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西天万里遥
过去书桌下压着一张山西地图,图上标注着几位美人,比如定襄出了貂蝉,永济养育玉环,文水有女皇武则天。这张图深深印在我脑海里,许多时候我们记起一个地方,是因为那里有一个点,触动了心头。每个人的脑海里都有一副地图,我的那副图里,标注美食、美景和美人,孔夫子说得好,食色性也。
车沿着高速公路飞驰着,两边的土丘土山纷纷退后。时间就像风一般的从耳边溜走,有些山头是泛青了的,春天,呼啸着冲进来,带着一股诱人的味道。此行目的地是山西省南部的隰县,一念起这两个字,呈现一片金黄色,黄橙橙的玉露香梨,金灿灿的小西天,这是此地的两张名片。隰县的梨是吃过的,汁多酥脆。小西天从未来过,只记得小学同桌对我说他的故乡有一座寺庙,金碧辉煌如仙境。时光荏苒,斯人不复当年,我来此,要圆一个童年时的梦。这块土地上有过一段有意思的历史,晋献公的宠妃骊姬想立自己的儿子奚齐为王,琢磨出了一个计策,以镇守封地为由把公子重耳、夷吾撤离权力中心。晋献公派士蒍修城,他心里明白骊姬的私心,便修了一座豆腐渣工程,装装样子。夷吾不知是计,将此事禀告了父亲。献公责问士蒍,士蒍回答说边城平安,不必守城。退下之后,他赋歌曰:“狐裘龙葺,一国三公,吾适谁从”。不久之后,士蒍的话果然应验。当晋献公的军队打到隰县(晋公子重耳的封地,旧称蒲邑)时,重耳没有自杀和反抗,他只说“君父之命不可违,若有违抗者,吾仇也。”开始了逃亡十九年的生活。
汽车开到县城里,我的脚印似乎与古人重叠了,《隰州志》里云,“一地耳,忽为县,忽为州,忽为郡,忽为总管府,或分或合,建置不常,此可以观世变矣。”世事变幻,本是常理。在变化之中,亦有永恒的地方,比如我记忆里的晋公子重耳,比如这里的方言,是最正经的宋元白话。隰县沟壑纵横,重冈四周,这种地理条件像一瓮密封的酒,保存了文化正宗淳朴的味道。随便吃了晚饭,城里人华灯初上的时候,县城保持着夜不冶游的美好传统,悄悄安静了。大抵是远隔尘世,我这一夜睡得颇为安稳。
清早出发,城西北一公里处有一山形似凤凰,南北两岩围抱在前,如羽翅,中间一山丘极高,如凤身。凤身起一禅寺唤名小西天,感谢古代的堪舆家,他们仰观宇宙、俯察地理,足迹遍布上林莽原,留下许许多多好听又形象的名字。小西天的建筑,则要感谢明代的东明禅师,他游历三十年后来到隰县,看到此地风水奇幽,遂依山修建禅宗道场。禅宗主张简素之美,舍弃装饰、色彩,恰似古画只用浓、淡墨表现满纸烟云。譬如日本的龙安寺石庭,仅用白沙和石块做“枯山水”,天地万物,宇宙四方、人生百代,都在这一沙一世界中。而小西天的庙宇为何如此富丽堂皇呢?翻看禅宗发展,逃不开神秀与慧能二人,有一名谒,“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一位主张“时时勤拂拭,免使惹尘埃”的渐悟,一位主张“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顿悟,然而这种顿悟后来演化成了狂妄和矫饰的行为举止,比如酗酒也是本性、呵佛骂祖也是本性。这股“狂禅”之风越刮越大,明神宗下诏禁禅。禅宗子弟在这种政治压力中,吸取了“净土宗”和“华严宗”的教理,外在通过修筑佛寺表达诚意,内在专注的劳动中磨练心智,小西天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诞生。
