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什么可优越的——说说“门当户对”
题记
本文的起因源于最近很火的一个话题——上海女子跟男友去江西老家过年,嫌饭菜差想分手。这么一件小事在网络上被各大媒体传得沸沸扬扬,我多少知道这八成又是个炒作。但是也有许多并非水军的网友认真参与讨论,同样对此事推波助澜了一把。这说明,事件或许是假的,但它戳到了这个社会的痛点。人们的意见和情绪是真的。
事件过后,当然各方神圣纷纷出来表态。其中,新浪大V“作家陈岚”的评论《上海姑娘,逃的不是饭,是命》引起了我的不满。她的主要观点是,婚姻应该门当户对,举了个和事件相似的例子,一位生活讲究的城市女因为男家用的不锈钢餐具而拒绝了男方。她文章中对城市小资生活流露出的自恋和优越招致了不少人的反感,而她的姿态又是为城市小资女代言。因此我更加生气,同样作为城市小资女,我不认为她有资格为我代言。
“仇富”与“仇贫”,对立双方共享同一原则
最近一两年,很多社会热点话题都让我有一个感受,农村人“仇富”、仇视城里人固然不少,但城里人对农村人的“仇贫”同样强烈。从前段时间一边倒的“拐卖人口死刑”话题开始就非常明显,这次也一样。最早爆出此次事件的宽带山论坛就聚集着一群仇视外地人(主要是农村人)的上海人,他们还给外地人起了个鄙视性的绰号叫“硬盘”,叫嚣着“外地人滚出上海”。很多城市人对落后地区来的农村人的态度就是,“离我远点儿,别跟我扯上关系”。这让我不禁想起那个关于公交车的经典例子,车上的人说“人太多了别上来了”,车下的人说“挤一挤还能上”,他们之间唯一的区别只是位置不同,却共享着同样的原则,因为一旦互换了位置,他们的观点马上就会改变。仇贫和仇富,其实也共享着同一原则,暴露出同样的自私和狭隘。
我有个学霸朋友,最讨厌人家夸他天才。因为一说他天才,等于否定了他付出的所有努力,好像他的成绩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所以我就理解不了城市人的这种优越感。你只不过是碰巧出生在城市里,碰巧拥有了生活讲究的条件,有什么可优越的?难道是为你投胎技术好而优越吗?
缺什么,晒什么,真拥有的东西不会让你感到优越
这个观点特别容易被认为是酸葡萄。我就举几个身边的例子。
某朋友,在网络上有些名气。一次他老婆对人说起他的网名,立刻有人星星眼说,“啊?你老公就是某某?”但是他老婆对此的态度并不是很自豪,反而有些厌烦。因为遭遇类似的场景多了,而且这种网络上的虚名,实质上对她又没什么卵用。
另一朋友,是不用上班的闲散人员。经济条件也不错,有大把的时间来搞文艺爱好,旅行,读书,茶道……这种惹无数人羡慕的有闲阶级生活,却让她时常感到生活太飘,不踏实。我知道,这绝对不是矫情,因为让我休假一段时间不工作,也会有这种感觉。
我自己的例子。和《上海姑娘》一文中举例的女孩相似,我也喜欢喝茶,并且会使用一些讲究的茶具。与此同时,这些身外之物却又让我感到有些累赘。每天都要洗就很麻烦,收纳又是一麻烦,一旦搬家,这些易碎品更是麻烦中的麻烦。这种情况是因为我没有请住家佣人,还要自己做家务。然而假如请了住家佣人,方便升了级,麻烦同时也会升级,因为管人也很麻烦呀。
张爱玲出身贵族,在写到她家族或者类似阶层人物的时候,基本上没有什么好话。“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是她对生活的形容。如果你读懂了红楼梦,你就会知道凤姐对来借钱的刘姥姥所说的“大有大的难处”绝不是一句推脱,而是真相。穷有穷的苦,富有富的难,凤姐就比刘姥姥过得轻松吗?都不容易。
当某种东西你还能乐颠颠地拿来晒优越的时候,恐怕是因为你还没有尝过它给你带来的苦吧。换句话说,你究竟有没有你自己所以为的那样高雅、精致、讲究?
