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萧红的黄金时代
有这样一位文人,她经历了许多人也许一生也经历不到的事。爱情的起起落落,生活的颠沛流离,战乱的无情折磨,文学的黄金时代······这一切赋予她的文字以犀利、性情以魅力。而这位深刻影响后人创作的伟人仅仅在漫漫人生走过15年的岁月。
她,便是萧红。一位我敬而仰慕之的女作家、诗人。
1.
1911年的她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生活上没有自主选择,爱情上更之。她的童年里只有祖父给予着她童年所需要的全部关爱。“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依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的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这是萧红在香港人生最清净的时候为呼兰河传写的尾声,里面回忆着她唯一快乐的童年,回忆着祖父的温暖。在此时,她和爱人萧军永远的分离,身子逐渐衰弱,写作是她唯一有权利的做的事了。从儿时起,萧红的人生注定颠沛,注定不凡。如果看过萧红儿时的照片便会发现,年纪几岁的她眼睛变似看透了世间炎凉,看透了这个父权独裁,男权独裁的世界,以及战火的无情、爱情的脆弱。
读起她笔下的《呼兰河传》,留在心底的是阵阵凄凉。
“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长去,长大就大,长不大就算了·····死,这回可是悲哀的事情了,父亲死了,儿子哭。儿子死了母亲哭。哥哥死了一家全哭。嫂子死了,她的娘家人来哭。”
2.
萧红的一生中可以说是悲惨的也可是说是幸福,而这些感情都是由她身边的人给予的。
1930年她和表哥陆宗舜私奔,但因为家庭指责和生活上的拮据,以及舆论的强大压力下他们最后还是回到了家庭。她和陆宗舜之间更多的一种学业上的依赖,因为萧红想上北师大,而此时表哥陆宗舜可以帮助到她,加上文学上好感的相投,是促使两人走向爱情的导火线,但,我想,萧红此时并不爱陆宗舜。
随后,她在被未婚夫汪恩甲抛弃后与萧军的邂逅,是真正使她走向文坛的开端。因为文学上的相互敬佩而逐渐了解的他们迅速坠入爱河,在相濡以沫,共同患难下他们爱情之根愈扎愈深。但是他们的爱情面对的是中国最混乱的时代,各处的战火纷飞,经济上的限制,以及两人性情的不和,即使是再坚固的爱情,终有瓦裂的时候。以撰写《黄金时代》剧本的李樯的话来说:“他们是水和火的相遇。”一个心思细腻,一个粗枝大叶。很多时候,萧红对萧军而言不仅是仆人、出气筒,但同样也是文学上的伴侣,爱人。这么多身份混杂在一起,加上萧红在文学造诣上高于萧军这几点上来看,压抑着的感情总有一天要爆发。在西安萧红说:“萧军,我们永远的分手吧。”电影《黄金时代》中,二萧分手取景于火车站,隔着窗的二萧眼里是不舍、是悔恨、是深爱······但他们都明白,这是一段没有结果的爱情,是一段会伤害彼此的爱情。最后萧红躺在病床上,说:“如果萧军知道我病着,他一定会来救我,无论如何。”可惜,她在香港,而他在延安。老年的萧军写下一首诗来回应萧红的期盼:“文章憎命鬼欺人,一别何期剧委尘,地水天南哀两地,已无只手再援军。”
以萧红的一句话来描述继萧军后的下一个男人——端木蕻良:“我和萧军是一个问题的结束,那和端木就是另一个问题的开端。”两人结合是戏剧性的。在那个时候,是萧红刚刚和萧军分开,结束了这么长的爱情长跑,任谁心里都会难过和无助。正好此时端木的出现使萧红有了依靠,她希望能够借端木的存在来弥补那段悲惨的爱情空缺。端木本身是对萧红有好感的,并且两人在文学上的思想相投。生活上的点点相处,使萧红不顾好友的反对坚持和端木结婚。在性情上,端木和萧军完全是两个人,萧军是毛躁的,勇敢的,直言的,而端木则是安静的,懦弱的,胆怯的。但是端木却是全身心地爱着萧红,虽然曾经在武汉的时候,他弃怀有身孕的萧红不顾,独自和朋友坐船前往重庆避难,其实是为了寻找避难住处。在萧红生命中最后一段时间里,除了骆宾基24小时的不离不弃照顾萧红,其他所有筹钱,办理医院手续,都是由端木一手抄办。他几乎是不吃不喝的,在电影《黄金时代》中,医院沦陷,枪声弹雨下,端木在炮弹轰来的第一意识是挡在萧红身上,而这些行动比一万个花言巧语更实在。萧红墓上之字是由端木提笔,并为她写下一首诗:“生死相隔不相忘,落月满屋梁,梅边柳畔,呼兰边也河是潇湘,天涯海角非远,银河夜夜相忘。”
3.
