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宝宝也是哲学家》想到的…
当我们盼望着娃能快点学会翻身、走路、说话…的时候,也许娃正在探索除了这些动作之外的各种可能。我们每个成人在越来越熟练地会使用操作各种工具之后,却忘了自己小时候才是真正能毫无偏见地接纳这些工具或者任意其它奇奇怪怪工具的时候。就好像我们总是惊叹于小娃娃们学会使用手机、平板等等各种电子产品的速度之快的时候,忘了自己才是这个网络信息时代的一代移民,而宝宝们才是这个时代的原住民。
假如说真的存在平行宇宙,而在其中一个宇宙里面苹果不是从树上落下来而是飞到天上去,毫无疑问小娃们要比我们这些成人更能在那里生活得如鱼得水。你可能会觉得那样的宇宙才是荒谬的,可是怎么区分合理和荒谬呢?通过物理定律吗?可是物理定律都是通过实验证实并修正的啊。
以前我们认为牛顿力学是金科玉律,在物理课的实验课中,我们一次次重复着加速度的实验并验证着牛顿定律的正确性。可是后来我们发现那不过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低速世界中,假如我们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在运动,那么牛顿定律就失效了,相对论这时就可以派上用场了。可相对论最终也没能把自然界目前已知的四种力(引力、电磁力、强力、弱力)统一起来。假如以后发现了一种更强大的大一统理论呢?
以上所有的分析都是基于能被实验检验的基础上的。假若这些定理不能被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所验证,那么我们就会认为它不是真理。所以其实小娃们也是采用这同样的逻辑在探索世界啊。
小娃们丢玩具,观察腾空的速度和落地的位置,从而对重力的作用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正是为了适应我们的世界而做出的努力啊。假如另一个世界重力不是向下而是向上的,小娃肯定也能通过不停地丢玩具来掌握这个知识。
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总能让成人们觉得匪夷所思。薛定谔的猫,它要么就是死的,要么就是活的,怎么可能既死又活呢?可是小娃娃们如何看待这种不确定性呢?我现在也不能确定,等到我的娃会说话之后我再问问他吧。
可从另一个角度想,这种不确定性却对自由意志做出了很好的解释。假如我们的世界没有不确定性,全都是决定好了的,那么怎么会产生自由意志呢?你做的每一个选择,早就被写进了各种物理或者化学或者生物或者数学定律里面,经过准确地推导就能得出结论,丝毫也动弹不得。你可能会觉得这是因为一个是物质世界,一个是精神世界呀。可是在精神世界里面又是遵从什么规律呢?确定的还是不确定的呢?为什么会有两个世界呢,两个世界的界限在哪里呢?你可能又会说,那是因为一个是底层世界,一个是高层世界,同样的,这两个世界的界限在哪儿呢?
如果世界本就是量子理论的模样,各种可能出现的概率是一个波函数,在被观察或测量的那一刻才会坍塌成一个确定的状态,这就可以解释我们的思想了。未来有各种可能,在我们思考的那一刻才被确定,从而不断地生成过去和现在。
那么如果这个世界像量子理论说的那么混乱不堪,怎么会表现出现在我们看起来这么有秩序的状态呢?答案就是概率,或者叫大数定理。我们知道只要丢硬币的次数足够多,那么正面向上和反面向上的次数应该是相等的。
小娃们也是通过观察概率来认识世界的。如果一个苹果被咬了一口,大概率是会少一块的。假如大概率是多了一块,我们可能都要惊讶不已,可是还没掌握任何规律的小小娃或许却能泰然处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适应性。你或许会说那不叫大概率,那叫“一定”,可是“一定”不就是概率无限大的意思吗?正是因为我们观察过无数次这样的事情被验证,概率已经大到一定地步了,我们自然而然就会推导以后的概率也是这么大。而且,我们被概率误导得还少吗?“先入为主”、“以貌取人”的心理现象就是从概率里来的啊。
所以,拐了这么大一个弯,我其实想说的是,耐心看待娃们成长的慢速度吧,娃们本来都装着天马行空各种可能的“乱七八糟”的世界来到这个世界上,成长的过程就是剔除那些因为概率太小从而被认为“不可能存在”的世界,进而更精确地适应我们现在的这个世界的过程。
为了让娃乖乖穿上衣服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的我们,心里默叹为啥娃就不能配合点呀,可说不定穿衣服这件事情只是娃的脑海里同时进行的n件事情之一,娃还在畅想各种可能性啊,比如伸左手缩右腿看左边听右边等等,娃才不舍得马上就被套牢进我们这个现实世界里面呢。
总是听到有人会说“真羡慕小孩子啊,无忧无虑的”,其实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难处,哪有哪个阶段是真正无忧无虑的呢?孩子们疯玩的过程就是不断努力探索可能性的过程,等到完全掌握了现在这个世界的规律,那才叫无聊透顶了吧?
