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也会玩“两面派”?
李杰,长江大学工学学士、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和高校思想政治课讲师,具有三年的高校辅导员经历和学生心理咨询经验,以及多年的自我心灵探索与成长经验。擅长亲子关系沟通、心灵成长教育、家庭治疗等。
作为一名研究家庭教育的老师,在平时的工作当中,我发现有一类孩子的表现,还是很值得大家注意的,也发现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有此类表现的孩子还不在少数。下面,就跟随我来一探究竟吧!
画面情境
劳动委员在家却不爱劳动
明明上小学五年级时,经过同学们的一致推举成为一名优秀而有责任心的“劳动委员”,尽管只是一普通的班委,但他为班级做事却很积极卖力,事事都为班级着想。明明的班主任对他也有不错的评价:工作认真细致,能够以身作则,在班里打扫卫生、拖地倒垃圾等抢着干……因此他给班主任老师留下了勤劳能吃苦的好印象。但在明明妈妈的眼里,儿子却不是这样:孩子在家很懒散,让他帮忙扫下地都不情愿,更不要说积极主动帮忙了。
看到上面故事,想必很多家长都会感同身受吧!事实上,这种“两面派”现象在很多孩子当中,包括我自己小时候,都会出现过。他们是老师眼里的乖宝宝,爸妈眼里的调皮鬼,也许很多家长这时候就会困惑不解:“我家的孩子怎么这样,简直是双面娇娃?”为解决家长们的困惑,我们接下来会给大家做出一点专业经验上的分析和指导,分享给各位读者朋友们。
“两面派”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孩子在学校和家中所受关注程度不同。孩子在家里是所有人关注的焦点,到学校后,却是班级众多学生中的普通一员,失去了特别的关心和照顾,这种心理落差,会造成孩子在家在校截然不同的性格差异。
孩子在学校和家中的群体氛围不同。孩子在学校里有很多小伙伴,孩子们在一起能够相互激励,起到榜样作用,他们为获得同伴和老师的欣赏、认可大都会积极表现。在家里就不一样了,孩子会因为家长的权威压制而产生对抗,也可能因为家长的溺爱而产生依赖。
孩子在家里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同。很多父母缺乏教育常识,和学校的教育要求不一致,相比父母孩子更尊敬老师。很多的父母教育孩子时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两个人的意见本身不统一,也会导致孩子出现“两面性”表现。
重要他人及社会媒体环境的负面影响。首先是父母本身不良行为和家庭环境的负面示范作用。另外,那些泛滥的电视、电影等媒体节目中,“两面派”人物形象也会对孩子的心理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
面对“双面娇娃”,知子花来支招
一、家长应改变不当的教育方式,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父母要以身作则,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树立良好的人格榜样。当你讲卫生不乱扔东西的时候,相信孩子也一定是个勤快爱干净的好宝宝;当你跟邻居友好的打招呼的时候,相信孩子也不会没礼貌。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要提前协调沟通好,对孩子所提的要求应一致,让孩子有一个清晰而一致的生活行为规范。
二、家校之间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家长要主动和学校及相关老师多沟通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如果发现孩子在校、在家有两种严重的不一致表现时,就应尽快与老师沟通,共同探求孩子两种不同表现产生的原因,积极帮助孩子进行必要的心理行为调适,而不是任由不良情况发展。
三、家长应有意淡化孩子的“两面性”行为,为孩子的成长创设良好的环境。
父母要注意保护孩子脆弱的自尊心,必要时淡化孩子“两面性”行为。对其缺陷和不足要给予接纳和包容,对孩子的任何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引导孩子多发现和关注自身的积极面向和优势特征。给孩子独立自主的选择和自由,但在原则性问题上要给予必要的规范。
家长还应为孩子选择优良的群体环境,使孩子有更多机会与健康进步的同龄人交往,培养孩子的集体认同感和归属感。另外,应避免让孩子过早接触电视娱乐等媒体,尽可能减小电视等社会媒体环境的负面影响作用,从小培养孩子热爱读书思考和健康饮食运动的好习惯。
END
小贴士
心理学小贴士
【让内心变强大的5个贴士】
①空虚无聊的时候就读书,在低落和空闲的时候,你最能静下心来学习;
②做一个简单的人,平和而执着,谦虚而无畏;
③不庸人自扰,不玩弄心计,不打坏心眼,但偶尔可现实和虚伪一下,因为大家谁都不喜欢硬邦邦的人;
④懂得倾听别人的忠告,懂得分辨别人的赞美;
⑤不要太八卦。
作为一名研究家庭教育的老师,在平时的工作当中,我发现有一类孩子的表现,还是很值得大家注意的,也发现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有此类表现的孩子还不在少数。下面,就跟随我来一探究竟吧!
