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遗与回顾 | 2015年的读书生活
大一的时候和一挚友约定,一年看20本书,互相监督、分享阅读感受。那一年两个人交流的还挺频繁,从书聊到两人的生活:我的学习、工作,她的儿子、美食。最后到底有没有完成20本的阅读任务已经不记得了,印象里只是觉得那时的自己好像很忙,总是没有时间读书。
2015年是自己完全投入工作的第一年。现在回想起大一所谓的“忙碌”,都是借口:我大一要是忙,那现在我就是一牲口。现在的我基本上没有什么个人时间,来自工作生活的压力与自我怀疑不断交替进行,身体的慌张和心理的压迫让原本紧缩的时间变得更少。
但这个时候我会觉得,我要是再不读点儿啥,肯定会更完蛋。在这种类似不断溺水的生活中,我开始在尽量保持心理健康的情况下,多读书。年底一算,大概有30本。为了满足这一虚荣的数字,很多本都比较薄,读起来很轻松。而书柜里的犹如英汉字典的大部头,已经在那里吃了一年的灰。
老家还有一箱《剑桥中国史》,没夸张,真的是一箱。
不知道2016年的生活会怎样,但是依旧会保持固定频率的阅读量,心里总会担心,再不读,我的文艺尿性就会被北京的浮躁吃光光。
第一部分 经典名著
年轻的时候,由于受到九年义务教育的毒害,对于课本上的名著有着中毒似的抵触。凡是经典名著,都会被我冠以情节老套、味同爵蜡的形容词。即使后来喜欢听老歌,耳朵上的习惯依旧影响不了自己的阅读行为。
《茶花女》是从我姐的书架上借来的,借的原因也不是因为想看,而是她的书架上的好多书我实在是不感兴趣。发挥骨子里的臭文艺尿性,自然还是选了一本文学书来看。然而就是这样,也是2014年10月借的书,2015年年初才开始翻。
但现在我要重点推荐《茶花女》。
首先,它是一个爱情故事,但语言的多情与丰富,让读者能真切的体会到每一个人物的喜怒哀乐,悔恨与悲伤。这让你不禁感叹在欧洲文明滋养下诞生的爱情故事,比美国现代文明制造出的文字强不知多少倍。举例来说,就像一亩作物,《茶花女》是用有机肥培养出的小产量有机农产品,而《暮光之城》是用化肥培育出的高产量农业产品。很难有同样的口感!
其次,在意识形态背景下,《茶花女》成为了揭露欧洲中世纪上层社会奢靡生活的作品。虽说意识形态对于一个作者的创作状态有着很深的影响,但我个人觉得这跟一个人对于文学美的欣赏来说无关紧要。《茶花女》背后的欧洲中世纪的生活,会让人有一种“还可以这样”的即视感。所谓绅士、所谓贵族、所谓情妇、所谓金钱,在那样一个社会背景下,是一种与当下不同的理解判断角度。这真的比意识形态有趣的多!
再次,爱情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尾基本有着固定的套路和安排。惊奇一点儿的我们可以认为是魔幻现实主义作品,狗血一点儿的我们可以认为是当代网红作品,比如动不动就死了,好不好就堕胎。而《茶花女》可贵在即使是女主人公死了,男主人公哭的晕过去了,你都是可以理解的。整个故事发生到现在是可以接受这样的情节的,这就是小仲马厉害的地方了。
后面两本书,《名人传》看完了其实道理很简单,这些伟人都孤独,孤独的不要不要的。这解释了贝多芬的情感缺失和米开朗琪罗的软弱。而《老人与海》虽然也是公认的经典吧,但是我真的读不出来什么。另,《茶花女》不推荐我看的这一版本,翻译太差!
