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娱乐至死到美丽新世界
终将毁灭我们的,不是那些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那些我们所热爱的。
新的造物——人为科技的目的
《美丽新世界》的写作手法令我出乎意料,之前阅读波兹曼老爷爷的《娱乐至死》一直以为它的写作手法会向批判性纪实那样,结果却发现是一本科幻小说的形式。
这本书描绘了在科技及其发达的时代,人已经变成科技的产物,所有的孩子都用试管繁殖,婴儿养在瓶子里。在这样一个社会中,人人都是快乐的,沉醉在虚幻的快 乐中,没有理性和自由,没有思想和自我。满足于低级的生理上的感官上的快乐。在这样一个所谓的“文明世界”中,我看的是心惊肉跳,人彻彻底底成为科技的奴 隶,极权以新的潜移默化的手段加强这对人的控制,人不但不觉得压抑想要反抗,反而屈从于这种无边无尽的虚幻的快乐中。让人们沉醉在快乐中,以阻止他们对社 会控制的反抗而让他们甘于被奴役。赫胥黎在控诉未来科技对人类个人的影响,我不觉得他是危言耸听,至少美丽新世界正在慢慢实现,如果我们没有来得及发现 的话。
近几年,英国迷你短剧《黑镜》很受欢迎,说实话,每次看我心里都很压抑,我压抑的不是因为它描绘的是一个个科技悲剧,而是它描绘的故事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 就会成为现实。在科技发达的未来,所有的一切都是数字化的虚拟存在,那是怎样一种不真实感啊?虚拟的货币?虚拟的对话?人们被科技与新的媒体操控着多么可 怕!失去思考的大脑只知道沉迷于虚幻的快乐。用快乐麻痹人们对政治对社会的关注真实的发生在现在这个社会。
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过于清高和矫情,我总是很难喜欢现在这些个媒体热播剧,各种造星,各式各样的明星爸爸和孩子充斥在媒体上,几乎成为一种趋势。我几乎没有 看过完整的一档节目。有的时候周边的人聊天的时候会觉得自己格格不入。但是现在媒体如此大量的制造此类娱乐节目,难道不正是《美丽新世界》中给人们服下的索麻吗?索麻带来的虚幻的快乐很容易得到,让你摆脱现实的烦恼。但是这种不真实的快乐和真正的对痛苦的感知,对生命意义对独立精神的求索到底哪个才是重 要的?
在《美丽新世界》中,野人约翰一直不愿意服用索麻,反而经历一种殉道士的苦行生活,每日用鞭子抽打自己,亲手耕种。虽然服用索麻带来的快乐来得容易,但他说“可是我不舒服。我要神,我要诗,我要真正的危险,我要自由,我要至善,我要罪衍。” 看到这一部分我很难过,仿佛在无尽的夜中,约翰唯一的一盏灯被黑暗吞噬了。
读不懂的人与可怜的人
赫胥黎塑造的人物角色中,有一个我没有弄懂,我甚至觉得此人物都没有存在的意义,在我看来是一种虎头蛇尾的交代,就是伯纳。
一开始读小说时,我以为伯纳就是书中的“正面人物”,也就是书中主要描写的角色。但是我错了。虽然伯纳在书的开头表现出来种种不待见那个文明世界,觉得自 己是和那个文明格格不入的家伙。伯纳内心有一种冲动引导着他,那是苏醒的人的理性,给他冲破愚昧的机会。但后来,赫胥黎似乎不爱伯纳了,他被塑造成了一个 小角色,在冲破约束实现自我的途中,他没有成功。汉姆荷兹和伯纳都是这样一种人,他们都没有被内心发出的力量成功的引导,死在半途中。
我不明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伯纳本来是很有机会成为那个拥有理性的人,作者却最终没有为他安排这样一条路。我的可能的一种猜想是,作者是个科学的支持 者,他所描绘的“美丽新世界”中,每个人从胚胎时期就被训练成为一个符合规矩,有严格等级的服从者。这种来自胚胎的力量是很难被改变的,那是用科学手段改 造人的结果,为胚胎输入符合他们身份的物质,社会先定论一开始就已经确定了。人成为科学的手段。所以,即便伯纳和汉姆荷兹有内心独立理性的冲动,这种想法 还是会被他们的基因所限定,科学的力量再次显现,人类一再推崇科学,却最终成为科学的牺牲平,可悲还是什么?就像在书中,当野人约翰为汉姆荷兹朗诵《朱丽 叶与罗密欧》时,汉姆荷兹却哈哈大笑,他无法理解那种感情,虽然他的确是被内心的驱使,但来自基因和教育的力量让他最终还是无法成为那个突破的人。
本书的主人公就是约翰了,作为一个后半场才出现的角色,约翰的真是压轴出场。约翰没有受过文明社会的教育,他是胎生。这导致他被称为野人。约翰所有的教育 就是自己阅读的莎士比亚的著作和幼年时期母亲的一点点教育。这样成长的约翰是一个有真实人格,有独立思想和渴求自由的人,他拥有真实的感情,能够体验到痛 苦和孤独。
赫胥黎曾说他给约翰的两个选择太少,是他写作的一个败笔。但是我看来,约翰必须要选择其一,他逃不掉。最终选择自杀的约翰至少摆脱了痛苦。的确,在一个众人皆醉你独醒的时候,人到底会是有多么的孤独啊~~
可怜的约翰,接受文明世界教育的母亲无法正常的爱着他,他对母亲却有难舍的出于天然的爱;可怜的约翰,爱着始终无法理解他的蕾宁娜,他对她的感情却像一份纯真的少年情怀。面对这两个人,约翰真孤独!
