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是阅读的精髓
思想是阅读的精髓
或许是因为从事图书编辑工作,经常有机会可以翻阅很多书,当初选择职业时也是考虑到自己有阅读爱好才入了出版这行业。除历史专业书之外,我在业余时间读的最多的可能是思想史、哲学史之类的书。这种偏好在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就形成了。
一、从认识自己的学科开始
我的专业背景是历史学。读研期间我没有把全部精力放在学习专业课上,很多时间是在读思想史、哲学史方面的书。这倒不是因为我突然发现自己很有哲学的天赋,最初我只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学科专业。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的学科理论和学科发展史。对于历史学来说,不同时期的史学理论及其指导下的历史研究,构成了历史学的学科发展史。我们当前的历史研究是当前史学思潮的反映。一个时期的史学思潮往往又是当时一般意义上的思想或哲学的反映。就好像灵魂之于躯体,身体受心中的观念驱使,通过人外在的言行可以窥视他的内心。因此,从思想史或哲学史的整个脉络中可以更好地把握自己学科当下的研究理念,恰当评价其成就。
历史学探讨的是社会演变的特点与趋势,历史归根到底是由无数个人或群体的思想、活动构成的,历史研究本质上是对人的研究。哲学研究的是人们如何获得可靠的知识,而人作者为认识的主题,对其思维的特点的研究是哲学的基本内容。因此,历史研究和哲学研究在最高层次上应该是一致的,都是对人的研究。由于学科分科壁垒的限制,经常可以看到的是,历史研究或者淡化理论,自满于对个别事实的繁琐考证,或者盲目崇拜理论和方法,在具体研究中以论代史,没有扎实的具体研究做支撑。历史研究应当以一定的哲学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史学家也同时也应当是思想家,没有哲学的深度就不能达到对历史的深入理解。
从历史本身来看,一种思想一旦风靡全社会,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就会成为改变社会的强大力量。在20世纪,除了西方的民主制外,先后出现了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两种对世界历史演变有重大影响的意识形态,它们都曾在所在国家被民众普遍信奉。而不同意识形态下的国民之间的行为观念不但差别巨大,甚至完全无法理解。
近代中国寻求自强的历程,充分说明了思想、哲学的巨大作用。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令士大夫很是震惊。他们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认为西方的坚船利炮是导致英国战胜大清的原因,呼吁仿造西方舰船、枪炮。后来的洋务派发现西方武器之所以先进,是由于有发达的自然科学,他们积极引进西方自然科学,翻译了大量物理、化学等科技类的书籍,可是在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又是一败涂地,没能使国家免遭屈辱。之后,又有人觉得西方的先进主要是由于有民主的社会政治制度,郑观应、冯桂芬、严复以及革命党人主张引进西方的议会民主制,废除君主专制政体,或实行美国的民主制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前后达到了高潮。辛亥革命后,中国仿照西方制度建立了民主政体,但并没有使国家走上强盛的道路。这样就有了新文化运动,有人觉得最根本的是文化。于是要求打到孔家店,消除几千年专制制度的护身符,引进西方社会科学,翻译哲学、思想类的书籍,希望通过改造国民性来使中国具备实行西方民主制度的土壤。
在这种想法的驱使下,我开始自己阅读思想史、哲学史方面的书,觉得应该补补课,对学习专业课很有必要。
二、困难与障碍
我最先读的比较系统的哲学史著作是英国哲学家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这部书大概是哲学史领域中最有名的,当初选择它也是冲着这书的名气来的。此外,它的写作特点更是我非常赞成的。罗素不是简单介绍那些伟大哲学家的生平、作品及其主要哲学观点,而是花了大量笔墨来写当时社会的整体状况,包括政治、经济、社会风俗,把哲学家及其思想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考量。毕竟,哲学不是在真空中产生的。该书的副标题即是“(西方哲学史)及其与从古代到现代的政治、社会情况的联系”,明确体现了作者的这一旨趣,而且罗素在这本书的开篇更是直接指出,“哲学乃是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并不是卓越的个人所作出的孤立的思考,而是曾经有各种体系盛行过的各种社会性格的产物与成因”。
尽管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这部书不管是从语言还是叙述角度看,作者都力求通俗易懂,但是对于一个以中文为母语的中国读者来说,要读懂并不容易。这主要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
首先,中国的学生哲学素养普遍缺乏。在进入大学之前,中国的学生只有在高中阶段接触过一点哲学,而且少的可以忽略。就像一位学者说的,我们的哲学课告诉学生的只是这样的一种结论:唯物主义是好的,唯心主义是坏的,历史唯物主义是最好的。可以理解,在这样教条式的灌输下,学生们接触不到古往今来哲学史上那些伟大的不同学说,觉得哲学课既无趣,更不会领会到哲理的智慧。
