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轮》浩劫中的友谊赞歌
对于树木来说,年轮是对其一生成长生活环境的记录,通过观其年轮,我们便可知道这颗树木生长过程中所遭受的风雨变故,阴晴变换。而对于国家来说,上山下乡的知青便是其年轮的一部分,而那段岁月,也成为每一位知青人生的年轮,是不可磨灭的印记,难以忘怀的峥嵘岁月。
凭借着对北大荒文学的热爱,短短几个小时,便将此书匆匆浏览过一遍。可就是短短的几个小时,仿佛让我感受到了几十年的沧桑变化。看着文中主人公们一个个从小孩子成长为而立青年,再到不惑中年,心情也随着人物的经历起起伏伏,有同人物开怀大笑的时刻,也有为人物捏汗紧张、甚至心酸难受的时候。尽管身在2016年,思想却早已随着书中情节的展开飘向了四五十年前,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
小说开篇故事就极具文革色彩,把读者一下子从美好的21世纪拉进那个痛苦的年代。曲老师、赵老师和陶老师分别代表着当时的三种类型的人民教师。
曲老师是兢兢业业,生活工作两不误的美好典范,能够注意到学生的细腻心理,善待学生,更善待家人。好人有好命在当时好像就是一个悖论,如此深得人心、受人爱戴的老师竟会是悲惨死去的结局,或许不应该说是悲惨,曲老师作为老师在一定意义上是幸福的,因为她收获了学生的敬佩,即使去世后全班学生也会一齐哭泣,为曲老师举办了另一种意义上的追悼会。可面对这样子的时代,曲老师是无力的,她做不到反抗,一方面只能顺从时代的安排,另一方面曲老师也在尽力扮演好自己人民教师的角色,是啊,明知现在的时代是荒诞的,可是还是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啊,大概曲老师唯一能发泄自己不满的方式就是照顾好同学们的情绪,尽量让祖国的花朵能生活在没有硝烟充满爱的氛围中。腹中空空如也,那就让爱填满大家的心灵,灵魂的肚子不用受饿,最起码还能给人一点点活下去的希望。
赵老师是当时的理性主义者,他似乎能够看透这个世界,但是似乎也是因为自身力量不足,想要抗争,却没有力量,尽管没有像曲老师那样辞世而去,但是作为说错话的代价,他成为了被改造者。尽管风格不同,但是赵老师和曲老师对学生的爱是相同的,赵老师最后出现的场景依旧是对王晓嵩及其弟妹的照顾,虽然仅仅是让出了年前饭馆的最后一份菜。每每想到赵老师身穿带字外衣匆匆离去的背影,心酸的感觉顿时涌上心头。
陶老师应当属于当时最受欢迎最得势的人了,他推崇教条的反动理论,对待学生也没有耐心,放在当今的社会,任何学校应该都不会允许这样的老师的存在。
尽管时代是冷酷的,但是人情是温暖的。比如马车夫看在一个女人拉扯这么多孩子长大的份上,舍出自己十分珍贵的口粮——豆饼;韩德宝有了豆饼,即使是豆饼渣,也要和全班男生一起分享这难得的美味。文中对韩德宝、吴振庆、张萌、郝梅、王小嵩、徐克的描述都很多,读完之后,作者似乎不是在对那个无理的岁月怒吼,而是在对几位主人公友谊进行歌颂。即使小时候意见不合经常斗嘴打架,但是长大后才发现,原来纵然是斗嘴的情分,也足以让人难以忘怀。正如作者所说,深厚的友情大概就是那个时代赐予这批知青的唯一宝贵的东西了吧。因为有着这份情份在,所以孩子是大家的孩子,出来了事情大家一起扛,可以说,文中的主人公真正做到了有难同当,有福同享。
十年浩劫是一个国家的伤疤,上山下乡是每位知青人生中永远不可能痊愈的伤疤。在造反有理的年代,学生上学的权利被剥夺了,看书的权利被褫夺了,甚至是骨肉亲情,在返城这个陆地塞壬的诱惑下也被人们无情舍弃。看完书之后没有办法评论张萌是一个自私自利不合格的母亲,反倒是认为她很可怜。肉体的伤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被人们淡忘,但是心灵之痛会永世长存。我很庆幸自己没有生活在那个动乱的年代,我可以随心所欲的享受社会主义的美好生活,最起码不用担心衣食住行问题。有人说,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而永远铭记历史会意味着仇恨与痛苦,对于个人来说,时代的错误没有办法避免,与其痛苦不堪,还不如将所有的都忘记。留一段记忆的空白,或许是对某些知青来说最好的解脱。