最后,他自杀了。或许这才是唯一的出路。
新的造物——人为科技的目的
《美丽新世界》的写作手法令我出乎意料,之前阅读波兹曼老爷爷的《娱乐至死》一直以为它的写作手法会向批判性纪实那样,结果却发现是一本科幻小说的形式。
这本书描绘了在科技及其发达的时代,人已经变成科技的产物,所有的孩子都用试管繁殖,婴儿养在瓶子里。在这样一个社会中,人人都是快乐的,沉醉在虚幻的快 乐中,没有理性和自由,没有思想和自我。满足于低级的生理上的感官上的快乐。在这样一个所谓的“文明世界”中,我看的是心惊肉跳,人彻彻底底成为科技的奴 隶,极权以新的潜移默化的手段加强这对人的控制,人不但不觉得压抑想要反抗,反而屈从于这种无边无尽的虚幻的快乐中。让人们沉醉在快乐中,以阻止他们对社 会控制的反抗而让他们甘于被奴役。赫胥黎在控诉未来科技对人类个人的影响,我不觉得他是危言耸听,至少美丽新世界正在慢慢实现,如果我们没有来得及发现 的话。
近几年,英国迷你短剧《黑镜》很受欢迎,说实话,每次看我心里都很压抑,我压抑的不是因为它描绘的是一个个科技悲剧,而是它描绘的故事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 就会成为现实。在科技发达的未来,所有的一切都是数字化的虚拟存在,那是怎样一种不真实感啊?虚拟的货币?虚拟的对话?人们被科技与新的媒体操控着多么可 怕!失去思考的大脑只知道沉迷于虚幻的快乐。用快乐麻痹人们对政治对社会的关注真实的发生在现在这个社会。
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过于清高和矫情,我总是很难喜欢现在这些个媒体热播剧,各种造星,各式各样的明星爸爸和孩子充斥在媒体上,几乎成为一种趋势。我几乎没有 看过完整的一档节目。有的时候周边的人聊天的时候会觉得自己格格不入。但是现在媒体如此大量的制造此类娱乐节目,难道不正是《美丽新世界》中给人们服下的索麻吗?索麻带来的虚幻的快乐很容易得到,让你摆脱现实的烦恼。但是这种不真实的快乐和真正的对痛苦的感知,对生命意义对独立精神的求索到底哪个才是重 要的?
在《美丽新世界》中,野人约翰一直不愿意服用索麻,反而经历一种殉道士的苦行生活,每日用鞭子抽打自己,亲手耕种。虽然服用索麻带来的快乐来得容易,但他说“可是我不舒服。我要神,我要诗,我要真正的危险,我要自由,我要至善,我要罪衍。” 看到这一部分我很难过,仿佛在无尽的夜中,约翰唯一的一盏灯被黑暗吞噬了。
![]() |
赫胥黎 |
读不懂的人与可怜的人
赫胥黎塑造的人物角色中,有一个我没有弄懂,我甚至觉得此人物都没有存在的意义,在我看来是一种虎头蛇尾的交代,就是伯纳。
一开始读小说时,我以为伯纳就是书中的“正面人物”,也就是书中主要描写的角色。但是我错了。虽然伯纳在书的开头表现出来种种不待见那个文明世界,觉得自 己是和那个文明格格不入的家伙。伯纳内心有一种冲动引导着他,那是苏醒的人的理性,给他冲破愚昧的机会。但后来,赫胥黎似乎不爱伯纳了,他被塑造成了一个 小角色,在冲破约束实现自我的途中,他没有成功。汉姆荷兹和伯纳都是这样一种人,他们都没有被内心发出的力量成功的引导,死在半途中。
我不明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伯纳本来是很有机会成为那个拥有理性的人,作者却最终没有为他安排这样一条路。我的可能的一种猜想是,作者是个科学的支持 者,他所描绘的“美丽新世界”中,每个人从胚胎时期就被训练成为一个符合规矩,有严格等级的服从者。这种来自胚胎的力量是很难被改变的,那是用科学手段改 造人的结果,为胚胎输入符合他们身份的物质,社会先定论一开始就已经确定了。人成为科学的手段。所以,即便伯纳和汉姆荷兹有内心独立理性的冲动,这种想法 还是会被他们的基因所限定,科学的力量再次显现,人类一再推崇科学,却最终成为科学的牺牲平,可悲还是什么?就像在书中,当野人约翰为汉姆荷兹朗诵《朱丽 叶与罗密欧》时,汉姆荷兹却哈哈大笑,他无法理解那种感情,虽然他的确是被内心的驱使,但来自基因和教育的力量让他最终还是无法成为那个突破的人。
本书的主人公就是约翰了,作为一个后半场才出现的角色,约翰的真是压轴出场。约翰没有受过文明社会的教育,他是胎生。这导致他被称为野人。约翰所有的教育 就是自己阅读的莎士比亚的著作和幼年时期母亲的一点点教育。这样成长的约翰是一个有真实人格,有独立思想和渴求自由的人,他拥有真实的感情,能够体验到痛 苦和孤独。
赫胥黎曾说他给约翰的两个选择太少,是他写作的一个败笔。但是我看来,约翰必须要选择其一,他逃不掉。最终选择自杀的约翰至少摆脱了痛苦。的确,在一个众人皆醉你独醒的时候,人到底会是有多么的孤独啊~~
可怜的约翰,接受文明世界教育的母亲无法正常的爱着他,他对母亲却有难舍的出于天然的爱;可怜的约翰,爱着始终无法理解他的蕾宁娜,他对她的感情却像一份纯真的少年情怀。面对这两个人,约翰真孤独!
最后,他自杀了。或许这才是唯一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