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阳春面 2015-01-27 15:41:48
![]() |
腊八这天,一直热乎乎的南京,终于飘雪了。
温度也随之降下来。未来三天的温度都是零度到零上2度。
哈哈哈,生活在北方的童鞋们可能不能想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温度吧。
感觉上零度好像不是很冷,但一天到晚,屋里屋外都是这个温度,再加上潮湿的空气,你来试试看?
多亏了阿兔的英明决断,让我和她一起装了暖气,结束了在南京十年寒冬风雨雪的痛苦日子。
——————————————————————
在朋友圈看到有人发《一碗阳春面》的故事。
那是一个著名的日本少儿故事,曾经也作为我们小学时候的语文课文。
是讲一对好心的面馆老板夫妇,给家境贫寒的母子三人在大年夜端上了远多于正常量的阳春面,后来三人生活状况转好后上门道谢的温暖故事。
我印象中最深的就是那一句“三个人头碰头地吃起来”——感觉那面条好好吃啊!
其实奶奶在家里也经常会做阳春面,但我小时候极不爱吃,甚至一度怀疑奶奶做的是盗版的,因为完全没有课文里的听上去那么好吃。
而且阳春面是感冒发烧时候的标配。
所以小时候一闻到阳春面的味道,就条件反射地觉得自己不舒服。
这几年又开始喜欢吃了。
其实阳春面本来就是江浙一带的东西。去所有的饭馆吃饭,都可以要到一碗阳春面。
说白了就是酱油汤面,加上一坨猪油。
大嫂特别喜欢吃,尤其是南京大牌档卖的。
我不吃猪油,于是会在家里煮小时候吃过的那种。
关键是热汤浇上细葱花的那个劲儿,再打个荷包鸡蛋。
还要放上醋,再配上梅林家的油焖笋罐头和水煮大白菜丝,算是新版本。
小学时候的课文,印象很深的还有一篇《榆钱饭》。
(怎么净记着吃的了!!ORZ)
那作者说儿时家里穷,米面定量,所以孩子们十分盼望榆钱成熟的季节。
成把地从树上捋下黄绿的榆钱,拌上玉米面上锅蒸透,再泡上隔年的老腌汤……
时至今日,我写到这一句仍会咽口水!!
可是后来老妈的一句话彻底打破了一切。
她说:切,就是口感柴柴的榆钱,和寡得不得了的玉米面活一起,蒸得烂兮兮的,再浇上去年的黑咸菜汤!
哎哟妈哎……能不能不要说得这么恶心!
可见,很多东西,都是看上去很美。
此条规则尤其适用于网上很多人写的游记。
不知道是为了彰显自己见多识广(特别喜欢用这种句式比如“到某某地一定要吃啥啥啥”或者“在某某某地一定要去做某某某事”),还是因为自己栽过跟头像让后来者也前仆后继,非要把所见所闻所感所吃写的无比美好,十分百分地夸大其词!
从多年前和大嫂一起去柬埔寨就见识到了。有人在网上大书特书“在暹粒一定要去巴肯山看日落哦”!
看你妹!日落随便什么地方的山都有,这个完全没有任何特别之处好吗?爬的累死了,上面还好多人,骗谁啊!!
————————————
我和小青已经认识十几年,他也做了我十几年的发型师。
后来头发留长了,几个月才剪一次头发,但仍一两周就去发廊报到做头发护理。
有一次小青不在,我头上涂得油亮,正低头看杂志。
一个不认识的发型师突然窜过来说,姐姐你还认识我吗?
我有点尴尬,因为好像不认识哎。
连忙又戴上眼镜仔细看,这下是真尴尬了,因为真的不认识ORZ。
他笑了说,你不记得我,我可是很记得你耶!
叽里咕噜讲了半天。
原来,多年前他在这里做学徒。
那时候刚上岗,没经验,手艺差,对自己也没信心。
有一天碰到了我来做护理。我并没有批评他手脚笨,而且还在他手上买了一瓶产品。
(其实是那一天产品刚好用完了,所以续上一瓶而已,并不是特意给他生意……)
他说:“我当时说,那给您再拿一瓶护理哦!您直接就答应了。我好高兴!因为那是我第一次卖产品出去!而且您的态度也很好!从此我开始对自己有了信心!”
他后来一直做到资深发型师,离开小青的店,在外地娶妻生子开了自己发廊好几年,刚回南京定居,在这里开发廊成本太高,所以还是回来小青的店里做发型师了。
他说:“今天您一进门我就认出来了!哈哈哈!这么多年我都记着您!!时间过得真快,我儿子现在都两岁啦!”
《一碗阳春面》里面写,若干后,妈妈带着已经成年的两个儿子上面馆门前来道谢,说当年三人穷得只能买一碗面,老板却悄悄给了三碗的量,让他们十分感动,从此坚定了要努力奋斗战胜困难的决心。
在你完全不在意的情况下,随手的善举,也许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
更何况我那一瓶小小的发膜,其实连善举都算不上。
却让这个小伙子这么多年都铭记在心。
一个不经意间的行为,背后的价值,也许你永远都不会知道。
出门时扫了一眼标价牌,他如今剪一次头发要两百块。
哈,那一瓶小发膜,真的是很有价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