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勇敢的正常人-温瑟特.梵高
我在想,被梵高爱是什么感觉?应该是被燃烧的感觉。 就像他在给弟弟的信中说的“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读他的传记和手稿时,我就是这样被这团火灼烧着。 写这篇文章时,我脑子里好多句子纠缠在一起,很难理顺然后表达出来,只想捂住被揪住的心说:“谢谢你曾经存在过,谢谢让我遇到你,我不敢说我喜欢你,因为我无法为你做些什么,无法抚慰你孤寂的灵魂,可是你的画你的文字让我感受到生命的美好,让我有了一种被爱的感觉,那么温柔,又那么痛。” 我不是一个绘画爱好者,甚至对绘画一无所知。提起梵高只知道那幅大名鼎鼎已被世人说烂的《星空》,更多的还是有关他的八卦:疯子、和妓女同居、为了取悦妓女割了自己的耳朵、画了麦田群鸭后开枪自杀。我想象着这个男人,那么冷酷、自我、糜烂、决绝。 这样酷的男人也是值得爱的,但随着对他的了解,我发现了一个完全不同于想象的梵高,他对于我再也不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画家,而是一个孩子,对生命充满了好奇、热情和奉献的冲动。特别是不论是对宗教对他人,还是对艺术毫无保留的奉献的冲动,使人落泪。而这和他的家庭不无关系,梵高的父亲是一位牧师,因此在20多岁时梵高对于宗教充满了热爱,他渴望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上帝,奉献给上帝的那些苦难的子民。在22岁初恋受到打击,并且作为艺术品拍卖公司店员的他发现畅销的全是矫揉造作居多取悦上流社会的画作,下决心离开看似富有前途的伦敦,经过几年艰苦的学习和考试,勉强成为了比利时一个叫博里纳日的地方的一名牧师。在这里他的奉献精神得到了用武之地,那些赤贫的矿工苦难的生活令他十分同情,他不仅用所有的虔诚和自己本不擅长的口才为矿工和家属们传教,希望给他们心灵上的安宁,还用弟弟提奥寄给他的钱和自己的工资给矿工们买面包、咖啡和药品;矿难后,梵高几乎把自己所有值钱的东西拿来救助矿工家庭,而自己却一连几天滴米未进,可是教会却认为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的梵高有失体统将他解雇…… 从此梵高的一生似乎一直充斥着失败、穷困、不体面甚至疯癫。但他的艺术生涯就此起步,他一封接一封地给弟弟写信,弟弟不仅是他的经济来源,也成为了他的最大的精神支柱,这些信是梵高灵魂的出口,给了他在孤独中倾诉的对象,他说“因为我渴望交流,不满足于自言自语”从这些信件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那么敏感、温暖、执着的梵高,信中除了毫不吝啬地表达着对弟弟全心全意的爱和依赖,其他便是画作的素描,以对各种色彩搭配的心得体会。 在他眼中一切都是美的,每一封信里都有对身边美景的描述,他时时刻刻都用心在和大自然以及大自然里的人进行交流。 “早晨去特楠格林德路上真是漂亮,栗树,晨曦和明亮的蓝天,映照在泰晤士河水面,草格外的绿,周围回荡着教堂的钟声” “秋天有两方面特别吸引我。有时,在缄默的光线和朦胧的色调中,树干优雅而纤细,落叶凋零带来些许忧伤。我也更喜欢秋天更佳强健粗犷的一面,比如,那种强烈的光线效果,打在日下挥汗如雨的挖掘工身上“ “垃圾场的情景很奇妙,但是很复杂,也极有难度” ”一个农村女孩在我眼里比一个淑女更漂亮,她打着补丁的蓝色藏外套和裙子,被阳光、风和天气赋予了最精美的阴影“ 梵高的每一次搬家都是被迫,从伦敦到比利时到海牙到德伦特到巴黎到阿尔到圣雷米,每一次的离开不是因为失恋就是为生活贫困,最后到圣雷米时因为精神病发作到那里的修道院去疗养。可是,他不论在哪里都能发现所有的美,乡间小道、树林、花丛、农民甚至垃圾堆。在我们眼里在普通不过的景物,在他眼里就是”美“。他贪婪地画着一种色彩,每一束光线和每一片空气。