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的网路经历
虽然天天上网,有微博、微信、QQ,也上论坛,但几乎不写任何文字,从来都是看客,最多给自己喜欢的内容点个赞。
只是,周六,20号,打开微博看到平时关注的好几个人转发的消息:华东师大教师江绪林自杀。看到那个自拍照和遗书,首先被遗书内容刺痛,那文字,似乎极像瞿秋白《多余的话》,又冷静、简洁到极点,其中最多的是向主的忏悔和祈祷,只有在这忏悔和祈祷中,才依稀流露出逝者情感的波澜。
此后几天,一直放不下,不断地搜索有关的信息,又翻看了他近两个多月的微博以及部分回复内容,试图更多地了解他,得到的感觉是这是一个善良、多思、敏感的人,孤独只是他的一种生活习惯,不愿过多打扰别人,他读书、购物,晒吃饭、路途的情景,记录生活中的点滴,与朋友、学生互动,言语间不乏温馨和幽默……虽然偶尔有流露轻生的念头,但似乎仅仅是一个念头而已,就在19日当天,他还取回了修改的衣服,买了衣柜,18号,他晒路上看到的阳光灿烂,17号,他打扫了办公室的卫生……
可是19号晚19点多,他就那么决绝地走了。是什么人,什么力量浇灭了他生命之火,斯人已去,生者无从知道,只有主知道吧,可是,我们又怎能知道神的事呢?只能在他的微博里祈祷,求主怜悯他的软弱,宽恕他的选择,接纳他孤独、忧伤的灵魂。
除了逝者的微博,网上还有几篇相关的文章,其中有一篇是端木赐香三糊涂的《 江绪林之问的背后:爱的能力与技术》 ,好多年前在一个论坛就关注过作者,欣赏她的文笔和思想,后来流行微信,又关注了她的微信公众号,再后来,不知是自己心境、思想的改变,还是作者文风有变,虽然关注仍在,已经基本不读其发布的文章了,直到20号,读了上文,忍不住发了几句评论:多年前就关注作者,觉得你文笔辛辣,有思想,但今天,看了您这篇,不知是失望还是难过,你太相信自己的认知和判断了,没有爱和悲悯,所有的看似有道理的分析和评判就都显得过于冷血了。
然后,有人回复表示同感。晚上读圣经,看到一句经文,就给此人发了回复:刚读到一句圣经经文:知识叫人自高自大,惟有爱心能造就人。
不知道这回复怎么就显示在了作者文章的后面,然后就收到了作者的回复:你这是圣经版 的以德治国么?
本来这句经文,触动的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引用时,并没有想着只针对作者,大概是自高自大一词让作者很不快,所以来了这么一句咄咄逼人的反问。
再然后,我大概也是出于一种不够善意的心态,发了回复:博主,如果这句经文冒犯了您,很抱歉。本人只是一个普通的读者,几乎不在网上留文字,更谈不上什么圣经治国。只是这次对江绪林的自杀,格外忧伤,近几天翻看了他几个月的微博,觉得说他不懂爱之类的过于草率,又正好同是基督徒,哀伤更多一点而已。
第二天,作者毫不客气地回我:主赞同你们自杀么?
至此,觉得有些无聊了,便不再理会。只是想,原来,所谓名人,大家,心胸并不比常人宽广,甚至是碰不得的,以为真理在握,随便置评人物、事件,而别人一旦不同意,反驳,仿佛逆了她(他)的鳞,便会怒目相向吧。
又忽然发现了反问句的杀伤力,遇到不如己意的人或事,不是出于爱心,平和地讲道理,而是咄咄逼人、居高临下地来一句反问,看似很厉害,实则缺教养(纯属自我反省,绝无指责作者之意)。
与哀哭者同哀哭,如果不能给不幸者以帮助,至少,不要偏行己意。
感谢主,让我在此事中看到自己。
只是,周六,20号,打开微博看到平时关注的好几个人转发的消息:华东师大教师江绪林自杀。看到那个自拍照和遗书,首先被遗书内容刺痛,那文字,似乎极像瞿秋白《多余的话》,又冷静、简洁到极点,其中最多的是向主的忏悔和祈祷,只有在这忏悔和祈祷中,才依稀流露出逝者情感的波澜。
此后几天,一直放不下,不断地搜索有关的信息,又翻看了他近两个多月的微博以及部分回复内容,试图更多地了解他,得到的感觉是这是一个善良、多思、敏感的人,孤独只是他的一种生活习惯,不愿过多打扰别人,他读书、购物,晒吃饭、路途的情景,记录生活中的点滴,与朋友、学生互动,言语间不乏温馨和幽默……虽然偶尔有流露轻生的念头,但似乎仅仅是一个念头而已,就在19日当天,他还取回了修改的衣服,买了衣柜,18号,他晒路上看到的阳光灿烂,17号,他打扫了办公室的卫生……
可是19号晚19点多,他就那么决绝地走了。是什么人,什么力量浇灭了他生命之火,斯人已去,生者无从知道,只有主知道吧,可是,我们又怎能知道神的事呢?只能在他的微博里祈祷,求主怜悯他的软弱,宽恕他的选择,接纳他孤独、忧伤的灵魂。
除了逝者的微博,网上还有几篇相关的文章,其中有一篇是端木赐香三糊涂的《 江绪林之问的背后:爱的能力与技术》 ,好多年前在一个论坛就关注过作者,欣赏她的文笔和思想,后来流行微信,又关注了她的微信公众号,再后来,不知是自己心境、思想的改变,还是作者文风有变,虽然关注仍在,已经基本不读其发布的文章了,直到20号,读了上文,忍不住发了几句评论:多年前就关注作者,觉得你文笔辛辣,有思想,但今天,看了您这篇,不知是失望还是难过,你太相信自己的认知和判断了,没有爱和悲悯,所有的看似有道理的分析和评判就都显得过于冷血了。
然后,有人回复表示同感。晚上读圣经,看到一句经文,就给此人发了回复:刚读到一句圣经经文:知识叫人自高自大,惟有爱心能造就人。
不知道这回复怎么就显示在了作者文章的后面,然后就收到了作者的回复:你这是圣经版 的以德治国么?
本来这句经文,触动的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引用时,并没有想着只针对作者,大概是自高自大一词让作者很不快,所以来了这么一句咄咄逼人的反问。
再然后,我大概也是出于一种不够善意的心态,发了回复:博主,如果这句经文冒犯了您,很抱歉。本人只是一个普通的读者,几乎不在网上留文字,更谈不上什么圣经治国。只是这次对江绪林的自杀,格外忧伤,近几天翻看了他几个月的微博,觉得说他不懂爱之类的过于草率,又正好同是基督徒,哀伤更多一点而已。
第二天,作者毫不客气地回我:主赞同你们自杀么?
至此,觉得有些无聊了,便不再理会。只是想,原来,所谓名人,大家,心胸并不比常人宽广,甚至是碰不得的,以为真理在握,随便置评人物、事件,而别人一旦不同意,反驳,仿佛逆了她(他)的鳞,便会怒目相向吧。
又忽然发现了反问句的杀伤力,遇到不如己意的人或事,不是出于爱心,平和地讲道理,而是咄咄逼人、居高临下地来一句反问,看似很厉害,实则缺教养(纯属自我反省,绝无指责作者之意)。
与哀哭者同哀哭,如果不能给不幸者以帮助,至少,不要偏行己意。
感谢主,让我在此事中看到自己。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