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忆中的乡土
——这几天脑子就盘算着写点啥,但一直懒得动笔,不咬咬牙、逼着自己,估计又化成灰、什么也留不下了——
每到年关岁尾,随着城市里打拼漂泊一年的人返回自己的乡土,关于农村、乡村的文章和报道也就格外的多。因为我同样来自于此,所以一直很关注。这些文章里反反复复这么多年充斥的无外乎几个差不多的主题:乡村凋零、故土难回、破落的现状、遗落的真情、经济仍然发展缓慢但乡情、淳朴却退化迅速……反正农村越来越差了;也有一些为农村正名的,比如虽然昔日那种田园牧歌的美好不在但是经济条件在改善、生活在变好等等,每每读到这些看似矛盾的文章,我觉得他们的角度说的都对、但又不完全。我的家乡也在凋敝但也在发展,有很多东西在消失但也有新生,有很多失望但也有希望。所以我就试着从自己的回忆里写写我的乡土,再写写如今只能被听说却难再回去的家乡。
记忆中的家乡虽然过了很多年,但是觉得离自己很近。反而是现在的老家,却觉得离自己很远,越来越远。我就由远及近的,写写我的这片故土,先写写我听到的家乡吧。
以前奶奶在的时候,我们十一或者过年总会有一段时间会回去;但自从前年奶奶过了三周年的忌日,我再也没回去了。我现在对老家信息的了解,主要就是依靠自小跟我家关系就特别近的二姑。二姑跟我们传递着家乡的一些亲朋故友的信息,我也从她的经历、从她家这些年的变化上,窥见了那个遥远家乡的轮廓。
二姑有两个儿子,她年轻时最大的心愿就是要个闺女,所以她特别喜欢我,跟爸妈的关系也最好。二姑是我认识的人中最要强、最能干、最肯吃苦的一个,当年她嫁过去的时候,家徒四壁,公公婆婆一身病,二姑夫本来有希望考大学,但高考失利后他人生的全部热情和希望似乎也就没了,更加的沉默寡言,而且变得懒惰消极。就是这样一个家,在二姑嫁过去二十几年后,靠着她打工、种地,虽然没有奇迹般的富裕,但至少能盖上新房、有了存款、两个表弟能读书,对于曾经那个家来说,就已经算是奇迹了。
但就是这样一个我认为不会被任何事情打到的姑姑,从两年多前就开始睡不着觉。不管白天怎么累,到了晚上就是睡不着,只能干瞪着眼盼天亮,熬过一天的劳作后,又只能再盼新的一天。妈妈给她寄回去好多安神补脑的药,但几乎没啥效果,中医西医也看过不少也没见好。这其中会有病理上的原因,但是妈妈跟我说,你二姑最主要的还是心病。这心病的来源就是几年前表弟结婚、娶妻生子。
表弟比我小7岁,今年刚刚23,比我亲弟只大一岁,可是当我弟还把自己当小孩的时候,表弟的儿子都三四岁了。表弟结婚那年,我好像还没有男朋友。那年他应该是19岁,而且是奉子成婚。
表弟小时候跟我关系也很好,他小学的阶段我应该是高中,那会我已经是我们整个家族学历最高的一个了,所以自然的家长们就都让弟弟妹妹把我当榜样,表弟也不例外,而且小时候他学习还挺好,他很聪明,稍微一用功就能考到前几名。那时我要是放假回去还给他补补英语什么的,他也很爱学的样子。
但自从他上了初中之后,一切都变了。二姑为了他能有个好的学习条件,千辛万苦把他送到寄宿学校,但就是从这时开始,表弟犹如脱缰野马再也不回头了。学会了泡网吧、抽烟、喝酒,成绩越来越差,他也就越来越不想上学。那会我已经上了大学,很难再见到他,有时候二姑而我打电话问我怎么办,隔着长长的电话线,我除了劝慰她、或者跟她一起哭,什么也干不了。
没多久,表弟果然辍学了。
好像是15岁那年,他就出去打工。爸爸一直承包工程有自己的工地,二姑想把他送去学点手艺,也顺便能让我爸管着点他,但表弟答应二姑说来沈阳找我爸,但下了火车就不知道跑哪去了。他嫌工地干活累、脏,所以就去饭店等地方做服务员,虽然挣的少,但不受累,也落得自在——其实,15岁,还真的只是个孩子,我跟弟弟的15岁还在上学,风吹不着雨淋不着,可表弟同样的15岁就已经开始为了生计奔波了。若是让他真的去工地扛水泥、筛沙子、风摧日晒、每天从早6点干到晚六点,从没有休息日,他怎么能干得动、又怎么干得下去?——但即使这样、干不动干不下去,游荡了几年后,表弟还是来找我爸了。爸爸给他安排的是让他能学到东西的活儿,开吊车、学现场看图纸、吊线,表弟也不抗拒了,开始学了,但他也就此开启的,也就是父辈们的民工之路。