在她短暂的三十年岁月中,有这样一个人一直陪伴着她,或者说她也一直陪伴着他。这个人便是鲁迅先生。因为一封信,二萧和鲁迅先生相识,鲁迅也为他们在文学道路上扶称了许多。但收获更多的我想是萧红,她几乎天天去先生家里,从鲁迅先生死后,萧红的回忆录中可以看出,鲁迅对萧红而言是祖父般的温暖,是千里马与伯乐,是她在人生错乱中的一丝阳光。而她最终也没有能够见到鲁迅先生最后一面,在日本的她收到消息立即返回,只能在先坟前痛哭。哭,生老病死人生常态的残忍;哭,再没有一个能够和祖父一样和先生一样的人出现;哭,这个地方这个时代的不公。
“说到幸福,只能面向过去,或者面向除了坟墓以外毫无希望的将来。每个战士都是如此,我们活在这样的地方,我们活在这样的时代。”——鲁迅
4.
人生七十古来稀,十年少小,十年老弱,还有五十年,五十年在分成日夜,还有二十五年的光景了,再加上刮风下雨,三灾六病,人这一辈子,还有多少光景呢?更何况只有三十一年光景的萧红。但是她这三十一年走过的,领悟的,成就的却是很多人需要一辈子的时间来经历。在临死前她写下:“我将于蓝天白云共处,半生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命运弄人,让这样一位女作家抵不住病魔缠绕,仅享三十年岁月。电影《黄金时代》中饰演舒群的沙溢这样评价萧红的一生:“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我想也许她是向往着被爱的,所以才会一次次被爱伤的遍体鳞伤后依然选择接受爱寻爱,所以她才会拒绝了眼前大时代的题材去回忆童年。同时她也是向往着自由,向往着文学的。所以,她写到:“女性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不错,我要飞。”
萧红的一生是悲惨的,是颠沛的,但同时又是幸运的,传奇的。
1911年到1942年,是中国的黄金时代,也是萧红的黄金时代。
她,便是萧红。一位我敬而仰慕之的女作家、诗人。
![]() |
1.
1911年的她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生活上没有自主选择,爱情上更之。她的童年里只有祖父给予着她童年所需要的全部关爱。“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依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的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这是萧红在香港人生最清净的时候为呼兰河传写的尾声,里面回忆着她唯一快乐的童年,回忆着祖父的温暖。在此时,她和爱人萧军永远的分离,身子逐渐衰弱,写作是她唯一有权利的做的事了。从儿时起,萧红的人生注定颠沛,注定不凡。如果看过萧红儿时的照片便会发现,年纪几岁的她眼睛变似看透了世间炎凉,看透了这个父权独裁,男权独裁的世界,以及战火的无情、爱情的脆弱。
读起她笔下的《呼兰河传》,留在心底的是阵阵凄凉。
“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长去,长大就大,长不大就算了·····死,这回可是悲哀的事情了,父亲死了,儿子哭。儿子死了母亲哭。哥哥死了一家全哭。嫂子死了,她的娘家人来哭。”
![]() |
2.
