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只生存没生活的感悟——一位网友给我的信
很多网友回家过年,回来跟我聊聊家乡的各种现象。大多都是各种陋习老观念的故事,每年春节前网上千篇一律地在发那些帖子,什么逼婚,什么同学聚会等等,春节后又各种吐糟,不满。这种状况每年如此,都不用再念叨了,翻来倒去,都没重样的。
最明显的还有这么个情况,很多吐糟的人其实也是世俗现象中的一员,对这些现象很讨厌很鄙视,可又在参与中而自己察觉不到,抱怨着别人的,抵触着别人,自己却乖乖地也融入其中。
某位跟我说,每次回到小地方的家,看到各种亲戚朋友同学的生活现状,扑面而来的只有2个字——生存,很多人依旧脱离不了生存。七大姑八大姨你大舅你二舅都是他舅,亲情之间也是围绕着生存标准在审视着亲人。
有位网友给我写了封信我说了一番话值得看看,她不介意我公开给大家看:
苏姐姐好,有很多话想找个人说说,也算是我对一些事的感悟吧,与您分享。
我是河北人,在北京工作10年了,怎么评价自己呢?我在中关村上班,编程工作,月收入3万左右,对我来说很满足了,我欲望不大,也不想自己创业,靠技术吃饭。按马洛斯金字塔层次论看,我已经脱离了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阶段,该有的都有了,唯独没结婚,今年34岁。
没结婚您懂的,想找个志同道合的伴侣,而不是过日子生孩子。有时我也会恋爱,我赞同你说的,不经历怎么能遇到缘分?所以我一直在经历感情,但如果选择伴侣的话,这我比较慎重,谈不来绝对不会联想结婚。也许真是命数25/7是晚婚的,这我有所察觉了,不强求,晚点就晚点。
因为河北离北京比较近,我春节开车回家的。到家后一家人团聚特别开心,比在北京热闹。我从没碰到过亲戚朋友劝我什么,他们也不问我收入多高,父母被我打理的很好,我在县城给他们买了个大房子,家具都我买的,其实很便宜,不能和北京比(在北京我是租房住,一月7000的公寓)。父母要求不高,朴实的老百姓,觉得很知足,身体不错。
我把车停到楼下,很多人都对我笑脸相迎,寒暄着,很尊重我。在微信朋友圈,不少人都跟我抱怨,回家被亲戚逼问婚事,我都觉得不可思议。虽然我没结婚,可除了个别亲戚随口问下,还没结婚呢?着急不?我都老实回答,没呢,不急。有些亲戚说,对啊,慢慢找呗。有些会说,你这条件多好啊,一定等个好伴侣啊,咱不凑合。他们对我真的宽容,很接受,从没有看到他们苦口相劝。
而我表妹表弟就不行,在家的几天,他们能诉苦的只有我了,每天都会给我电话聊聊。其中一个表妹属于收入低的群体,也没什么能力,干过服务员,干过公司前台,她妈妈一直发愁,就怕她找不到个好的对象,从22岁开始就絮叨没完没了。表妹一直很抵触,可她好像也是理屈词穷,说不出个所以然,这更给了别人机会劝她。别挑了,你不抓紧就麻烦了,什么时候才能稳定啊。表妹和她家人见她就要批斗,亲戚朋友也会好心劝,连我父母都替这孩子着急(我父母从没替我急过)。
我跟表妹探讨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你会吸引这么多人逼婚,而我没有这个遭遇?表妹说也许你看着让人放心吧,我比你看着弱,他们才欺负我。我说,不对,不是这样的,下面的话,可能我说的是本质:因为表妹连生存阶段还没搞定,在别人眼里,她是无能的,她无法靠自己生活的让家人满意。
在中国普遍家庭都没脱离生存状态。我还查了下百度什么叫生存,其中有句准确,就是“活着,活下去”。对活着的标准可能很多人都不一样,但都离不开对你能力的肯定。我看你博客很多年了,我记得你写过多次关于能力的问题,现在我深深感觉到能力才是世俗对人的标准。当然,能力必定与钱有关联的,你有能力,自然不缺钱,你有能力,自然会生存的很好。表妹对别人来说,是缺乏能力的,所以她成了众矢之的,那是亲朋好友的担心和贬低。
我还有一个表弟,这次回家很不开心,他有家有孩子,承担着家庭责任,老婆很普通,靠他养家的。他每次见我都问,你看我老了一点没有?我觉得每年见他都感觉老很多。河北小县城很多婚姻模式都是男的养家,这给他带来非常大的压力。表弟是销售,这个行业我清楚,没什么技术含量,只要不怕碰壁厚脸皮到处推销就能做,表弟和表妹差不多境况,缺少必须的能力。这一点他们很羡慕我,说我有本事,比不了。我客套的话也说过,你们可以学呀,也不一定永远都做这些行业。表弟说,学什么呀,我不知道会干什么。
不知道会干什么,自然只能在生存里打转了。这我不知道怎么说,是命运吧,老天给每个人的性格不一样,命运不一样,太多的因素。就此打住这个话题。
再说回家和家人之外的人接触,我很少和同学有什么联系,这一点我赞成您说的,阶段性过了就翻篇了。我没有理由再和什么同学有一些往来,有的十几年,有的20年没有交集了,能有什么话说?我的朋友圈也没有同学圈子,网友比较多。
回去在大街遇到过一个高中同学,她认出我,那天我去买菜,没打扮,没穿体面衣服,只套了件我妈的棉袄。同学见我问,啊呀,你在北京好不?过的咋样?我客气了下,就那样呗。这口气也许太平常了,她说,要是混的不好就回来吧,家乡土了点,可东西便宜啊,很稳定啊,你看我。叭叭叭叭叭叭,她开始说自己如何好,老公做小生意,小康之家,她是家庭妇女,简直是以老公为荣的。我敷衍了几句,走了,实在没兴趣听下去了。因为她认为的幸福,还是生存,没别的可说了,我也不真诚,虚假的真诚我也做不到,不是一路人何必要互相炫耀呢?