19岁那年,表弟认识了一个在工地干活的小姑娘,半年不到,小姑娘怀孕了。小姑娘的母亲常年在外打工,从小便不管她,但得知怀孕之后,就非得要把孩子留下,要二姑家张罗结婚。并狮子大开口要二十万彩礼,还要买楼房。二姑家即使全都搭进去也给不起这么多年。后来实在是熬不住了,也过了流产的时机,就只能先结婚。没有新房,就同二姑他们住在一起,东西屋。
第二年,表弟当爹了,在他只有20岁的时候。而那个小姑娘也只有21岁。
孩子出生后不到半年,表弟和那个小姑娘就继续出去打工,把这个来的急匆匆的孩子扔给了二姑。二姑还有一个儿子不过十岁左右,这样,二姑孙子儿子一起带,当妈也开始当奶奶。那时她也不过四十几岁。
那个小姑娘我见过一次,在人前很少说话,只会低头玩手机。后来也跟着表弟来到爸爸工地,爸爸让她管食堂、给几个工头还有家里边去干活的亲戚们做饭。但即使爸爸在工地时也很少吃她做的饭,爸爸说,埋汰、难吃、做不熟。别说只有20出头的她,就是现在三十岁的我又会做啥呢?我常在想我二十岁在做什么,我那会在读大学、有梦想、有朋友,可是二十岁的她有什么呢?有个自己从来没管过的儿子,有个认识没多久就结婚的丈夫,有个自己懒得干的“工作”,但却没有盼头,没有希望。
后来每年冬歇她跟表弟都会回老家,跟二姑住在一起,但即使在年龄上她再是一个孩子,但是在身份上她也已经是别人家的儿媳了。可是她没意识到这个身份,依旧像以前一样,不管孩子、不做饭、不干活、只会玩手机、跟一帮小姑娘小小子打麻将;刚开始一两年,二姑还觉得她也只是个孩子,所以一切家务活全部自己包揽,洗衣做饭带孩子全都一个人,可随着时间越来越久,这个小姑娘依旧如此,二姑就越来越忍受不了了,但又不能发作,所以只能干生气、自己憋着,一来二去,婆媳间的矛盾越来越深,二姑的心病也就落下了。发展到现在,年轻的儿媳要跟二姑分家,要二姑去城里买楼,否则就离婚。后来爸妈跟我商量,把我们老家的房子给二姑,这样表弟就能有自己的房子,而二姑也再也不用像老仆人一样伺候他们了。
虽然我家的房子已经十多年没有住人,之前也有好多人想买,但我是坚决不同意家里卖掉,因为对于我来说,那个房子、那个院子是我童年所有的回忆,也是我所有的童年,更是我跟从小生我养我的地方最后的牵连。虽然那里很穷、很破、很落后,可是在我心中那却是最美好的童年时代。所以我一直反对卖掉房子,总说以后等我老了,我要回去养老——虽然我知道,我根本不可能回去。但爸妈说给二姑,我也就同意了。因为我知道二姑的好,也知道她的不容易。所以,她家这几年的矛盾,算是暂时解决了。但是未必所有像二姑这样类似的农村家庭,都有这样的一处空房子,都能够解决问题。
说到底,这可能就是新旧两代农民、农民工之间的差异和矛盾:父亲那一辈,早年也都是从土地上长起来的,要么守着几亩薄田,要么外出打工,不管最后是留在城市还是回到农村,其实根子都没有离开土地;但我们这一辈包括表弟,从小就没干过农活,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能上学的考上大学彻底离开,不读书的也不会去下地种田而是出外打工,从小接触到的跟城里的孩子没什么两样,他们想追求的也是像城里孩子那样的生活,希望有好房子、有好生活,他们也玩着手机、游戏、电脑,也追求着享受与轻松,但只是他们并没有这样的资本或条件;他们的心里不再信奉老一辈的尊卑礼数,更没有什么传统道德的背负;他们不可能再回到农村,但也融不进城市;于是,他们与自己的父母之间、与乡土之间也就此断裂了。但究竟他们的未来在哪、道路在哪,我不知道,也看不到答案。
我只知道,父亲这一辈兄弟姐妹5个,三个姑姑家的表哥表弟们的情况基本上相同,三姑家的弟弟最小,但也只是读完初中,之后依然去打工,女朋友同样也是打工时候认识的。今年也要结婚了,他也只有21岁;那么更多农村的亲戚、亲戚的亲戚,有几个又不是这样的道路呢?不是面临着二姑家那样的矛盾、困苦呢?
