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之前一直对中国文学不太感冒,因为中国的文学太世俗了,不似西方文学与神对话所展现出来的一种神圣感。但读到《一句顶一万句》后,有一些惊叹,因为如此世俗的中国文学,反而在探讨话语中表现出一种对哲学的追求,一下子出淤泥而不染,俗而不俗,反而在俗中感到一股清凉与爽快。
《一句顶一万句》核心主题是人与人之间不能通过语言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反而在语言中会带给彼此伤害与刺痛。因为一句话、一件小事、一个细节而好朋友之间分道扬镳者,在小说里很多。为此吴摩西不多讲话,因为全是废话。可不愿多讲话就意味着不愿意沟通,不愿意沟通,又如何寻觅到真正的知己呢?
这种困境,无人可以解救。
《出延津记》比《回延津记》要精彩,讲的是民国旧事,可以讲,随便讲,无所顾忌的讲,因而作者放开了架势,没有顾忌,任性而谈,讲历任县长的癖好,讲老詹的传教,讲父子、兄弟之间的不和睦,讲师徒之间的嫌隙,无一不出神入化,历历在目。反而到了《回延津记》,畏手畏脚,难以出彩。
开篇的序很好,几乎讲完了《一句顶一万句》,我这读后感,仅仅为了练笔,只好暂且如此。
《一句顶一万句》核心主题是人与人之间不能通过语言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反而在语言中会带给彼此伤害与刺痛。因为一句话、一件小事、一个细节而好朋友之间分道扬镳者,在小说里很多。为此吴摩西不多讲话,因为全是废话。可不愿多讲话就意味着不愿意沟通,不愿意沟通,又如何寻觅到真正的知己呢?
这种困境,无人可以解救。
《出延津记》比《回延津记》要精彩,讲的是民国旧事,可以讲,随便讲,无所顾忌的讲,因而作者放开了架势,没有顾忌,任性而谈,讲历任县长的癖好,讲老詹的传教,讲父子、兄弟之间的不和睦,讲师徒之间的嫌隙,无一不出神入化,历历在目。反而到了《回延津记》,畏手畏脚,难以出彩。
开篇的序很好,几乎讲完了《一句顶一万句》,我这读后感,仅仅为了练笔,只好暂且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