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肃音乐中的诙谐风格
如果说交响乐是一桌满汉全席的饕餮盛宴,那么室内乐就是一餐耐人寻味的精致日料。
德国慕尼黑格特讷国家歌剧院室内乐团——一个几乎没有听说过的名字,至少在国内是不被熟悉的。演出宣传也做得极为朴实,没有假大空,没有噱头,甚至连这个剧院历经的财政危机都不加掩饰,如实道来。走进音乐厅,数量不多的听众零散落座,你就知道这里即将上演的是古典音乐,没有大师,更没有明星。
室内乐团,不知是不是翻译问题,其实算是个小型交响乐团。细看乐队编制,主要以弦乐器为主,8件小提,3件中提,2架大提,1架低音提琴,管乐只有两架圆号、两支双簧管,没有打击乐器。乐团成员的平均年龄估计至少有四十五岁,席间满头银发的花甲老者不在少数。
与这个“大龄”乐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80后指挥约翰内斯·克隆普,也是整个乐团的活力之源。不是仅因为年轻,而是这位指挥的风格太逗比了!我简直词穷,看得下巴磕快掉了。我绝不是贬义,但按一贯大气优雅的指挥家风度审美来看,也不是褒奖。仿佛卓别林和憨豆附体,克隆普夸张矫情的扭动着他的小腰(之所以说是小腰,因为他并不属于传统印象中人高马大的欧罗巴人),脚底的步伐更是眼花缭乱,看上去应该是移师上世纪80年代的Disco舞步。就这样以喜剧演员式风格统率着全部绷着面孔的乐团,演奏着巴赫、海顿等纯正德奥派严肃音乐。不服不行,在克隆普的调教下,也许正是这种戏剧张力,使小交响乐团各声部层次分明,音量比例得当,音色优美,情感充沛,巴洛克、古典派音乐显得生机勃勃。
演出没有曲目单,盲听,考听力啊!盲听也有盲听的好处,无论陌生、熟悉还是只有一点印象的曲目,没有任何准备的遇见,都如初见。上半场以莫扎特G大调第十七交响曲K.129开场,莫扎特的活泼灵巧于首曲来说很适宜,也交待了乐团实力,对于莫扎特诞辰260周年也是应景的。巴赫的是一首小交响曲,并非烂熟曲调,耳目一新。海顿C大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考验乐团演奏员独奏能力的时候到了,是乐团里为数不多的一位年轻帅哥David Pia,日耳曼轮廓,深目高鼻,技术纯熟,几乎挑不出瑕疵。下半场,浪漫派来了。门德尔松的《无词歌》,选取其中7首小品,改编成双簧管协奏曲,在顺序上进行颇具匠心的安排,活力的小快板与抒情的中、慢板相得益彰,7首曲子仿若组成一部篇章完整的小交响曲,相互独立却顺理成章,精妙至极,是整场演出曲目的最大亮点。海顿e小调第四十四号交响曲作为结束曲目,从浪漫派重归古典主义。这部交响曲名为“悼念”,悼念谁呢?莫扎特?那就与开场演奏莫扎特作品形成了呼应。也许也是悼念巴赫、海顿、贝多芬……向逝去的音乐家致敬!
虽然乐迷数量不多,但丝毫不乏热情,每一乐章结束都要鼓掌,也有不少人喊Bravo。按欣赏音乐会的礼仪,乐章之间不该有掌声,尾音未完全消逝之前都不应鼓掌。但德国人好像也“入乡随俗”了,对掌声诚然接受,并回报以同样的热情,安可了3曲。其中一首斯美塔那的波尔卡,让指挥克隆普的喜剧风格发挥至巅峰,他简直是跳起了捷克民间舞,观众也热血沸腾。散场后回味起来,也许正是克隆普夸张的表演式指挥风格,让严肃音乐有了可看性,为古旧的德奥派音乐赋予了新生,历久弥新。
![]() |
德国慕尼黑格特讷国家歌剧院室内乐团——一个几乎没有听说过的名字,至少在国内是不被熟悉的。演出宣传也做得极为朴实,没有假大空,没有噱头,甚至连这个剧院历经的财政危机都不加掩饰,如实道来。走进音乐厅,数量不多的听众零散落座,你就知道这里即将上演的是古典音乐,没有大师,更没有明星。
室内乐团,不知是不是翻译问题,其实算是个小型交响乐团。细看乐队编制,主要以弦乐器为主,8件小提,3件中提,2架大提,1架低音提琴,管乐只有两架圆号、两支双簧管,没有打击乐器。乐团成员的平均年龄估计至少有四十五岁,席间满头银发的花甲老者不在少数。
与这个“大龄”乐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80后指挥约翰内斯·克隆普,也是整个乐团的活力之源。不是仅因为年轻,而是这位指挥的风格太逗比了!我简直词穷,看得下巴磕快掉了。我绝不是贬义,但按一贯大气优雅的指挥家风度审美来看,也不是褒奖。仿佛卓别林和憨豆附体,克隆普夸张矫情的扭动着他的小腰(之所以说是小腰,因为他并不属于传统印象中人高马大的欧罗巴人),脚底的步伐更是眼花缭乱,看上去应该是移师上世纪80年代的Disco舞步。就这样以喜剧演员式风格统率着全部绷着面孔的乐团,演奏着巴赫、海顿等纯正德奥派严肃音乐。不服不行,在克隆普的调教下,也许正是这种戏剧张力,使小交响乐团各声部层次分明,音量比例得当,音色优美,情感充沛,巴洛克、古典派音乐显得生机勃勃。
演出没有曲目单,盲听,考听力啊!盲听也有盲听的好处,无论陌生、熟悉还是只有一点印象的曲目,没有任何准备的遇见,都如初见。上半场以莫扎特G大调第十七交响曲K.129开场,莫扎特的活泼灵巧于首曲来说很适宜,也交待了乐团实力,对于莫扎特诞辰260周年也是应景的。巴赫的是一首小交响曲,并非烂熟曲调,耳目一新。海顿C大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考验乐团演奏员独奏能力的时候到了,是乐团里为数不多的一位年轻帅哥David Pia,日耳曼轮廓,深目高鼻,技术纯熟,几乎挑不出瑕疵。下半场,浪漫派来了。门德尔松的《无词歌》,选取其中7首小品,改编成双簧管协奏曲,在顺序上进行颇具匠心的安排,活力的小快板与抒情的中、慢板相得益彰,7首曲子仿若组成一部篇章完整的小交响曲,相互独立却顺理成章,精妙至极,是整场演出曲目的最大亮点。海顿e小调第四十四号交响曲作为结束曲目,从浪漫派重归古典主义。这部交响曲名为“悼念”,悼念谁呢?莫扎特?那就与开场演奏莫扎特作品形成了呼应。也许也是悼念巴赫、海顿、贝多芬……向逝去的音乐家致敬!
虽然乐迷数量不多,但丝毫不乏热情,每一乐章结束都要鼓掌,也有不少人喊Bravo。按欣赏音乐会的礼仪,乐章之间不该有掌声,尾音未完全消逝之前都不应鼓掌。但德国人好像也“入乡随俗”了,对掌声诚然接受,并回报以同样的热情,安可了3曲。其中一首斯美塔那的波尔卡,让指挥克隆普的喜剧风格发挥至巅峰,他简直是跳起了捷克民间舞,观众也热血沸腾。散场后回味起来,也许正是克隆普夸张的表演式指挥风格,让严肃音乐有了可看性,为古旧的德奥派音乐赋予了新生,历久弥新。
![]() |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