在农村,尤其是像我老家那样没有资源、地又少、没山没水的地方,想有个好出路,太难了。上学读书或许是我们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我记得我小时候,重男轻女还比较严重,家里也不富裕,但妈妈就是顶住压力不管再苦再难就是一个信念:供我读书。她说的最多一句话就是,不管将来怎么样,只要闺女不下庄稼地、不面朝黄土背朝天,就行了。农村到底有多苦、有多穷、有多难,没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永远不会体会到,而我家还算条件相对来说稍好的,我从小也没吃太多苦,但那些真正条件差很多的家庭,他们的处境之艰难是那些坐在城市书斋里的人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的。我记得最清楚的一件事是,小时候混不吝的我,跟班上的一个男同学打架,一气之下把他的铅笔给掰折了,他当场哭的差点背过气去。后来我妈带我上门赔礼道歉,给他买了几只新铅笔还多买了几个新本子,我当时特别生气,但妈妈跟我说的话我现在都记得:你以后再跟别人打架,不管怎样都不能祸害人家的笔、本,你不知道对他来说,能买支笔、买个新本子,比过年吃上饺子还困难。我当年也许不知道这里面的“困难”到底是什么程度,可是前几年我回老家,看到那个没有大门的院子、半塌的院墙、冬日残阳下倚在门框上拄着拐杖、已不认人的老人,那个趴在桌子上哭断气的小男孩,再次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农村为什么这么穷、或者说我的老家为什么还是这么穷?我也不知道原因在哪,我只知道二姑家的矛盾挨家挨户的上演,塌落的院墙也不止一座,离开农村的越来越多,能够立住脚的并没有多少。虽然有些家庭通过出去打工、做点小买卖条件在逐步改善,但还有更多人并没有这个能力和机会。
能够走出去的,或许真的只有读书这一条路,而其他的,可能就是我的表弟、表哥们那样,即使心已不在农村,他们终究也不会走的太远、太好。但好在他们还年轻,也许上一辈的命运不会完全重复,也许他们即使现在是打工将来也可能打拼出一片天,至少也会像我父母辈那样,虽然到现在他们没啥钱,但他们能够让两个孩子读大学,至少改变了我和弟弟的命运,不再走他们的老路。
欣慰的是,二姑家的小儿子学习很好,年年考第一,话不多但就是爱学习,最大的心愿就是将来考大学,把二姑接到城里;也许小表弟有一天会通过读书改变他的命运,进而改变二姑的生活,但他那时也就会成为城里人口中的“凤凰男”。关于凤凰男,网络上诸多讨伐,我不完全赞同他们的做法、他们的观念,但是我却能够理解和同情。还是那句话,没有经历过农村的生活,你永远不知道那里的生活有多苦,你永远不会了解农村的父母为了孩子到底付出了什么,你也永远不会体会到来到城市的农村孩子、尤其是男孩他们内心所承受的压力和煎熬。
也许将来有一天,所有的农村人,一辈辈、一代代,从第一个走出农村的家人开始,互相搀扶着、帮扶着,慢慢的一起走出那面大山,一起让那故乡的山山水水从此以后只是一个美丽的寄托,而不再是埋葬一辈辈农村人命运的沟壑。
我站立在离故土越来越远的时间轴上,回望那个曾经属于我的原点。可是我只能望着,我回不去了,也不会回去了。
每到年关岁尾,随着城市里打拼漂泊一年的人返回自己的乡土,关于农村、乡村的文章和报道也就格外的多。因为我同样来自于此,所以一直很关注。这些文章里反反复复这么多年充斥的无外乎几个差不多的主题:乡村凋零、故土难回、破落的现状、遗落的真情、经济仍然发展缓慢但乡情、淳朴却退化迅速……反正农村越来越差了;也有一些为农村正名的,比如虽然昔日那种田园牧歌的美好不在但是经济条件在改善、生活在变好等等,每每读到这些看似矛盾的文章,我觉得他们的角度说的都对、但又不完全。我的家乡也在凋敝但也在发展,有很多东西在消失但也有新生,有很多失望但也有希望。所以我就试着从自己的回忆里写写我的乡土,再写写如今只能被听说却难再回去的家乡。