在这种情境下,中国的学生对哲学产生了两种印象:要么认为空泛玄虚,极力贬低;要么认为高深莫测,但作为普通人的自己还是敬而远之。我自己也是这样,觉得哲学对我的专业似乎也不是很要紧,我常常听到这样的告诫:学历史最好是老老实实做考证,那些华而不实的理论容易造成先入之见,会妨碍结论的客观性。
其次,中国学生脑子里的世界历史知识储备不够,难以理解西方历史上一些特有的文化现象。
欧洲和中国的历史文化发展有很多差异,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现象是,宗教势力在国家和社会中的地位有天壤之别。如果把西方哲学史按照一般历史发展的阶段特点,也粗略地分为包括古希腊、罗马的古代阶段,基督教哲学为主导的中世纪阶段,文艺复兴以来的近现代,我想,读过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的人大概都有这样一种体会,那就是觉得中世纪这一段是最难读懂的,对于我们中国学生尤为如此。
中世纪的欧洲史几乎就是基督教会的发展史,教会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绝对的主宰力量,皇帝或国王只有成为基督教徒其统治才是合法的。这在中国是从未有过的现象,中国帝王登基从来不需要由哪个宗教领袖为其加冕。另外,中国学生从小接受的是无神论的世界观,而几乎每个西方人在出生时便成为了基督徒,他们对于宗教的感情,我们很难有同情之了解。
还是拿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来说,虽然作者在书中安排了相当多的内容来介绍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对绝大部分人来说,整个古代史、中世纪史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即使对于我这个历史科班生,罗素在他的《西方哲学史时》中有关历史背景的叙述不仅非常必要,而且还远远不够。我在读这部书时就是先读两头,再读中间部分。因为古代阶段的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哲学,带有明显的世俗理性色彩。文艺复兴以来的思想文化的特点也是世俗理性、人本主义再次觉醒,逐渐战胜了长达千年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对于宗教信仰不显著的中国人读者来说,如果对基督教及其发展史没有足够了解的话,读起来肯定会相当吃力,甚至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三、为更好地生活而读哲学
人与人之间的最大差异也许是观念的差异。认识一个人关键在于理解他头脑中的观念。观念的不同决定了人们之间会做出不同的言语和行动。作为社会性动物的人,为了更好地生活,有必要认识自己和他人的思想。阅读是一种无声的交流,它可以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上下古今,跟历史上那些伟大的心灵对话。
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说,“最好的书能清楚地阐明你长久以来一直心有所感,却从来没办法明白表达出来的那些东西”。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说,“事实上,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作者将其提供给读者,以便于他发现如果没有本书的帮助他就发现不了的东西。”我们往往会在一本书中感受到跟作者的精神共鸣。作者表达的各种情感也曾在我们自己在心中激荡过,只是我们经常觉得无力明确表达出来。好像作者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这时候,我们就像认识了一位知心朋友,在自己感觉因与身边的人观念不同时,得到了一位知己的鼓舞,少了一些孤独与无助感。
处于知识层级最顶层的哲学,它不是关于具体事物的教条知识,是关于知识的知识。它经常不会给我们某种确定的知识,但是至少会让我们事物的多种可能性,丰富我们的内心,坦然面对我们无法把控的失败与挫折。罗素在他的《哲学问题》这本小书的最后部分,非常雄辩地阐明了哲学的这一价值:
有许多问题——其中那些和我们心灵生活最有深刻关系的……就我们所知,乃是人类才智所始终不能解决的……哲学所能提出来的答案并不是可以用实验来证明其真确性的。……哲学的价值大部分须在它那及其不确定性之中去追求。没有哲学色彩的人一生总免不了受束缚于种种偏见。由未经深思熟虑而滋长的自信等等所形成的偏见。对于这样的人,世界是固定的、有穷的、一目了然的;普通的客体引不起他的疑问,可能发生的未知事物他会傲慢地加以否定。……哲学虽然对于所提出的疑问,不能肯定告诉我们那个答案对,但却能扩展我们的思想境界,使我们摆脱习俗的控制。因此,哲学虽然对于例如事物是什么这个问题减轻了我们可以肯定的感觉,但却大大增加了我们对于事物可能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知识。它把从未进入自由怀疑的境地的人们的狂妄独断的说法排除掉了,并且指出所熟悉的事物中那不熟悉的一面,使我们的好奇心永远保持着敏锐状态。
最后,哲学的最高境界是人们自觉地过一种哲学的生活。通过自己内心与外界达成一致,人就会保持一种豁达、平和的心态,不会因为外界情境与心中观念的冲突而导致人格或精神的分裂。法国当代哲学家皮埃尔·阿多说,哲学首先是一种活动,而不是静态的知识。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在学院中被教授的学问。
