶四观”。山上松林茂盛,修竹丛生,蜀汉时始建小庵,唐代扩建,兴盛于明清。有大小寺宇百余座,为中国佛教名山之一。
这里是迦叶尊者的道场,两千多年前释迦牟尼大弟子饮光迦叶携衣入定鸡足山华首门,奠定了它在佛教界的崇高地位。元、明两代,形成了以迦叶殿为主的八大寺七十一丛林。鼎盛时期发展到三十六寺七十二庵,常驻僧尼达数千人的宏大规模。鸡足山素以雄、险、奇、秀、幽著称,徐霞客胜赞“器观尽收今古胜”、“实首海内矣!”
再次造访这充满神秘气息的圣地我不禁有些激动,一路上天气很好,秋季的天空有种与其他三季截然不同的蓝,似乎没有边际的澄澈着,云朵在天空中变幻不定,五个小时的车程让人们昏昏欲睡,我阖住眼却难以入眠,脑海中一直回旋着这次旅行的意义,究竟是为了什么而出发呢?而我又要找寻些什么?
到达宾川县城后转乘绿色的鸡足山专线车,沿路的佛教雕塑彰显着佛法的宏大。进山的路修的不错,我在晚饭时间到达了祝圣寺。夕阳的光将房檐上悬挂的响马照射的闪闪发亮,我办理好住宿手续便前往斋堂用餐,清爽的小菜、开胃的各种咸菜搭配着香糯可口的白米饭,没什么比这更好了。
夜里的祝圣寺极安静,能听到潺潺的流水声、不知名的鸟儿在树枝间偶尔的低语,我站在木质阁楼的走廊上和大殿里的灯火相对,一时间竟恍惚了,“我”不知去往何处,心归何地。暮鼓晨钟,沉沉的鼓声响起了,一声一声敲打着我迷惘的灵魂。
早晨五点,钟声便回荡在寺里,一记一记如同在心头响起,我无法再安睡,想来这钟声是要警醒世人不要贪恋睡眠,而要努力精进。天色还是漆黑,大殿却已是灯火通明,钟楼和鼓楼也亮起灯光,两位师父各司其职,钟声结束后紧接着便是鼓声,司鼓的师父一身水蓝色僧服专注于他的击打,我站在鼓楼下凝视着他的身影竟痴了去,只是凝神定立着,完全没知觉到身后师父们的疾走而过。
昨日接待我的师父一身玄色来到我身边,邀我一同早课,我尾随她来到大殿之上,其他师父们已经准备好了。
大殿是庄严的,金身的佛祖拈花端坐于莲座之上。我第一次在大雄宝殿里如此接近佛像,佛祖低垂的眉目似乎要包容天地间的一切,那枝金色花朵也似有无尽的佛法蕴含其中。在一片温暖的烛光中师父们开始了梵唱,和着木鱼、磬、钵盂的声音,空灵而直入人心,虽然不能听懂,但我心中却充满喜悦,淡淡的檀香袭来,我和师父们一起跪拜、绕殿、称颂佛号……一切都井然有序,一切都虔诚无比。相比在家修行的居士,这样的氛围真的很难拥有,无怪“天下名山僧占多”,而那些能在凡尘中仍保持一颗向佛、礼佛之心的人就更加难能可贵。
早课结束后六点半左右,踏出殿门,之前漆黑的天空已露出丝丝光亮,一弯残月半悬于空,那一刻只觉得身心自在,十分满足。这或许就是宗教的力量,有信仰是幸福的,至少精神上会丰富很多,对事物也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
早饭以后收拾好行李移居到万寿庵。这座明代便建成的清修之地在我看来是鸡足山最漂亮的庵堂。院落宽敞、花木繁茂、水清鱼跃,师父们平易近人,就连庵里的猫儿小狗也情趣万千。
办理好住宿手续,天空下起了小雨,但这也阻挡不了我向金顶出发的脚步。
一路上有些湿滑,我放慢脚步在林中穿行着,清新的空气填满胸中,所有不愉快都可以在这呼吸吐纳间消失殆尽。云门禅师曾问僧徒们:“十五日已前不问汝,十五日已后道将一句来。”众僧无言以对,云门禅师只好自己回答:“日日是好日。”世人只想拿起,却不愿放下,若没有行囊而行走于天地之间该有多轻松惬意啊!
