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那么长,生命那么短。——《飞越老人院》
时光那么长,生命那么短。
初中是我第一次踏进老人院,那时候是三月,正是“学雷锋”盛行的月份,那天之前我并不知道老人院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我把家里的阿尔卑斯糖全部放在书包里,等着到那里以后分给老人。
早上八点我们骑着自行车,穿过一个又一个的红灯,拐了一个又一个的弯后终于到了老人院的门前,我以为老人们都会在门口晒着太阳,打打牌,但是这样的场景我并没有看见。团支书和院长沟通了很久,他才让我们进去,我们一行七八个人提着水果小心翼翼的进去了,那时候的我还在惦记着书包里的糖。
等我们真的进到老人院之后我才明白,原来老人院几乎可以说是个等死的地方。我们穿过阴暗的长廊,没有一丝的生机,那时候应该是有什么流感,因此院长几乎停止了老人们的娱乐活动,他们就坐在各自的房间里,安静地可怕。有一些房间放着电视,但是老人们就这样静静的坐着,目光始终没有聚焦在电视上。我们进去的时候,他们似乎也没有一丝的兴奋,或许我们的到来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意外。毕竟,很多人踏进老人院的机会就这么一次,反正以后我们也不会在他们的记忆力留下一个黑点。
那时候奶奶还在世,我对那些在老人院里失去自由的老人有着深深的同情。我记得那时候,幼稚的我们还问过老人:“为什么要住在老人院?”或者是“家人多久才来探望一次?”之类的问题,那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这些是老人家的弱点。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个九十多岁的老人,她花白的头发特别像我的奶奶,于是我就推着她出去晒太阳,和她聊天,从书包里分给她很多的糖,那时候的我也不知道,原来糖不是万能的,再多的糖也不能让他们的生活变得甜蜜起来。
“我不想在这里等死”。这句话久久的停留在我脑海里,成为这部影片最经典的台词之一。我并不觉得他们排练的节目有多么的新颖和吸引人,但是就是他们对待生命的态度也值得我们敬佩。
他们的疯狂不过是对过往那些粗糙生活的弥补,以前的他们为了孩子几乎失去了原本的自己,到了老年享福的时候却得不到孩子的照料,反而孤独的在养老院里等死,而养老院由于责任对他们的安全和生命过分的关注,让他们失去了有趣。
院长拒绝了他们的请求,家属也拒绝他们的要求,是啊,很多人都自以为能替你做决定,但是自己的人生是自己的。所以他们逃出了老人院,一路上不全是平安的,但是起码是放松的。在草原里,他们看见一群野马在尽情地奔跑,我想他们的内心必定是羡慕的,生命本来就应该如此热情奔放,并不会因为岁月悠长而黯然失色。
现在的我知道老人家并不能吃太多的糖,我对糖也没有以前那么的钟爱。以前满嘴都是甜甜的味道,也觉得生活是甜的。但人生并不是有糖就会变得有滋味。
今年回去探望外婆,看到外婆满头银丝就想到了那位九十多岁的奶奶,也许她在另一个世界活得比较的开心。外婆也是周身病痛,人就像机器,到了一定的年限,身体的器官也开始运转困难了。
也许是经历了太多的生离死别,在面对外婆时我反而十分的平静。人在不同的阶段对生命的理解完全不一样,对亲情的重视也是程度不一。但是作为自然的人,无非也是要重视自己的生命;作为子女,就是要满足他们的要求,尽管这些要求已经超出了自己的接受范围。
我们并不能以我们的标准去判断老人们的是非观,子女的身份并不是束缚老人想过自己生活的枷锁,责任和安全也不是,老人也有自己的生活标准,也有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的权利。
时光那么长,生命那么短,活着的时候不尽情绽放还要等到什么时候?每一次打开UC浏览器都会出现这么一句话:“给的再多,不如懂我。”对于父母,给不是全部,而是要懂得。
初中是我第一次踏进老人院,那时候是三月,正是“学雷锋”盛行的月份,那天之前我并不知道老人院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我把家里的阿尔卑斯糖全部放在书包里,等着到那里以后分给老人。
早上八点我们骑着自行车,穿过一个又一个的红灯,拐了一个又一个的弯后终于到了老人院的门前,我以为老人们都会在门口晒着太阳,打打牌,但是这样的场景我并没有看见。团支书和院长沟通了很久,他才让我们进去,我们一行七八个人提着水果小心翼翼的进去了,那时候的我还在惦记着书包里的糖。
等我们真的进到老人院之后我才明白,原来老人院几乎可以说是个等死的地方。我们穿过阴暗的长廊,没有一丝的生机,那时候应该是有什么流感,因此院长几乎停止了老人们的娱乐活动,他们就坐在各自的房间里,安静地可怕。有一些房间放着电视,但是老人们就这样静静的坐着,目光始终没有聚焦在电视上。我们进去的时候,他们似乎也没有一丝的兴奋,或许我们的到来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意外。毕竟,很多人踏进老人院的机会就这么一次,反正以后我们也不会在他们的记忆力留下一个黑点。
那时候奶奶还在世,我对那些在老人院里失去自由的老人有着深深的同情。我记得那时候,幼稚的我们还问过老人:“为什么要住在老人院?”或者是“家人多久才来探望一次?”之类的问题,那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这些是老人家的弱点。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个九十多岁的老人,她花白的头发特别像我的奶奶,于是我就推着她出去晒太阳,和她聊天,从书包里分给她很多的糖,那时候的我也不知道,原来糖不是万能的,再多的糖也不能让他们的生活变得甜蜜起来。
“我不想在这里等死”。这句话久久的停留在我脑海里,成为这部影片最经典的台词之一。我并不觉得他们排练的节目有多么的新颖和吸引人,但是就是他们对待生命的态度也值得我们敬佩。
他们的疯狂不过是对过往那些粗糙生活的弥补,以前的他们为了孩子几乎失去了原本的自己,到了老年享福的时候却得不到孩子的照料,反而孤独的在养老院里等死,而养老院由于责任对他们的安全和生命过分的关注,让他们失去了有趣。
院长拒绝了他们的请求,家属也拒绝他们的要求,是啊,很多人都自以为能替你做决定,但是自己的人生是自己的。所以他们逃出了老人院,一路上不全是平安的,但是起码是放松的。在草原里,他们看见一群野马在尽情地奔跑,我想他们的内心必定是羡慕的,生命本来就应该如此热情奔放,并不会因为岁月悠长而黯然失色。
现在的我知道老人家并不能吃太多的糖,我对糖也没有以前那么的钟爱。以前满嘴都是甜甜的味道,也觉得生活是甜的。但人生并不是有糖就会变得有滋味。
今年回去探望外婆,看到外婆满头银丝就想到了那位九十多岁的奶奶,也许她在另一个世界活得比较的开心。外婆也是周身病痛,人就像机器,到了一定的年限,身体的器官也开始运转困难了。
也许是经历了太多的生离死别,在面对外婆时我反而十分的平静。人在不同的阶段对生命的理解完全不一样,对亲情的重视也是程度不一。但是作为自然的人,无非也是要重视自己的生命;作为子女,就是要满足他们的要求,尽管这些要求已经超出了自己的接受范围。
我们并不能以我们的标准去判断老人们的是非观,子女的身份并不是束缚老人想过自己生活的枷锁,责任和安全也不是,老人也有自己的生活标准,也有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的权利。
时光那么长,生命那么短,活着的时候不尽情绽放还要等到什么时候?每一次打开UC浏览器都会出现这么一句话:“给的再多,不如懂我。”对于父母,给不是全部,而是要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