他说“世界已与我相融,这足以证明我对自然深切的爱意,我的身体里跳动的是一颗画家的心”。 梵高是幸运的,因为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事业,让他放弃一切去追求。他说“我常常觉得自己无比富有,就算身处困境,人生灰暗,我也不愿意也不应该被看作一个不幸的人”事实的确是这样,尽管在现实生活中他有着不合时宜的热情,被认为十分粗鲁,而且还被怀疑让一个被他画的模特儿怀孕,在他癫痫发作割了耳朵时,邻居联名上书请求将他监禁。但他对这一切都没有一点点埋怨和怨恨,他的心里只有画画,他像个孩子一样说: “我画画,不是要去惹恼他人,而是让他们觉得开心” ”我希望人们这样评价我:这个人深刻而敏感“。不要在意那所谓的粗鲁吧,或许正是它成就了我呢。我所要表达的并不是无病呻吟的忧郁,而是发自内心的哀鸣。在大多数人眼里,我是怎样的人呢?无足轻重?古怪?还是格格不入?总之就是一个低到尘埃里的人,倘若果真如此,那我愿用我的作品来表达一个怪人一个无名之辈内心的所思所念。“ ”这一切更多基于爱而非怒,更多平静而非激情,虽然麻烦缠身,但我的内心是宁静的,纯洁而和谐,宛如乐曲“ 我不禁深深感动,他的心灵就如孩子一样宁澈,难道我们不应该觉得梵高才是个高贵幸福的正常人吗?那些整天争名逐利蝇营狗苟头破血流大腹便便道貌岸然的人不应该才是这个社会最底层的病人吗?梵高的内心全是对知识的饥渴,对生命的热情和对全人类的热爱。他说“我想表达一些让人温暖的东西,像音乐一样,我想画出带着某种永恒感的男男女女”。正是对于生活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带着爱和渴望在生活,所以他想画的东西总是那么多,街上的行人、女仆、工人、麦田、咖啡馆,他想通过这些表达的是一种生命的活力和迥异的个性。他说“我常常会画得太快,这算个缺点吗?我忍不住啊“ 一个如此敏感的人,对自己的生命状态肯定十分清楚。他总是画的又多又快,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他就如焰火,使劲地用画画燃烧着自己的生命,毫不留情,在疗养院去世前的70多天创作出了70多幅高质量的油画。时间倒回1883,离他去世还有6年,他曾给弟弟写信说”或许我也难指望能再活很多年,如果一切都没事的话,大概是六年到十年,这个假设并不草率吧。这个长度,是我最可靠的指望”知道自己的生命十分短暂,这不能神秘主义地说是未卜先知,而是一种深刻的悲哀,就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他拼命的画并且不急于求成,而是平静沉着地创作。他说:“我在世上唯一的顾虑就只有对这世界未尽的义务和责任,因活在世间三十载,我还亏欠它一些可以流传后世的素描和绘画作为纪念品,不是为了某些特定活动应景作乐,而是为了在画中表达纯真的人性”。 他就是如此的执着,不知疲倦。试问如果是你,你所做的一直得不到亲友和社会的认可,生活贫病交加,别说养家,连自己一人都无法糊口靠弟弟周济,你还会有信心有勇气坚持你所谓的梦想吗?梵高不止一次地表达了对自己画作的信心,他说“我必然有擅长的事情,我知道我一定会成为一个不同的人””“只要我拿起画笔,世界上就再也没有比这更幸福的事情了”“不要心存怀疑,成功之路就是打起精神,保持耐心,日复一日地不不懈工作”。仿佛,他被某位神祇派到人间,然后完成自己的使命,就匆匆离去,他说“我总觉得自己像个旅行者,要去向某地,朝着某个终点”。 他没有享受一天上流社会的生活,没有一次富足甜蜜的恋爱,没有闲散懒惰地休闲过一天,他的一生就是不停地画画和思考。仿佛那位神祇派他来就是来享受画画本身的美妙,给后世留下一点纪念品,而俗世的功成名就、鲜花美酒仿佛此生都与他无缘,当偶尔去找弟弟穿着华丽一些他都觉得浑身不舒服,那不是他自己。除了画画他找不到一生所爱和生命的意义,当读到“幸运的是,我的心不再渴望任何丰功伟业,所有我在绘画中想得到的,只是熬过这一生的方式”。我不禁流下眼泪,仿佛感到一种害怕,继而感到幸运,幸好那位神祇没有选中我,我还“爱这璀璨俗世,躲不开痴恋的欣慰”,因为我害怕看到像梵高一样的无望和荒芜,从这一点上来说,他是多么勇敢,他接受了那位神祇给他的使命。

