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的反思
我对教育的看法
学习钻研了《道德经》,明白了许多事情的运行规则都是源于这本书,这本书并不是老子自己想的一些哲学问题,而是宇宙规则的汇集,可以说不是老子创造的《道德经》而是他发现的《道德经》。所以把这些读懂了不仅仅只是读完了理解了就行了的,而是把其中的思维方式带到生活中去运用,所以这次我斗胆用道德经中的思维方式以及我的思考来写一篇关于教育的文章。
——文章小言
何为教育
教育是让人类觉醒的方式,教育的实质是传承,我认为学习的目的有两个:第一个是让人们懂得如何去学习,学会了这个在这个大环境下我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第二个就是培养一个独立的思维。教育是人类世界中必不可少的生存和进化的手段与途径,每个地域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手段的不同也就造就了不同的语言与文化,在这两个基础之上就产生了不同的教育,这也就好解释了为什么中国的教育方式与国外的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别。而现在中国教育全盘的接受国外的教学方式,可是这种方式却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所以导致中国的教育越来越差劲。
高等教育永远属于上等人,基础教育只是培养打工仔。
这里说的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指的不是人们常说的代表高等教育的大学和基础教育的中学、小学,而是高等教育私立贵族学校和基础教育公办学校,这个标题的道理在全世界都是通用的,这是一个很残酷的现实,很不幸的是世界上只有不到10%的人才上过这种高等教育的学校,这些贵族学校的目的不再是培养“大社会机器的零件”的人,而是培养“使用‘零件’”的人,因此世界至少90%的人都是为这些不到10%的人服务的。
一般的人有他们所恐惧的生存问题,不得已只能让自己的孩子上普通的学校随大流,这样至少不会因为生存而造成过多的焦虑,起码保证生活无忧(但是女生们经常逛商场买东西的话就不能保证了)但是这样是为生存而生存,普通人就是早上六点多起床,八点上班,中午有一两个小时的休息时间,下午五六点下班,然后下班再吃吃饭看看手机、电脑,思想比较上进的人就看看书,然后就开始睡觉了,星期六星期天出去玩玩,不过大多时候还是宅在家里,这就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而这些还是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才能保证,因为他们国家的工作单位能够严格的执行八小时工作制。也许很多这样生活的人感觉也很好,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自己的看法,也许是因为在这种残酷的社会生存中这些人也渐渐的失去了他原有的兴趣,不过从我的角度看这种生活是很可悲的,如果一个人没有一个自己所热爱的事业或者想做的事情,那么这种生活是无意义的,就像我看到一本书上说的:“一个人的生存要注意其质量而不是其长度”。
而真正的上等人是以家族为基础,联姻其他家族为纽带形成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比较牢靠的真正上等人以及家族的联盟,这些人有钱有权而且不易崩溃,因此他们不再考虑生存问题而转向考虑如何继续做上等人以及锻炼自身的思维能力和有趣的人生体验。所以贵族学校就教他们这些甚至更多(比如培养勇气、锻炼身体等),当然如果让他们生存的话他们也同样可以,因为一旦思维培养好了,干什么事情都是很轻松的。
中国的教育现状
全世界范围内几乎是所有人都支持公办的体制教育,不管是上等人也好普通人也好,我先说一下这个世界上人们普遍都分成四个等级:上等人、中等人、下等人和难民(生存都需要就救济的人),但实际上中等人、下等人与难民没有实质性差别,都不能完全的脱离生存,都在受更高级的人的管束,比如老板,科学家等等,看似光鲜的外表,只不过这些看似比一般人更高层次的人对自己的聊以自慰的称呼和真正比这些人高一层次对他们的安慰罢了。不说“上等人”了,这个词汇听起来有点伤人,就换成“精英人士”。
接着说上边的话题,为什么全大众都在支持公办的体制教育,因为精英人士不愿意让90%多的大众“醒来”,如果他们“醒来”可能威胁到他们的利益,所以为什么精英人士支持这种教育却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去上原因在此,中国受这种原因更加严重,因为美国等国家还有类似于哈佛、耶鲁这样接近高等教育的大学,而中国说白了一所学校都没有,所以中国很多商业巨贾和政治大鳄都把自己的孩子拼了命的送往哈佛,耶鲁。而其他的大多数美国学校又不是特别的出众,但是中国大众不知其目的,只是盲目的跟风出国,造成的结果却是还不如这些在中国安安稳稳上大学的孩子。