凭借着对北大荒文学的热爱,短短几个小时,便将此书匆匆浏览过一遍。可就是短短的几个小时,仿佛让我感受到了几十年的沧桑变化。看着文中主人公们一个个从小孩子成长为而立青年,再到不惑中年,心情也随着人物的经历起起伏伏,有同人物开怀大笑的时刻,也有为人物捏汗紧张、甚至心酸难受的时候。尽管身在2016年,思想却早已随着书中情节的展开飘向了四五十年前,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
小说开篇故事就极具文革色彩,把读者一下子从美好的21世纪拉进那个痛苦的年代。曲老师、赵老师和陶老师分别代表着当时的三种类型的人民教师。
曲老师是兢兢业业,生活工作两不误的美好典范,能够注意到学生的细腻心理,善待学生,更善待家人。好人有好命在当时好像就是一个悖论,如此深得人心、受人爱戴的老师竟会是悲惨死去的结局,或许不应该说是悲惨,曲老师作为老师在一定意义上是幸福的,因为她收获了学生的敬佩,即使去世后全班学生也会一齐哭泣,为曲老师举办了另一种意义上的追悼会。可面对这样子的时代,曲老师是无力的,她做不到反抗,一方面只能顺从时代的安排,另一方面曲老师也在尽力扮演好自己人民教师的角色,是啊,明知现在的时代是荒诞的,可是还是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啊,大概曲老师唯一能发泄自己不满的方式就是照顾好同学们的情绪,尽量让祖国的花朵能生活在没有硝烟充满爱的氛围中。腹中空空如也,那就让爱填满大家的心灵,灵魂的肚子不用受饿,最起码还能给人一点点活下去的希望。
赵老师是当时的理性主义者,他似乎能够看透这个世界,但是似乎也是因为自身力量不足,想要抗争,却没有力量,尽管没有像曲老师那样辞世而去,但是作为说错话的代价,他成为了被改造者。尽管风格不同,但是赵老师和曲老师对学生的爱是相同的,赵老师最后出现的场景依旧是对王晓嵩及其弟妹的照顾,虽然仅仅是让出了年前饭馆的最后一份菜。每每想到赵老师身穿带字外衣匆匆离去的背影,心酸的感觉顿时涌上心头。
陶老师应当属于当时最受欢迎最得势的人了,他推崇教条的反动理论,对待学生也没有耐心,放在当今的社会,任何学校应该都不会允许这样的老师的存在。
尽管时代是冷酷的,但是人情是温暖的。比如马车夫看在一个女人拉扯这么多孩子长大的份上,舍出自己十分珍贵的口粮——豆饼;韩德宝有了豆饼,即使是豆饼渣,也要和全班男生一起分享这难得的美味。文中对韩德宝、吴振庆、张萌、郝梅、王小嵩、徐克的描述都很多,读完之后,作者似乎不是在对那个无理的岁月怒吼,而是在对几位主人公友谊进行歌颂。即使小时候意见不合经常斗嘴打架,但是长大后才发现,原来纵然是斗嘴的情分,也足以让人难以忘怀。正如作者所说,深厚的友情大概就是那个时代赐予这批知青的唯一宝贵的东西了吧。因为有着这份情份在,所以孩子是大家的孩子,出来了事情大家一起扛,可以说,文中的主人公真正做到了有难同当,有福同享。
十年浩劫是一个国家的伤疤,上山下乡是每位知青人生中永远不可能痊愈的伤疤。在造反有理的年代,学生上学的权利被剥夺了,看书的权利被褫夺了,甚至是骨肉亲情,在返城这个陆地塞壬的诱惑下也被人们无情舍弃。看完书之后没有办法评论张萌是一个自私自利不合格的母亲,反倒是认为她很可怜。肉体的伤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被人们淡忘,但是心灵之痛会永世长存。我很庆幸自己没有生活在那个动乱的年代,我可以随心所欲的享受社会主义的美好生活,最起码不用担心衣食住行问题。有人说,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而永远铭记历史会意味着仇恨与痛苦,对于个人来说,时代的错误没有办法避免,与其痛苦不堪,还不如将所有的都忘记。留一段记忆的空白,或许是对某些知青来说最好的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