从售票口进去,山底有一汪碧水,沿堤西行,见山劈面而来,只一石阶路,如登云梯。拾级而上,不大会儿就气喘吁吁,稍作小憩,回头看,山中幽壑处有寒舍升起炊烟,山羊依崖而立。此情此景,忽而想起了《牧羊曲》的句子来,深山古寺里独自哼唱,白日放歌青春作伴,何等逍遥。
道入西天,登天需费番力气,求道,又不知比这艰辛多少。怀着虔敬心意进入山门,首先来到了坐西朝东的无量殿,这是小西天寺院的法堂。牌匾上书写“功德无量”四个大字,楹联为民国时期隰县知事李嵉龄所书“果有因因有果有果有因种甚因结甚果,心即佛佛即心即心即佛欲求佛先求心”,真谓是“诸法无我,明心见性”的禅语。踏进来看,这座殿是窑洞形式,供奉的佛像是清朝顺治工部侍郎李呈祥敬奉的铜铸三世佛和文殊、普贤菩萨。李呈祥的官职,相当于今日的建设部副部长,他曾在此读过书,故地重游,见庙颓寺圮,出金修建。这个人也有趣,他本是明朝的进士,后当了清朝的官员。有一天不知何故上书皇帝,希望清除满族官员全部启用汉人。皇帝生气,把他流放到了沈阳。李呈祥这个人物在历史上一晃而过,他留下的佛像被僧人们日日供奉,已经包了一层浆。无量殿对面是韦陀殿,相传释迦牟尼涅槃后,鬼怪把佛骨抢走,韦陀奋力追回,故而在大多寺庙中供奉韦陀守卫僧人护持佛法。北厢房额题为半云轩,忽想起杨维桢曾写过一首《半云轩诗》,“我有山中屋,与云相伴之。”如今这里存放着明代万历善本大藏经一套,逾有七千余卷。僧舍有两门,一曰“疑无路”,一曰“别有天”。这两个名字正映两景,疑无路后有一山遮目,别有天外视野疏阔。今日此地僧侣仍遵循旧习,朝诵佛法,夜读古卷,耕种劳作,逃出红尘的爱欲痴狂,活成疏旷的姿态,我倒不该对着佛像磕头,该向这些能耐住寂寞的僧人行礼。
受地势影响,这座小寺不像其他地方能平面铺延开来,只好采用上下相叠的方法,从韦驮殿背后的的券洞盘旋而上,洞小仅容一身而过,在夹缝里小心攀登,时光舒畅缓慢,经过短暂的幽暗后豁然光明,来到上院,坐西朝东有一座大雄宝殿,左右配殿为文殊殿、普贤殿。三座殿均小巧玲珑,然踏入正殿门槛,五座粉彩妆銮的佛像,视线上移,繁浩苍茫的大千世界一下子扑来,言语不足状其妙,猛地想明白何谓“须弥纳芥子,芥子藏须弥”。来时不凑巧,殿内正在修复,游客只可观览东部一隅,仅仅这一点也足够饱眼福了。殿侧前立一排弟子,弟子身后立沙弥,左边一位红脸小沙弥手捧果盘,高高兴兴,另一个小沙弥端着茶杯身着紫衣推门而入,他用左手拉起衣袖垫在壶底,显然很烫手。一个细微之处的琢磨,这人便活了。目光向上,是六欲之天,描写人佛同处的画面,更上则是乐妓鸣琴鼓瑟,飞天遨游四方……目力所及,其人在焉,呼之欲出,耳边似能听到清远的梵音。不若苏州园林般需要移步换景,稍微晃动下脑袋,就是另一幅景致。在虚无缥缈的西方极乐世界里看得沉迷,低下头,看殿中间的佛祖。成佛,哪一尊佛是天生的佛呢?谁不是从小沙弥做起,一层层的飞升,克除了魔障和烦恼业,最后修成正果。人生在世,孰不是修行。
大雄宝殿很小,一层层画啊塑啊,不知耗费了多少年月。这里的塑像大多只有一个观赏面,俗称“悬塑”,整体看疏密得体,有虚有实,单个来看,塑了人物,跟着塑情景,再塑情节,这种全景式、立体式的手法让艺术气韵贯通。更为奇特的是四百多年过去,这里几乎无人打扫,却没有蛛网横结。传说此处有一避尘珠,隔绝了世间尘土。实际上是因为两边的山高翘远伸,减少了黄沙入侵,悬塑人物就势前倾,尘土避开了世人的眼光。匠心独运,诚能动物,古人的匠心能让欣赏者编出来神话,多么了不起的事情。
从列锦铺绣、富丽堂皇的大雄宝殿出来,竟不那么想再回到红尘人世去了。我知,我爱的并非是这佛,是那艺术。百年过去,朝代更迭,只有那艺术长存,给历朝历代的人以感动、以信念、以陶冶。佛国圣界,在哪儿呢?在恢弘的艺术里,得到一次洗礼,就算是来了一次西天,取了一趟真经吧。西天不留红尘客,莞尔下山,已是目日中天了。
