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岁墓志铭
前段时间有句特别牛逼的话——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然而有些事啊,念得多了,不免矫情。譬如近日翻看些过往每年的日志,意思总是那么三四两。虽不至于如祥林嫂那般悲悲切切,但也终不免絮絮叨叨,失了大气。
今年想变变花样,矫情的事毕竟过了年龄,老老实实记些小事,生活嘛,本就是如此。
(一)
前些日子农历新年,照例回武汉家里过年。说是回家,可物理的“家”已经倒在了政府征地开发商业区的推土机前。不得已,母亲借了朋友租来陪读的房子,就在武汉中学边上。从螃蟹岬到胭脂路,是武珞路线上难得的老城聚集区。自小便是在这样的老城区里长大,这次刚好有机会好好“怀旧”一把。回去的第二天,就忍不住出门遛弯。
老区就是老区,小巷陌路,阡陌交通。我也不辨方向,兴之所至,东弯西拐,不消半个钟就走到了武昌路隧道,也就是以前的古楼洞。现在的古楼洞更名成了武昌路隧道,洞口添了文物说明牌,光绪年如何如何云云。这一类的标牌,大多是城市建设后期,为了增添些文化底蕴,硬生生加上去的。在我的记忆里,小时候这古楼洞也无甚特别。没人注意到它自哪年建、在哪年塌、又于哪年重建。印象中,以前爷爷接我放幼儿园都是先坐公车到胭脂路这头,然后牵着我的小手从那黑漆漆的隧道里走到阅马场。那时的古楼洞,不像现在这样为了增添古色古香而铺了地砖;道路中间没有灯因而即使白天也是黑漆漆的;道路两边也未有修人行道,每次都是和车并行,遇着会车人还不知往哪站。
记得有次,爷爷和公汽的售票员有争吵,下了车的爷爷一气之下追着公汽跑了一站路,留我一小娃独自在古楼洞口。当时人小,一会不见了爷爷便大哭特哭,引得路人里三层外三层围了个圈。后来爷爷气喘吁吁地回来,挤进人堆里牵了我便走。我还是哭,走进黑漆漆的古楼洞,哭得更是大声,引得路人频频回头。印象中,爷爷一直是那个拿着羽扇坐在院子里晒太阳脸上永远笑眯眯的和蔼老人,因而那次特别的记忆深刻。再后来,爷爷的旧屋推倒了建了长江一桥的引桥;再后来,老爷子身子日渐衰落,走路也是颤颤巍巍,至此未有出过门;再后来,爷爷走了,想想,距今已快八年。
站在古楼洞口看了看文物牌上的介绍,没有犹豫,慢慢地晃了进去。第一次觉得,这隧道好窄好短,左右不过两车宽,前后不足百米,没一两分钟就可以走个来回。要知道小时候可一直觉得这黑漆漆的隧道怎么这么长这么大。
无他,当年人小世界大。如今,世界还是那么大,人却已不小了。
(二)
前些日看《我是歌手》,各路歌手你方唱罢我登场,稍稍有点印象的是李克勤的《友情岁月》。这倒不见得是因为古惑仔,因为我根本没看过。也不是因为唱功了得气息处理细致的李克勤。真正让我惊艳的,是开头的咏叹调,唱的人叫胡维纳。
歌曲开始时,镜头特意切到了伴唱的胡维纳。初次认识她是在《最美和声》,唱得很好,长得不错,非科班出身,摸爬滚打七八年才慢慢有了这《我是歌手》上的几个镜头。有时会想,为何这么个技术尚可,颜值也不差的人火不起来。这么多年面对歌舞绚丽万众瞩目的舞台,只能站在边上,内心又是何种想法。
后来翻知乎,知道原来李克勤早年出道也是惊艳一时,然苦于世事时势,一直也不温不火。再后来,工作了,知道成事之艰难,才华、技术、实力、运气、时势,成功多有偶然,败事多为常情。山丘并不容易翻越。所以现在再看那些鸡汤,也只会匆匆一扫,无甚寥寥。
无他,谋事本已艰难,偏偏成事在天。
(三)
赵传被淘汰了。人们评论说,编曲无甚新意,每场都似KTV,尽管那嗓音依然高亢寥远。专业的还知给个面子,来句“不忘初心”。显然,这年头,“不忘初心”已不中用。
记得那场《我是歌手》后,朋友圈里曾有一篇软文,写的便是赵传。其中有一句:“很幸运,赵传生在那个只要好好唱歌就能赢得听众的时代里。”我不是专业学音乐的,也不甚了解流行音乐史。需要承认,现在的流行音乐更加多元,西方的、东方的、民族的、世界的,各种风格杂糅在一起,选择更多,听众的喜好也更多元。这本是时代的进步,但我总觉得缺少了些什么。
缺少了些什么呢?