我觉得梵高的画由于他性情的天真和热情,所以在色彩上都透着可爱和素朴,一点都没有同期其他印象派画家的那种居高临下、不屑和冷峻。梵高的画带着一种温度,有一种动画片的感觉,就像给孩童看的一样。我最喜欢的是梵高的椅子和高更的椅子。梵高厌烦巴黎的喧嚣和社交,加上和弟弟同居关系紧张,他搬到了法国南部的阿尔,在巴黎的时候已受到印象派影响的他,到了阿尔,被这里的向日葵花海和金色的阳光所打动,画了著名的向日葵系列。他热切地邀请高更到阿尔与他同住,在等待高更的时间里,他用所有弟弟寄给他的钱装修房子,给高更设计卧室和画室,连椅子桌子都是他自己做的。从这幅画,可以看出梵高自己的椅子特别简单,而给高更的椅子做的十分精致。而这幅画是梵高和高跟吵架后,高更出走,梵高画下来的。我觉得有一种特别凄楚、眷恋的感觉,包含着依恋和深情。只是,这幅画完成后,梵高和高更的友谊也走到了尽头。

我第二喜欢的是这幅《盛开的杏花》,以前见过用它做成的碟子壁纸背包手机壳等,后来才知是梵高的画作。梵高很少用这种鲜明的蓝色和鲜明的白色,甚至他曾经说画白雪也可以不用白色。这幅是他送给弟弟刚生下来的小孩的,也叫文森特。他给妈妈写信说:“我已经开始一幅画了,可以挂在婴儿的卧室里:大幅的白色杏花盛放在蓝天下”,所以才这么明亮,除了在阿尔的时候画向日葵,梵高的画很少有明度和彩度这么高的,甚至有点喜气洋洋的作品,他说“蓝色的天空永不令我厌烦”,星空的蓝色也是深蓝而不是这种贴近于绿的蓝色,而作这幅画的时候,离梵高自杀还有5个月。

梵高画自画像都是对着镜子画的,很多时候都是因为请不起模特。为此他还买了一面质量很好的镜子。他对这幅自画像的评论是:“略带粉色的灰色脸庞,绿色的眼睛,灰烬一样颜色的头发,前额有皱纹,满嘴唇四周的僵硬胡子是火红色的,看这凌乱而哀伤,但嘴唇是饱满的,身着蓝色粗麻罩衣,手里拿着调色盘,上面有柠檬黄,朱红,铬绿、钴蓝,就是出了胡子的橙色之外的所有色彩。”他对所有事物都能够用色彩去描述,而且及其精准到位。

这是一副不得不说的作品,是梵高第一幅代表作。这幅画似乎是梵高一生的注脚,就是“土”,他一生都在深刻地挖掘人性里温暖和活泼的东西,而这些东西不是存在于上流社会的淑女绅士身上,而是那些纺织工、农民、工人身上。在这幅成功的画之前,他画了很多有关土豆的习作,种土豆的农民、削土豆的妇女、吃晚饭的一家人(晚饭就是土豆)还有土豆本身。这幅《吃土豆的人》他花了5个月才画到自己也满意。他说:“我特意尝试去创作那些吃土豆人的样子,他们坐在一盏小灯下,把刨过泥土的手伸进盘子里,取他们亲自从土地中刨出的土豆,他们凭借着自己的双手,自食其力,何等荣耀“”如果描绘农民的话,能让人闻到培根味,烟味。蒸土豆的味儿,那才绝妙,绝非诟病。”看得出他自己也对这幅画甚是满意,在寄给提奥的时候,请求他一定要装上深的金色或者铜色的画框,因为这样就会产生一种”怀旧感“。 现在对于那些把梵高叫做疯子、天才,一定要把梵高塑造成一个传奇人物的文章会有些抵触,因为我觉得梵高离我是如此之近,他对”人“的深切关怀就像阳光包围着我,感动着我;他对梦想的执着和坚持激励着我,他对生活对自然的渴求和热情燃烧着我。他的每一幅画作不是信手拈来的,是通过10多年每日每夜的练习、思考和痛苦的坚持得来的,阿尔似火的骄阳和密斯托拉风激发了他生命的热情,也让他走向癫狂。他对提奥说:阳光直直打在头上,要是你,你肯定会疯掉的,这点我毫不怀疑,不过,我已经疯了,所以干脆很享受”“看看我为此付出了什么,一副破旧不堪的身体和神魂颠倒的心智,这是我所能过上的最好的生活,也是由于我的博爱而不得不过的生活”。是啊,梵高根本就不疯,他太了解自己,太了解他自身的命运。可是他就是这么勇敢,身体算什么?理智算什么,他为了“爱人类”而心甘情愿付出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