萧红的一生中可以说是悲惨的也可是说是幸福,而这些感情都是由她身边的人给予的。
1930年她和表哥陆宗舜私奔,但因为家庭指责和生活上的拮据,以及舆论的强大压力下他们最后还是回到了家庭。她和陆宗舜之间更多的一种学业上的依赖,因为萧红想上北师大,而此时表哥陆宗舜可以帮助到她,加上文学上好感的相投,是促使两人走向爱情的导火线,但,我想,萧红此时并不爱陆宗舜。
随后,她在被未婚夫汪恩甲抛弃后与萧军的邂逅,是真正使她走向文坛的开端。因为文学上的相互敬佩而逐渐了解的他们迅速坠入爱河,在相濡以沫,共同患难下他们爱情之根愈扎愈深。但是他们的爱情面对的是中国最混乱的时代,各处的战火纷飞,经济上的限制,以及两人性情的不和,即使是再坚固的爱情,终有瓦裂的时候。以撰写《黄金时代》剧本的李樯的话来说:“他们是水和火的相遇。”一个心思细腻,一个粗枝大叶。很多时候,萧红对萧军而言不仅是仆人、出气筒,但同样也是文学上的伴侣,爱人。这么多身份混杂在一起,加上萧红在文学造诣上高于萧军这几点上来看,压抑着的感情总有一天要爆发。在西安萧红说:“萧军,我们永远的分手吧。”电影《黄金时代》中,二萧分手取景于火车站,隔着窗的二萧眼里是不舍、是悔恨、是深爱······但他们都明白,这是一段没有结果的爱情,是一段会伤害彼此的爱情。最后萧红躺在病床上,说:“如果萧军知道我病着,他一定会来救我,无论如何。”可惜,她在香港,而他在延安。老年的萧军写下一首诗来回应萧红的期盼:“文章憎命鬼欺人,一别何期剧委尘,地水天南哀两地,已无只手再援军。”
以萧红的一句话来描述继萧军后的下一个男人——端木蕻良:“我和萧军是一个问题的结束,那和端木就是另一个问题的开端。”两人结合是戏剧性的。在那个时候,是萧红刚刚和萧军分开,结束了这么长的爱情长跑,任谁心里都会难过和无助。正好此时端木的出现使萧红有了依靠,她希望能够借端木的存在来弥补那段悲惨的爱情空缺。端木本身是对萧红有好感的,并且两人在文学上的思想相投。生活上的点点相处,使萧红不顾好友的反对坚持和端木结婚。在性情上,端木和萧军完全是两个人,萧军是毛躁的,勇敢的,直言的,而端木则是安静的,懦弱的,胆怯的。但是端木却是全身心地爱着萧红,虽然曾经在武汉的时候,他弃怀有身孕的萧红不顾,独自和朋友坐船前往重庆避难,其实是为了寻找避难住处。在萧红生命中最后一段时间里,除了骆宾基24小时的不离不弃照顾萧红,其他所有筹钱,办理医院手续,都是由端木一手抄办。他几乎是不吃不喝的,在电影《黄金时代》中,医院沦陷,枪声弹雨下,端木在炮弹轰来的第一意识是挡在萧红身上,而这些行动比一万个花言巧语更实在。萧红墓上之字是由端木提笔,并为她写下一首诗:“生死相隔不相忘,落月满屋梁,梅边柳畔,呼兰边也河是潇湘,天涯海角非远,银河夜夜相忘。”
3.
![]() |
在她短暂的三十年岁月中,有这样一个人一直陪伴着她,或者说她也一直陪伴着他。这个人便是鲁迅先生。因为一封信,二萧和鲁迅先生相识,鲁迅也为他们在文学道路上扶称了许多。但收获更多的我想是萧红,她几乎天天去先生家里,从鲁迅先生死后,萧红的回忆录中可以看出,鲁迅对萧红而言是祖父般的温暖,是千里马与伯乐,是她在人生错乱中的一丝阳光。而她最终也没有能够见到鲁迅先生最后一面,在日本的她收到消息立即返回,只能在先坟前痛哭。哭,生老病死人生常态的残忍;哭,再没有一个能够和祖父一样和先生一样的人出现;哭,这个地方这个时代的不公。
“说到幸福,只能面向过去,或者面向除了坟墓以外毫无希望的将来。每个战士都是如此,我们活在这样的地方,我们活在这样的时代。”——鲁迅
![]() |
4.
人生七十古来稀,十年少小,十年老弱,还有五十年,五十年在分成日夜,还有二十五年的光景了,再加上刮风下雨,三灾六病,人这一辈子,还有多少光景呢?更何况只有三十一年光景的萧红。但是她这三十一年走过的,领悟的,成就的却是很多人需要一辈子的时间来经历。在临死前她写下:“我将于蓝天白云共处,半生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命运弄人,让这样一位女作家抵不住病魔缠绕,仅享三十年岁月。电影《黄金时代》中饰演舒群的沙溢这样评价萧红的一生:“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我想也许她是向往着被爱的,所以才会一次次被爱伤的遍体鳞伤后依然选择接受爱寻爱,所以她才会拒绝了眼前大时代的题材去回忆童年。同时她也是向往着自由,向往着文学的。所以,她写到:“女性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不错,我要飞。”
萧红的一生是悲惨的,是颠沛的,但同时又是幸运的,传奇的。
1911年到1942年,是中国的黄金时代,也是萧红的黄金时代。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