赵传前一期唱了《Hotel California》,声音极似原唱,几乎已打以假乱真的地步。然而整首歌听下来,总觉得差了点东西。后来看知乎评论,才理解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原来赵传完全没读懂经典。联想到胡彦斌翻唱《山丘》,内心了然。
一位姓田的教授曾以社会学中“个体化”和“社会原子化”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关系进行研究,认为在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有着特殊性。
“社会原子化不是指一般性的社会关系的疏离,而是指在社会重大转型变迁时期,由于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社会联接机制——中间组织的解体或缺失而产生的个体孤独、无序互动状态和道德解体、人际疏离、社会失范的社会总体性危机。”
我其实本能的反感这类莫名其妙的拔高,总觉得这其中包含了一个偏要雄心壮志开一派之山河,却内里底蕴不足,还不如好好耕耘的奇怪感觉。但这文中提到的“社会原子化和个体化”现象却是真的,这几年在香港感受真切。
我不是社会学家,相关著作涉猎的少,但也能明白,个人主义的泛滥、经济发展与物质生活丰富后那种对于独立与自主的追求、那种没有外界强烈生存挑战无需进一步依赖集体/共同体后所享受的个体的自由,这一切似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香港如此、西方如此、内地也正如此着。或许这就是当年共产主义所信奉和宣扬的——“人的个性的最终解放”。然而,这也意味着:
再也很少有陈升喝醉酒声嘶力竭的在《细汉仔》中呐喊“if you wanna rich, you got to be a bitch”;再也很难有林夕《皇后大道东》中嬉笑怒骂寥寥几句东西左右的调侃;亦难有罗大佑《鹿港小镇》中“门上的一块斑驳的木板刻着这么几句话,子子孙孙永保佑 世世代代传香火”对社会变迁的思考。
无他,时代变了,仰望星空成了奢侈。
今年想变变花样,矫情的事毕竟过了年龄,老老实实记些小事,生活嘛,本就是如此。
(一)
前些日子农历新年,照例回武汉家里过年。说是回家,可物理的“家”已经倒在了政府征地开发商业区的推土机前。不得已,母亲借了朋友租来陪读的房子,就在武汉中学边上。从螃蟹岬到胭脂路,是武珞路线上难得的老城聚集区。自小便是在这样的老城区里长大,这次刚好有机会好好“怀旧”一把。回去的第二天,就忍不住出门遛弯。
老区就是老区,小巷陌路,阡陌交通。我也不辨方向,兴之所至,东弯西拐,不消半个钟就走到了武昌路隧道,也就是以前的古楼洞。现在的古楼洞更名成了武昌路隧道,洞口添了文物说明牌,光绪年如何如何云云。这一类的标牌,大多是城市建设后期,为了增添些文化底蕴,硬生生加上去的。在我的记忆里,小时候这古楼洞也无甚特别。没人注意到它自哪年建、在哪年塌、又于哪年重建。印象中,以前爷爷接我放幼儿园都是先坐公车到胭脂路这头,然后牵着我的小手从那黑漆漆的隧道里走到阅马场。那时的古楼洞,不像现在这样为了增添古色古香而铺了地砖;道路中间没有灯因而即使白天也是黑漆漆的;道路两边也未有修人行道,每次都是和车并行,遇着会车人还不知往哪站。
记得有次,爷爷和公汽的售票员有争吵,下了车的爷爷一气之下追着公汽跑了一站路,留我一小娃独自在古楼洞口。当时人小,一会不见了爷爷便大哭特哭,引得路人里三层外三层围了个圈。后来爷爷气喘吁吁地回来,挤进人堆里牵了我便走。我还是哭,走进黑漆漆的古楼洞,哭得更是大声,引得路人频频回头。印象中,爷爷一直是那个拿着羽扇坐在院子里晒太阳脸上永远笑眯眯的和蔼老人,因而那次特别的记忆深刻。再后来,爷爷的旧屋推倒了建了长江一桥的引桥;再后来,老爷子身子日渐衰落,走路也是颤颤巍巍,至此未有出过门;再后来,爷爷走了,想想,距今已快八年。
