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自——雷尼·克莱尔电影随想录
P15 诗是文学家的,音乐是音乐家的,绘画是画家的,看来,群众已经被摒弃在这些只有专家才懂的艺术之外,而整个艺术似乎也正在朝一条绝路发展,迟早会失去它存在的理由。电影是为群众制作的,没有群众,它就不可能生存。 P16 哪位画家听到别人说他具有绘画感时会感到十分惬意呢?在他看来,这种赞美不值一粲。但在电影艺术中,这句赞辞却是弥足珍贵的。由此可以衡量出一门成熟的艺术和一门尚未被人们找到基本规律的新生艺术之间的区别。 P20 我们当年出于热忱而犯下的最大错误,在于只根据当时对电影艺术的知识,把它的形象的发展前景做了片面的无限大的评估,而丝毫没有想到新的技术会改变原有的特点。 P22 我们很难说“悲惨结局”就一定要比“大团圆”更具有艺术价值,我们感到满意,只是由于我们那种要求改革的渴望的得到了满足。 P25 自1930年以来,瑞典影片的生产量日渐下降。有声电影就像工业界采用的大部分现代发明一样,给大国提供了排挤小国的便利条件。 P29 我不喜欢借喻海洋,也不喜欢“生活里同样也有他的暴风雨” 之类的句子。这是文学。……凡是象征性的东西,在银幕上仿佛都是软弱无力的。这种文学上的“暴风雨”远不如下面这样的一个见得的人的动作更能打动我们: P33 《唐璜和浮士德》 和《奥克斯博士的学说》不同的地方:前者是许多古老艺术的豪华结合,而后者则好比是一个天真的幻想在现代世界的从林中摸索道路。我们的教育和趣味使我们更喜欢前者,因为其中包换了更多的艺术和更多的智慧。但是,《奥克斯博士的学说》可能更接近明日的电影。这种电影的幼稚也许正是力量的明证。 《唐璜和浮士德》的方法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它是由一些与电影格格不入的元素组成的,它启发我们去思考——不对,在进入思考阶段之前,我们似乎应当先学会看才对。 P41 我在次顺便向范朋克表示敬意和怀念,范朋克不仅是一位演员,同时还是一位禀赋卓绝的创造者,他通过诗一般的乐观的作品,创造了一个人们无法忘怀的“经典”。好莱坞的光荣和财富适合卓别林、格里菲斯、麦克·塞纳特、汤姆斯·英斯、范朋克以及其他为数不多的几个人的名字分不开的。这些人是创造者而不是生意人经营的一个庞大组织中的的雇员。 P45 常常有人为电影必须是一种群众性艺术而大感惋惜。不过我倒是很快就相信,对于电影来说,这种纯商业的需要正是它进步的最好因素。因为,没有一家外省的或郊区的电影院观众会像一家所谓高雅的电影院观众那样,对一部电影标出那么强烈而一贯的敌对情绪和无可救药的愚蠢…… P66 这篇文章(1929年发表)使我看到了从那个时期以来,美国电影和欧洲电影在各自的发展道路上已经拉开多大的距离。今天,英国、法国或者意大利的电影反而成为纽约制片人提出的好榜样,而他们所用的词汇居然也和上文大致相同。譬如说,《相见恨晚》或《偷自行车的人》之类的影片都是欧洲出品,而在老套束缚下的美国,新颖的思想几乎已经无容身之地。 P68 偶或有机会执行批评家的任务时,也总是自顾自地发表一通我的纯电影论。说的简单些,即只顾发表自己的高论,却不怎么关心如何评价所讨论的对象。结果反反复复,矛盾百出,明眼读者,一看便知。 P71 尽管影评家的工作缺点还很多。但是,只要他有时能把一部原有被埋没的的作品所包含的优点告知于世人,那他也就算尽到责任了。 P72 我们是拉丁民族,我们爱说话,哪怕我们竭力减少字幕,我们结构的场面还是仿佛非讲话不足以达意的。我们很少以一个适合于用画面来展开的“主题”为中心。美国人比我们先做到了这一点,他们比我们脑筋动的少,而瑞典人呢,因为他们脑筋比我们动得多…… P74 电影是为记录动作而发明的。这是无人怀疑而又常常被忘记的一点。我们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应当是使电影还本复元,为此,我们必须使它摆脱一切束缚它的假艺术。