推荐
《茶花女》【法】小仲马/著 郑克鲁/译 译林出版社 2011年1月版
第二部分 关于信仰
《1984》是我过年拿回家的一本,说实在的,大过年的看这么一本书很是倒胃口。奥威尔用第一人称的口吻描述了从抵抗独裁到顺应独裁的心理变化。最后一部分,主人公被彻底同化,在阳光明媚的下午,喝着咖啡,打开报纸,完全笃信于报纸上的每一句话时,我彻底被吓尿了。混合着硬座车厢的人肉味儿,后背一阵阵凉气。政治果然可怕。
《悉达多》是纯讲宗教信仰的一本书,和我之前看过的保罗 · 柯艾略的作品,诸如《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我坐在彼德拉河畔,哭泣》十分类似。只是黑塞的《悉达多》从起点上就要比上面两部作品要高,所以充满宗教意味的思想和追求境界就更高。这一类作品我认为往往会弱化许多情节,文字的力量主要铺陈在心理描述,稍微一走神,基本上就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了。
第三部分 中国
《寻路中国》和《江城》可以归为一类一起说,同一作家,同一系列,《江城》背景是20世纪末的中国小城市涪陵,《寻路中国》背景是20世纪初的村庄(长城沿线的、北京周边的、制造业飞速发展的南方的)。通过作者实打实的与当时社会的接触,会看到很多不知道的事情,这包含潜规则、意识形态培养、封建观念等等。兼具故事性的写法和中美文化的对比,可以读出很多中国时代发展所独有的历史特性。
很多时候作者并不以对错的观念来判断所遇到的事情,多了一层理性与客观,少了很多网络上十分流行的“国外完美论”。虽不能完整的论述一个观点,却也能提供一个理性观察中国和世界的角度。
不过之前也看到有编辑说这两本书也有删减的地方,这也不足为奇。由于成书时间稍早,中国的时代发展和观念更迭过于迅速,使很多事情现在看起来有一种WTF的感觉。其中记忆比较深的是《江城》中一段:作者在阅读一本名为《美国当下文化》的课本时,讲到美国的资本主义助长了人性中糜烂的一面,这直接导致了美国同性恋大批量的出现,这是美国走资本主义的恶果之一。
如果上面说的属实,我呵呵哒。
而《中国大历史》和《乡土中国》则是偏理论一些,二者相比《乡土中国》更艰涩一些。阅读《中国大历史》烧脑,阅读《乡土中国》助眠。《中国大历史》我现在还没有看完,我自己的个人梳理解读还在继续。
推荐
《江城》【美】彼得 · 海勒斯/著 李雪顺/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年1月版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著 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2007年2月
第四部分 绿妖
知道绿妖是因为周云蓬。后来有机会去了《少女哪吒》的发布会,听了她与史航、李霄云的聊天。这些之前都写过,这里就不赘述了。总体而言,喜欢《沉默也会唱歌》要多于《少女哪吒》。前者更多体现出这个社会少有的宁静与思考,绿妖神在:抒情感叹的时候,情绪、角度拿捏的十分到位,很容易进入并感怀;批评论证的时候,逻辑、讽刺把握的入木三分,深刻且合情合理。到了《少女哪吒》,就有点儿读不明白绿妖了,每一个故事都在像喝白开水,淡到“有点甜”都感觉不出来,已然分不清是好是坏了。
说完绿妖,我要请各位客官看看下面这三本书:
这三本书我只说一句话:不需要看!不需要看!看了也是浪费时间!没了。
第五部分 珍爱生命
这部分的书有点儿多。主要想阐明一个道理:珍爱生命,远离段子和鸡汤。《你是一切答案》,本来很期待简里里能够重新让我了解心理学的奥义,明白心理学的社会意义,然并卵。简里里在这本书里完全像是写人人日志一样,把自己的小痛痛、小委屈、小无奈写的那叫一个浅薄啊,都说期望越大失望越大,边翻书边哔哔哔。
《扛得住,世界就是你的》,相比较其他鸡汤,小川叔写的还是要强一些,至少他在告诉你坚持就一定成功的同时,顺便来个tips,教你怎样才能坚持下去。不过还是看看就好,多了无益。
而关于《从你的全世界路过》,首先,勒口的作者简介,我不清楚是编辑团队写的,还是张嘉佳自己代劳,什么“《xx》《xx》文章亦获得巨大反响”这种话都可以凑不要脸的说出来,真实侮辱了我的书架;其次,“我有一个朋友...”这种文体,简直是绿茶婊诉说自己伪文艺情怀的显著标志啊,要怎样,谁想看这种反刍文学。《想得美》相对而言会好一点,是大病初愈后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就喜欢你看不惯我又干不掉我的样子》放在这一部分有点儿委屈,这是一个绘本,基本上就是段子合集,偶尔扒拉扒拉还是有趣的。