记忆中的家乡虽然过了很多年,但是觉得离自己很近。反而是现在的老家,却觉得离自己很远,越来越远。我就由远及近的,写写我的这片故土,先写写我听到的家乡吧。
以前奶奶在的时候,我们十一或者过年总会有一段时间会回去;但自从前年奶奶过了三周年的忌日,我再也没回去了。我现在对老家信息的了解,主要就是依靠自小跟我家关系就特别近的二姑。二姑跟我们传递着家乡的一些亲朋故友的信息,我也从她的经历、从她家这些年的变化上,窥见了那个遥远家乡的轮廓。
二姑有两个儿子,她年轻时最大的心愿就是要个闺女,所以她特别喜欢我,跟爸妈的关系也最好。二姑是我认识的人中最要强、最能干、最肯吃苦的一个,当年她嫁过去的时候,家徒四壁,公公婆婆一身病,二姑夫本来有希望考大学,但高考失利后他人生的全部热情和希望似乎也就没了,更加的沉默寡言,而且变得懒惰消极。就是这样一个家,在二姑嫁过去二十几年后,靠着她打工、种地,虽然没有奇迹般的富裕,但至少能盖上新房、有了存款、两个表弟能读书,对于曾经那个家来说,就已经算是奇迹了。
但就是这样一个我认为不会被任何事情打到的姑姑,从两年多前就开始睡不着觉。不管白天怎么累,到了晚上就是睡不着,只能干瞪着眼盼天亮,熬过一天的劳作后,又只能再盼新的一天。妈妈给她寄回去好多安神补脑的药,但几乎没啥效果,中医西医也看过不少也没见好。这其中会有病理上的原因,但是妈妈跟我说,你二姑最主要的还是心病。这心病的来源就是几年前表弟结婚、娶妻生子。
表弟比我小7岁,今年刚刚23,比我亲弟只大一岁,可是当我弟还把自己当小孩的时候,表弟的儿子都三四岁了。表弟结婚那年,我好像还没有男朋友。那年他应该是19岁,而且是奉子成婚。
表弟小时候跟我关系也很好,他小学的阶段我应该是高中,那会我已经是我们整个家族学历最高的一个了,所以自然的家长们就都让弟弟妹妹把我当榜样,表弟也不例外,而且小时候他学习还挺好,他很聪明,稍微一用功就能考到前几名。那时我要是放假回去还给他补补英语什么的,他也很爱学的样子。
但自从他上了初中之后,一切都变了。二姑为了他能有个好的学习条件,千辛万苦把他送到寄宿学校,但就是从这时开始,表弟犹如脱缰野马再也不回头了。学会了泡网吧、抽烟、喝酒,成绩越来越差,他也就越来越不想上学。那会我已经上了大学,很难再见到他,有时候二姑而我打电话问我怎么办,隔着长长的电话线,我除了劝慰她、或者跟她一起哭,什么也干不了。
没多久,表弟果然辍学了。
好像是15岁那年,他就出去打工。爸爸一直承包工程有自己的工地,二姑想把他送去学点手艺,也顺便能让我爸管着点他,但表弟答应二姑说来沈阳找我爸,但下了火车就不知道跑哪去了。他嫌工地干活累、脏,所以就去饭店等地方做服务员,虽然挣的少,但不受累,也落得自在——其实,15岁,还真的只是个孩子,我跟弟弟的15岁还在上学,风吹不着雨淋不着,可表弟同样的15岁就已经开始为了生计奔波了。若是让他真的去工地扛水泥、筛沙子、风摧日晒、每天从早6点干到晚六点,从没有休息日,他怎么能干得动、又怎么干得下去?——但即使这样、干不动干不下去,游荡了几年后,表弟还是来找我爸了。爸爸给他安排的是让他能学到东西的活儿,开吊车、学现场看图纸、吊线,表弟也不抗拒了,开始学了,但他也就此开启的,也就是父辈们的民工之路。
