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忆事
中秋在我的印象里就像丰子恺的画,数笔寥落,清浅寡淡却洋溢着盎然,是接了地气儿的美,拙笨朴实。
皖地一处暑,合肥的天气骤然转凉白天,天蓝的醉人,上面的云彩也疏松自如。纵然白天暑气不减,夜晚、清晨也寒气袭人,这时节空气里凝炼着肃穆,飘来的桂花香让你情不自禁地赞叹:好个秋高气爽,老话常说“七月桃、八月梨,九月柿子红了皮”,中秋就自然而然的来了。
和丰子恺的画一模一样,小时候我还真眼巴巴地盼望过中秋呢,全家人扶老携幼为的是凑热闹吃一口月饼,看着寂寞如水的月亮说会子家常话。当年物质并不丰富,生活节奏很舒缓,人人都活地都有情调,反正大家有的是时间,该来的慢慢来,该走的不驻留,日子从容不迫。我记得很清楚的是:父亲和母亲买来的排骨从不舍得自己吃,炖了汤把肉留给我和姐姐,笑着看我们吃完,再把剩下的骨头重新熬一锅汤。月底奶奶还要私下塞给母亲一些零用,才勉强撑起这个四口之家。清淡的生活也是种滋味,我和姐姐倒也不觉得局促。中秋到了,放下琐碎全家赏月猜谜吃月饼,真是难得的享受。
四块月饼重重裹在雅白色的包装纸里,包装纸朝外泛着油腻看得人眼馋,我知道那油渍代表对富饶丰腴的渴望,封顶红色的印章擦碰到手上会留下红色的印,看着像爱人留下的唇印般惹人牵肠挂肚。除了月饼,奶奶和母亲会尽可能的准备丰盛的晚饭、零食,当然,还有酒。我和姐姐把矮桌抬到大屋外,高高低低的板凳旁边是张竹笆床。七个盘子八个碗摆上矮桌,全家在惜老怜贫的路灯下坐定吃饭,吃着吃着就开始应景的话题,我和姐姐最喜欢的是猜灯谜,父亲年轻的时候对猜谜颇为自负,总是拿了各种谜题考我们,兴致好了他也爱念几首古诗。实际情况是父亲总会念几首古诗,我和姐姐仰着脖子大声重复。矮桌上的酒热了又凉,凉了又热,月亮真的明亮起来。
至于那月亮美不美呢?酒过三巡,万物静默如迷,月光下的一切都是美的,明与暗、轻与重、深与浅,跃过草窠的黄鼠狼、母亲的眼眸都那么动人。父亲和母亲是初中同班同学,两人一同下放,一起回城。父亲喝酒时母亲总微笑地坐在一旁,满眼的秋高气爽,神色舒张。那时候,他们都很年轻也很健康。
左等右边好容易等到吃月饼,母亲把那四只月饼从重重包装里拿出来,放在家常烧菜的瓷盘里,用小刀郑重其事地分成几份,我和姐姐思量揣度哪块月饼最大,抢着先吃下肚。还有一种苏式月饼,个头小巧许多,月饼外面裹复着重重酥皮,味道更别致精巧,但小刀切下去形状不美。无论什么月饼我和姐姐自然是来者不拒,好不好吃都是那么一小块,知足常乐么。从小时候吃月饼的经历我发现,世间真正美好的东西都不会直接和物质划等号,就像生活的境界和情趣,必然是由内自省而来,由心向美而生,美可以质朴甚至憨厚,却不能强求。“好”的东西只要浅尝辄止,就过目不忘,好比你曾在某本书读到的一句话、暗夜里思念的某个人,说的是可遇不可求,可望不可即。
吃完月饼,我和姐姐直接躺上竹笆床,抬头看天上的月亮。晚上的竹笆床冰的鼾人脊背,又有俗话说“傻小子,火力壮,大冬天睡凉炕”,仗着身上盖着厚厚的被子,我们脸上贴着夜风,沉醉在桂花香里渐渐熟睡,上半夜迷迷瞪瞪的过去。再醒来,矮桌上的饭菜早收拾干净,路灯还是高高地挑在半空,周遭一片寂静。我和姐姐踉踉跄跄地抱着被子推开院门回到床上继续睡觉,再睁开眼睛天色就放亮了。中秋只一天,在竹笆床上乘凉、夜话断断续续能持续到白露。再往前数几年,逢上八月十五,奶奶还自己打月饼呢,家里有现成做月饼的模具,就搁在窗台上,我和姐姐早上醒了推开窗就能看见。
今天,在父母的浅笑低语中我和姐姐长大成人,成家立业,对中秋的盼望却所剩无几,躺在竹笆床上月色如水的夜晚此生再没遇上,想想既无可奈何又自然而然。