第六部分 为过去、现在重新撰史
对的,我就是这么没水平,直到现在才看了《明朝那些事儿》,且只看了三本。对于当年明月的溢美之词不用说,只要看现在的销量排行榜就可以了:这本2006年出版的书到现在,依旧位列前三。
吸引我的是,首先,当年明月在写就大家时,充满江湖豪气的笔锋把人看的热血沸腾,感觉分分钟你的背后就是滔滔战火,亦或是舌战群儒,好生霸气!其次,十分严谨。当年明月就很多民间的评论、当局的评论都给予了严谨的考究,还原了一个抛开偏见和意识形态的真实历史,我想这是很多历史学者都难以做到的。
为现在撰史,我第一个想说的就是野夫。2014年看了他的《乡关何处》,2015年看了两本:《身边的江湖》和《1980年代的爱情》。野夫是一个用情至深的人,以至于在他的人生里,处处都掩藏着锥刺内心的故事。《身边的江湖》序里提到一个细节:野夫说他在为身边的人写史的过程中,常常会因为写的痛心而不得不放下笔,或失声痛哭,或暂缓伤痛。这样的至真至诚再加上他本身成熟、稳健、真挚的笔法,使得上面三部作品都极其出色。
我在刷《1980年代的爱情》的豆瓣页面时,这本书毁誉参半,有人觉得是个凤凰男的故事,有人觉得是个力透纸背的爱情佳作。我个人觉得,可以拿路遥的《人生》跟这本书类比。他们的故事情节类似,只是《人生》比《1980年代的爱情》架构和人物情节上更丰富。而《1980年代的爱情》更自我、更现代,是一种关乎于个人、关乎于性欲的纯粹爱情。
而《丢下宝钏走西凉》,是我看刘原的第三本书,也是他“流亡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依旧是他的专栏合集。刘原以写小黄文自居,但如我之矫情的人,总能看出那一丢丢让人心会流泪的内容。虽然刘原从未说过要撰史之类的话,但从《丧家犬也有乡愁》到《领先处男半目》,再到这本《丢下宝训走西凉》,时间、空间不知道跨越了多少。我们常说表面上幽默、大大咧咧的人,往往也是泪点最低的人。当刘原用自己的小黄文开整个世界的玩笑时,会不会心里也在不断的流泪。
当然了,喜欢小黄文的我,在2014年夏天来到北京,行李箱里装了三本书,就是《丧家犬也有乡愁》、《领先处男半目》和《丢下宝训走西凉》。
这三本书是在一次电商促销凑单的时候买的,拿到手后一直没有翻阅过,直到有一次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专栏,觉得写得很好,而作者名字似曾相识,才发现自己书架上就有他的三本书。有的时候人与书的感情就是这样,上一本是《一个啤酒主义者的独白》
推荐
《明朝那些事儿》当年明月/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1年12月
《乡关何处》野夫/著 中信出版社 2012年5月
《身边的江湖》土家野夫/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3年9月
《丧家犬也有乡愁》刘原/著 新星出版社 2011年6月
《领先处男半目》刘原/著 新星出版社 2011年6月
《丢下宝训走西凉》刘原/著 新星出版社 2011年6月
《一个啤酒主义者的独白》狗子/著 花山文艺出版社 2009年6月
第七部分 其他好看和不好看的
还有几本书,放到最后是因为实在是无法分类,不知道该怎么组合。就只好放在一起说。《家鸭与野鸭的投币式寄物柜》,伊坂幸太郎的佳作,是一本类似看电影似的,可以酣畅淋漓,快速得到反映的作品。就像喝冰镇可乐一样,很爽。准备今年把伊坂幸太郎的作品都闹出来读一读。
相对比的是《黄金时代》,王小波是一个很有趣的人,有些人喜欢到不行,有些人讨厌到不行,很不幸,我属于后者。我真不知道这本小说好在哪!满页纸的荷尔蒙全部输送到了流氓的通道,说好的人体艺术呢!
陈丹青的《退步集》,和新的文集《草草集》一样,关于社会讨论的内容看的很畅快,感觉自己也分分钟骂起脏话来;关于美术方面的内容,就完全看不懂了。
推荐
《家鸭与野鸭的投币式寄物柜》伊坂幸太郎/著 王华懋/译 译林出版社 2011年11月
以上,就是我2015年的读书内容。2016年已经过到了2月,新的未知又即将开始。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我可以多坚持一些事,走的更坚实,更稳重,把心里的欲望与贪念剥离的干干净净,做一个爽快的人!