实践交往,看清自己的局限,看到对方的历史
我不提倡美国式的平等观念。观念始终只是观念。当然更不会用一句乡愿式的“都不容易”就这样糊弄过去。
我前段时间去徽州乡下旅游过几天,住在一家民宿。是从老宅改造的,布置得复古、雅致。当导游领着我参观村子里其他人家(也是老宅,但是现在还有农民生活在里面),对比之下我就知道,这家民宿的装修布置其实是为满足我们这些城里人而设计的,农民们并不这样生活。由此我认识到,我注定也摆脱不了城里人的小资情调,我生在城市,这是我的命,我有我的局限。没必要为此否定自己。
但是与此同时,我们却看到不少城里人以自己的生活标准、眼光评判着农村人,说他们又穷又懒、环境不讲究餐具不讲究生活态度邋遢。很可能到了徽州,他们会说民宿真美,农民的房子low爆了,一点都不天然不淳朴,为什么不像民宿那样保留古风呢?可是别忘了,城里人去乡下是追求复古、追求天然的,但乡下的农民也想要享受现代化的成果呀!
网上的讨论很容易变成观念的口诛笔伐,看似激烈其实都是虚的。城里人如果和钟点工阿姨聊聊她家乡的事,和卖早点的一家子混熟了,想必就不会用如此仇视的眼光去看待这个群体。万事落实到实践交往上,就比较容易相互理解了。
年轻人就该相信爱情和奋斗
“门当户对”这句话不是全错。非此即彼的人很多,我一定要声明一下。我反对“门当户对”观念,不等于就提倡城市女嫁农村男。其实原事件那个帖子里面,也只是吃一顿上门饭,谈不到马上结婚,分手不分手,这都是情侣之间自己选择的事情。不因为吃这一顿饭,就要留下来做媳妇了。
但是同样我们应该看到,古今中外流传下来的那些最动人的爱情故事,基本上都是男女之间有巨大差异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家族仇人,梁山伯与祝英台是贫富有别,白蛇传是人妖相恋,牡丹亭是生死相隔……正是由于彼此之间存在身份的鸿沟,他们为爱情所付出的努力才那么让人动容。
现实当中,作为年轻人来说,遇到一个门当户对的、差异较小的对象,固然是一件顺风顺水的好事;但是,如果你的恋人和你出身悬殊而你们仍然相爱,当然也许最后会失败,但你们之间的相爱、相处是否会促使你更快地成长为一个眼界更开阔、更有包容性和沟通能力的人呢?
从前在评论《金粉世家》电视剧的时候我说过,“门当户对”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而是一个到了特定历史阶段,才会被人们广泛认可的观念。当前正是这样一个历史阶段。所以在当前提倡“门当户对”,是一定会获得大量拥趸的。其实很多人所说的“门当户对”,只不过是对过去的一种单纯反叛而已。作为知识分子,我们有责任看得更深更远而不是人云亦云。
门当户对的前提是“人无法突破出身阶级给自己的局限”。就像赞美学霸是天才一样,是一种先天决定论,抹杀了个人努力的成分。与其判断一对情侣相处不好是因为“门不当户不对”,是否还可以认为是由于他们不够成熟而处理不好两人差异比较大的这样一种关系呢?事实上如果人不够成熟的话,就算达到了门当户对,过不下去的也很多啊。差异总是存在的。
“门当户对”可以是老人智慧的总结,但我更愿意看到的是“不信邪”的年轻人,就像我更喜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霸气与自信,年轻人勇于挑战自我、改变世界,这才是一个有活力的社会。如果年轻人都不相信靠自己的双手来改变命运,而是老于世故地相信拼爹、相信门当户对,这个社会还有什么希望呢?
