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阳读解石头记四十六—家事消亡首罪宁之谜
![]() |
以下两三回,我们将解释秦可卿的判词和张居正改革的关系,而在前面我们解释秦可卿判词的时候,我们解释了判词和曲中“箕裘颓堕皆从敬”的含义,这一回里,我们要重点去分析判词和曲中关于荣国府的内容。
在秦可卿的判词中,有这样的一句: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在秦可卿的曲《好事终》里也有一句: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受罪宁。
在《石头记》的主要情节的流转过程中,是存在一个以宁国府为主,到以荣国府为主这样的故事空间和主要人物场景的转换的。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石头记》的版本结构的话,我们会发现,从第一回到第十六回《贾元春才选凤藻宫 秦鲸卿夭逝黄泉路》的故事,虽然里面穿插着很多荣国府的人物和故事,但是其主流的故事或者说人物情节基本以宁国府为主。
我们曾经分析过,前十六回故事的主线是香菱和秦可卿,而香菱在第五回左右就已经故事基本结束了,也就是说前十六回里大致有十几回的内容是基本围绕着秦可卿展开的。而围绕着秦可卿展开就是围绕着宁国府展开。
而十六回以后的故事里,除了贾黛钗爱情故事这条主线以外,实际上,我们也分析过,围绕着整个贾氏宗族命运,操纵贾氏宗族命运的还有两个非常主要的人物,王熙凤和贾元春。
而贾元春真正“出名”就在第十六回:才选凤藻宫。
我们之前分析过,整部《石头记》反映的是大致是明亡清兴六十年的历史,以及对明亡清兴的反思。如果说前十六回,作者要重点去写整个明亡清兴的背景和根源的话,那么,大致从第十六回开始,作者就会把笔锋细腻化的去写整个明代晚期到明朝灭亡的过程了。
而作者是如何实现从宁国府到荣国府,从秦可卿到王熙凤贾元春的过程的呢?
秘密就在第十六回里。
我们看到,第十六回的一开始,是非常诡异的。
一日正是贾政的生辰,宁荣二处人丁都齐集庆贺,闹热非常。忽有门吏忙忙进来,至席前报说:“有六宫都太监夏老爷来降旨。”唬的贾赦贾政等一干人不知是何消息,忙止了戏文,撤去酒席,摆了香案,启中门跪接。早见六宫都太监夏守忠乘马而至,前后左右又有许多内监跟从。那夏守忠也并不曾负诏捧敕,至檐前下马,满面笑容,走至厅上,南面而立,口内说:“特旨:立刻宣贾政入朝,在临敬殿陛见。”说毕,也不及吃茶,便乘马去了。贾赦等不知是何兆头。只得急忙更衣入朝。
贾母等合家人等心中皆惶惶不定,不住的使人飞马来往报信。有两个时辰工夫,忽见赖大等三四个管家喘吁吁跑进仪门报喜,又说“奉老爷命,速请老太太带领太太等进朝谢恩”等语。那时贾母正心神不定,在大堂廊下伫立,那邢夫人,王夫人,尤氏,李纨,凤姐,迎春姊妹以及薛姨妈等皆在一处,听如此信至,贾母便唤进赖大来细问端的。赖大禀道:“小的们只在临敬门外伺候,里头的信息一概不能得知。后来还是夏太监出来道喜,说咱们家大小姐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后来老爷出来亦如此吩咐小的。如今老爷又往东宫去了,速请老太太领着太太们去谢恩。”贾母等听了方心神安定,不免又都洋洋喜气盈腮。于是都按品大妆起来。贾母带领邢夫人,王夫人,尤氏,一共四乘大轿入朝。贾赦,贾珍亦换了朝服,带领贾蓉,贾蔷奉侍贾母大轿前往。于是宁荣两处上下里外,莫不欣然踊跃,个个面上皆有得意之状,言笑鼎沸不绝。
那么,到底是什么事情,会让贾政、贾母,整个贾氏宗族惶惶不安,影影绰绰我们会发现,这件事和皇宫有关。
而且后来,贾元春被封为贤德妃以后,贾政又前往东宫谢恩去了。“后来老爷出来亦如此吩咐小的。如今老爷又往东宫去了。”
东宫,在我国古代的政治生活或者说宫廷结构中,特指太子或者储君居住的宫殿。
