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一条自我救赎之路
春节期间,认真读完魏英杰的读书随笔集子《书山寻路》,我接触到了一个不断求索的优秀灵魂。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就书论书的随笔集,而是一部展示如何从庸常到深刻、从单一到丰盈的个人精神成长史。透过作者“读书救了我”的真诚表白,可窥见读书对于个体成长的重要作用。
一个人的阅读偏好如何,决定了他的精神高度。魏英杰自谦地称自己是一名“学术爱好者”。然而,从《书山寻路》第一辑“知人论世”来看,他的阅读范围既深且广,涉及到孔飞力、史景迁、余英时、唐德刚、李欧梵、沈从文、罗尔纲等学术大咖,仅从这份名单看,他的学术研究不会停留在“爱好者”的层面。他的文字,确实不是那种正儿八经的学报式的论文,但里面不时闪烁着自己的独立思索和独特见解。第二辑“见微知著”中有些篇目,颇具锋芒。比如,在《你读的是一本“车站小说”》中坦言,“我认为杜拉斯不过是一位世界级的琼瑶奶奶,在大量不同著作中絮叨着一样毫无创见的人类滥情”。《邵洵美遭遇鲁迅》一文阐述了鲁迅对邵洵美的批判,给邵氏后来造成难以承受的苦难。由此,“我就在想,自己在写作中一定犯过类似毛病。时评多为不平之作,言语愤激在所难免,但在写作过程中,应尽力避免对他人造成不公平”。显然,他对曾经“无比正确”的鲁迅式批判保持着警惕。这些观点和判断,或许不一定周延,但至少是作者思考后得出的结论。这种独立精神,源自于长期的阅读和思索。从他写中研院、王国维、陈寅恪等人的篇章中,可以知道,他很赞同和钦佩陈寅恪所说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先贤的黄钟大吕,到了这里,大概还有一点余韵和遗响吧。
读书有什么用?魏英杰的经历,或能证明:读书乃救赎之途。《书山寻路》第四辑“命运之境”中的文章和第三辑“思想之旅”中《80年代的流行阅读》《90年代读什么》《互联网的思想盛宴》等篇什,较为清晰地勾勒了他的阅读历程和人生阅历。一个高考失败的青年,做酒吧老板、干销售工作、当村干部,经过种种尝试之后,通过阅读找到了自己的精神依托,学会了独立思考,并通过互联网写作使自己成为一名思想“网红”,以此为起点,慢慢成为媒体的知名评论员,走向更遥远的地方和更广阔的世界。这一蝶变的过程,或许可以证明读书的两个功用:一是获得知识,二是过上更丰富的生活。复述魏英杰兄的阅读历程,我心常有戚戚之感。我中专毕业后,窝在湘西一所乡村中学教书谋生,日子琐碎而平庸。是读书,改变了我的人生。后来的日子,我常常想,如果不读书,将会怎样?唯一的答案是,我依然会呆在偏僻的山村里。这没有什么不好,我的父辈们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但我一定会错过生命中的许多精彩之处,经历不了更宽广的人生。
有意思的是,魏英杰读过的一些书,我恰好读过;当年他以“孤云”之名在世纪沙龙、闲闲书话等网站发声的时候,我偶尔也在上面写一些文字。于是乎,看他在书中侃侃而谈,又好像回到了自己的那段阅读生活。曾国藩认为,读书可以改变人的气质。我想说的是,不仅仅如此,读书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确证我们自身存在的方式,并给我们打开了一个更为丰饶的世界。
侯泰而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那些儒林往事,也不过是寻常生活
- 越俗扫墓
- 2024年好书过眼录 (4人喜欢)
- 激情依旧飞扬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