本文的起因源于最近很火的一个话题——上海女子跟男友去江西老家过年,嫌饭菜差想分手。这么一件小事在网络上被各大媒体传得沸沸扬扬,我多少知道这八成又是个炒作。但是也有许多并非水军的网友认真参与讨论,同样对此事推波助澜了一把。这说明,事件或许是假的,但它戳到了这个社会的痛点。人们的意见和情绪是真的。
事件过后,当然各方神圣纷纷出来表态。其中,新浪大V“作家陈岚”的评论《上海姑娘,逃的不是饭,是命》引起了我的不满。她的主要观点是,婚姻应该门当户对,举了个和事件相似的例子,一位生活讲究的城市女因为男家用的不锈钢餐具而拒绝了男方。她文章中对城市小资生活流露出的自恋和优越招致了不少人的反感,而她的姿态又是为城市小资女代言。因此我更加生气,同样作为城市小资女,我不认为她有资格为我代言。
“仇富”与“仇贫”,对立双方共享同一原则
最近一两年,很多社会热点话题都让我有一个感受,农村人“仇富”、仇视城里人固然不少,但城里人对农村人的“仇贫”同样强烈。从前段时间一边倒的“拐卖人口死刑”话题开始就非常明显,这次也一样。最早爆出此次事件的宽带山论坛就聚集着一群仇视外地人(主要是农村人)的上海人,他们还给外地人起了个鄙视性的绰号叫“硬盘”,叫嚣着“外地人滚出上海”。很多城市人对落后地区来的农村人的态度就是,“离我远点儿,别跟我扯上关系”。这让我不禁想起那个关于公交车的经典例子,车上的人说“人太多了别上来了”,车下的人说“挤一挤还能上”,他们之间唯一的区别只是位置不同,却共享着同样的原则,因为一旦互换了位置,他们的观点马上就会改变。仇贫和仇富,其实也共享着同一原则,暴露出同样的自私和狭隘。
我有个学霸朋友,最讨厌人家夸他天才。因为一说他天才,等于否定了他付出的所有努力,好像他的成绩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所以我就理解不了城市人的这种优越感。你只不过是碰巧出生在城市里,碰巧拥有了生活讲究的条件,有什么可优越的?难道是为你投胎技术好而优越吗?
缺什么,晒什么,真拥有的东西不会让你感到优越
这个观点特别容易被认为是酸葡萄。我就举几个身边的例子。
某朋友,在网络上有些名气。一次他老婆对人说起他的网名,立刻有人星星眼说,“啊?你老公就是某某?”但是他老婆对此的态度并不是很自豪,反而有些厌烦。因为遭遇类似的场景多了,而且这种网络上的虚名,实质上对她又没什么卵用。
另一朋友,是不用上班的闲散人员。经济条件也不错,有大把的时间来搞文艺爱好,旅行,读书,茶道……这种惹无数人羡慕的有闲阶级生活,却让她时常感到生活太飘,不踏实。我知道,这绝对不是矫情,因为让我休假一段时间不工作,也会有这种感觉。
我自己的例子。和《上海姑娘》一文中举例的女孩相似,我也喜欢喝茶,并且会使用一些讲究的茶具。与此同时,这些身外之物却又让我感到有些累赘。每天都要洗就很麻烦,收纳又是一麻烦,一旦搬家,这些易碎品更是麻烦中的麻烦。这种情况是因为我没有请住家佣人,还要自己做家务。然而假如请了住家佣人,方便升了级,麻烦同时也会升级,因为管人也很麻烦呀。
张爱玲出身贵族,在写到她家族或者类似阶层人物的时候,基本上没有什么好话。“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是她对生活的形容。如果你读懂了红楼梦,你就会知道凤姐对来借钱的刘姥姥所说的“大有大的难处”绝不是一句推脱,而是真相。穷有穷的苦,富有富的难,凤姐就比刘姥姥过得轻松吗?都不容易。
当某种东西你还能乐颠颠地拿来晒优越的时候,恐怕是因为你还没有尝过它给你带来的苦吧。换句话说,你究竟有没有你自己所以为的那样高雅、精致、讲究?
