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豆瓣首支TVC】写给自己看
很无奈也有点遗憾,我是属于看后无感的那个类型……所以大概也可以把自己归结在“豆瓣的资浅用户”甚至“非用户”类别啦
哈哈,今天偶尔看到这篇【关于豆瓣首支TVC,我们和三水聊了聊】(网址:http://www.topys.cn/article/detail?id=19803),有些想法,发在这里,以绑定自己与豆瓣的关系吧(这个其实可以算是这部TVC的传播结果——豆瓣上又多了我这一篇文章,所以,其实本次传播初步成功了对不对?哈哈)
好吧,言归正传,我是写给自己看的……
对于暂且归结为资浅用户的我,对这部片子无感也不排斥,当然如果不干广告我可能都看不完……然后我也不欣赏这部片子的“开场白”的那句话,我也不认可“角落”这个定位……然而并不会影响我用豆瓣啦。
【关于豆瓣首支TVC,我们和三水聊了聊】这篇其实有帮助我认识这篇TVC,(所以我也怀疑其实发布这篇文章也是本campaign的重要一环吧)全文我最认可的一句话就是,这片子其实是豆瓣这么多年第一次告诉受众:我是谁……看到这里其实有点释然,或许广告做的久了就会有职业病,看广告一定要纠结到创意这种专业本身而忽略了大部分目标客群其实是非广告人的现实呢?这是预备警醒自己的……然后我写这篇的原因是在思考:
1. 在今天这个品牌需要人格化的社会,其实现实是并不需要物业类聚式地活得相似(因为只要我认可你一点我就会认可你了,这是一个新的启发吧),所以其实奥美策略下的那种三角形,寻找出“我是谁”的必要性仍旧存在,但是传播出来是否真的必要?还是我们真的应该直接传播出“感性的利益”又或者是“洞察的痛点”呢?
2. 还有一个现象就是,会不会别人似乎比你更了解你呢?无论是品牌又或者是人
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克哈姆雷特,我以为自己在别人眼中是这样的,但实际上,可能不是这样的(通常会比自己认为的更好——这不是因为我不自信,因为似乎佐证了了,只要不是那种特别自大的人,基本上别人对这个人的评价都好过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呢),所以这点,对于做品牌的启发也要Mark在这里,希望自己今后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哈哈,今天偶尔看到这篇【关于豆瓣首支TVC,我们和三水聊了聊】(网址:http://www.topys.cn/article/detail?id=19803),有些想法,发在这里,以绑定自己与豆瓣的关系吧(这个其实可以算是这部TVC的传播结果——豆瓣上又多了我这一篇文章,所以,其实本次传播初步成功了对不对?哈哈)
好吧,言归正传,我是写给自己看的……
对于暂且归结为资浅用户的我,对这部片子无感也不排斥,当然如果不干广告我可能都看不完……然后我也不欣赏这部片子的“开场白”的那句话,我也不认可“角落”这个定位……然而并不会影响我用豆瓣啦。
【关于豆瓣首支TVC,我们和三水聊了聊】这篇其实有帮助我认识这篇TVC,(所以我也怀疑其实发布这篇文章也是本campaign的重要一环吧)全文我最认可的一句话就是,这片子其实是豆瓣这么多年第一次告诉受众:我是谁……看到这里其实有点释然,或许广告做的久了就会有职业病,看广告一定要纠结到创意这种专业本身而忽略了大部分目标客群其实是非广告人的现实呢?这是预备警醒自己的……然后我写这篇的原因是在思考:
1. 在今天这个品牌需要人格化的社会,其实现实是并不需要物业类聚式地活得相似(因为只要我认可你一点我就会认可你了,这是一个新的启发吧),所以其实奥美策略下的那种三角形,寻找出“我是谁”的必要性仍旧存在,但是传播出来是否真的必要?还是我们真的应该直接传播出“感性的利益”又或者是“洞察的痛点”呢?
2. 还有一个现象就是,会不会别人似乎比你更了解你呢?无论是品牌又或者是人
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克哈姆雷特,我以为自己在别人眼中是这样的,但实际上,可能不是这样的(通常会比自己认为的更好——这不是因为我不自信,因为似乎佐证了了,只要不是那种特别自大的人,基本上别人对这个人的评价都好过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呢),所以这点,对于做品牌的启发也要Mark在这里,希望自己今后能够回答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