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有关家的话题释压
央视的有关家、亲情、乡情的公益广告我很喜欢。而这些年来,关于父母、孝道等等话题的升温我也非常乐见。然而感到有些不快的是,有关家的话题,总是端出一副非常沉重的面孔,让子女背负着深深的欠疚感,这种道德天平单方面向一方倾斜的做法,其实并不利于亲情观念的传播。它只会把这个话题无限地道德化、义务化,完全演化为一种责任。而尽责之后的子女,只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这样去宣教亲情,岂不走样?
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一个家,父母和子女之间,似乎真的不再那么“亲”了。更明白的说,就是子女父母之间的角色完全责任义务化了,每一个人似乎都是在尽自己应尽的义务而已,谈不上快乐,只为血缘所引起的“连带责任”。这种说法似乎有些难听,我举一个简单的例证。我们聊天的时候,有一个儿媳妇说,只要她一下班,她的婆婆就躲到了自己的屋子里,再也不管她的孙子,扔下孩子让儿子媳妇照料。而我妈妈听到村里的一个婆婆的事迹是这样的。婆婆儿子的家在城里,她常年跟着儿子在外头带孩子,家里的事不免就顾不过来了。我妈问她,为什么不把孩子带到老家来带呢。婆婆说,带回来你得一天二十四小时操心,在那里至少晚上不用看。还有好多在城里带孩子的婆婆,每逢周末,一定要回来,说是“透透气”。
这个例子只是说明了一个普遍的现状,那就是带孩子成了家里的一个负担,没有谁愿意承担。按道理说,得了孙子孙女,家里添人进口,是喜事。可是父母似乎无法分享到这种喜悦。这难道不是值得注意的现象么。同样的,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似乎也充满了“义务感”,一切的一切,只是在尽良心,免得别人议论。见父母,跟拜见教皇一样。尽了义务之后,同样是一种轻松感。
为什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我们都很忙么?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
我给出一个比方。现在我们的家庭结构、家庭传承是一种蒲公英式的家庭衍生了。每一个家庭都是三口之家的结构,儿女组建了家庭之后,就会自然从原来的母体总剥离出来,好比蝉脱壳一般。这难道不像是蒲公英么,绒花一飞,子女就不知要往哪里落脚。这种一层一层之间的代际分离,自然就会让每一个人感觉到一种离析之感。而无论是哪一端,都感觉到家就像是用一个概念给粘合在一起一样。所以,大家的感觉逐渐稀薄,在“大家”里的参与感,获得感,是非常薄弱的。
相反,以前的家庭是蚁族式的。家长掌握着经济权,也掌握着大事的裁量权。无论儿孙晚辈,缔结多少,一家之主还是牢牢牵制着整个家族的结构,所以,它有一个向心的凝聚力。所以,每一个人有着强烈的“成员感”。这个家族的兴衰,映射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家里的一应大小之事,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我们要回到原来的生活,真是非常难了。还是那句老话,时代变了。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亲情变得淡漠,真的是非常痛心的。说白了,如果我们一家人,不再那么“亲”,人生还有什么乐趣可言。
如何去破解这样一个难题呢。我没有好的方案。我能想到的是,多沟通,多走动。我们彼此依然熟悉,了解对方的生活,熟悉每一个人的气息。我们正是因为不活在怀念里,亲情才不是只留于概念的存在。正是因为我们时时刻刻都感觉活在一个庞大的、鱼龙沸腾的大家庭里,我们才能让压在心底的爱时时得到表达,得到温习。
去回归家的概念。光靠呼唤是没有用的,行动才是关键。拉近内心的距离,需要我们把家里的每一个人裹挟到我们的生活中去,我们时时念叨着,关注着,表达着,走动着,我们内心的温度永不冷却。
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一个家,父母和子女之间,似乎真的不再那么“亲”了。更明白的说,就是子女父母之间的角色完全责任义务化了,每一个人似乎都是在尽自己应尽的义务而已,谈不上快乐,只为血缘所引起的“连带责任”。这种说法似乎有些难听,我举一个简单的例证。我们聊天的时候,有一个儿媳妇说,只要她一下班,她的婆婆就躲到了自己的屋子里,再也不管她的孙子,扔下孩子让儿子媳妇照料。而我妈妈听到村里的一个婆婆的事迹是这样的。婆婆儿子的家在城里,她常年跟着儿子在外头带孩子,家里的事不免就顾不过来了。我妈问她,为什么不把孩子带到老家来带呢。婆婆说,带回来你得一天二十四小时操心,在那里至少晚上不用看。还有好多在城里带孩子的婆婆,每逢周末,一定要回来,说是“透透气”。
这个例子只是说明了一个普遍的现状,那就是带孩子成了家里的一个负担,没有谁愿意承担。按道理说,得了孙子孙女,家里添人进口,是喜事。可是父母似乎无法分享到这种喜悦。这难道不是值得注意的现象么。同样的,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似乎也充满了“义务感”,一切的一切,只是在尽良心,免得别人议论。见父母,跟拜见教皇一样。尽了义务之后,同样是一种轻松感。
为什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我们都很忙么?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
我给出一个比方。现在我们的家庭结构、家庭传承是一种蒲公英式的家庭衍生了。每一个家庭都是三口之家的结构,儿女组建了家庭之后,就会自然从原来的母体总剥离出来,好比蝉脱壳一般。这难道不像是蒲公英么,绒花一飞,子女就不知要往哪里落脚。这种一层一层之间的代际分离,自然就会让每一个人感觉到一种离析之感。而无论是哪一端,都感觉到家就像是用一个概念给粘合在一起一样。所以,大家的感觉逐渐稀薄,在“大家”里的参与感,获得感,是非常薄弱的。
相反,以前的家庭是蚁族式的。家长掌握着经济权,也掌握着大事的裁量权。无论儿孙晚辈,缔结多少,一家之主还是牢牢牵制着整个家族的结构,所以,它有一个向心的凝聚力。所以,每一个人有着强烈的“成员感”。这个家族的兴衰,映射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家里的一应大小之事,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我们要回到原来的生活,真是非常难了。还是那句老话,时代变了。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亲情变得淡漠,真的是非常痛心的。说白了,如果我们一家人,不再那么“亲”,人生还有什么乐趣可言。
如何去破解这样一个难题呢。我没有好的方案。我能想到的是,多沟通,多走动。我们彼此依然熟悉,了解对方的生活,熟悉每一个人的气息。我们正是因为不活在怀念里,亲情才不是只留于概念的存在。正是因为我们时时刻刻都感觉活在一个庞大的、鱼龙沸腾的大家庭里,我们才能让压在心底的爱时时得到表达,得到温习。
去回归家的概念。光靠呼唤是没有用的,行动才是关键。拉近内心的距离,需要我们把家里的每一个人裹挟到我们的生活中去,我们时时念叨着,关注着,表达着,走动着,我们内心的温度永不冷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