实践交往,看清自己的局限,看到对方的历史
我不提倡美国式的平等观念。观念始终只是观念。当然更不会用一句乡愿式的“都不容易”就这样糊弄过去。
我前段时间去徽州乡下旅游过几天,住在一家民宿。是从老宅改造的,布置得复古、雅致。当导游领着我参观村子里其他人家(也是老宅,但是现在还有农民生活在里面),对比之下我就知道,这家民宿的装修布置其实是为满足我们这些城里人而设计的,农民们并不这样生活。由此我认识到,我注定也摆脱不了城里人的小资情调,我生在城市,这是我的命,我有我的局限。没必要为此否定自己。
但是与此同时,我们却看到不少城里人以自己的生活标准、眼光评判着农村人,说他们又穷又懒、环境不讲究餐具不讲究生活态度邋遢。很可能到了徽州,他们会说民宿真美,农民的房子low爆了,一点都不天然不淳朴,为什么不像民宿那样保留古风呢?可是别忘了,城里人去乡下是追求复古、追求天然的,但乡下的农民也想要享受现代化的成果呀!
网上的讨论很容易变成观念的口诛笔伐,看似激烈其实都是虚的。城里人如果和钟点工阿姨聊聊她家乡的事,和卖早点的一家子混熟了,想必就不会用如此仇视的眼光去看待这个群体。万事落实到实践交往上,就比较容易相互理解了。
年轻人就该相信爱情和奋斗
“门当户对”这句话不是全错。非此即彼的人很多,我一定要声明一下。我反对“门当户对”观念,不等于就提倡城市女嫁农村男。其实原事件那个帖子里面,也只是吃一顿上门饭,谈不到马上结婚,分手不分手,这都是情侣之间自己选择的事情。不因为吃这一顿饭,就要留下来做媳妇了。
但是同样我们应该看到,古今中外流传下来的那些最动人的爱情故事,基本上都是男女之间有巨大差异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家族仇人,梁山伯与祝英台是贫富有别,白蛇传是人妖相恋,牡丹亭是生死相隔……正是由于彼此之间存在身份的鸿沟,他们为爱情所付出的努力才那么让人动容。
现实当中,作为年轻人来说,遇到一个门当户对的、差异较小的对象,固然是一件顺风顺水的好事;但是,如果你的恋人和你出身悬殊而你们仍然相爱,当然也许最后会失败,但你们之间的相爱、相处是否会促使你更快地成长为一个眼界更开阔、更有包容性和沟通能力的人呢?
从前在评论《金粉世家》电视剧的时候我说过,“门当户对”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而是一个到了特定历史阶段,才会被人们广泛认可的观念。当前正是这样一个历史阶段。所以在当前提倡“门当户对”,是一定会获得大量拥趸的。其实很多人所说的“门当户对”,只不过是对过去的一种单纯反叛而已。作为知识分子,我们有责任看得更深更远而不是人云亦云。
门当户对的前提是“人无法突破出身阶级给自己的局限”。就像赞美学霸是天才一样,是一种先天决定论,抹杀了个人努力的成分。与其判断一对情侣相处不好是因为“门不当户不对”,是否还可以认为是由于他们不够成熟而处理不好两人差异比较大的这样一种关系呢?事实上如果人不够成熟的话,就算达到了门当户对,过不下去的也很多啊。差异总是存在的。
“门当户对”可以是老人智慧的总结,但我更愿意看到的是“不信邪”的年轻人,就像我更喜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霸气与自信,年轻人勇于挑战自我、改变世界,这才是一个有活力的社会。如果年轻人都不相信靠自己的双手来改变命运,而是老于世故地相信拼爹、相信门当户对,这个社会还有什么希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