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与性情
我们评价诗文,经常有句话叫文如其人,似乎什么样的人就得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出来。最近放假,乱翻杂书,倒是发现文与人差别还是很大的,文如其人还真未必。
江南春
波渺渺,柳依依,
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
江南春尽离肠断,蘋满汀洲人未归。
这首词清丽婉转,柔美多情,在闺怨词中别拘一格,但它的作者却是宋初名臣寇准。试想当年,那个力主真宗御驾亲征,致力抗辽,最终结下澶渊之盟的莱国公会写出这种婉丽的词出来,倒是和他杀伐绝断,锐意果敢的性情颇不相似,寇准的词作不多,《全宋词》中仅存四首,而且首首都是这种情致缠绵的伤春闺怨词。词在宋初尚是艳科小道,那么来看下他的诗吧,古人以诗为正音,料想应是心声。看一首我喜欢的:
春日登楼怀归
高楼聊引望, 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 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蔼, 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 沉思忽自惊。
这首走的是晚唐贾岛的路数,讲究苦吟、诗眼,多写景物的清新幽雅,比如这首诗中的“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一联,历来被人称道。不过走这种路数的多是一些高人隐士,一生只羡山水傲王侯的那类人,比如梅妻鹤子的林逋之类的,像寇准官做到丞相,诗却做得如此有隐逸气的,还真是个特例。寇准后来因密谋请太子监国,反对皇后干政,事泄被贬,最后死于贬所雷州,隐士情怀好像还真没从他身上体现出来。不过中国的旧文人其实很少有人真的能超脱的,致仕报国是他们永远的宿命,即便是陶渊明,也只是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己,倘若给他做的不是彭泽令,而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相呢?只怕他也未必会罢官了吧。
最近看了很多柳永,提起这位忍把浮名,换取浅斟低唱的北宋词人,我们大多数人的看法都是不思国事,不走正途,整日流连于秦楼楚馆和一群女子厮混无聊轻佻文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就说他“屯田轻薄子”,连“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人消得人憔悴”的著作权都剥给欧阳修了。中学语文课本中好像选了他的《雨霖铃》(寒蝉悲切),一句“杨柳岸,晓风残月”更直接将他定了性。但是最近无意中见到他的一首长诗,倒是与他的词完全不同。
煮海歌 柳永
煮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织夫无耕。
衣食之源太寥落,牢盆煮就汝输征。
年年春夏潮盈浦,潮退刮泥成岛屿;
风乾日曝盐味加,始灌潮波溜成卤。
卤浓盐淡未得间,采樵深入无穷山;
豹踪虎迹不敢避,朝阳出去夕阳还。
船载肩擎未遑歇,投入巨灶炎炎热;
晨烧暮烁堆积高,才得波涛变成雪。
自从潴卤至飞霜,无非假贷充糇粮;
秤入官中得微值,一缗往往十缗偿。
周而复始无休息,官租未了私租逼;
驱妻逐子课工程,虽作人形俱菜色。
煮海之民何苦辛,安得母富子不贫!
本朝一物不失所,愿广皇仁到海滨。
甲兵净洗征输辍,君有余财罢盐铁。
太平相业尔惟盐,化作夏商周时节。
倘若我不说作者是柳永,谁又能想到这首诗是出自他的手笔呢?我读着倒有白居易《卖炭翁》的味道,看到这首诗,我们还能说他是一个不问国事的浪荡子吗?如果柳永的词作全部失传,只留下这首《煮海歌》,我们由此会不会送一个现实主义诗人的帽子给他呢?这个还真不好说。
我发现我们读诗文有时候就像十二三岁的少年们看偶像剧一样单纯,少年们看偶像剧,很容易将角色的形像等同于演员本身,仿佛演员们在真实生活中也如荧幕上一样优秀果敢,我们读诗文,也很容易将诗品文品等同于人品,却忽视了人性之复杂。宋之问《渡汉江》中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言浅情深,熨贴入微,不可谓不深不美,倘不读唐史,谁又能知道此君可谓卑鄙无耻,无情无义,仅为想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句诗据为己有,不惜杀了自己的亲外甥,又以身侍太平公主,谄媚张易之,可谓无耻之尤呢?诗品与人品倒真不相符。王维的五言诗,恬静幽远,深得禅味,但他也有"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这样让人心寒的句子,你能说他在那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禅思之中就没有丝毫机心?由诗文中识人,只怕是我们比较优雅单纯的阅读误会吧。
