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终要让人有所“图”
![]() |
今天下班正好与一个同事同路,边走边聊了聊天。今年三十岁的她仍然单身,虽然现在她也开始有些心急了,但目前还是没能找到适合交往的对象。其实我有些犯嘀咕,这位同事性格很好,外貌也不赖,但为什么迟迟没有对象呢。
同事规劝我:“你别以为你现在小,就不着急找对象,我以前也是你这种心态,可现在随着年龄越大,越发现找对象不再像年轻时候考虑的那么简单了。像你小,现在找一个随心的,俩人玩着玩着也就成了。可像我们,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就越来越难找到“随心”的了。因为要求越来越实际,衡量的标准也越来越高,现在我们要找个对象说拿着标尺来量都不夸张。因为都已经等了这么久,更是不愿再将就了。说最实际的,我找的另一半一定要是能给我的生活带来转变的,两个人结合的目的当然是可以变的更好,如果你什么都给不了我,甚至还会拉低我的生活质量,那我为什么要跟你在一起呢?我又不是养活不起自己。”
我想这是现在一大部分女生的择偶观,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人晚婚甚至不婚的原因之一。大家不再把爱情简单的当作“动心”的选择而更多是“动脑”的比拼;不再把婚姻作为爱情的“归宿”,而更多是现实价值考量的结果。我们向往的不单单是一加一等于二的婚姻生活,更渴望它能够大于二甚至是二的N次方。然而这样的心理需求与现实生活的给予之间存在巨大的落差,接受便不甘心,妥协又不舒心。让这些难以掌握好之间平衡的人,悬在中间不上不下。
其实,无论什么年龄,什么身份的人在选择配偶时,其本质便都是一句话:“你终要让我有所图。(满足我的需求)”只是这“图”(需求)的内容有所不同罢了。同事所谓的年轻时比较好找对象,因为还没有那么“势力”,那么“实际”,其实不然,她只是站在务实的角度去解读年轻时的爱情观,因为没有那么多“看的见”的标准来衡量,便不难找到心仪的人选。可透过情感需求的角度来观照,年轻人的标准其实也并不低,只是我们往往更侧重于那些“看不见”的考量标准,比如内心的体验,比如对爱的反馈程度,比如精神需求的满足,只是没有量化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而已。
这让我想起了曾看过的一个段子;“一个男人,要么你给我爱,要么给我钱,要么给我滚!现在想来还真是有那么点意思。所以,在选择时(不单指婚姻的选择),我们终究是要有所图的,要么是精神,要么是物质,要么兼而有之。
对应的,在被选时,我们也终究是要让对方有所图的(满足对方的需求)。一个朋友应聘屡屡受挫,大为沮丧。他不明白为什么总是找不到适合的工作。其实,不是工作难找,只是我们的素质没有达到(或没有让公司认为你达到)公司对于这个岗位人员预期的需求(所图)而已。我们没能给对方一个选择我们(甚至一定要选择我们)的理由。
一个公司录取一个员工必定是有所“图”(需求)的,而这个“图”分为两个层次:首先应聘者要给公司一个录取你的“必要理由”,即你要满足公司对胜任这一岗位员工的基本需求,当你的条件能够满足公司对这一岗位的基本“所图”(需求)时,那你就有可能被公司接纳了。但如果你想让这个公司不会拒绝你,那你还需要在此之上给对方一个“充分理由”,即你要让它知道你不但能够满足这个岗位的需求,并且能够为对方提供更多超出这个岗位预期的东西,让对方发现在你身上其实“有所图”的东西还可以挖掘更多,那我想你就很难再会被拒之门外的。
同样的,我们选择了这个公司,这个岗位也必定是有所图的,要么图它稳定自在,社会地位高;要么图它赚钱赚的多,发展空间大;要么图它能够实现自身价值,提高自身能力……当你对公司的需求与公司对你的需求恰到好处的相契合时,那你们的关系也会自然的形成了。
现在想来,“有所图”的思维逻辑(满足我的需求)不单单适用于婚姻、工作,任何一种关系的形成其实都是如此。所以,在选择与被选的博弈中,要想立于不败之地,你终究要让人有所“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