走到避雨轩时雨势渐大,正应了此处名号。一副对联赫然映入眼帘:“愿我居山且话山,几人出世能忘世。”出世和入世有时也颇矛盾,渴望山林的清幽却又难以割舍俗世的繁华,身心的煎熬也源于此吧。
雨渐渐停了,秋日的阳光从云层中洒落到山间,暖暖地抚摸过我的脸庞。在一路阳光的陪伴下我来到了迦叶殿。
迦叶殿也称袈裟殿,位于鸡足山天柱峰半山腰东面。传说鸡足山的开山祖师迦叶尊者在殿内的大盘石上守衣入定五百年而得名。基于此原因迦叶殿在鸡足山众多的庙宇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称为“山中第一寺”和“山中诸寺之祖庭”。对于迦叶殿我更喜欢它后面的坐禅石莲台,三十多个石刻的莲花座在树荫的遮蔽下沉寂无语,我一一拂过,哪一个是迦叶尊者的尊座呢?之后又是谁在此禅定,领悟天地间的玄妙道理?我随意挑选了一个莲座盘腿静坐于上,闭上眼感受一次修行者的功课。清风拂面,鸟儿轻鸣。我融入这自然,如浮云流水。
华首门依然巍峨耸立,巨大的岩石前我合掌行礼。迦叶尊者对佛祖信守承诺,他还在等待着佛祖的再度降临。挂在石壁上的纯白和金色的哈达在强劲的山风中舞动着,仿佛下一秒就会随风而去。我默默祈祷,希望大智慧再次拯救尘世中迷途的众生灵魂。
入夜,万籁俱寂,偶尔能听到僧侣们的诵经声。走出房间站在院落里,只有佛堂的灯火从门缝里漏出一丝丝,不由地抬头,漫天的星斗像一幅幔帐般向我压过来。璀璨的星光似乎触手可及,我没有办法区分出星座,眼中所及之处全是星星。人的渺小在星空前尤为突出,这短暂的生命甚至都不及一颗星辰,我们为何要争吵,为何要计较,为何不能珍惜,一瞬间真想投入这永恒的夜空,不再回头。
宾川——下关
来到大理古城时我有那么一点失望:游客太多!其实自己不也是么。这座古城东临碧波荡漾的洱海,西倚常年青翠的苍山,形成了“一水绕苍山,苍山抱古城”的格局。从779年南诏王异牟寻迁都阳苴咩城已有一千二百年的建造历史。现存的大理古城是以明朝初年在阳苴咩城的基础上恢复的,城呈方形,开四门,上建城楼,下有卫城,更有南北三条溪水作为天然屏障,城墙外层是砖砌的,城内由南到北横贯着五条大街,自西向东纵穿了八条街巷,整个城市呈棋盘式布局。
没到达之前也曾多次想象它的模样,见到后真的会有种幻灭的感觉,几乎每个角落都有游客,导游们举着各自标识的小旗子领着团员们穿梭在人流中。我毫无目的的闲逛着,突然“大理州博物馆”出现在我眼前,不用多想我径直走了进去。和门外的喧嚣相比这里简直是世外桃源,下午的阳光从树枝间细细洒出,在碧绿的草地上投射出长长短短的树影。随着历史长卷的展开我了解了大理国先民的生活,南诏时期的一尊观音像吸引了我,那雕刻精美的衣襟、鲜活的面容,令人赞叹。这时期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比较大,陪葬的人偶多少有唐朝风貌,再到元、明时期的人偶更加栩栩如生。最后到结余部分有一副古城的航拍照片,那构造完全一个缩小版的长安,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们拥有的是我们此刻无法想象的华丽生活吧。
夜色降临,酒吧里传出歌声和手鼓声,或许我们和千年前的人们并无不同,他们也歌唱,他们也舞蹈,他们也在这个世界悲伤,也在这个世界消失不见……
下关——双廊
从下关北客运站乘车到双廊,一路上有的是美丽景色。充满民族特色的白族民居,外墙上遒劲的书法,金黄的花朵垂下,随风摇摆,那金色也如水波般荡漾起来。
历史资料中记载,双廊位于洱源县东南和洱海的东岸,古名栓廊,一名良甸村。双廊南有长约七公里的弧形海岸,名莲花曲,北有长约五公里的弧形海湾,称罗莳曲,二曲形如两条长廊,是洱海著名的九曲中的二曲。洱海中有风光秀丽的玉几岛、金梭岛将位于二曲之间的青山、莲花曲、长育、大建旁、天生营、康海、良甸村、伙山等九个自然村均栓在廊内,故称双廊。
双廊西有天生营小岛,与南面的小金梭岛南北相对,称姊妹岛。来到大建旁村投宿,找到一家名为“榕驿”的民宿,不大,两间标间,四个床位,兴许是背海的缘故,今天的客人只有我。
老板话不多,老板娘倒热情,还有他们的小儿子,整天笑嘻嘻的,和老板娘那叫一个神似。安顿好以后我沿着水边慢慢走着,波光粼粼的洱海在我眼前闪耀着,这里是世俗的,人们喝着啤酒,咀嚼着新鲜的鱼虾,每个人看起来都是那么光鲜亮丽。
在双廊镇上有一些独立的小店,售卖衣服、CD、明信片、书籍、自制的土陶罐、小饰品、笔记本……其中有一家名为“杂字”的店很有意思,和店员妹妹聊天得知,开这家店的两位东家曾是出版界中的名人,然而她们却毅然放弃了在大多数人看来是优裕的生活,她们卖掉了房子、车子,用积蓄去旅行,做独立杂志,开小店,做她们想做的一切。我坐在角落里品读着她们的文字,这也是人生,不同的生活态度造就了她们。店里的小猫才会走路,调皮可爱,并不怕生,一双大眼睛好奇地盯着我的衣服带子,终于等我坐下后便努力跳到我怀里,它蜷缩着玩了一会儿衣服带子后竟睡着了,我不愿吵醒它便保持一个姿势看书,店员妹妹很体贴的为我送上清香可口的茉莉花茶,翻看着这店里的留言薄,那些不知名的人们所写下的话,有的开心,有的伤感,有为自己祝福,也有为别人的牵挂……人啊,到这个世界上来不都想留下点什么吗?行走着,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如何与自己相处,如何去爱……