其余的中等人、下等人这些是因为自己都是从体制学校出来的,感觉自己的孩子去上应该比自己混的更不错所以也同样支持公办的体制教育。可是中国的体制教育却是在逐年的堕落。下面请听我慢慢分析与分享:
说实话我不太喜欢中国的大规模的文化整合(主要在普通话的普及等)和教育的兴建,因为这样做失去的不仅仅是教育的门槛,使的教育更加普及,更重要的是失去了文化多样性。我喜欢古文,而不是白话文,因为我认为说古文需要技巧和文化底蕴,而且大多数的古文可以从很多方面去理解,比如说一段古文我看它表面是描述风景的,但是更深一层次是抒发作者内心情感的,而这种双层次的古文却还只是初级层次,有的一段话甚至可以有五六种意思,所以古时候有“文人写一段骂人的话,别人还以为是在表扬他”的说法。白话文的普及是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们之间对话更加理解,使作者的话更让读者理解,但却丧失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教育的普及固然是好事,这样使得识字的人越来越多,人们相互对话也都能够理解(普通话),文化水平也大幅度提高,但是看看近年的新闻都是一些中国人没素质的事情,所以我认为这种教育却并没有包括素质,而且使人们的平均的动手能力逐年下降,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有更多时间学习包办孩子的生活,这种教育已经不再是教育而是进化成恶性的竞争了。
但是在这个情景下中国的体制教育却依然收到人们的热捧(甚至孩子们成绩一有下降父母们就赶紧为孩子报学习班),我们中国的教育存在了上千年的时间了,然而我们的教育方法以及培养出来的人却不能与西方各国很好的抗衡,这是很有问题的。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个局面?我认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政府太“有为”了,“有为”当然是好事,证明政府是十分关心中国教育的,但是用“有为”的这种方式去改善教育整治教育我认为是错误的,因为这个一旦政府整治它不是小范围的整治,而是一个全国性的整治,举全国之力与国家机器的强力整治,那么这个整治失去了原来的初衷。
很多东西在中国推行不了或者变质的原因有很多:
1、中国人口太多
2、地域很广
3、由中央统一管理(政策制定等)
4、不是由中国文化下产生的,而是硬生生的移植西方已经成熟的东西(如教育、政治)
这些原因导致的结果也同样的产生在教育之中,导致的一种世界上少有的“万人过独木桥”的场景,在成绩上过度的“军备竞赛”和校园暴力问题等等也相继的产生。
可笑的是使教育中竞争中愈加激烈的很大的原因是计划生育,计划生育只能让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样的话家长们没有选择,以前的时候家庭中有几个孩子,其中只选出一个或者少数几个学习好的孩子来上学,其他的去工作,这样学习好的以后有工作,早工作的孩子也同样可能混得很好,这样无论怎么样都能相互帮助。但是现在只有让唯一的孩子上学这一个途径还最为稳妥一些,因为大家都上学自己跟着一块上学也感觉安全,其实很多人都这样做,那这样就应征了《道德经》中的一句话了:“皆知善,斯不善已”如果大家都擅长读书那这件事就没什么大不了的了,而是一个平常事,现在就是这样:现在上大学并不是什么厉害的事,所以以后给他人的呈现不是单一的文凭,而是各方面的能力以及思维,我相信这很快就会来到。体制教育是一个极具挑战的赌博,而这场赌博赌的是一个人生,可是人生的目标和意义并不是由是否上大学所能够能影响的,大学只是接近人生目标的一个手段而已,而现在上大学却有可能离自己的人生目标越来越远。
现在的中国教育尤其的注重成绩却不注重素质,这是很有问题的,素质并不是说说而已,比如说现在学校的中考、高考的成绩中有综合素质这一项,但是都是虚假的,哪有真的,而且这个素质也没法测试,孩子们会对老师们一个样子,回到家里却又另一个样子,这样造成的结果是让中国学生步入社会大规模的成为伪君子,这样的人比小人更可恶,更危险。所以貌似是毛主席说的一句话:不怕没文化的坏人,就怕有文化的混混,但是可悲的是,他的“革命同志们”却大批的培养这种人。
小众的高等教育正逐步的向大众发展
正因为许许多多的教育问题,少数的家长们开始觉醒,让孩子们在家上学,脱离别有用心的人所精心策划的一场大阴谋中,现在新教育就是一种新的一种接受高等教育的方式,这种主要是一些家长联合起来共同创造的一个新的学习环境,还有就是一些懂得教育的一些人士来共同创办,今日学堂就是一个新教育的典型,它不仅是新教育的典型,也同样是精英人士所接受的高等教育的一个缩影和集合。
最后
每个人都应该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这是身为一个人最重要的一点,寻求自己所感兴趣的东西,确立大方向,然后用各种方式去达到,追逐内心的需要,这才是人生的本质。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教育代表的并不是一个很狭隘的环境,而是一个不断成长所必要的手段。
