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查看话题 >【如何找到自己喜欢的书】读书这件小事3
对于有一定阅读要求的人,偶尔出现书荒的时候,如何找到一本新的适合自己的书,是一个问题。
(“有要求”是指知道自己喜欢哪类书籍或者哪种风格的书)
之前会存在一本书读完,之后不知道再读什么的书的情况。但自从有了豆瓣,我发现这不再是一个问题了。
豆瓣有各种各样的荐书小组或豆列,逛多了,总会发现一些自己的喜欢的。
豆瓣读书里的书可以分类浏览,并且还可以按分数高低浏览。每本图书的页面都有图书简介,稍有一些人气的书还有长评短评,有的书甚至还有不少读书笔记。这些信息足以帮助一个选书的人做决定了。
①另一个比较靠谱的方法就是看同一个“系列”的书。
例如读了“书虫”系列里的《傲慢与偏见》,感觉符合当前的水平,那可以去看下“书虫”系列里面还有别的什么书。
由于一个“系列”的书通常在话题和对读者的水平要求上类似,所以如果对一个系列书里面的某一本感兴趣,那么阅读该系列别的书也同样容易感兴趣。
比如"设计经典译丛"系列就是非常好的一套书,读完《现代设计的意义》,再去读《为人的设计》时,尽管由于作者写作风格不同,但我知道后者当然不会让我失望。
②看参考文献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很多有专业知识背景的书,附录通常是长达几页甚至几十页的参考文献。如果你喜欢的书正好是有一定专业知识的,那后面被引用到的文献中,一定有不少是该学科的经典。
③对于多产的作者,如果读了其中一本书想要有更多的类似体验,看该作者别的书就好了。比如刘慈欣的《三体》系列确实让人惊艳,后来读了《球状闪电》,我发现我其实更喜欢后者(那是《三体3死神永生》还没有出版);如果Spencer A Rathus的《你一生的故事:走近发展心理学》让你颇受启发,那,搜《性与生活》来读,你会有更多收获。
④如果有机会认识那些读书多的人,可以考虑让对方推荐。但是最好不要直接让对方给你几本他认为好的书——毕竟红楼梦再经典,也还是有人读不下去。
比较好的求推荐方式是先告诉对方你喜欢哪类书,其中喜欢的是哪些,不喜欢的有哪些;如果对方阅读该类书比较多的话,就可以有针对性的推荐。比如 “求推荐几本科幻小说。我喜欢《三体》《沙丘》《基地》,但受不了《童年的终结》和《银河系漫游指南》。请问您有什么合适的可以推荐吗?”就是一个比较完美的求推荐表述。
比较不好的方式是照着某些畅销书单来买书。
这类书单一般是一些有群众基础的媒体或者营销号,写的“201X 最佳图书20本”一类的的文章里面来的。这类书单存在的目标是引其大家的注意,而不是给爱读书的人推荐好书。书到底好不好,也不是这些媒体的关注点,单这些书一定都是有市场的。
我不能说这类书单里的书都是不值得读的,但由于书单出现的目的就是向尽可能多的人推销书,所以书籍的专业性和层次一定是以“适合绝大多数人阅读”、“符合大部分人的阅读趣味认知水平”为前提的。那么,符合这种原则的书的特征也就是针对性很差。对于有一定阅读倾向的人来说,找到合适的书的概率远不如上面五个方法。
既然人生有限,我们不应该浪费时间在这些书上。
这个方法也适用于对待那些“阅读达人”写在日志、博客或者知乎里的推荐书单。
PS:获得一本书的渠道大概有这些:
①花钱的纸质版
A 书店购买
B 各种网店【这里强烈推荐中国图书网】
当然我肯定是要选B的,毕竟有时候折扣是令人发指的。但我觉得我每年还是应该在西西弗买几本书,毕竟每次在他家试读之后我都通过网购买了很多书,怕哪天西西弗被蹭倒了。
②不花钱的纸质版
其实就是去图书馆借
一般只要是居住地是在县城或者更大的地方就一定有图书馆的。
图书馆借书不要钱。只是超期会有罚款。
③花钱的电子版
A kindle
B 各种APP
我当然是选B的。Kindle阅读器只能读书抓痛点抓得很好,但读PDF的状况和不能显示彩页的限制都让我觉得还是不要买了。
而各种阅读APP就要灵活的多,而有一些APP,比如豆瓣阅读【我真的不是广告】会有一些自出版读物是在别的地方买不到的。
④不花钱的电子版
反正我想读的书几本都能在图书馆借到,所以真正用到这个方法读的书其实也不多。
