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靖西女生——偶然的记忆。
那年十九,理科四班。暑假补课,在决定转文前两个周的一个早上,早读时间。书声渐起,此起彼伏,我也开始肆无忌惮大声读了起来,但全班很快下意识的变得静默,各种狐疑和讶异的目光,向最后一个发声器的我投射而来(当时我读的是政治课本)。我坐在靠窗的后排。故作无视,但也第一次看清楚回头的她的脸:短发,白净,眼神清澈。(
之后我转到文科班,教室靠近楼梯和卫生间,下课经常出来晒太阳,偶见路过,互以微笑作为招呼,这也算是认识了吧?我想。
第一次和她开口对话,是在校外的桂林街。作为不同方向的路人,我问她去哪里,“去鸭店。”她答道。
......
直到毕业拍照时在操场,还有一个问句之外,这大概是高中时,我跟她唯一的对话。
她喜欢文字,喜欢村上春树,也写过我认为比较好的游记散文,大学时曾跟她聊些文学之类的,对话不多,但她也会不乏热情的说一番见解。似乎那是莫言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的事了。她后面很认真的向我推荐了梁实秋和九把刀。(梁的散文,幽默诙谐,无不闪现着人本主义的温婉质朴,与当时的鲁迅相比,输了时代,但事后证明则是历久弥新,值得细品,是我所喜欢的。)而关于九把刀,我并没有多看,九的作品,有些篇题目或文字很“刺眼”,于是我跟她说这些文章是不是太俗,她回了一句“大俗即大雅。”我愕然。后来我也很少看文学类的书籍了,但至今尚记得此话。
我跟她最后一次对话大概是即将毕业时聊工作去向之类的,
“你为什么选择回靖西工作呢?”
“因为我喜欢跟爸爸一起吃早餐。”
......
后来看到她偶尔发的图片,是跟孩子们在一起,他们是她的学生。她也很喜欢给每一位小朋友拍照。我一厢情愿的想,但凡选择回乡做老师的,除了职业偏好外,更多是因着一种故土意识(对家乡的眷恋)吧,何况这里风景如画。
......
之后我不知为何却也没能联系上她了,也不知道她还爱不爱写文章,只记得当初的短发,教室走廊迎着夕阳走来,笑的灿烂却有些腼腆的脸。印象中一个挺奇特而又可爱的女生。
之后我转到文科班,教室靠近楼梯和卫生间,下课经常出来晒太阳,偶见路过,互以微笑作为招呼,这也算是认识了吧?我想。
第一次和她开口对话,是在校外的桂林街。作为不同方向的路人,我问她去哪里,“去鸭店。”她答道。
......
直到毕业拍照时在操场,还有一个问句之外,这大概是高中时,我跟她唯一的对话。
她喜欢文字,喜欢村上春树,也写过我认为比较好的游记散文,大学时曾跟她聊些文学之类的,对话不多,但她也会不乏热情的说一番见解。似乎那是莫言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的事了。她后面很认真的向我推荐了梁实秋和九把刀。(梁的散文,幽默诙谐,无不闪现着人本主义的温婉质朴,与当时的鲁迅相比,输了时代,但事后证明则是历久弥新,值得细品,是我所喜欢的。)而关于九把刀,我并没有多看,九的作品,有些篇题目或文字很“刺眼”,于是我跟她说这些文章是不是太俗,她回了一句“大俗即大雅。”我愕然。后来我也很少看文学类的书籍了,但至今尚记得此话。
我跟她最后一次对话大概是即将毕业时聊工作去向之类的,
“你为什么选择回靖西工作呢?”
“因为我喜欢跟爸爸一起吃早餐。”
......
后来看到她偶尔发的图片,是跟孩子们在一起,他们是她的学生。她也很喜欢给每一位小朋友拍照。我一厢情愿的想,但凡选择回乡做老师的,除了职业偏好外,更多是因着一种故土意识(对家乡的眷恋)吧,何况这里风景如画。
......
之后我不知为何却也没能联系上她了,也不知道她还爱不爱写文章,只记得当初的短发,教室走廊迎着夕阳走来,笑的灿烂却有些腼腆的脸。印象中一个挺奇特而又可爱的女生。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