假如说真的存在平行宇宙,而在其中一个宇宙里面苹果不是从树上落下来而是飞到天上去,毫无疑问小娃们要比我们这些成人更能在那里生活得如鱼得水。你可能会觉得那样的宇宙才是荒谬的,可是怎么区分合理和荒谬呢?通过物理定律吗?可是物理定律都是通过实验证实并修正的啊。
以前我们认为牛顿力学是金科玉律,在物理课的实验课中,我们一次次重复着加速度的实验并验证着牛顿定律的正确性。可是后来我们发现那不过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低速世界中,假如我们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在运动,那么牛顿定律就失效了,相对论这时就可以派上用场了。可相对论最终也没能把自然界目前已知的四种力(引力、电磁力、强力、弱力)统一起来。假如以后发现了一种更强大的大一统理论呢?
以上所有的分析都是基于能被实验检验的基础上的。假若这些定理不能被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所验证,那么我们就会认为它不是真理。所以其实小娃们也是采用这同样的逻辑在探索世界啊。
小娃们丢玩具,观察腾空的速度和落地的位置,从而对重力的作用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正是为了适应我们的世界而做出的努力啊。假如另一个世界重力不是向下而是向上的,小娃肯定也能通过不停地丢玩具来掌握这个知识。
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总能让成人们觉得匪夷所思。薛定谔的猫,它要么就是死的,要么就是活的,怎么可能既死又活呢?可是小娃娃们如何看待这种不确定性呢?我现在也不能确定,等到我的娃会说话之后我再问问他吧。
可从另一个角度想,这种不确定性却对自由意志做出了很好的解释。假如我们的世界没有不确定性,全都是决定好了的,那么怎么会产生自由意志呢?你做的每一个选择,早就被写进了各种物理或者化学或者生物或者数学定律里面,经过准确地推导就能得出结论,丝毫也动弹不得。你可能会觉得这是因为一个是物质世界,一个是精神世界呀。可是在精神世界里面又是遵从什么规律呢?确定的还是不确定的呢?为什么会有两个世界呢,两个世界的界限在哪里呢?你可能又会说,那是因为一个是底层世界,一个是高层世界,同样的,这两个世界的界限在哪儿呢?
如果世界本就是量子理论的模样,各种可能出现的概率是一个波函数,在被观察或测量的那一刻才会坍塌成一个确定的状态,这就可以解释我们的思想了。未来有各种可能,在我们思考的那一刻才被确定,从而不断地生成过去和现在。
那么如果这个世界像量子理论说的那么混乱不堪,怎么会表现出现在我们看起来这么有秩序的状态呢?答案就是概率,或者叫大数定理。我们知道只要丢硬币的次数足够多,那么正面向上和反面向上的次数应该是相等的。
小娃们也是通过观察概率来认识世界的。如果一个苹果被咬了一口,大概率是会少一块的。假如大概率是多了一块,我们可能都要惊讶不已,可是还没掌握任何规律的小小娃或许却能泰然处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适应性。你或许会说那不叫大概率,那叫“一定”,可是“一定”不就是概率无限大的意思吗?正是因为我们观察过无数次这样的事情被验证,概率已经大到一定地步了,我们自然而然就会推导以后的概率也是这么大。而且,我们被概率误导得还少吗?“先入为主”、“以貌取人”的心理现象就是从概率里来的啊。
所以,拐了这么大一个弯,我其实想说的是,耐心看待娃们成长的慢速度吧,娃们本来都装着天马行空各种可能的“乱七八糟”的世界来到这个世界上,成长的过程就是剔除那些因为概率太小从而被认为“不可能存在”的世界,进而更精确地适应我们现在的这个世界的过程。
为了让娃乖乖穿上衣服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的我们,心里默叹为啥娃就不能配合点呀,可说不定穿衣服这件事情只是娃的脑海里同时进行的n件事情之一,娃还在畅想各种可能性啊,比如伸左手缩右腿看左边听右边等等,娃才不舍得马上就被套牢进我们这个现实世界里面呢。
总是听到有人会说“真羡慕小孩子啊,无忧无虑的”,其实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难处,哪有哪个阶段是真正无忧无虑的呢?孩子们疯玩的过程就是不断努力探索可能性的过程,等到完全掌握了现在这个世界的规律,那才叫无聊透顶了吧?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