车沿着高速公路飞驰着,两边的土丘土山纷纷退后。时间就像风一般的从耳边溜走,有些山头是泛青了的,春天,呼啸着冲进来,带着一股诱人的味道。此行目的地是山西省南部的隰县,一念起这两个字,呈现一片金黄色,黄橙橙的玉露香梨,金灿灿的小西天,这是此地的两张名片。隰县的梨是吃过的,汁多酥脆。小西天从未来过,只记得小学同桌对我说他的故乡有一座寺庙,金碧辉煌如仙境。时光荏苒,斯人不复当年,我来此,要圆一个童年时的梦。这块土地上有过一段有意思的历史,晋献公的宠妃骊姬想立自己的儿子奚齐为王,琢磨出了一个计策,以镇守封地为由把公子重耳、夷吾撤离权力中心。晋献公派士蒍修城,他心里明白骊姬的私心,便修了一座豆腐渣工程,装装样子。夷吾不知是计,将此事禀告了父亲。献公责问士蒍,士蒍回答说边城平安,不必守城。退下之后,他赋歌曰:“狐裘龙葺,一国三公,吾适谁从”。不久之后,士蒍的话果然应验。当晋献公的军队打到隰县(晋公子重耳的封地,旧称蒲邑)时,重耳没有自杀和反抗,他只说“君父之命不可违,若有违抗者,吾仇也。”开始了逃亡十九年的生活。
汽车开到县城里,我的脚印似乎与古人重叠了,《隰州志》里云,“一地耳,忽为县,忽为州,忽为郡,忽为总管府,或分或合,建置不常,此可以观世变矣。”世事变幻,本是常理。在变化之中,亦有永恒的地方,比如我记忆里的晋公子重耳,比如这里的方言,是最正经的宋元白话。隰县沟壑纵横,重冈四周,这种地理条件像一瓮密封的酒,保存了文化正宗淳朴的味道。随便吃了晚饭,城里人华灯初上的时候,县城保持着夜不冶游的美好传统,悄悄安静了。大抵是远隔尘世,我这一夜睡得颇为安稳。
清早出发,城西北一公里处有一山形似凤凰,南北两岩围抱在前,如羽翅,中间一山丘极高,如凤身。凤身起一禅寺唤名小西天,感谢古代的堪舆家,他们仰观宇宙、俯察地理,足迹遍布上林莽原,留下许许多多好听又形象的名字。小西天的建筑,则要感谢明代的东明禅师,他游历三十年后来到隰县,看到此地风水奇幽,遂依山修建禅宗道场。禅宗主张简素之美,舍弃装饰、色彩,恰似古画只用浓、淡墨表现满纸烟云。譬如日本的龙安寺石庭,仅用白沙和石块做“枯山水”,天地万物,宇宙四方、人生百代,都在这一沙一世界中。而小西天的庙宇为何如此富丽堂皇呢?翻看禅宗发展,逃不开神秀与慧能二人,有一名谒,“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一位主张“时时勤拂拭,免使惹尘埃”的渐悟,一位主张“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顿悟,然而这种顿悟后来演化成了狂妄和矫饰的行为举止,比如酗酒也是本性、呵佛骂祖也是本性。这股“狂禅”之风越刮越大,明神宗下诏禁禅。禅宗子弟在这种政治压力中,吸取了“净土宗”和“华严宗”的教理,外在通过修筑佛寺表达诚意,内在专注的劳动中磨练心智,小西天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诞生。
从售票口进去,山底有一汪碧水,沿堤西行,见山劈面而来,只一石阶路,如登云梯。拾级而上,不大会儿就气喘吁吁,稍作小憩,回头看,山中幽壑处有寒舍升起炊烟,山羊依崖而立。此情此景,忽而想起了《牧羊曲》的句子来,深山古寺里独自哼唱,白日放歌青春作伴,何等逍遥。