或许是因为从事图书编辑工作,经常有机会可以翻阅很多书,当初选择职业时也是考虑到自己有阅读爱好才入了出版这行业。除历史专业书之外,我在业余时间读的最多的可能是思想史、哲学史之类的书。这种偏好在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就形成了。
一、从认识自己的学科开始
我的专业背景是历史学。读研期间我没有把全部精力放在学习专业课上,很多时间是在读思想史、哲学史方面的书。这倒不是因为我突然发现自己很有哲学的天赋,最初我只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学科专业。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的学科理论和学科发展史。对于历史学来说,不同时期的史学理论及其指导下的历史研究,构成了历史学的学科发展史。我们当前的历史研究是当前史学思潮的反映。一个时期的史学思潮往往又是当时一般意义上的思想或哲学的反映。就好像灵魂之于躯体,身体受心中的观念驱使,通过人外在的言行可以窥视他的内心。因此,从思想史或哲学史的整个脉络中可以更好地把握自己学科当下的研究理念,恰当评价其成就。
历史学探讨的是社会演变的特点与趋势,历史归根到底是由无数个人或群体的思想、活动构成的,历史研究本质上是对人的研究。哲学研究的是人们如何获得可靠的知识,而人作者为认识的主题,对其思维的特点的研究是哲学的基本内容。因此,历史研究和哲学研究在最高层次上应该是一致的,都是对人的研究。由于学科分科壁垒的限制,经常可以看到的是,历史研究或者淡化理论,自满于对个别事实的繁琐考证,或者盲目崇拜理论和方法,在具体研究中以论代史,没有扎实的具体研究做支撑。历史研究应当以一定的哲学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史学家也同时也应当是思想家,没有哲学的深度就不能达到对历史的深入理解。
从历史本身来看,一种思想一旦风靡全社会,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就会成为改变社会的强大力量。在20世纪,除了西方的民主制外,先后出现了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两种对世界历史演变有重大影响的意识形态,它们都曾在所在国家被民众普遍信奉。而不同意识形态下的国民之间的行为观念不但差别巨大,甚至完全无法理解。
近代中国寻求自强的历程,充分说明了思想、哲学的巨大作用。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令士大夫很是震惊。他们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认为西方的坚船利炮是导致英国战胜大清的原因,呼吁仿造西方舰船、枪炮。后来的洋务派发现西方武器之所以先进,是由于有发达的自然科学,他们积极引进西方自然科学,翻译了大量物理、化学等科技类的书籍,可是在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又是一败涂地,没能使国家免遭屈辱。之后,又有人觉得西方的先进主要是由于有民主的社会政治制度,郑观应、冯桂芬、严复以及革命党人主张引进西方的议会民主制,废除君主专制政体,或实行美国的民主制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前后达到了高潮。辛亥革命后,中国仿照西方制度建立了民主政体,但并没有使国家走上强盛的道路。这样就有了新文化运动,有人觉得最根本的是文化。于是要求打到孔家店,消除几千年专制制度的护身符,引进西方社会科学,翻译哲学、思想类的书籍,希望通过改造国民性来使中国具备实行西方民主制度的土壤。
在这种想法的驱使下,我开始自己阅读思想史、哲学史方面的书,觉得应该补补课,对学习专业课很有必要。
二、困难与障碍
我最先读的比较系统的哲学史著作是英国哲学家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这部书大概是哲学史领域中最有名的,当初选择它也是冲着这书的名气来的。此外,它的写作特点更是我非常赞成的。罗素不是简单介绍那些伟大哲学家的生平、作品及其主要哲学观点,而是花了大量笔墨来写当时社会的整体状况,包括政治、经济、社会风俗,把哲学家及其思想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考量。毕竟,哲学不是在真空中产生的。该书的副标题即是“(西方哲学史)及其与从古代到现代的政治、社会情况的联系”,明确体现了作者的这一旨趣,而且罗素在这本书的开篇更是直接指出,“哲学乃是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并不是卓越的个人所作出的孤立的思考,而是曾经有各种体系盛行过的各种社会性格的产物与成因”。
尽管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这部书不管是从语言还是叙述角度看,作者都力求通俗易懂,但是对于一个以中文为母语的中国读者来说,要读懂并不容易。这主要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
首先,中国的学生哲学素养普遍缺乏。在进入大学之前,中国的学生只有在高中阶段接触过一点哲学,而且少的可以忽略。就像一位学者说的,我们的哲学课告诉学生的只是这样的一种结论:唯物主义是好的,唯心主义是坏的,历史唯物主义是最好的。可以理解,在这样教条式的灌输下,学生们接触不到古往今来哲学史上那些伟大的不同学说,觉得哲学课既无趣,更不会领会到哲理的智慧。