学习钻研了《道德经》,明白了许多事情的运行规则都是源于这本书,这本书并不是老子自己想的一些哲学问题,而是宇宙规则的汇集,可以说不是老子创造的《道德经》而是他发现的《道德经》。所以把这些读懂了不仅仅只是读完了理解了就行了的,而是把其中的思维方式带到生活中去运用,所以这次我斗胆用道德经中的思维方式以及我的思考来写一篇关于教育的文章。
——文章小言
何为教育
教育是让人类觉醒的方式,教育的实质是传承,我认为学习的目的有两个:第一个是让人们懂得如何去学习,学会了这个在这个大环境下我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第二个就是培养一个独立的思维。教育是人类世界中必不可少的生存和进化的手段与途径,每个地域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手段的不同也就造就了不同的语言与文化,在这两个基础之上就产生了不同的教育,这也就好解释了为什么中国的教育方式与国外的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别。而现在中国教育全盘的接受国外的教学方式,可是这种方式却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所以导致中国的教育越来越差劲。
高等教育永远属于上等人,基础教育只是培养打工仔。
这里说的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指的不是人们常说的代表高等教育的大学和基础教育的中学、小学,而是高等教育私立贵族学校和基础教育公办学校,这个标题的道理在全世界都是通用的,这是一个很残酷的现实,很不幸的是世界上只有不到10%的人才上过这种高等教育的学校,这些贵族学校的目的不再是培养“大社会机器的零件”的人,而是培养“使用‘零件’”的人,因此世界至少90%的人都是为这些不到10%的人服务的。
一般的人有他们所恐惧的生存问题,不得已只能让自己的孩子上普通的学校随大流,这样至少不会因为生存而造成过多的焦虑,起码保证生活无忧(但是女生们经常逛商场买东西的话就不能保证了)但是这样是为生存而生存,普通人就是早上六点多起床,八点上班,中午有一两个小时的休息时间,下午五六点下班,然后下班再吃吃饭看看手机、电脑,思想比较上进的人就看看书,然后就开始睡觉了,星期六星期天出去玩玩,不过大多时候还是宅在家里,这就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而这些还是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才能保证,因为他们国家的工作单位能够严格的执行八小时工作制。也许很多这样生活的人感觉也很好,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自己的看法,也许是因为在这种残酷的社会生存中这些人也渐渐的失去了他原有的兴趣,不过从我的角度看这种生活是很可悲的,如果一个人没有一个自己所热爱的事业或者想做的事情,那么这种生活是无意义的,就像我看到一本书上说的:“一个人的生存要注意其质量而不是其长度”。
而真正的上等人是以家族为基础,联姻其他家族为纽带形成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比较牢靠的真正上等人以及家族的联盟,这些人有钱有权而且不易崩溃,因此他们不再考虑生存问题而转向考虑如何继续做上等人以及锻炼自身的思维能力和有趣的人生体验。所以贵族学校就教他们这些甚至更多(比如培养勇气、锻炼身体等),当然如果让他们生存的话他们也同样可以,因为一旦思维培养好了,干什么事情都是很轻松的。
中国的教育现状
全世界范围内几乎是所有人都支持公办的体制教育,不管是上等人也好普通人也好,我先说一下这个世界上人们普遍都分成四个等级:上等人、中等人、下等人和难民(生存都需要就救济的人),但实际上中等人、下等人与难民没有实质性差别,都不能完全的脱离生存,都在受更高级的人的管束,比如老板,科学家等等,看似光鲜的外表,只不过这些看似比一般人更高层次的人对自己的聊以自慰的称呼和真正比这些人高一层次对他们的安慰罢了。不说“上等人”了,这个词汇听起来有点伤人,就换成“精英人士”。
接着说上边的话题,为什么全大众都在支持公办的体制教育,因为精英人士不愿意让90%多的大众“醒来”,如果他们“醒来”可能威胁到他们的利益,所以为什么精英人士支持这种教育却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去上原因在此,中国受这种原因更加严重,因为美国等国家还有类似于哈佛、耶鲁这样接近高等教育的大学,而中国说白了一所学校都没有,所以中国很多商业巨贾和政治大鳄都把自己的孩子拼了命的送往哈佛,耶鲁。而其他的大多数美国学校又不是特别的出众,但是中国大众不知其目的,只是盲目的跟风出国,造成的结果却是还不如这些在中国安安稳稳上大学的孩子。
其余的中等人、下等人这些是因为自己都是从体制学校出来的,感觉自己的孩子去上应该比自己混的更不错所以也同样支持公办的体制教育。可是中国的体制教育却是在逐年的堕落。下面请听我慢慢分析与分享:
