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交:一个人的狂欢,一个人的孤单
生活的大部分时间, 是平淡而无聊的,就像一杯白开水,就算你偶尔往里面加点蜂蜜,加点果汁,但蜂蜜水和果汁并不能成为你主要的饮料,大部分时间你还是喝着白开水,不管它是凉的还是热的。
但是在网络社交平台上,我们会看到每天刷之不尽的好友动态,千姿百态,目不暇接。内容上有各类鸡汤、干货的转载,有无病呻吟,有花式炫耀,也有原创图文和微商。朋友开玩笑说,经常发个朋友圈,刷刷存在感。那么问题就来了,如何能在平淡的无聊的生活里提取大量供别人观看的素材呢?
其实不能!因为生活就是生活,事实就是事实,我们不可能每天都像活在TVB电视剧里面那般跌宕起伏,很多人一辈子过的就是简单的2点1线生活,最大的事情就是生老病死。但如果抱着“我要刷点存在感”的信念来发我们的图文状态,事情就变得好玩了。我爸经常跟我埋怨他朋友圈里面的一个案例:你看那个x姨,天天在朋友圈上晒她的跳舞照,在广场也拍一个,在地铁站也拍一个,在厕所都可以拍一个来发朋友圈,真的看着就让人不舒服。我开始还反驳爸说:那证明人家热爱跳舞啊,人家有发朋友圈的权利,你也有不看的权利啊。后来我想深了一层,矛盾就出现了。
以我爸的案例来分析,我爸觉得看着x姨的朋友圈不舒服,那就证明x姨发的内容不是我爸感兴趣的内容。然而每个编辑图文状态发送的人,首先想到的利益点不是别人,都是自己,我们的心理状态是:因为我想发,所以我要发,而不是为了他人的愉悦,所以我才要发。所以我们输出的内容,很多时候只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做广告和媒体的同行可以不算,因为他们的职业病就是生产别人感兴趣的内容),而看的人感兴趣的内容,往往只是与我接触最多,关系最深的人的生活状态,因为他们的生活状态,有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我。
然而在这个泛社交的时代,每个人微信里面没有几百个好友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出来混的;我们加了大量的微信号,个人的或者公众的,我们每天用大量的时间和网络流量为他们买单,我们骄傲地对人家说我朋友圈里有千百号人,我可以做到一呼百应!到最后换来的,往往只是一大堆“不记得、不联络、没见过”和“朋友”发来的一句:不好意思打扰一下,我现在在清理无用的微信好友,建议你也清理一下。这不是实力打脸吗?打的还是自己的脸。
人和人的交往,基于两个性,一个是相似性,所谓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是什么人就会招来什么人,志趣相投;一个是接近性,就是在我们的生活轨迹里和他人相交的频率;这是我在知乎上看到的说法,我认这种说法,因为情感的升华,需要共情。共情是源于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网络社交无疑是达不到这种水平,甚至连原生条件都不全,尽管表情包已经升级到emoji。最接近理想状态的算是视频聊天,日本为了让异地恋的情侣可以共进晚餐,发明了即时视频餐厅,两地布置一模一样的餐厅,情侣坐在巨大的led屏幕前,通过视频聊天让两人在进餐的时候就像置身于同一个时空。然而这只能做到“像”,出了这个门,生活还是铁铮铮地告诉你,别傻了,你刚才只是做了个梦。
我自己就有很深刻的体验,自己在外地生活,与小伙伴合租。当他哪天加班很晚了,或者不在家过夜,只有我一个人在的时候,我会感觉到强烈的孤独感,尽管我们还在微信上聊着天。只有他回来了,我才觉得他是实实在在的存在,而我也实实在在地有个伴,这让我感到放心。同理,当我们喜欢一个人的时候,心里最强烈的想法是能多与她接触,不管接触的时长是1分钟,1天还是1辈子,总之你会想占有她的人。回想一下,那个每天紧盯她朋友圈、好友状态、豆瓣、微博的你,是不是为了寻找一点她的生活线索,为了能和她有更多的共同话题,最终的目的是什么?是占有她本人,她的肉体和灵魂!而不是看着屏幕发呆,身边空无一人。
网络社交让我们看待世界的眼光变得模糊,因为它把我们的世界观打碎了,你可以同时成为模型贴吧和吉他群的成员,也可以随时不是,因为你不需要对任何组织负责。你可以同时在网上跟小红、小翠、小莹、小花交往,轮着来调戏,从早上到天黑,也可以随时放弃,只要你不对她们发送任何信息。我们成为完全独立的人,这种独立性让我们不用对自己的过失负责,不用为某些失败而苦恼,因为我们的选择太多,一鸡死一鸡鸣;但也由于这样,我们无法为自己带来更多的依赖和持久的支持,这会直接阻碍亲密关系的形成和巩固。我们以为自己越活越独立,实际上是越活越孤独。
所以,抛开你的“朋友圈”吧!在电话本里找到一些人,一些你最想见的人,然后多见几面;在物质世界找一个集体,让你可以身心投入的温暖的集体,让心找到舒适的落脚点;在精神世界建立一种信仰,一种让你可以直面风吹雨打的坚定的信仰,无畏无惧地直面真实的人生!