江南春
波渺渺,柳依依,
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
江南春尽离肠断,蘋满汀洲人未归。
这首词清丽婉转,柔美多情,在闺怨词中别拘一格,但它的作者却是宋初名臣寇准。试想当年,那个力主真宗御驾亲征,致力抗辽,最终结下澶渊之盟的莱国公会写出这种婉丽的词出来,倒是和他杀伐绝断,锐意果敢的性情颇不相似,寇准的词作不多,《全宋词》中仅存四首,而且首首都是这种情致缠绵的伤春闺怨词。词在宋初尚是艳科小道,那么来看下他的诗吧,古人以诗为正音,料想应是心声。看一首我喜欢的:
春日登楼怀归
高楼聊引望, 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 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蔼, 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 沉思忽自惊。
这首走的是晚唐贾岛的路数,讲究苦吟、诗眼,多写景物的清新幽雅,比如这首诗中的“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一联,历来被人称道。不过走这种路数的多是一些高人隐士,一生只羡山水傲王侯的那类人,比如梅妻鹤子的林逋之类的,像寇准官做到丞相,诗却做得如此有隐逸气的,还真是个特例。寇准后来因密谋请太子监国,反对皇后干政,事泄被贬,最后死于贬所雷州,隐士情怀好像还真没从他身上体现出来。不过中国的旧文人其实很少有人真的能超脱的,致仕报国是他们永远的宿命,即便是陶渊明,也只是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己,倘若给他做的不是彭泽令,而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相呢?只怕他也未必会罢官了吧。
最近看了很多柳永,提起这位忍把浮名,换取浅斟低唱的北宋词人,我们大多数人的看法都是不思国事,不走正途,整日流连于秦楼楚馆和一群女子厮混无聊轻佻文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就说他“屯田轻薄子”,连“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人消得人憔悴”的著作权都剥给欧阳修了。中学语文课本中好像选了他的《雨霖铃》(寒蝉悲切),一句“杨柳岸,晓风残月”更直接将他定了性。但是最近无意中见到他的一首长诗,倒是与他的词完全不同。
煮海歌 柳永
煮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织夫无耕。
衣食之源太寥落,牢盆煮就汝输征。
年年春夏潮盈浦,潮退刮泥成岛屿;
风乾日曝盐味加,始灌潮波溜成卤。
卤浓盐淡未得间,采樵深入无穷山;
豹踪虎迹不敢避,朝阳出去夕阳还。
船载肩擎未遑歇,投入巨灶炎炎热;
晨烧暮烁堆积高,才得波涛变成雪。
自从潴卤至飞霜,无非假贷充糇粮;
秤入官中得微值,一缗往往十缗偿。
周而复始无休息,官租未了私租逼;
驱妻逐子课工程,虽作人形俱菜色。
煮海之民何苦辛,安得母富子不贫!
本朝一物不失所,愿广皇仁到海滨。
甲兵净洗征输辍,君有余财罢盐铁。
太平相业尔惟盐,化作夏商周时节。
倘若我不说作者是柳永,谁又能想到这首诗是出自他的手笔呢?我读着倒有白居易《卖炭翁》的味道,看到这首诗,我们还能说他是一个不问国事的浪荡子吗?如果柳永的词作全部失传,只留下这首《煮海歌》,我们由此会不会送一个现实主义诗人的帽子给他呢?这个还真不好说。
我发现我们读诗文有时候就像十二三岁的少年们看偶像剧一样单纯,少年们看偶像剧,很容易将角色的形像等同于演员本身,仿佛演员们在真实生活中也如荧幕上一样优秀果敢,我们读诗文,也很容易将诗品文品等同于人品,却忽视了人性之复杂。宋之问《渡汉江》中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言浅情深,熨贴入微,不可谓不深不美,倘不读唐史,谁又能知道此君可谓卑鄙无耻,无情无义,仅为想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句诗据为己有,不惜杀了自己的亲外甥,又以身侍太平公主,谄媚张易之,可谓无耻之尤呢?诗品与人品倒真不相符。王维的五言诗,恬静幽远,深得禅味,但他也有"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这样让人心寒的句子,你能说他在那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禅思之中就没有丝毫机心?由诗文中识人,只怕是我们比较优雅单纯的阅读误会吧。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