谢谢你读到它。
2015年是自己完全投入工作的第一年。现在回想起大一所谓的“忙碌”,都是借口:我大一要是忙,那现在我就是一牲口。现在的我基本上没有什么个人时间,来自工作生活的压力与自我怀疑不断交替进行,身体的慌张和心理的压迫让原本紧缩的时间变得更少。
但这个时候我会觉得,我要是再不读点儿啥,肯定会更完蛋。在这种类似不断溺水的生活中,我开始在尽量保持心理健康的情况下,多读书。年底一算,大概有30本。为了满足这一虚荣的数字,很多本都比较薄,读起来很轻松。而书柜里的犹如英汉字典的大部头,已经在那里吃了一年的灰。
老家还有一箱《剑桥中国史》,没夸张,真的是一箱。
不知道2016年的生活会怎样,但是依旧会保持固定频率的阅读量,心里总会担心,再不读,我的文艺尿性就会被北京的浮躁吃光光。
![]() |
第一部分 经典名著
![]() |
年轻的时候,由于受到九年义务教育的毒害,对于课本上的名著有着中毒似的抵触。凡是经典名著,都会被我冠以情节老套、味同爵蜡的形容词。即使后来喜欢听老歌,耳朵上的习惯依旧影响不了自己的阅读行为。
《茶花女》是从我姐的书架上借来的,借的原因也不是因为想看,而是她的书架上的好多书我实在是不感兴趣。发挥骨子里的臭文艺尿性,自然还是选了一本文学书来看。然而就是这样,也是2014年10月借的书,2015年年初才开始翻。
但现在我要重点推荐《茶花女》。
首先,它是一个爱情故事,但语言的多情与丰富,让读者能真切的体会到每一个人物的喜怒哀乐,悔恨与悲伤。这让你不禁感叹在欧洲文明滋养下诞生的爱情故事,比美国现代文明制造出的文字强不知多少倍。举例来说,就像一亩作物,《茶花女》是用有机肥培养出的小产量有机农产品,而《暮光之城》是用化肥培育出的高产量农业产品。很难有同样的口感!
其次,在意识形态背景下,《茶花女》成为了揭露欧洲中世纪上层社会奢靡生活的作品。虽说意识形态对于一个作者的创作状态有着很深的影响,但我个人觉得这跟一个人对于文学美的欣赏来说无关紧要。《茶花女》背后的欧洲中世纪的生活,会让人有一种“还可以这样”的即视感。所谓绅士、所谓贵族、所谓情妇、所谓金钱,在那样一个社会背景下,是一种与当下不同的理解判断角度。这真的比意识形态有趣的多!
再次,爱情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尾基本有着固定的套路和安排。惊奇一点儿的我们可以认为是魔幻现实主义作品,狗血一点儿的我们可以认为是当代网红作品,比如动不动就死了,好不好就堕胎。而《茶花女》可贵在即使是女主人公死了,男主人公哭的晕过去了,你都是可以理解的。整个故事发生到现在是可以接受这样的情节的,这就是小仲马厉害的地方了。
后面两本书,《名人传》看完了其实道理很简单,这些伟人都孤独,孤独的不要不要的。这解释了贝多芬的情感缺失和米开朗琪罗的软弱。而《老人与海》虽然也是公认的经典吧,但是我真的读不出来什么。另,《茶花女》不推荐我看的这一版本,翻译太差!
