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瓶车——上海纪行
“在世界著名真菌分类学家考尔夫教授总结的康奈尔大学120年来作出突出贡献的41位真菌学家中,他是唯一的东方人。”新概念给我的感觉就是这句话这样,我们 至少是我 处在的 只是无数大括号之后的一丁点地方。三线城市以下,实在是难以坚持“实现不平凡” 的梦想,知道比赛是在截稿前最后两周,星期五从书架上夺下最后一本萌芽时的紧张至今可以激起胸腔里猛烈的心跳,好像一刻之间碰触到了世界上本不属于我们的东西。消息闭塞亦或是自己习惯了沉默,在一刻之间全改变了,压抑的情感爆发在纸上,梦想以另一种从未料到的模样释放。但是,仍无法掩饰他们飞奔时溅起的 落在我身上已厚厚积攒的尘土,看起来毫不费力就能妙笔生花的人太多。现在阅读时,带了“功利性”,总想在字里行间寻到艺术震撼,总想在读完后在脑子里 心里留下些值得在睡前想、想到失眠的东西,总想再多次 忽然在平凡事中产生与书籍作者的共鸣。于是,自己写 也想写成这样,尽管对写作还一无所知。写作真难。
上海,是第三次来了。
第一次已经记不清了,世博会,学校许多同学一起;只记得住的地方离市中心很远,像一座庄园,夜晚各种虫子乱叫,叫的却动听,柱子上爬动的蛞蝓留下湿漉漉的轨迹,也显得可爱,我们早早起床虚掩着门沿着鹅卵石小路到池塘边,一路拇指大的青蛙跟在脚边跳跃,像远航的船周围的海豚,有井,已长满蛛网的井,雾气浓重空气湿润。这是愿意记起的全部。
这次回来后,最初几天里是将回忆生拉硬拽,想写纪行,却在几百字之后彻底厌恶了自己。已经放弃之时,大概二十天以后,渐渐有画面自行进入脑海,吃饭时上课时刷题时考试时睡觉时。全是街道与脚步。各种机缘巧合。现在得以翻着地图重温当时不觉得温热的一切。
云南南路
上次吃鸡这次吃鸭,又回到这条路上,还提着没吃完的炸鸡和鱿鱼。六七点时天色已黑,迎面好像全是灯光,星星点点,红色橙色冷白色。车流与两边停着的汽车塞满马路,路并非很宽,却足以让我们转头才将视线抛到对面,不吵嚷却有热闹的感觉。去年怀着完全不同的心情从这路上走过,闻到的却注定是同样没怎么变得烧烤呛辣味。上次买了三根香蕉的那个摊位是这边的还是那边的?记忆中旅行总在此种生活琐碎处发光。
在店里靠后的位置坐下,处处是鸭的荤腥味儿还有金属椅乒乒乓乓相互碰撞的声音。老人,夫妇或一个人,觉得在上海常常看到(我只来过印象深刻的两次),偶然的交流中,却莫名其妙的体会到一种不同于上海迷乱的老北京味儿(印象深刻的只去过北京四次,但第一次时记得一个满口北京话的老乡,是公交站的志愿者,老人了,鼓励我好好学习,是话语还是橙色衣服带来了的莫名温暖与好感)。规律的嘈杂,呼噜呼噜的喝汤声吞咽声,咀嚼声只看在旁人眼里。码的整整齐齐的半只鸭子,一大碗冒烟的汤,滑溜的豆腐搅进透亮的粉丝里,眼镜上一层暖和厚实的雾阻碍我继续欣赏汤表面打转的香菜末。想到将踩入黑暗再次踏上挤满灯光与人影的街道,吃着饭心里更暖和了。在路上,没有什么别的涵义,就只是在 在踩着的路上有一种仿佛在此地生活过的幸福感。
东宝兴路多伦路四川北路