在这种情境下,中国的学生对哲学产生了两种印象:要么认为空泛玄虚,极力贬低;要么认为高深莫测,但作为普通人的自己还是敬而远之。我自己也是这样,觉得哲学对我的专业似乎也不是很要紧,我常常听到这样的告诫:学历史最好是老老实实做考证,那些华而不实的理论容易造成先入之见,会妨碍结论的客观性。
其次,中国学生脑子里的世界历史知识储备不够,难以理解西方历史上一些特有的文化现象。
欧洲和中国的历史文化发展有很多差异,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现象是,宗教势力在国家和社会中的地位有天壤之别。如果把西方哲学史按照一般历史发展的阶段特点,也粗略地分为包括古希腊、罗马的古代阶段,基督教哲学为主导的中世纪阶段,文艺复兴以来的近现代,我想,读过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的人大概都有这样一种体会,那就是觉得中世纪这一段是最难读懂的,对于我们中国学生尤为如此。
中世纪的欧洲史几乎就是基督教会的发展史,教会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绝对的主宰力量,皇帝或国王只有成为基督教徒其统治才是合法的。这在中国是从未有过的现象,中国帝王登基从来不需要由哪个宗教领袖为其加冕。另外,中国学生从小接受的是无神论的世界观,而几乎每个西方人在出生时便成为了基督徒,他们对于宗教的感情,我们很难有同情之了解。
还是拿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来说,虽然作者在书中安排了相当多的内容来介绍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对绝大部分人来说,整个古代史、中世纪史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即使对于我这个历史科班生,罗素在他的《西方哲学史时》中有关历史背景的叙述不仅非常必要,而且还远远不够。我在读这部书时就是先读两头,再读中间部分。因为古代阶段的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哲学,带有明显的世俗理性色彩。文艺复兴以来的思想文化的特点也是世俗理性、人本主义再次觉醒,逐渐战胜了长达千年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对于宗教信仰不显著的中国人读者来说,如果对基督教及其发展史没有足够了解的话,读起来肯定会相当吃力,甚至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三、为更好地生活而读哲学
人与人之间的最大差异也许是观念的差异。认识一个人关键在于理解他头脑中的观念。观念的不同决定了人们之间会做出不同的言语和行动。作为社会性动物的人,为了更好地生活,有必要认识自己和他人的思想。阅读是一种无声的交流,它可以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上下古今,跟历史上那些伟大的心灵对话。
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说,“最好的书能清楚地阐明你长久以来一直心有所感,却从来没办法明白表达出来的那些东西”。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说,“事实上,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作者将其提供给读者,以便于他发现如果没有本书的帮助他就发现不了的东西。”我们往往会在一本书中感受到跟作者的精神共鸣。作者表达的各种情感也曾在我们自己在心中激荡过,只是我们经常觉得无力明确表达出来。好像作者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这时候,我们就像认识了一位知心朋友,在自己感觉因与身边的人观念不同时,得到了一位知己的鼓舞,少了一些孤独与无助感。
处于知识层级最顶层的哲学,它不是关于具体事物的教条知识,是关于知识的知识。它经常不会给我们某种确定的知识,但是至少会让我们事物的多种可能性,丰富我们的内心,坦然面对我们无法把控的失败与挫折。罗素在他的《哲学问题》这本小书的最后部分,非常雄辩地阐明了哲学的这一价值:
有许多问题——其中那些和我们心灵生活最有深刻关系的……就我们所知,乃是人类才智所始终不能解决的……哲学所能提出来的答案并不是可以用实验来证明其真确性的。……哲学的价值大部分须在它那及其不确定性之中去追求。没有哲学色彩的人一生总免不了受束缚于种种偏见。由未经深思熟虑而滋长的自信等等所形成的偏见。对于这样的人,世界是固定的、有穷的、一目了然的;普通的客体引不起他的疑问,可能发生的未知事物他会傲慢地加以否定。……哲学虽然对于所提出的疑问,不能肯定告诉我们那个答案对,但却能扩展我们的思想境界,使我们摆脱习俗的控制。因此,哲学虽然对于例如事物是什么这个问题减轻了我们可以肯定的感觉,但却大大增加了我们对于事物可能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知识。它把从未进入自由怀疑的境地的人们的狂妄独断的说法排除掉了,并且指出所熟悉的事物中那不熟悉的一面,使我们的好奇心永远保持着敏锐状态。
最后,哲学的最高境界是人们自觉地过一种哲学的生活。通过自己内心与外界达成一致,人就会保持一种豁达、平和的心态,不会因为外界情境与心中观念的冲突而导致人格或精神的分裂。法国当代哲学家皮埃尔·阿多说,哲学首先是一种活动,而不是静态的知识。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在学院中被教授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