《诗·卫风·硕人》:“东宫之妹,邢侯之姨。”毛亨传:“东宫,齐太子也。”孔颖达疏:“太子居东宫,因以东宫表太子。”唐贾岛《送董正字常州觐省》诗:“春来懽侍阻,正字在东宫。”清李渔《玉搔头·收奸》:“朱彬冒姓称儿,有窥伺东宫之想。”《曶鼎铭》:“以匡季告东宫,东宫乃曰:求乃人。”
而贾政前往东宫谢恩,贾元春才选凤藻宫的原因,可能是,本来位居东宫或者身为储君的人,登基大宝,而贾元春就才选为妃了。或者说贾元春的原型,因为这件事,走上了历史舞台了。
但是,我们从整段描写来看,不难发现,这次皇位的更迭是不正常的,是充满了诡异气氛的。
假如说,我们说老皇帝病了,身体不好了,他在弥留之际会颁布遗诏传位给太子或者储君,那作为贾府这样的高级贵族家庭,我们知道,后面宫里有老太妃薨了,贾府这样的王公贵族都要禁止娱乐,禁止宴饮,而且还要到宫里去问安。
更何况皇帝病了,病危了。
在中国古代,皇帝生病的话,首先可能会停朝,而且王公大臣,高级贵族是要为皇帝祈福的,甚至像宋代开始,王公大臣、重要的宰制人员,是要住在宫里,随时准备不测之事的。
而贾政、荣国府的人还可以在家里过生日,喝酒、饮宴,这就说明,并没任何迹象表明皇帝病了,或者说病危了。
那么,为什么突然会传来让贾政进宫,随后皇位易主,贾元春成为贤德妃的事情呢?
我们分析过了,整部《石头记》影射的是明代晚期,从嘉靖中后期到明朝灭亡的历史,所以我们就要在历史中寻找答案。
事实上,《石头记》第十六回里所写的这段离奇诡异的事情,影射的就是明朝晚期的两大政治悬案。
在明朝晚期,是否出现过皇帝原本好好的,突然离奇死去,而储君又不不稳定的环境中登基,而导致一个人或者一股势力走上政治中心的事情呢?
答案是肯定的。
这就是明代历史上著名的“红丸案”和“移宫案”
我们知道,万历皇帝死后,即位的是他的长子,战战兢兢的当了二十九年太子,患得患失的泰昌皇帝朱常洛。而朱常洛自己都患得患失了,自然对自己的儿子也不管不问,泰昌皇帝即位以后,并没有立太子。
也许是泰昌皇帝觉得自己才40岁上下,还能活很久,或者是对自己的儿子们也不满意,所以没有公开立储。
这就直接导致了,明代两大政治悬案的发生。
我们先说“红丸案”,红丸案导致了泰昌皇帝迅速生病,然后迅速死亡。
朱常洛自幼不得其父喜爱,13岁才出阁读书,又长期辍读,经历坎坷。朱常洛即位后,颇具心计的郑贵妃又竭力笼络泰昌帝的宠妃李选侍,二人谋合,欲为己请封皇太后和皇后之号。泰昌帝由于忧心国事,本已虚弱的身体,不几日更是“圣容顿减”,“病体由是大剧”。
此时,司礼监秉笔、掌管御药房的原郑贵妃宫中的内医崔文升入诊帝疾,他用去热通利之药,希使泰昌帝腹泻排毒,却遭到东林攻击。这些人攻击皇帝生病是纵欲过度;崔文升进药是受郑贵妃指使,欲置皇上于死地。众太医于是束手。此后鸿胪寺丞李可灼又自称有仙丹妙药可治帝疾,对其药大臣们多不主张皇帝服用。但皇帝由于无计可施,决计服用。初服一丸,四肢和暖,思进饮食,再进一丸,于次日凌晨即崩。此药为红色,称“红丸”,以铅为主,以参茸为副。
东林于是开展攻击,称郑家有意谋害皇帝。继泰昌帝而后新登极的天启皇帝朱由校迫于舆论压力,准许内阁首辅方从哲退休,将崔文升发配南京,李可灼充军,此案草草收场。“红丸案”成为明宫疑案之一。转年,东林孙慎行等复官,又曾发此案以攻击方从哲。次辅韩广等出面调解。最后调查结果称在场“众臣皆有罪”。
而“移宫案”就导致了天启皇帝在混乱和不堪中登基,也导致了东林集团的崛起。
天启皇帝朱由校由于其父泰昌帝朱常洛不得万历皇帝的宠爱,他自幼也备受冷落,直到万历帝临死前才留下遗嘱,册立其为皇太孙。朱由校的生母王才人虽位尊于李选侍之上,但因李选侍受宠,她备受李选侍凌辱而致死,临终前遗言:“我与西李(即李选侍)有仇,负恨难伸”。于是东林认为,朱由校从小亦受李选侍的“侮慢凌虐”,终日涕泣,形成了惧怕李选侍的软弱性格。但崇祯即位后却称李选侍对待他们兄弟甚好(《三桓笔记》)。