这次旅馆在东宝兴路站附近,不了解这地方但第一感觉是,满满的生活气息,身后行李的轮子咕噜咕噜之时,抬头看到居民伸出窗外的晾衣架,长短各异更显出错落有致的美,还有人只是站在窗边,默默对着某处抽烟发呆,丝毫没觉得已经成了别人眼中风景。旅馆正门在小巷子里,上方有绿色横梁,如果安置在我们住的社区里一定会被装饰的绕满葡萄藤和丝瓜藤(大概是为什么会有 丝瓜藤 和肉豆须这类作文题目),竟有些文艺气息?从房间窗户向外看,两排不高的房屋,大都一楼门头房二楼住人,可以看到屋顶各式各样的平台,晾着的衣服和白的泛黄的塑料椅,有人从极其窄小的门中钻出到平台上整理。两座楼外的屋顶上,几只狗相互追逐打闹,吠叫声响遍整条街道。每天晚上从车站出来正好看到刷厕所的人,拿着粗大的管子朝内外喷水。便利店十元三包的饼干早上堆成小堆晚上只剩箱底几包。有 人 的感觉真好。
多伦路文化名人街离住处近,去走了,却没觉得很有“文化”,古玩店都关着门,只有雨声时疏时密滴滴答答。但是去和回来的路上却有意思,路边连续不断的小饭店,南京汤包陕西面馆米饭烧烤火锅,但没有走进去的欲望,直到走得越深楼越低矮,路越狭窄,两旁巷子口“里弄××号”,路上有横幅一条接一条,像是旧村改造,“抓住机会,签约趁早”一类的。这里像是刚刚醒来,路和人,小商店露出一摞大红色的塑料盆,在雨的敲打下发出愉快的声响,像是回到我们家旁边的早市。我们进了一家汤圆店,室内窄小却热气腾腾,锅贴带着油被卷进不锈钢碟子,汤圆挤在白瓷碗里,芝麻圆形肉馅尖角,热汤澄清透明丝毫不像我们煮的汤圆汤,分不清汤和汤圆。所在的小路窄的只能自行车电动车一类,对面一家商店才刚刚拉起卷帘,在雨中哗哗作响。地上水洼中不知谁掉的餐纸被踩烂成泥,却不显得肮脏讨厌。这里与平时我们居住的地方如此相近,那时没有不寻常之感,却在此时真正的家里激起一种想家的感觉。
从小巷子里走出来,遗憾没留下一张照片(每次举起手机就有人从“里弄”里走出来),江流入到海里却依旧念想着江岸带有生味儿的土块一样。四川北路,据汤圆店一个人说,不再繁华,我们慢悠悠的走在路上,享受雨打在雨伞上的声音,时不时的有人高举着伞急匆匆蹭着我们过去,没有表情变化的脸像是在鄙视闲人,或是盯紧自己的目标而已。各式各样平平常常的人中,我们甚至觉得有一席之地了。
未完
上海,是第三次来了。
第一次已经记不清了,世博会,学校许多同学一起;只记得住的地方离市中心很远,像一座庄园,夜晚各种虫子乱叫,叫的却动听,柱子上爬动的蛞蝓留下湿漉漉的轨迹,也显得可爱,我们早早起床虚掩着门沿着鹅卵石小路到池塘边,一路拇指大的青蛙跟在脚边跳跃,像远航的船周围的海豚,有井,已长满蛛网的井,雾气浓重空气湿润。这是愿意记起的全部。
这次回来后,最初几天里是将回忆生拉硬拽,想写纪行,却在几百字之后彻底厌恶了自己。已经放弃之时,大概二十天以后,渐渐有画面自行进入脑海,吃饭时上课时刷题时考试时睡觉时。全是街道与脚步。各种机缘巧合。现在得以翻着地图重温当时不觉得温热的一切。
云南南路
上次吃鸡这次吃鸭,又回到这条路上,还提着没吃完的炸鸡和鱿鱼。六七点时天色已黑,迎面好像全是灯光,星星点点,红色橙色冷白色。车流与两边停着的汽车塞满马路,路并非很宽,却足以让我们转头才将视线抛到对面,不吵嚷却有热闹的感觉。去年怀着完全不同的心情从这路上走过,闻到的却注定是同样没怎么变得烧烤呛辣味。上次买了三根香蕉的那个摊位是这边的还是那边的?记忆中旅行总在此种生活琐碎处发光。