画面情境
劳动委员在家却不爱劳动
明明上小学五年级时,经过同学们的一致推举成为一名优秀而有责任心的“劳动委员”,尽管只是一普通的班委,但他为班级做事却很积极卖力,事事都为班级着想。明明的班主任对他也有不错的评价:工作认真细致,能够以身作则,在班里打扫卫生、拖地倒垃圾等抢着干……因此他给班主任老师留下了勤劳能吃苦的好印象。但在明明妈妈的眼里,儿子却不是这样:孩子在家很懒散,让他帮忙扫下地都不情愿,更不要说积极主动帮忙了。
看到上面故事,想必很多家长都会感同身受吧!事实上,这种“两面派”现象在很多孩子当中,包括我自己小时候,都会出现过。他们是老师眼里的乖宝宝,爸妈眼里的调皮鬼,也许很多家长这时候就会困惑不解:“我家的孩子怎么这样,简直是双面娇娃?”为解决家长们的困惑,我们接下来会给大家做出一点专业经验上的分析和指导,分享给各位读者朋友们。
“两面派”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孩子在学校和家中所受关注程度不同。孩子在家里是所有人关注的焦点,到学校后,却是班级众多学生中的普通一员,失去了特别的关心和照顾,这种心理落差,会造成孩子在家在校截然不同的性格差异。
孩子在学校和家中的群体氛围不同。孩子在学校里有很多小伙伴,孩子们在一起能够相互激励,起到榜样作用,他们为获得同伴和老师的欣赏、认可大都会积极表现。在家里就不一样了,孩子会因为家长的权威压制而产生对抗,也可能因为家长的溺爱而产生依赖。
孩子在家里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同。很多父母缺乏教育常识,和学校的教育要求不一致,相比父母孩子更尊敬老师。很多的父母教育孩子时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两个人的意见本身不统一,也会导致孩子出现“两面性”表现。
重要他人及社会媒体环境的负面影响。首先是父母本身不良行为和家庭环境的负面示范作用。另外,那些泛滥的电视、电影等媒体节目中,“两面派”人物形象也会对孩子的心理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
面对“双面娇娃”,知子花来支招
一、家长应改变不当的教育方式,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父母要以身作则,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树立良好的人格榜样。当你讲卫生不乱扔东西的时候,相信孩子也一定是个勤快爱干净的好宝宝;当你跟邻居友好的打招呼的时候,相信孩子也不会没礼貌。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要提前协调沟通好,对孩子所提的要求应一致,让孩子有一个清晰而一致的生活行为规范。
二、家校之间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家长要主动和学校及相关老师多沟通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如果发现孩子在校、在家有两种严重的不一致表现时,就应尽快与老师沟通,共同探求孩子两种不同表现产生的原因,积极帮助孩子进行必要的心理行为调适,而不是任由不良情况发展。
三、家长应有意淡化孩子的“两面性”行为,为孩子的成长创设良好的环境。
父母要注意保护孩子脆弱的自尊心,必要时淡化孩子“两面性”行为。对其缺陷和不足要给予接纳和包容,对孩子的任何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引导孩子多发现和关注自身的积极面向和优势特征。给孩子独立自主的选择和自由,但在原则性问题上要给予必要的规范。
家长还应为孩子选择优良的群体环境,使孩子有更多机会与健康进步的同龄人交往,培养孩子的集体认同感和归属感。另外,应避免让孩子过早接触电视娱乐等媒体,尽可能减小电视等社会媒体环境的负面影响作用,从小培养孩子热爱读书思考和健康饮食运动的好习惯。
END
小贴士
心理学小贴士
【让内心变强大的5个贴士】
①空虚无聊的时候就读书,在低落和空闲的时候,你最能静下心来学习;
②做一个简单的人,平和而执着,谦虚而无畏;
③不庸人自扰,不玩弄心计,不打坏心眼,但偶尔可现实和虚伪一下,因为大家谁都不喜欢硬邦邦的人;
④懂得倾听别人的忠告,懂得分辨别人的赞美;
⑤不要太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