19岁那年,表弟认识了一个在工地干活的小姑娘,半年不到,小姑娘怀孕了。小姑娘的母亲常年在外打工,从小便不管她,但得知怀孕之后,就非得要把孩子留下,要二姑家张罗结婚。并狮子大开口要二十万彩礼,还要买楼房。二姑家即使全都搭进去也给不起这么多年。后来实在是熬不住了,也过了流产的时机,就只能先结婚。没有新房,就同二姑他们住在一起,东西屋。
第二年,表弟当爹了,在他只有20岁的时候。而那个小姑娘也只有21岁。
孩子出生后不到半年,表弟和那个小姑娘就继续出去打工,把这个来的急匆匆的孩子扔给了二姑。二姑还有一个儿子不过十岁左右,这样,二姑孙子儿子一起带,当妈也开始当奶奶。那时她也不过四十几岁。
那个小姑娘我见过一次,在人前很少说话,只会低头玩手机。后来也跟着表弟来到爸爸工地,爸爸让她管食堂、给几个工头还有家里边去干活的亲戚们做饭。但即使爸爸在工地时也很少吃她做的饭,爸爸说,埋汰、难吃、做不熟。别说只有20出头的她,就是现在三十岁的我又会做啥呢?我常在想我二十岁在做什么,我那会在读大学、有梦想、有朋友,可是二十岁的她有什么呢?有个自己从来没管过的儿子,有个认识没多久就结婚的丈夫,有个自己懒得干的“工作”,但却没有盼头,没有希望。
后来每年冬歇她跟表弟都会回老家,跟二姑住在一起,但即使在年龄上她再是一个孩子,但是在身份上她也已经是别人家的儿媳了。可是她没意识到这个身份,依旧像以前一样,不管孩子、不做饭、不干活、只会玩手机、跟一帮小姑娘小小子打麻将;刚开始一两年,二姑还觉得她也只是个孩子,所以一切家务活全部自己包揽,洗衣做饭带孩子全都一个人,可随着时间越来越久,这个小姑娘依旧如此,二姑就越来越忍受不了了,但又不能发作,所以只能干生气、自己憋着,一来二去,婆媳间的矛盾越来越深,二姑的心病也就落下了。发展到现在,年轻的儿媳要跟二姑分家,要二姑去城里买楼,否则就离婚。后来爸妈跟我商量,把我们老家的房子给二姑,这样表弟就能有自己的房子,而二姑也再也不用像老仆人一样伺候他们了。
虽然我家的房子已经十多年没有住人,之前也有好多人想买,但我是坚决不同意家里卖掉,因为对于我来说,那个房子、那个院子是我童年所有的回忆,也是我所有的童年,更是我跟从小生我养我的地方最后的牵连。虽然那里很穷、很破、很落后,可是在我心中那却是最美好的童年时代。所以我一直反对卖掉房子,总说以后等我老了,我要回去养老——虽然我知道,我根本不可能回去。但爸妈说给二姑,我也就同意了。因为我知道二姑的好,也知道她的不容易。所以,她家这几年的矛盾,算是暂时解决了。但是未必所有像二姑这样类似的农村家庭,都有这样的一处空房子,都能够解决问题。
说到底,这可能就是新旧两代农民、农民工之间的差异和矛盾:父亲那一辈,早年也都是从土地上长起来的,要么守着几亩薄田,要么外出打工,不管最后是留在城市还是回到农村,其实根子都没有离开土地;但我们这一辈包括表弟,从小就没干过农活,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能上学的考上大学彻底离开,不读书的也不会去下地种田而是出外打工,从小接触到的跟城里的孩子没什么两样,他们想追求的也是像城里孩子那样的生活,希望有好房子、有好生活,他们也玩着手机、游戏、电脑,也追求着享受与轻松,但只是他们并没有这样的资本或条件;他们的心里不再信奉老一辈的尊卑礼数,更没有什么传统道德的背负;他们不可能再回到农村,但也融不进城市;于是,他们与自己的父母之间、与乡土之间也就此断裂了。但究竟他们的未来在哪、道路在哪,我不知道,也看不到答案。
我只知道,父亲这一辈兄弟姐妹5个,三个姑姑家的表哥表弟们的情况基本上相同,三姑家的弟弟最小,但也只是读完初中,之后依然去打工,女朋友同样也是打工时候认识的。今年也要结婚了,他也只有21岁;那么更多农村的亲戚、亲戚的亲戚,有几个又不是这样的道路呢?不是面临着二姑家那样的矛盾、困苦呢?