推荐
《茶花女》【法】小仲马/著 郑克鲁/译 译林出版社 2011年1月版
![]() |
第二部分 关于信仰
![]() |
《1984》是我过年拿回家的一本,说实在的,大过年的看这么一本书很是倒胃口。奥威尔用第一人称的口吻描述了从抵抗独裁到顺应独裁的心理变化。最后一部分,主人公被彻底同化,在阳光明媚的下午,喝着咖啡,打开报纸,完全笃信于报纸上的每一句话时,我彻底被吓尿了。混合着硬座车厢的人肉味儿,后背一阵阵凉气。政治果然可怕。
《悉达多》是纯讲宗教信仰的一本书,和我之前看过的保罗 · 柯艾略的作品,诸如《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我坐在彼德拉河畔,哭泣》十分类似。只是黑塞的《悉达多》从起点上就要比上面两部作品要高,所以充满宗教意味的思想和追求境界就更高。这一类作品我认为往往会弱化许多情节,文字的力量主要铺陈在心理描述,稍微一走神,基本上就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了。
![]() |
第三部分 中国
![]() |
《寻路中国》和《江城》可以归为一类一起说,同一作家,同一系列,《江城》背景是20世纪末的中国小城市涪陵,《寻路中国》背景是20世纪初的村庄(长城沿线的、北京周边的、制造业飞速发展的南方的)。通过作者实打实的与当时社会的接触,会看到很多不知道的事情,这包含潜规则、意识形态培养、封建观念等等。兼具故事性的写法和中美文化的对比,可以读出很多中国时代发展所独有的历史特性。
很多时候作者并不以对错的观念来判断所遇到的事情,多了一层理性与客观,少了很多网络上十分流行的“国外完美论”。虽不能完整的论述一个观点,却也能提供一个理性观察中国和世界的角度。
不过之前也看到有编辑说这两本书也有删减的地方,这也不足为奇。由于成书时间稍早,中国的时代发展和观念更迭过于迅速,使很多事情现在看起来有一种WTF的感觉。其中记忆比较深的是《江城》中一段:作者在阅读一本名为《美国当下文化》的课本时,讲到美国的资本主义助长了人性中糜烂的一面,这直接导致了美国同性恋大批量的出现,这是美国走资本主义的恶果之一。
如果上面说的属实,我呵呵哒。
而《中国大历史》和《乡土中国》则是偏理论一些,二者相比《乡土中国》更艰涩一些。阅读《中国大历史》烧脑,阅读《乡土中国》助眠。《中国大历史》我现在还没有看完,我自己的个人梳理解读还在继续。
推荐
《江城》【美】彼得 · 海勒斯/著 李雪顺/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年1月版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著 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2007年2月
![]() |
第四部分 绿妖
![]() |
知道绿妖是因为周云蓬。后来有机会去了《少女哪吒》的发布会,听了她与史航、李霄云的聊天。这些之前都写过,这里就不赘述了。总体而言,喜欢《沉默也会唱歌》要多于《少女哪吒》。前者更多体现出这个社会少有的宁静与思考,绿妖神在:抒情感叹的时候,情绪、角度拿捏的十分到位,很容易进入并感怀;批评论证的时候,逻辑、讽刺把握的入木三分,深刻且合情合理。到了《少女哪吒》,就有点儿读不明白绿妖了,每一个故事都在像喝白开水,淡到“有点甜”都感觉不出来,已然分不清是好是坏了。
说完绿妖,我要请各位客官看看下面这三本书:
![]() |
这三本书我只说一句话:不需要看!不需要看!看了也是浪费时间!没了。
![]() |
第五部分 珍爱生命
![]() |
![]() |
这部分的书有点儿多。主要想阐明一个道理:珍爱生命,远离段子和鸡汤。《你是一切答案》,本来很期待简里里能够重新让我了解心理学的奥义,明白心理学的社会意义,然并卵。简里里在这本书里完全像是写人人日志一样,把自己的小痛痛、小委屈、小无奈写的那叫一个浅薄啊,都说期望越大失望越大,边翻书边哔哔哔。
《扛得住,世界就是你的》,相比较其他鸡汤,小川叔写的还是要强一些,至少他在告诉你坚持就一定成功的同时,顺便来个tips,教你怎样才能坚持下去。不过还是看看就好,多了无益。
而关于《从你的全世界路过》,首先,勒口的作者简介,我不清楚是编辑团队写的,还是张嘉佳自己代劳,什么“《xx》《xx》文章亦获得巨大反响”这种话都可以凑不要脸的说出来,真实侮辱了我的书架;其次,“我有一个朋友...”这种文体,简直是绿茶婊诉说自己伪文艺情怀的显著标志啊,要怎样,谁想看这种反刍文学。《想得美》相对而言会好一点,是大病初愈后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就喜欢你看不惯我又干不掉我的样子》放在这一部分有点儿委屈,这是一个绘本,基本上就是段子合集,偶尔扒拉扒拉还是有趣的。