莫约四十分钟后猫咪醒了,它跳下地直奔店员妹妹而去,原来已到了它的晚餐时间。我把散步时从路边采回的芒草插在了店里最大的一个陶罐里,整个店突然增添了一抹浓浓的秋意。天色渐暗,临街的店铺已亮起了灯,我离开“杂字”向玉几岛走去,那里的咖啡馆“猫舍”会提供给我一份不错的晚餐。
第二天迎接我的是晴朗的早晨,到租车行租了一辆自行车向挖色镇骑去,目的地是海东镇的天镜阁。一路上盛开的波斯菊装点着秋日的洱海,碧波之间不时有渔船出没,云影在山岗上移动着,环海公路上车很少,路过小普陀时我驻足遥望了一会儿,这座修建在水中小岛上的庙宇也失去了往日的平静,游人们来来往往,早已没有了修行的氛围。
爬上一个大坡,在树枝间隐约可见飞檐,我推车寻去,一座供奉观音菩萨的小阁临海而建,其名海天阁。这里少了热闹却拥有一份宁静,带着洱海特有味道的微风将悬挂的响马摇响了,开始变黄的树叶衬托着碧蓝的天空,一种纯粹的气息弥散开来。
从天镜阁回到双廊,来回八个小时,我的手臂已被严重灼伤。归还了车子去“猫舍”小憩。这家蓝白风格装饰的咖啡馆让人联想到爱琴海旁的那些小房子。干净舒适的桌椅,土罐子里的波斯菊和五只大猫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喝着老板自制的奶茶,品尝着香滑的芝士蛋糕,抚摸着身旁的大猫给朋友们写着明信片。我们都是不同的人,在这个世界上相遇,相识本身就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偌大的世界偏偏就在这个时候,在这个地点遇到。我想我不会忘记他们,那些曾给我温暖和美好回忆的人们。
下关——丽江
坐了二小时的火车,我从大理的风花雪月中来到了玉龙雪山脚下的丽江。因为晚点缘故已经没有从大研古镇到束河古镇的直达车了,问好了一趟公交车可以到离束河古镇不远的终点站,之后再步行就好了。于是在无人的公路上背着大包的我像一只飞蛾般,朝向那远方的点点灯光扑去。
走了大约二十分钟,终于到达束河古镇。开始寻找投宿地——K2青年旅社。七拐八绕下在我快要失去耐心的时候突然出现了!四人间的床位干净舒适,24小时供应的热水冲走了我一天的疲惫,躺在暖和的被窝里听着楼下酒吧里的歌声沉沉睡去。
早晨超凉的空气撞击着我的肺,仿佛雪山的寒冽已融入了风中。束河,纳西语称“绍坞”,那条开通于唐代的茶马古道,从滇南经丽江直达西藏拉萨,而束河村后的聚宝山形如堆垒之高峰,以山名村,流传变异而来,意为“高峰下的村寨”。这里是纳西先民在丽江坝子中最早的聚居地之一,也是茶马古道上保存完好的重要集镇。
我沿着一家家临水而居的店铺慢慢走着,香甜的丽江粑粑在这清爽的早晨真是有说不出的美味。顺着流水的指引来到村头两处泉源,其中一潭水称为“九鼎龙潭”,又称“龙泉”。潭水周围绿柳垂地,翠柏指天,泉水清澈,游鱼可数。从潭中溢出的流水蜿蜒于村中道旁,远近汩汩有声,滋润街头巷尾,清冽甘爽,涌流不绝,使百姓受惠无穷。
河面上的青龙桥长25米,宽4.5米,高4米,全部由石块垒砌,它被列为丽江古石桥之最。这座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青龙桥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了,这是木氏土司鼎盛时期的标志性建筑。大块的石面凹凸在桥面上,历经百年的风雨愈加光滑锃亮而不失厚重,仔细聆听那曾经来往不绝的马蹄声仿佛仍回响于天地间。
晚饭在一家广东人开的小店里解决,店主和他漂亮的妻子及可爱的女儿一起生活在这里。在他的天台上我与傍晚的玉龙雪山欣然相望,夕阳橘红的光将雪山染上一层温暖的色彩,天空肆无忌惮的展现在我的头顶,360度都可以看到的天空在这个很多高楼林立的世界尤为珍贵。
游荡了一天后我回到K2,酒吧里已经有了歌声,旅社里的狗狗静静爬在台前,暧昧的灯光让人们沉浸其中,酒精淡淡的香味充斥在空气中,吉他里流转出的曲调让人忘忧。
旅行即将结束,行走的时候似乎没时间去考虑人生的意义,只一味感受着沿途的风景,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人所带来的体验。什么才是最好的人生?每个人的定义都不同,相同的只是我们都是旅人,在这世间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