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血性的“少帅”! 敢与“魔王”董卓拔刀叫板
![]() |
核心提示:袁绍的父亲袁逢是地位显赫的东汉司空,因此,世家子袁绍是货真价实的“官四代”加“富四代”。 他讲礼仪,重信义,美风姿,重脸面,这些好习惯有时反而成了他的软肋。
名动九洲
东汉末,袁绍借助家族势力扶摇直上,后官拜大将军、太尉,俨然已超越父祖位居三公之上。之后领冀州牧,占据了幽、青、并、冀四州并持节总督之,少年得志的袁绍似乎很有些正义感,对宦官、悍臣轮流把持朝政、皇帝沦为傀儡的吊诡局势十分不满,他暗中结交英雄,积蓄实力,准备做些大事。后袁绍乘势而起,一举诛杀了祸乱朝纲的权阉,由此声誉雀起,一时名动九洲。
势倾天下
190年,袁绍被各路诸侯们推举为讨伐董卓联军的盟主,领导大家与董之西凉军作战,因联军将领各怀鬼胎,号令不齐,这种松散的联盟方式不久即宣告瓦解。在随后汉末群雄争霸割据的混战中,袁绍颇有作为,他先挥兵占据冀州,接着又袭夺青、并二州,并于建安四年(199年)一举歼灭了割据幽州的军阀公孙瓒,一时“势倾天下”,达到了自己人生与事业的巅峰。
贵族气质
出身高贵的袁绍,讲礼仪,重信义,美风姿,重脸面,这些好习惯有时反而成了他的软肋。关于袁绍的贵族气质,据《献帝春秋》记载,当年董卓与袁绍商议废少帝改立陈留王的问题时,袁绍坚决不同意。董卓气急败坏,破口大骂袁绍。袁绍受辱,反而温文尔雅地答道:天下最牛逼的人,难道只有你董公一人吗?。袁绍腰间虽然挎着把宝剑,但离开时依然横刀作揖行礼、飘然而去。这叫什么?这就是传说中的贵族风度啊!
志得意满
俗话说:树大招风,志得意满的袁绍也不例外,权倾天下的他也成了别人攻击的对象。建安五年(200年),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爆发。袁军七万对阵曹魏二万兵马,看似老鹰搏兔、十拿九稳,谁料却被曹操奇袭了粮仓乌巢,七万雄兵损失殆尽,袁绍从此一蹶不振。无奈大势已去。冀州各地陆续发生叛乱,袁绍率军平叛后,突然发病,于建安七年死去。
史家袁绍
在传统史家、小说家眼里,袁绍不过是个鼠目寸光、烂泥糊不上墙的纨绔子弟而已。仰仗的不过是自己显赫的家庭背景,他无德无才,更无威望,要命的是此公还缺乏长远战略眼光,导致领导班子离心离德、精神涣散,部众好似一盘散沙,这样一支表面貌似强大、实则没有灵魂的军队如豆腐一般不禁打,不被深谋远虑的曹操击溃才怪。
悲痛万分
有些史料却对袁绍去世后河北百姓的反应做了如下描述:袁绍生前素有德政,因此他的死讯传开后,冀州百姓如丧考妣,没有不悲恸万分的,坊间里巷充斥着哀伤的情绪,大家眼含热泪,如同失去亲人一般。假如袁绍真的如传统认知那般不堪,那么他去世后,辖区百姓又为何如此悲伤呢
羊质虎皮
袁绍自幼饱读儒家经典,做事讲规矩,讲原则,有底线,不屑于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流氓手腕,这样的品格限制了他在乱世中的进取与发展。反观曹操,则没有那么多的束缚与顾忌,“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论起手段来,他比袁绍高明许多,而且机关算尽、花样翻新,手法娴熟,用意深狠,这也是他能够以弱胜强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