有人看别人炫耀来气,那很明摆着呢,你在暗自攀比,越看不惯,内心越翻江倒海,事实也许就是不如人家,可又很在意他们的炫耀。我不在意,也不解释,没必要非要比出个你富我穷,你穷我富,凭什么自己的生活要昭告天下呢?秀,是不自信,在意人秀,也是自卑作祟吧。
回家这趟,我就想到这个问题,虽然我回家都是礼遇,没有任何烦人的经历,可他们看到的只是我的物质条件而已,没人关心过我其他的法连。在生存阶段的中国,普遍关注的还是你能不能生存的好。我在家住了5天,如果叫我多住一日,会很寂寞,因为没人跟我聊生存之外的事情,住久了非常孤独,哪怕是没任何人来干扰你。
工作关系我有3个关系不错的外籍朋友,一个美国人,一个德国人,还有个智利人,他们也不是家庭富裕的人,普通人家,但他们和我打交道从没关心过物质生活,交流的话题很广,艺术啊,美食啊,有趣的事啊,见闻啊,爱情啊,还有政治也聊。他们对关系的尺度把握的很有分寸,可以肆无忌惮谈论性,也不干涉别人的生活。
偶尔我有一种悲观,感觉中国没有彻底脱贫,包括那些觉得我说的很对的人。
最明显的还有这么个情况,很多吐糟的人其实也是世俗现象中的一员,对这些现象很讨厌很鄙视,可又在参与中而自己察觉不到,抱怨着别人的,抵触着别人,自己却乖乖地也融入其中。
某位跟我说,每次回到小地方的家,看到各种亲戚朋友同学的生活现状,扑面而来的只有2个字——生存,很多人依旧脱离不了生存。七大姑八大姨你大舅你二舅都是他舅,亲情之间也是围绕着生存标准在审视着亲人。
有位网友给我写了封信我说了一番话值得看看,她不介意我公开给大家看:
苏姐姐好,有很多话想找个人说说,也算是我对一些事的感悟吧,与您分享。
我是河北人,在北京工作10年了,怎么评价自己呢?我在中关村上班,编程工作,月收入3万左右,对我来说很满足了,我欲望不大,也不想自己创业,靠技术吃饭。按马洛斯金字塔层次论看,我已经脱离了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阶段,该有的都有了,唯独没结婚,今年34岁。
没结婚您懂的,想找个志同道合的伴侣,而不是过日子生孩子。有时我也会恋爱,我赞同你说的,不经历怎么能遇到缘分?所以我一直在经历感情,但如果选择伴侣的话,这我比较慎重,谈不来绝对不会联想结婚。也许真是命数25/7是晚婚的,这我有所察觉了,不强求,晚点就晚点。
因为河北离北京比较近,我春节开车回家的。到家后一家人团聚特别开心,比在北京热闹。我从没碰到过亲戚朋友劝我什么,他们也不问我收入多高,父母被我打理的很好,我在县城给他们买了个大房子,家具都我买的,其实很便宜,不能和北京比(在北京我是租房住,一月7000的公寓)。父母要求不高,朴实的老百姓,觉得很知足,身体不错。
我把车停到楼下,很多人都对我笑脸相迎,寒暄着,很尊重我。在微信朋友圈,不少人都跟我抱怨,回家被亲戚逼问婚事,我都觉得不可思议。虽然我没结婚,可除了个别亲戚随口问下,还没结婚呢?着急不?我都老实回答,没呢,不急。有些亲戚说,对啊,慢慢找呗。有些会说,你这条件多好啊,一定等个好伴侣啊,咱不凑合。他们对我真的宽容,很接受,从没有看到他们苦口相劝。
而我表妹表弟就不行,在家的几天,他们能诉苦的只有我了,每天都会给我电话聊聊。其中一个表妹属于收入低的群体,也没什么能力,干过服务员,干过公司前台,她妈妈一直发愁,就怕她找不到个好的对象,从22岁开始就絮叨没完没了。表妹一直很抵触,可她好像也是理屈词穷,说不出个所以然,这更给了别人机会劝她。别挑了,你不抓紧就麻烦了,什么时候才能稳定啊。表妹和她家人见她就要批斗,亲戚朋友也会好心劝,连我父母都替这孩子着急(我父母从没替我急过)。