说实话我不太喜欢中国的大规模的文化整合(主要在普通话的普及等)和教育的兴建,因为这样做失去的不仅仅是教育的门槛,使的教育更加普及,更重要的是失去了文化多样性。我喜欢古文,而不是白话文,因为我认为说古文需要技巧和文化底蕴,而且大多数的古文可以从很多方面去理解,比如说一段古文我看它表面是描述风景的,但是更深一层次是抒发作者内心情感的,而这种双层次的古文却还只是初级层次,有的一段话甚至可以有五六种意思,所以古时候有“文人写一段骂人的话,别人还以为是在表扬他”的说法。白话文的普及是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们之间对话更加理解,使作者的话更让读者理解,但却丧失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教育的普及固然是好事,这样使得识字的人越来越多,人们相互对话也都能够理解(普通话),文化水平也大幅度提高,但是看看近年的新闻都是一些中国人没素质的事情,所以我认为这种教育却并没有包括素质,而且使人们的平均的动手能力逐年下降,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有更多时间学习包办孩子的生活,这种教育已经不再是教育而是进化成恶性的竞争了。
但是在这个情景下中国的体制教育却依然收到人们的热捧(甚至孩子们成绩一有下降父母们就赶紧为孩子报学习班),我们中国的教育存在了上千年的时间了,然而我们的教育方法以及培养出来的人却不能与西方各国很好的抗衡,这是很有问题的。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个局面?我认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政府太“有为”了,“有为”当然是好事,证明政府是十分关心中国教育的,但是用“有为”的这种方式去改善教育整治教育我认为是错误的,因为这个一旦政府整治它不是小范围的整治,而是一个全国性的整治,举全国之力与国家机器的强力整治,那么这个整治失去了原来的初衷。
很多东西在中国推行不了或者变质的原因有很多:
1、中国人口太多
2、地域很广
3、由中央统一管理(政策制定等)
4、不是由中国文化下产生的,而是硬生生的移植西方已经成熟的东西(如教育、政治)
这些原因导致的结果也同样的产生在教育之中,导致的一种世界上少有的“万人过独木桥”的场景,在成绩上过度的“军备竞赛”和校园暴力问题等等也相继的产生。
可笑的是使教育中竞争中愈加激烈的很大的原因是计划生育,计划生育只能让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样的话家长们没有选择,以前的时候家庭中有几个孩子,其中只选出一个或者少数几个学习好的孩子来上学,其他的去工作,这样学习好的以后有工作,早工作的孩子也同样可能混得很好,这样无论怎么样都能相互帮助。但是现在只有让唯一的孩子上学这一个途径还最为稳妥一些,因为大家都上学自己跟着一块上学也感觉安全,其实很多人都这样做,那这样就应征了《道德经》中的一句话了:“皆知善,斯不善已”如果大家都擅长读书那这件事就没什么大不了的了,而是一个平常事,现在就是这样:现在上大学并不是什么厉害的事,所以以后给他人的呈现不是单一的文凭,而是各方面的能力以及思维,我相信这很快就会来到。体制教育是一个极具挑战的赌博,而这场赌博赌的是一个人生,可是人生的目标和意义并不是由是否上大学所能够能影响的,大学只是接近人生目标的一个手段而已,而现在上大学却有可能离自己的人生目标越来越远。
现在的中国教育尤其的注重成绩却不注重素质,这是很有问题的,素质并不是说说而已,比如说现在学校的中考、高考的成绩中有综合素质这一项,但是都是虚假的,哪有真的,而且这个素质也没法测试,孩子们会对老师们一个样子,回到家里却又另一个样子,这样造成的结果是让中国学生步入社会大规模的成为伪君子,这样的人比小人更可恶,更危险。所以貌似是毛主席说的一句话:不怕没文化的坏人,就怕有文化的混混,但是可悲的是,他的“革命同志们”却大批的培养这种人。
小众的高等教育正逐步的向大众发展
正因为许许多多的教育问题,少数的家长们开始觉醒,让孩子们在家上学,脱离别有用心的人所精心策划的一场大阴谋中,现在新教育就是一种新的一种接受高等教育的方式,这种主要是一些家长联合起来共同创造的一个新的学习环境,还有就是一些懂得教育的一些人士来共同创办,今日学堂就是一个新教育的典型,它不仅是新教育的典型,也同样是精英人士所接受的高等教育的一个缩影和集合。
最后
每个人都应该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这是身为一个人最重要的一点,寻求自己所感兴趣的东西,确立大方向,然后用各种方式去达到,追逐内心的需要,这才是人生的本质。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教育代表的并不是一个很狭隘的环境,而是一个不断成长所必要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