泰昌帝即位后,朱由校与李选侍一起迁住乾清宫。一月后,泰昌帝驾崩,李选侍控制了乾清宫,在太监李进忠(魏忠贤)等支持下,企图逼封皇太后。此举引起朝臣怀疑,认为他要垂帘听政。
泰昌帝驾崩当日,杨涟、刘一燝等朝臣即直奔乾清宫,要求哭临泰昌帝,请见皇长子朱由校,商谈即位之事,但受到李选侍的阻拦。在大臣们的力争下,李选侍方准朱由校与大臣们见面。杨涟、刘一燝等见到朱由校即叩首山呼万岁,并保护朱由校离开乾清宫,到文华殿接受群臣的礼拜,决定以本月六日举行登极大典。为了朱由校的安全,诸大臣暂将他安排在太子宫居住,由太监王安负责保护。
李选侍挟持朱由校的目的落空,又提出凡大臣章奏,先交由她过目,然后再交朱由校,朝臣们强烈反对。朝臣们要求李选侍移出乾清宫,迁居哕鸾宫,遭李选侍拒绝。李选侍又要求先封自己为皇太后,然后令朱由校即位,亦遭大臣们的拒绝,矛盾日渐激化。朱由校御乾清宫登极大典日期迫近。至初五日,李选侍尚未有移宫之意,并传闻还要继续延期移出乾清宫。内阁诸大臣站在乾清宫门外,迫促李选侍移出。朱由校的东宫伴读太监王安在乾清宫内力驱,李选侍万般无奈,怀抱所生八公主,仓促离开乾清宫,移居仁寿宫内的哕鸾宫。九月六日,朱由校御奉天门,即皇帝位,改明年为天启元年。至此,李选侍争当皇太后、把持朝政的企图终成化影。
李选侍虽已“移宫”,但斗争并未结束。“移宫”数日,哕鸾宫失火,经奋力抢救,才将李选侍母女救出。当时就有人斥责东林欺人太甚:“皇八妹入井谁怜,未亡人雉经莫诉”,指责他们违背孝悌之道。朱由校在杨涟等人的支持下批驳了这些说法,指出“朕令停选侍封号,以慰圣母在天之灵。厚养选侍及皇八妹,以遵皇考之意。尔诸臣可以仰体朕心矣”。后来又晋封选侍为康妃,加以安置。
而两案的过程和曲折的结局,就和《石头记》第十六回里,荣国府发生的事情,是非常类似的。
实际上,《石头记》就是通过贾元春的封妃,通过贾府里在这一回发生的乱象以及贾府众人的惶惶不安,影射泰昌皇帝暴死,天启皇帝草草登基,以及作为张居正和改革派最大对手,也是明朝灭亡的重要推动力量的东林集团的上台。
而贾元春的原型,就一定是东林集团的成员,也一定对明朝灭亡,清朝兴起负有重要的责任。
贾元春的人物原型我们会在后面进行分析,现在各位只要知道,这个人的发迹,是随着天启皇帝的登基,东林集团的兴起而开始的就可以了。
而《石头记》也巧妙的通过这个设计,把故事和主要情节、主要人物、主要场景,从宁国府搬到了荣国府,从秦可卿和秦氏集团,搬到了王熙凤与贾元春两大集团的身上。
而明亡清兴最为关键的时期,也就是天启到崇祯早期。可以说,这十几年是决定明亡清兴的关键中的关键,也是《石头记》要重点去写的部分。
但是虽然明朝的灭亡是在天启、崇祯时期,那么这个亡国之难的根本在于哪里呢,当然还是在于万历时期,在于万历时期张居正改革的失败,在于万历后期的怠政以及为此引发的党争。
这也就是所谓“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受罪宁。”的原因。
而其实这句话也就更加落实了,秦可卿的故事,与万历时期的政治有关,与张居正改革失败、万历后期的怠政以及为此引发的党争有关。
应该说,《石头记》的这种时间和空间的转化是相当巧妙的。这样也就把《石头记》所要影射的明亡清兴的历史分成了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揭示根源,揭示背景,与宁国府有关,暗伏着嘉靖到万历时期的明代历史。后一部分,揭示过程,揭示现实,与荣国府有关,暗伏着天启到明朝灭亡的历史。而真实历史中所有有关的人物和事件,可能都会在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在下一回故事中,我们会继续揭示《石头记》第五回秦可卿判词和曲中,和张居正,张居正改革的关系,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