道入西天,登天需费番力气,求道,又不知比这艰辛多少。怀着虔敬心意进入山门,首先来到了坐西朝东的无量殿,这是小西天寺院的法堂。牌匾上书写“功德无量”四个大字,楹联为民国时期隰县知事李嵉龄所书“果有因因有果有果有因种甚因结甚果,心即佛佛即心即心即佛欲求佛先求心”,真谓是“诸法无我,明心见性”的禅语。踏进来看,这座殿是窑洞形式,供奉的佛像是清朝顺治工部侍郎李呈祥敬奉的铜铸三世佛和文殊、普贤菩萨。李呈祥的官职,相当于今日的建设部副部长,他曾在此读过书,故地重游,见庙颓寺圮,出金修建。这个人也有趣,他本是明朝的进士,后当了清朝的官员。有一天不知何故上书皇帝,希望清除满族官员全部启用汉人。皇帝生气,把他流放到了沈阳。李呈祥这个人物在历史上一晃而过,他留下的佛像被僧人们日日供奉,已经包了一层浆。无量殿对面是韦陀殿,相传释迦牟尼涅槃后,鬼怪把佛骨抢走,韦陀奋力追回,故而在大多寺庙中供奉韦陀守卫僧人护持佛法。北厢房额题为半云轩,忽想起杨维桢曾写过一首《半云轩诗》,“我有山中屋,与云相伴之。”如今这里存放着明代万历善本大藏经一套,逾有七千余卷。僧舍有两门,一曰“疑无路”,一曰“别有天”。这两个名字正映两景,疑无路后有一山遮目,别有天外视野疏阔。今日此地僧侣仍遵循旧习,朝诵佛法,夜读古卷,耕种劳作,逃出红尘的爱欲痴狂,活成疏旷的姿态,我倒不该对着佛像磕头,该向这些能耐住寂寞的僧人行礼。
受地势影响,这座小寺不像其他地方能平面铺延开来,只好采用上下相叠的方法,从韦驮殿背后的的券洞盘旋而上,洞小仅容一身而过,在夹缝里小心攀登,时光舒畅缓慢,经过短暂的幽暗后豁然光明,来到上院,坐西朝东有一座大雄宝殿,左右配殿为文殊殿、普贤殿。三座殿均小巧玲珑,然踏入正殿门槛,五座粉彩妆銮的佛像,视线上移,繁浩苍茫的大千世界一下子扑来,言语不足状其妙,猛地想明白何谓“须弥纳芥子,芥子藏须弥”。来时不凑巧,殿内正在修复,游客只可观览东部一隅,仅仅这一点也足够饱眼福了。殿侧前立一排弟子,弟子身后立沙弥,左边一位红脸小沙弥手捧果盘,高高兴兴,另一个小沙弥端着茶杯身着紫衣推门而入,他用左手拉起衣袖垫在壶底,显然很烫手。一个细微之处的琢磨,这人便活了。目光向上,是六欲之天,描写人佛同处的画面,更上则是乐妓鸣琴鼓瑟,飞天遨游四方……目力所及,其人在焉,呼之欲出,耳边似能听到清远的梵音。不若苏州园林般需要移步换景,稍微晃动下脑袋,就是另一幅景致。在虚无缥缈的西方极乐世界里看得沉迷,低下头,看殿中间的佛祖。成佛,哪一尊佛是天生的佛呢?谁不是从小沙弥做起,一层层的飞升,克除了魔障和烦恼业,最后修成正果。人生在世,孰不是修行。
大雄宝殿很小,一层层画啊塑啊,不知耗费了多少年月。这里的塑像大多只有一个观赏面,俗称“悬塑”,整体看疏密得体,有虚有实,单个来看,塑了人物,跟着塑情景,再塑情节,这种全景式、立体式的手法让艺术气韵贯通。更为奇特的是四百多年过去,这里几乎无人打扫,却没有蛛网横结。传说此处有一避尘珠,隔绝了世间尘土。实际上是因为两边的山高翘远伸,减少了黄沙入侵,悬塑人物就势前倾,尘土避开了世人的眼光。匠心独运,诚能动物,古人的匠心能让欣赏者编出来神话,多么了不起的事情。
从列锦铺绣、富丽堂皇的大雄宝殿出来,竟不那么想再回到红尘人世去了。我知,我爱的并非是这佛,是那艺术。百年过去,朝代更迭,只有那艺术长存,给历朝历代的人以感动、以信念、以陶冶。佛国圣界,在哪儿呢?在恢弘的艺术里,得到一次洗礼,就算是来了一次西天,取了一趟真经吧。西天不留红尘客,莞尔下山,已是目日中天了。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