我跟表妹探讨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你会吸引这么多人逼婚,而我没有这个遭遇?表妹说也许你看着让人放心吧,我比你看着弱,他们才欺负我。我说,不对,不是这样的,下面的话,可能我说的是本质:因为表妹连生存阶段还没搞定,在别人眼里,她是无能的,她无法靠自己生活的让家人满意。
在中国普遍家庭都没脱离生存状态。我还查了下百度什么叫生存,其中有句准确,就是“活着,活下去”。对活着的标准可能很多人都不一样,但都离不开对你能力的肯定。我看你博客很多年了,我记得你写过多次关于能力的问题,现在我深深感觉到能力才是世俗对人的标准。当然,能力必定与钱有关联的,你有能力,自然不缺钱,你有能力,自然会生存的很好。表妹对别人来说,是缺乏能力的,所以她成了众矢之的,那是亲朋好友的担心和贬低。
我还有一个表弟,这次回家很不开心,他有家有孩子,承担着家庭责任,老婆很普通,靠他养家的。他每次见我都问,你看我老了一点没有?我觉得每年见他都感觉老很多。河北小县城很多婚姻模式都是男的养家,这给他带来非常大的压力。表弟是销售,这个行业我清楚,没什么技术含量,只要不怕碰壁厚脸皮到处推销就能做,表弟和表妹差不多境况,缺少必须的能力。这一点他们很羡慕我,说我有本事,比不了。我客套的话也说过,你们可以学呀,也不一定永远都做这些行业。表弟说,学什么呀,我不知道会干什么。
不知道会干什么,自然只能在生存里打转了。这我不知道怎么说,是命运吧,老天给每个人的性格不一样,命运不一样,太多的因素。就此打住这个话题。
再说回家和家人之外的人接触,我很少和同学有什么联系,这一点我赞成您说的,阶段性过了就翻篇了。我没有理由再和什么同学有一些往来,有的十几年,有的20年没有交集了,能有什么话说?我的朋友圈也没有同学圈子,网友比较多。
回去在大街遇到过一个高中同学,她认出我,那天我去买菜,没打扮,没穿体面衣服,只套了件我妈的棉袄。同学见我问,啊呀,你在北京好不?过的咋样?我客气了下,就那样呗。这口气也许太平常了,她说,要是混的不好就回来吧,家乡土了点,可东西便宜啊,很稳定啊,你看我。叭叭叭叭叭叭,她开始说自己如何好,老公做小生意,小康之家,她是家庭妇女,简直是以老公为荣的。我敷衍了几句,走了,实在没兴趣听下去了。因为她认为的幸福,还是生存,没别的可说了,我也不真诚,虚假的真诚我也做不到,不是一路人何必要互相炫耀呢?
有人看别人炫耀来气,那很明摆着呢,你在暗自攀比,越看不惯,内心越翻江倒海,事实也许就是不如人家,可又很在意他们的炫耀。我不在意,也不解释,没必要非要比出个你富我穷,你穷我富,凭什么自己的生活要昭告天下呢?秀,是不自信,在意人秀,也是自卑作祟吧。
回家这趟,我就想到这个问题,虽然我回家都是礼遇,没有任何烦人的经历,可他们看到的只是我的物质条件而已,没人关心过我其他的法连。在生存阶段的中国,普遍关注的还是你能不能生存的好。我在家住了5天,如果叫我多住一日,会很寂寞,因为没人跟我聊生存之外的事情,住久了非常孤独,哪怕是没任何人来干扰你。
工作关系我有3个关系不错的外籍朋友,一个美国人,一个德国人,还有个智利人,他们也不是家庭富裕的人,普通人家,但他们和我打交道从没关心过物质生活,交流的话题很广,艺术啊,美食啊,有趣的事啊,见闻啊,爱情啊,还有政治也聊。他们对关系的尺度把握的很有分寸,可以肆无忌惮谈论性,也不干涉别人的生活。
偶尔我有一种悲观,感觉中国没有彻底脱贫,包括那些觉得我说的很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