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圆满
这是一段两年前的日记,明天又要开始教“The Hidden Side of Happiness",有些事,说了也等于没说。
车行午夜,解放路霓虹四射,欢娱的人们酒兴盎然,趔趄的步子,朦胧的眼神……
旁坐的中年男人,憔悴,语调哀伤,欲言又止。
“32天,她好痛苦啊!”说话的人似乎想把心中的哀伤随着这话语倾诉出来,我们无语,不知道说什么,只觉得此时他的心痛一定是世界上那种最彻心扉的那种,一定是那种我们肉身所能承受的最极限的痛。
“午夜醒来,感觉空落落的,没法不去想。”
“人民医院,就这, 哎!”
初秋的风,有点凉,同行的路,有点短。
安慰的话不用说,也不会说,反倒增添伤者的苦痛。
“不愿意经过这些地方,但是,来长沙21年,每一个地方都会想起过去的种种场景,怎么可能?”
“有些东西一辈子抹不去!”
记忆是我们的朋友又是我们的敌人,多想忘却苦痛,苦痛却历历分明,每一段过往犹如有无形的丝线牵连着这世间的种种物,一首歌,一段曲,一截路,一片叶,一阵风,一滴雨……都是移尘封往事于眼前的法语。
英语中post-traumatic(创伤后的)和individual(个人的)一样是高频词,前者是人类现实,后者是文化体现。人生在世几十春秋,呱呱坠地到闭眼蹬脚,悲苦随伴左右,生命旅程的每一站都告别一些欢乐,迎来更多苦愁。可是生命的道路仍需继续,悲心满载如何赶路,创痛过后如何抚慰?也许西方文化中对个体的无限尊崇还是内在着眼于个体自身的独特性与个体体验的差异性,一些不能诉说,不能为人所懂的独特的专属的精神体验,这些体验个体无法描述,别人无法感知,也无从知晓,这也难怪高尔吉亚说“第一,无物存在;第二,如果有某物存在,人也无法认识它;第三,即便可以认识它,也无法把它告诉别人。”对语言的绝对否定蕴含着对个体地位的至高抬升, 也就注定人永远是孤独的。
车行午夜,解放路霓虹四射,欢娱的人们酒兴盎然,趔趄的步子,朦胧的眼神……
旁坐的中年男人,憔悴,语调哀伤,欲言又止。
“32天,她好痛苦啊!”说话的人似乎想把心中的哀伤随着这话语倾诉出来,我们无语,不知道说什么,只觉得此时他的心痛一定是世界上那种最彻心扉的那种,一定是那种我们肉身所能承受的最极限的痛。
“午夜醒来,感觉空落落的,没法不去想。”
“人民医院,就这, 哎!”
初秋的风,有点凉,同行的路,有点短。
安慰的话不用说,也不会说,反倒增添伤者的苦痛。
“不愿意经过这些地方,但是,来长沙21年,每一个地方都会想起过去的种种场景,怎么可能?”
“有些东西一辈子抹不去!”
记忆是我们的朋友又是我们的敌人,多想忘却苦痛,苦痛却历历分明,每一段过往犹如有无形的丝线牵连着这世间的种种物,一首歌,一段曲,一截路,一片叶,一阵风,一滴雨……都是移尘封往事于眼前的法语。
英语中post-traumatic(创伤后的)和individual(个人的)一样是高频词,前者是人类现实,后者是文化体现。人生在世几十春秋,呱呱坠地到闭眼蹬脚,悲苦随伴左右,生命旅程的每一站都告别一些欢乐,迎来更多苦愁。可是生命的道路仍需继续,悲心满载如何赶路,创痛过后如何抚慰?也许西方文化中对个体的无限尊崇还是内在着眼于个体自身的独特性与个体体验的差异性,一些不能诉说,不能为人所懂的独特的专属的精神体验,这些体验个体无法描述,别人无法感知,也无从知晓,这也难怪高尔吉亚说“第一,无物存在;第二,如果有某物存在,人也无法认识它;第三,即便可以认识它,也无法把它告诉别人。”对语言的绝对否定蕴含着对个体地位的至高抬升, 也就注定人永远是孤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