![]() |
第六部分 为过去、现在重新撰史
![]() |
对的,我就是这么没水平,直到现在才看了《明朝那些事儿》,且只看了三本。对于当年明月的溢美之词不用说,只要看现在的销量排行榜就可以了:这本2006年出版的书到现在,依旧位列前三。
吸引我的是,首先,当年明月在写就大家时,充满江湖豪气的笔锋把人看的热血沸腾,感觉分分钟你的背后就是滔滔战火,亦或是舌战群儒,好生霸气!其次,十分严谨。当年明月就很多民间的评论、当局的评论都给予了严谨的考究,还原了一个抛开偏见和意识形态的真实历史,我想这是很多历史学者都难以做到的。
![]() |
为现在撰史,我第一个想说的就是野夫。2014年看了他的《乡关何处》,2015年看了两本:《身边的江湖》和《1980年代的爱情》。野夫是一个用情至深的人,以至于在他的人生里,处处都掩藏着锥刺内心的故事。《身边的江湖》序里提到一个细节:野夫说他在为身边的人写史的过程中,常常会因为写的痛心而不得不放下笔,或失声痛哭,或暂缓伤痛。这样的至真至诚再加上他本身成熟、稳健、真挚的笔法,使得上面三部作品都极其出色。
我在刷《1980年代的爱情》的豆瓣页面时,这本书毁誉参半,有人觉得是个凤凰男的故事,有人觉得是个力透纸背的爱情佳作。我个人觉得,可以拿路遥的《人生》跟这本书类比。他们的故事情节类似,只是《人生》比《1980年代的爱情》架构和人物情节上更丰富。而《1980年代的爱情》更自我、更现代,是一种关乎于个人、关乎于性欲的纯粹爱情。
而《丢下宝钏走西凉》,是我看刘原的第三本书,也是他“流亡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依旧是他的专栏合集。刘原以写小黄文自居,但如我之矫情的人,总能看出那一丢丢让人心会流泪的内容。虽然刘原从未说过要撰史之类的话,但从《丧家犬也有乡愁》到《领先处男半目》,再到这本《丢下宝训走西凉》,时间、空间不知道跨越了多少。我们常说表面上幽默、大大咧咧的人,往往也是泪点最低的人。当刘原用自己的小黄文开整个世界的玩笑时,会不会心里也在不断的流泪。
当然了,喜欢小黄文的我,在2014年夏天来到北京,行李箱里装了三本书,就是《丧家犬也有乡愁》、《领先处男半目》和《丢下宝训走西凉》。
这三本书是在一次电商促销凑单的时候买的,拿到手后一直没有翻阅过,直到有一次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专栏,觉得写得很好,而作者名字似曾相识,才发现自己书架上就有他的三本书。有的时候人与书的感情就是这样,上一本是《一个啤酒主义者的独白》
推荐
《明朝那些事儿》当年明月/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1年12月
《乡关何处》野夫/著 中信出版社 2012年5月
《身边的江湖》土家野夫/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3年9月
《丧家犬也有乡愁》刘原/著 新星出版社 2011年6月
《领先处男半目》刘原/著 新星出版社 2011年6月
《丢下宝训走西凉》刘原/著 新星出版社 2011年6月
《一个啤酒主义者的独白》狗子/著 花山文艺出版社 2009年6月
![]() |
第七部分 其他好看和不好看的
![]() |
还有几本书,放到最后是因为实在是无法分类,不知道该怎么组合。就只好放在一起说。《家鸭与野鸭的投币式寄物柜》,伊坂幸太郎的佳作,是一本类似看电影似的,可以酣畅淋漓,快速得到反映的作品。就像喝冰镇可乐一样,很爽。准备今年把伊坂幸太郎的作品都闹出来读一读。
相对比的是《黄金时代》,王小波是一个很有趣的人,有些人喜欢到不行,有些人讨厌到不行,很不幸,我属于后者。我真不知道这本小说好在哪!满页纸的荷尔蒙全部输送到了流氓的通道,说好的人体艺术呢!
![]() |
陈丹青的《退步集》,和新的文集《草草集》一样,关于社会讨论的内容看的很畅快,感觉自己也分分钟骂起脏话来;关于美术方面的内容,就完全看不懂了。
推荐
《家鸭与野鸭的投币式寄物柜》伊坂幸太郎/著 王华懋/译 译林出版社 2011年11月
![]() |
以上,就是我2015年的读书内容。2016年已经过到了2月,新的未知又即将开始。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我可以多坚持一些事,走的更坚实,更稳重,把心里的欲望与贪念剥离的干干净净,做一个爽快的人!
谢谢你读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