错误正在于人们过早的吧电影确定为一种艺术。如果当时人们只是把它当作一种企业,艺术反而会有得益。如果汽车的制造者不是先考虑如何让汽车走的更远,而是先设法给汽车搞许多装饰品的话,现代汽车会有今天漂亮而修长的外形吗?我们的老脑筋促使我们到影片中去寻找一般艺术的特征。大多数导演急于求成,便乞灵于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中那种缠绵悱恻的调子。 对电影来说,哪怕是最微小的技术上的进步都比任何艺术上的革新来的更重要,全世界共有四万家电影院……而最大的摄影棚有三百米长……。这才是最重要的东西,同时也是未来发展的基础!首先应该让电影保持活力,艺术会自己跟上来的。 P76 电影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作品,除了少数例外,都应归功于某些非常杰出的个人。并且,自从好莱坞影片变成由许许多多无名的人物合作制造的产品之后,美国电影的创造力就显著减弱了。 P77 电影的生命是相对的……电影作为一种摄取生活中某一瞬间的机器,原想向时间进行挑战,然而时间却做了可怕的报复:它以更快的速度侵蚀了银幕上出现的一切。 P82 只要电影的物质存在条件不改变,只要观众对电影的态度不改变,那么,大谈“纯电影”的问题,就是枉费心机。 P83 在一部电影中,唯有画面本身所创造的诗才能存在。这是一种异常新颖、没有固定格律可循的诗。 P86 每天晚上,花样翻新的特写镜头把人的脸、人的整个身体放大到了足以与古代巨神相比的美的尺寸。在银幕上竞相炫耀大肆张扬……观众对这些光学幻影的兴趣并不是仅仅是广告或时尚所引起的一种迷恋而已。它意味着诗的复兴。 ……我写上面这些话的时候,还以为电影将是永远无声的。 P92 也就是要完成拉辛所说的,“我的悲剧已经完成,现在只需要写下了就行了”这句话以前所做的全部工作。 P104 “新闻界大为轰动。被石膏制成的废墟和化过装的人群占得满满的银幕,使得某些好心人深感电影的伟大。这类影片的导演(其中也有一些事有才能的人),立即被捧为伟人(在电影界,一个创作者的身价是和他的挥霍的金额成正比的)” P109 ……后一种人则有本事使一个本身无足轻重的题材,发挥出非任何其他手段所能达到的巨大的戏剧效果。当前一种人在摄影机面前搭起巴黎圣母院的实景时,他们认为电影的妙用尽在于此了。而实际上,他们充其量不过是为雨果的作品绘制了一批插图而已。后一种人则把《巴黎一妇人》中衣柜抽屉看的更为重要,从抽屉里调出来的一条衬衣领子引出了整个悲剧。 P115 使我们害怕的不是有声片的发明,糟糕的是我们的工业家以后不会放过滥用它的机会。 P124 电影中,人们花了那么多精力去搭布景,是为了避免一条真的马路和一条为了拍片需要而搭建的马路在画面上出现任何明显的布偶他能给。绝大多数的影片力求在银幕上表现跟真实情况一模一样的,就仿佛是真有其人,真有其事,当场拍下来似的。 P131 我担心的是语言表现的精确性会把银幕上的诗意赶走,就像它赶走了梦幻的气氛一样。无声的人物在我们的想象中所说的语言,永远比真实的语言优美的多。影片中的主人公在沉默的帮助下对我们想象倾诉衷肠。 P149 政府强调了电影对于广大观众的影响。但是,如果电影真的对于千百万观众具有如此这般的威力,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容忍这样一种力量掌握在几个只要有利可图便不惜愚弄观众的金融集团手中呢?观众就像一个孩子,凡是有趣的东西都照单全收,管它是一部杰作还是一部廉价的无聊作品。这样一大批唯命是从、还从未有人去启发和培养其批评意识的群众,如何能抵挡那种按照最廉价的成批生产的规模源源供应的低级趣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