![]() |
皖地一处暑,合肥的天气骤然转凉白天,天蓝的醉人,上面的云彩也疏松自如。纵然白天暑气不减,夜晚、清晨也寒气袭人,这时节空气里凝炼着肃穆,飘来的桂花香让你情不自禁地赞叹:好个秋高气爽,老话常说“七月桃、八月梨,九月柿子红了皮”,中秋就自然而然的来了。
和丰子恺的画一模一样,小时候我还真眼巴巴地盼望过中秋呢,全家人扶老携幼为的是凑热闹吃一口月饼,看着寂寞如水的月亮说会子家常话。当年物质并不丰富,生活节奏很舒缓,人人都活地都有情调,反正大家有的是时间,该来的慢慢来,该走的不驻留,日子从容不迫。我记得很清楚的是:父亲和母亲买来的排骨从不舍得自己吃,炖了汤把肉留给我和姐姐,笑着看我们吃完,再把剩下的骨头重新熬一锅汤。月底奶奶还要私下塞给母亲一些零用,才勉强撑起这个四口之家。清淡的生活也是种滋味,我和姐姐倒也不觉得局促。中秋到了,放下琐碎全家赏月猜谜吃月饼,真是难得的享受。
![]() |
四块月饼重重裹在雅白色的包装纸里,包装纸朝外泛着油腻看得人眼馋,我知道那油渍代表对富饶丰腴的渴望,封顶红色的印章擦碰到手上会留下红色的印,看着像爱人留下的唇印般惹人牵肠挂肚。除了月饼,奶奶和母亲会尽可能的准备丰盛的晚饭、零食,当然,还有酒。我和姐姐把矮桌抬到大屋外,高高低低的板凳旁边是张竹笆床。七个盘子八个碗摆上矮桌,全家在惜老怜贫的路灯下坐定吃饭,吃着吃着就开始应景的话题,我和姐姐最喜欢的是猜灯谜,父亲年轻的时候对猜谜颇为自负,总是拿了各种谜题考我们,兴致好了他也爱念几首古诗。实际情况是父亲总会念几首古诗,我和姐姐仰着脖子大声重复。矮桌上的酒热了又凉,凉了又热,月亮真的明亮起来。
至于那月亮美不美呢?酒过三巡,万物静默如迷,月光下的一切都是美的,明与暗、轻与重、深与浅,跃过草窠的黄鼠狼、母亲的眼眸都那么动人。父亲和母亲是初中同班同学,两人一同下放,一起回城。父亲喝酒时母亲总微笑地坐在一旁,满眼的秋高气爽,神色舒张。那时候,他们都很年轻也很健康。
左等右边好容易等到吃月饼,母亲把那四只月饼从重重包装里拿出来,放在家常烧菜的瓷盘里,用小刀郑重其事地分成几份,我和姐姐思量揣度哪块月饼最大,抢着先吃下肚。还有一种苏式月饼,个头小巧许多,月饼外面裹复着重重酥皮,味道更别致精巧,但小刀切下去形状不美。无论什么月饼我和姐姐自然是来者不拒,好不好吃都是那么一小块,知足常乐么。从小时候吃月饼的经历我发现,世间真正美好的东西都不会直接和物质划等号,就像生活的境界和情趣,必然是由内自省而来,由心向美而生,美可以质朴甚至憨厚,却不能强求。“好”的东西只要浅尝辄止,就过目不忘,好比你曾在某本书读到的一句话、暗夜里思念的某个人,说的是可遇不可求,可望不可即。
![]() |
吃完月饼,我和姐姐直接躺上竹笆床,抬头看天上的月亮。晚上的竹笆床冰的鼾人脊背,又有俗话说“傻小子,火力壮,大冬天睡凉炕”,仗着身上盖着厚厚的被子,我们脸上贴着夜风,沉醉在桂花香里渐渐熟睡,上半夜迷迷瞪瞪的过去。再醒来,矮桌上的饭菜早收拾干净,路灯还是高高地挑在半空,周遭一片寂静。我和姐姐踉踉跄跄地抱着被子推开院门回到床上继续睡觉,再睁开眼睛天色就放亮了。中秋只一天,在竹笆床上乘凉、夜话断断续续能持续到白露。再往前数几年,逢上八月十五,奶奶还自己打月饼呢,家里有现成做月饼的模具,就搁在窗台上,我和姐姐早上醒了推开窗就能看见。
今天,在父母的浅笑低语中我和姐姐长大成人,成家立业,对中秋的盼望却所剩无几,躺在竹笆床上月色如水的夜晚此生再没遇上,想想既无可奈何又自然而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