但是在网络社交平台上,我们会看到每天刷之不尽的好友动态,千姿百态,目不暇接。内容上有各类鸡汤、干货的转载,有无病呻吟,有花式炫耀,也有原创图文和微商。朋友开玩笑说,经常发个朋友圈,刷刷存在感。那么问题就来了,如何能在平淡的无聊的生活里提取大量供别人观看的素材呢?
其实不能!因为生活就是生活,事实就是事实,我们不可能每天都像活在TVB电视剧里面那般跌宕起伏,很多人一辈子过的就是简单的2点1线生活,最大的事情就是生老病死。但如果抱着“我要刷点存在感”的信念来发我们的图文状态,事情就变得好玩了。我爸经常跟我埋怨他朋友圈里面的一个案例:你看那个x姨,天天在朋友圈上晒她的跳舞照,在广场也拍一个,在地铁站也拍一个,在厕所都可以拍一个来发朋友圈,真的看着就让人不舒服。我开始还反驳爸说:那证明人家热爱跳舞啊,人家有发朋友圈的权利,你也有不看的权利啊。后来我想深了一层,矛盾就出现了。
以我爸的案例来分析,我爸觉得看着x姨的朋友圈不舒服,那就证明x姨发的内容不是我爸感兴趣的内容。然而每个编辑图文状态发送的人,首先想到的利益点不是别人,都是自己,我们的心理状态是:因为我想发,所以我要发,而不是为了他人的愉悦,所以我才要发。所以我们输出的内容,很多时候只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做广告和媒体的同行可以不算,因为他们的职业病就是生产别人感兴趣的内容),而看的人感兴趣的内容,往往只是与我接触最多,关系最深的人的生活状态,因为他们的生活状态,有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我。
然而在这个泛社交的时代,每个人微信里面没有几百个好友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出来混的;我们加了大量的微信号,个人的或者公众的,我们每天用大量的时间和网络流量为他们买单,我们骄傲地对人家说我朋友圈里有千百号人,我可以做到一呼百应!到最后换来的,往往只是一大堆“不记得、不联络、没见过”和“朋友”发来的一句:不好意思打扰一下,我现在在清理无用的微信好友,建议你也清理一下。这不是实力打脸吗?打的还是自己的脸。
人和人的交往,基于两个性,一个是相似性,所谓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是什么人就会招来什么人,志趣相投;一个是接近性,就是在我们的生活轨迹里和他人相交的频率;这是我在知乎上看到的说法,我认这种说法,因为情感的升华,需要共情。共情是源于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网络社交无疑是达不到这种水平,甚至连原生条件都不全,尽管表情包已经升级到emoji。最接近理想状态的算是视频聊天,日本为了让异地恋的情侣可以共进晚餐,发明了即时视频餐厅,两地布置一模一样的餐厅,情侣坐在巨大的led屏幕前,通过视频聊天让两人在进餐的时候就像置身于同一个时空。然而这只能做到“像”,出了这个门,生活还是铁铮铮地告诉你,别傻了,你刚才只是做了个梦。
我自己就有很深刻的体验,自己在外地生活,与小伙伴合租。当他哪天加班很晚了,或者不在家过夜,只有我一个人在的时候,我会感觉到强烈的孤独感,尽管我们还在微信上聊着天。只有他回来了,我才觉得他是实实在在的存在,而我也实实在在地有个伴,这让我感到放心。同理,当我们喜欢一个人的时候,心里最强烈的想法是能多与她接触,不管接触的时长是1分钟,1天还是1辈子,总之你会想占有她的人。回想一下,那个每天紧盯她朋友圈、好友状态、豆瓣、微博的你,是不是为了寻找一点她的生活线索,为了能和她有更多的共同话题,最终的目的是什么?是占有她本人,她的肉体和灵魂!而不是看着屏幕发呆,身边空无一人。
网络社交让我们看待世界的眼光变得模糊,因为它把我们的世界观打碎了,你可以同时成为模型贴吧和吉他群的成员,也可以随时不是,因为你不需要对任何组织负责。你可以同时在网上跟小红、小翠、小莹、小花交往,轮着来调戏,从早上到天黑,也可以随时放弃,只要你不对她们发送任何信息。我们成为完全独立的人,这种独立性让我们不用对自己的过失负责,不用为某些失败而苦恼,因为我们的选择太多,一鸡死一鸡鸣;但也由于这样,我们无法为自己带来更多的依赖和持久的支持,这会直接阻碍亲密关系的形成和巩固。我们以为自己越活越独立,实际上是越活越孤独。
所以,抛开你的“朋友圈”吧!在电话本里找到一些人,一些你最想见的人,然后多见几面;在物质世界找一个集体,让你可以身心投入的温暖的集体,让心找到舒适的落脚点;在精神世界建立一种信仰,一种让你可以直面风吹雨打的坚定的信仰,无畏无惧地直面真实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