在店里靠后的位置坐下,处处是鸭的荤腥味儿还有金属椅乒乒乓乓相互碰撞的声音。老人,夫妇或一个人,觉得在上海常常看到(我只来过印象深刻的两次),偶然的交流中,却莫名其妙的体会到一种不同于上海迷乱的老北京味儿(印象深刻的只去过北京四次,但第一次时记得一个满口北京话的老乡,是公交站的志愿者,老人了,鼓励我好好学习,是话语还是橙色衣服带来了的莫名温暖与好感)。规律的嘈杂,呼噜呼噜的喝汤声吞咽声,咀嚼声只看在旁人眼里。码的整整齐齐的半只鸭子,一大碗冒烟的汤,滑溜的豆腐搅进透亮的粉丝里,眼镜上一层暖和厚实的雾阻碍我继续欣赏汤表面打转的香菜末。想到将踩入黑暗再次踏上挤满灯光与人影的街道,吃着饭心里更暖和了。在路上,没有什么别的涵义,就只是在 在踩着的路上有一种仿佛在此地生活过的幸福感。
东宝兴路多伦路四川北路
这次旅馆在东宝兴路站附近,不了解这地方但第一感觉是,满满的生活气息,身后行李的轮子咕噜咕噜之时,抬头看到居民伸出窗外的晾衣架,长短各异更显出错落有致的美,还有人只是站在窗边,默默对着某处抽烟发呆,丝毫没觉得已经成了别人眼中风景。旅馆正门在小巷子里,上方有绿色横梁,如果安置在我们住的社区里一定会被装饰的绕满葡萄藤和丝瓜藤(大概是为什么会有 丝瓜藤 和肉豆须这类作文题目),竟有些文艺气息?从房间窗户向外看,两排不高的房屋,大都一楼门头房二楼住人,可以看到屋顶各式各样的平台,晾着的衣服和白的泛黄的塑料椅,有人从极其窄小的门中钻出到平台上整理。两座楼外的屋顶上,几只狗相互追逐打闹,吠叫声响遍整条街道。每天晚上从车站出来正好看到刷厕所的人,拿着粗大的管子朝内外喷水。便利店十元三包的饼干早上堆成小堆晚上只剩箱底几包。有 人 的感觉真好。
多伦路文化名人街离住处近,去走了,却没觉得很有“文化”,古玩店都关着门,只有雨声时疏时密滴滴答答。但是去和回来的路上却有意思,路边连续不断的小饭店,南京汤包陕西面馆米饭烧烤火锅,但没有走进去的欲望,直到走得越深楼越低矮,路越狭窄,两旁巷子口“里弄××号”,路上有横幅一条接一条,像是旧村改造,“抓住机会,签约趁早”一类的。这里像是刚刚醒来,路和人,小商店露出一摞大红色的塑料盆,在雨的敲打下发出愉快的声响,像是回到我们家旁边的早市。我们进了一家汤圆店,室内窄小却热气腾腾,锅贴带着油被卷进不锈钢碟子,汤圆挤在白瓷碗里,芝麻圆形肉馅尖角,热汤澄清透明丝毫不像我们煮的汤圆汤,分不清汤和汤圆。所在的小路窄的只能自行车电动车一类,对面一家商店才刚刚拉起卷帘,在雨中哗哗作响。地上水洼中不知谁掉的餐纸被踩烂成泥,却不显得肮脏讨厌。这里与平时我们居住的地方如此相近,那时没有不寻常之感,却在此时真正的家里激起一种想家的感觉。
从小巷子里走出来,遗憾没留下一张照片(每次举起手机就有人从“里弄”里走出来),江流入到海里却依旧念想着江岸带有生味儿的土块一样。四川北路,据汤圆店一个人说,不再繁华,我们慢悠悠的走在路上,享受雨打在雨伞上的声音,时不时的有人高举着伞急匆匆蹭着我们过去,没有表情变化的脸像是在鄙视闲人,或是盯紧自己的目标而已。各式各样平平常常的人中,我们甚至觉得有一席之地了。
未完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