站在古楼洞口看了看文物牌上的介绍,没有犹豫,慢慢地晃了进去。第一次觉得,这隧道好窄好短,左右不过两车宽,前后不足百米,没一两分钟就可以走个来回。要知道小时候可一直觉得这黑漆漆的隧道怎么这么长这么大。
无他,当年人小世界大。如今,世界还是那么大,人却已不小了。
(二)
前些日看《我是歌手》,各路歌手你方唱罢我登场,稍稍有点印象的是李克勤的《友情岁月》。这倒不见得是因为古惑仔,因为我根本没看过。也不是因为唱功了得气息处理细致的李克勤。真正让我惊艳的,是开头的咏叹调,唱的人叫胡维纳。
歌曲开始时,镜头特意切到了伴唱的胡维纳。初次认识她是在《最美和声》,唱得很好,长得不错,非科班出身,摸爬滚打七八年才慢慢有了这《我是歌手》上的几个镜头。有时会想,为何这么个技术尚可,颜值也不差的人火不起来。这么多年面对歌舞绚丽万众瞩目的舞台,只能站在边上,内心又是何种想法。
后来翻知乎,知道原来李克勤早年出道也是惊艳一时,然苦于世事时势,一直也不温不火。再后来,工作了,知道成事之艰难,才华、技术、实力、运气、时势,成功多有偶然,败事多为常情。山丘并不容易翻越。所以现在再看那些鸡汤,也只会匆匆一扫,无甚寥寥。
无他,谋事本已艰难,偏偏成事在天。
(三)
赵传被淘汰了。人们评论说,编曲无甚新意,每场都似KTV,尽管那嗓音依然高亢寥远。专业的还知给个面子,来句“不忘初心”。显然,这年头,“不忘初心”已不中用。
记得那场《我是歌手》后,朋友圈里曾有一篇软文,写的便是赵传。其中有一句:“很幸运,赵传生在那个只要好好唱歌就能赢得听众的时代里。”我不是专业学音乐的,也不甚了解流行音乐史。需要承认,现在的流行音乐更加多元,西方的、东方的、民族的、世界的,各种风格杂糅在一起,选择更多,听众的喜好也更多元。这本是时代的进步,但我总觉得缺少了些什么。
缺少了些什么呢?
赵传前一期唱了《Hotel California》,声音极似原唱,几乎已打以假乱真的地步。然而整首歌听下来,总觉得差了点东西。后来看知乎评论,才理解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原来赵传完全没读懂经典。联想到胡彦斌翻唱《山丘》,内心了然。
一位姓田的教授曾以社会学中“个体化”和“社会原子化”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关系进行研究,认为在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有着特殊性。
“社会原子化不是指一般性的社会关系的疏离,而是指在社会重大转型变迁时期,由于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社会联接机制——中间组织的解体或缺失而产生的个体孤独、无序互动状态和道德解体、人际疏离、社会失范的社会总体性危机。”
我其实本能的反感这类莫名其妙的拔高,总觉得这其中包含了一个偏要雄心壮志开一派之山河,却内里底蕴不足,还不如好好耕耘的奇怪感觉。但这文中提到的“社会原子化和个体化”现象却是真的,这几年在香港感受真切。
我不是社会学家,相关著作涉猎的少,但也能明白,个人主义的泛滥、经济发展与物质生活丰富后那种对于独立与自主的追求、那种没有外界强烈生存挑战无需进一步依赖集体/共同体后所享受的个体的自由,这一切似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香港如此、西方如此、内地也正如此着。或许这就是当年共产主义所信奉和宣扬的——“人的个性的最终解放”。然而,这也意味着:
再也很少有陈升喝醉酒声嘶力竭的在《细汉仔》中呐喊“if you wanna rich, you got to be a bitch”;再也很难有林夕《皇后大道东》中嬉笑怒骂寥寥几句东西左右的调侃;亦难有罗大佑《鹿港小镇》中“门上的一块斑驳的木板刻着这么几句话,子子孙孙永保佑 世世代代传香火”对社会变迁的思考。
无他,时代变了,仰望星空成了奢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