但读完电子版,如果觉得是好书,还是建议大家买本正版纸书来支持作者。
(“有要求”是指知道自己喜欢哪类书籍或者哪种风格的书)
之前会存在一本书读完,之后不知道再读什么的书的情况。但自从有了豆瓣,我发现这不再是一个问题了。
豆瓣有各种各样的荐书小组或豆列,逛多了,总会发现一些自己的喜欢的。
豆瓣读书里的书可以分类浏览,并且还可以按分数高低浏览。每本图书的页面都有图书简介,稍有一些人气的书还有长评短评,有的书甚至还有不少读书笔记。这些信息足以帮助一个选书的人做决定了。
①另一个比较靠谱的方法就是看同一个“系列”的书。
例如读了“书虫”系列里的《傲慢与偏见》,感觉符合当前的水平,那可以去看下“书虫”系列里面还有别的什么书。
由于一个“系列”的书通常在话题和对读者的水平要求上类似,所以如果对一个系列书里面的某一本感兴趣,那么阅读该系列别的书也同样容易感兴趣。
比如"设计经典译丛"系列就是非常好的一套书,读完《现代设计的意义》,再去读《为人的设计》时,尽管由于作者写作风格不同,但我知道后者当然不会让我失望。
②看参考文献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很多有专业知识背景的书,附录通常是长达几页甚至几十页的参考文献。如果你喜欢的书正好是有一定专业知识的,那后面被引用到的文献中,一定有不少是该学科的经典。
③对于多产的作者,如果读了其中一本书想要有更多的类似体验,看该作者别的书就好了。比如刘慈欣的《三体》系列确实让人惊艳,后来读了《球状闪电》,我发现我其实更喜欢后者(那是《三体3死神永生》还没有出版);如果Spencer A Rathus的《你一生的故事:走近发展心理学》让你颇受启发,那,搜《性与生活》来读,你会有更多收获。
④如果有机会认识那些读书多的人,可以考虑让对方推荐。但是最好不要直接让对方给你几本他认为好的书——毕竟红楼梦再经典,也还是有人读不下去。
比较好的求推荐方式是先告诉对方你喜欢哪类书,其中喜欢的是哪些,不喜欢的有哪些;如果对方阅读该类书比较多的话,就可以有针对性的推荐。比如 “求推荐几本科幻小说。我喜欢《三体》《沙丘》《基地》,但受不了《童年的终结》和《银河系漫游指南》。请问您有什么合适的可以推荐吗?”就是一个比较完美的求推荐表述。
比较不好的方式是照着某些畅销书单来买书。
这类书单一般是一些有群众基础的媒体或者营销号,写的“201X 最佳图书20本”一类的的文章里面来的。这类书单存在的目标是引其大家的注意,而不是给爱读书的人推荐好书。书到底好不好,也不是这些媒体的关注点,单这些书一定都是有市场的。
我不能说这类书单里的书都是不值得读的,但由于书单出现的目的就是向尽可能多的人推销书,所以书籍的专业性和层次一定是以“适合绝大多数人阅读”、“符合大部分人的阅读趣味认知水平”为前提的。那么,符合这种原则的书的特征也就是针对性很差。对于有一定阅读倾向的人来说,找到合适的书的概率远不如上面五个方法。
既然人生有限,我们不应该浪费时间在这些书上。
这个方法也适用于对待那些“阅读达人”写在日志、博客或者知乎里的推荐书单。
PS:获得一本书的渠道大概有这些:
①花钱的纸质版
A 书店购买
B 各种网店【这里强烈推荐中国图书网】
当然我肯定是要选B的,毕竟有时候折扣是令人发指的。但我觉得我每年还是应该在西西弗买几本书,毕竟每次在他家试读之后我都通过网购买了很多书,怕哪天西西弗被蹭倒了。
②不花钱的纸质版
其实就是去图书馆借
一般只要是居住地是在县城或者更大的地方就一定有图书馆的。
图书馆借书不要钱。只是超期会有罚款。
③花钱的电子版
A kindle
B 各种APP
我当然是选B的。Kindle阅读器只能读书抓痛点抓得很好,但读PDF的状况和不能显示彩页的限制都让我觉得还是不要买了。
而各种阅读APP就要灵活的多,而有一些APP,比如豆瓣阅读【我真的不是广告】会有一些自出版读物是在别的地方买不到的。
④不花钱的电子版
反正我想读的书几本都能在图书馆借到,所以真正用到这个方法读的书其实也不多。
但读完电子版,如果觉得是好书,还是建议大家买本正版纸书来支持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