在农村,尤其是像我老家那样没有资源、地又少、没山没水的地方,想有个好出路,太难了。上学读书或许是我们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我记得我小时候,重男轻女还比较严重,家里也不富裕,但妈妈就是顶住压力不管再苦再难就是一个信念:供我读书。她说的最多一句话就是,不管将来怎么样,只要闺女不下庄稼地、不面朝黄土背朝天,就行了。农村到底有多苦、有多穷、有多难,没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永远不会体会到,而我家还算条件相对来说稍好的,我从小也没吃太多苦,但那些真正条件差很多的家庭,他们的处境之艰难是那些坐在城市书斋里的人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的。我记得最清楚的一件事是,小时候混不吝的我,跟班上的一个男同学打架,一气之下把他的铅笔给掰折了,他当场哭的差点背过气去。后来我妈带我上门赔礼道歉,给他买了几只新铅笔还多买了几个新本子,我当时特别生气,但妈妈跟我说的话我现在都记得:你以后再跟别人打架,不管怎样都不能祸害人家的笔、本,你不知道对他来说,能买支笔、买个新本子,比过年吃上饺子还困难。我当年也许不知道这里面的“困难”到底是什么程度,可是前几年我回老家,看到那个没有大门的院子、半塌的院墙、冬日残阳下倚在门框上拄着拐杖、已不认人的老人,那个趴在桌子上哭断气的小男孩,再次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农村为什么这么穷、或者说我的老家为什么还是这么穷?我也不知道原因在哪,我只知道二姑家的矛盾挨家挨户的上演,塌落的院墙也不止一座,离开农村的越来越多,能够立住脚的并没有多少。虽然有些家庭通过出去打工、做点小买卖条件在逐步改善,但还有更多人并没有这个能力和机会。
能够走出去的,或许真的只有读书这一条路,而其他的,可能就是我的表弟、表哥们那样,即使心已不在农村,他们终究也不会走的太远、太好。但好在他们还年轻,也许上一辈的命运不会完全重复,也许他们即使现在是打工将来也可能打拼出一片天,至少也会像我父母辈那样,虽然到现在他们没啥钱,但他们能够让两个孩子读大学,至少改变了我和弟弟的命运,不再走他们的老路。
欣慰的是,二姑家的小儿子学习很好,年年考第一,话不多但就是爱学习,最大的心愿就是将来考大学,把二姑接到城里;也许小表弟有一天会通过读书改变他的命运,进而改变二姑的生活,但他那时也就会成为城里人口中的“凤凰男”。关于凤凰男,网络上诸多讨伐,我不完全赞同他们的做法、他们的观念,但是我却能够理解和同情。还是那句话,没有经历过农村的生活,你永远不知道那里的生活有多苦,你永远不会了解农村的父母为了孩子到底付出了什么,你也永远不会体会到来到城市的农村孩子、尤其是男孩他们内心所承受的压力和煎熬。
也许将来有一天,所有的农村人,一辈辈、一代代,从第一个走出农村的家人开始,互相搀扶着、帮扶着,慢慢的一起走出那面大山,一起让那故乡的山山水水从此以后只是一个美丽的寄托,而不再是埋葬一辈辈农村人命运的沟壑。
我站立在离故土越来越远的时间轴上,回望那个曾经属于我的原点。可是我只能望着,我回不去了,也不会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