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错过了的设计旧书(五):《现代设计的先驱者》
这本《现代设计的先驱者——从威廉.莫里斯到格罗皮乌斯》看过的人不少,但大部分人看的是2004年的新版(既然有新版,这次大家就不用开展孔网争夺战了吧),实际上中文的初版本要早得多,诞生于1987年,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经典的设计史著作,也是作者德裔英籍著名学者尼古拉斯.佩夫斯纳(Nikolaus Pevsner)爵士的成名作,一举奠定设计史经典叙事模式,翻译者是王申祜。
《现代设计的先驱者》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形容都不过分,因为正是通过此书,“设计”这个词才正式与现代艺术运动结合在一起,成为描述后者的发展历程时不可或缺的视角和语言。这本书的副标题决定了佩夫斯纳采用的是一种明星设计师接力的叙事方式,这种“群星灿烂”的设计史架构现在看起来有点过时了,但我们现在所说的“设计”之所以能够具备相对独立的学科属性和令人瞩目的文化身份,和这本书当初的写作方式是有莫大关系的。
1987年,这本薄薄的小书并不是被当作设计书籍引进的,而是被汪坦先生纳入他主编《建筑理论译丛》之中(这可能也是此书流布不广的原因吧),虽然其中大部分章节都与建筑无关。毕竟那时候,“设计”这个词在中国还只是一个动词,指代日常生活品设计的习语是“工艺美术”。有趣的是,《现代设计的先驱者》恰恰讲的就是近现代西方的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工程技术与建筑艺术、现代艺术运动。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和包豪斯是这本书的终点,我们熟知的柯布西耶、赖特等人根本就没被提到。这本书的第一版是1936年,也就是说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工艺美术依然具有“现代”的合理性,也就是现代设计的前身。但到了八十年代的中国,“工艺美术”却和“工业设计”打起来了。明明是一家人,吵得你死我活,要割袍断义。现在总算勉强有张叫“设计学”的桌子可以一起吃饭了,但到底要配几张凳子还没商量出个头绪。
有人问我为什么这几期介绍的都是译著,因为译著最容易被“错过”嘛。下期我找本国内的书写写,但国内的设计旧书怎么都会有一部分读者,不太会出现豆瓣上个位数的阅读数或者压根就没收录的情况,要不下期改叫《那些值得一读的设计旧书》?
《现代设计的先驱者》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形容都不过分,因为正是通过此书,“设计”这个词才正式与现代艺术运动结合在一起,成为描述后者的发展历程时不可或缺的视角和语言。这本书的副标题决定了佩夫斯纳采用的是一种明星设计师接力的叙事方式,这种“群星灿烂”的设计史架构现在看起来有点过时了,但我们现在所说的“设计”之所以能够具备相对独立的学科属性和令人瞩目的文化身份,和这本书当初的写作方式是有莫大关系的。
![]() |
1987年,这本薄薄的小书并不是被当作设计书籍引进的,而是被汪坦先生纳入他主编《建筑理论译丛》之中(这可能也是此书流布不广的原因吧),虽然其中大部分章节都与建筑无关。毕竟那时候,“设计”这个词在中国还只是一个动词,指代日常生活品设计的习语是“工艺美术”。有趣的是,《现代设计的先驱者》恰恰讲的就是近现代西方的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工程技术与建筑艺术、现代艺术运动。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和包豪斯是这本书的终点,我们熟知的柯布西耶、赖特等人根本就没被提到。这本书的第一版是1936年,也就是说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工艺美术依然具有“现代”的合理性,也就是现代设计的前身。但到了八十年代的中国,“工艺美术”却和“工业设计”打起来了。明明是一家人,吵得你死我活,要割袍断义。现在总算勉强有张叫“设计学”的桌子可以一起吃饭了,但到底要配几张凳子还没商量出个头绪。
有人问我为什么这几期介绍的都是译著,因为译著最容易被“错过”嘛。下期我找本国内的书写写,但国内的设计旧书怎么都会有一部分读者,不太会出现豆瓣上个位数的阅读数或者压根就没收录的情况,要不下期改叫《那些值得一读的设计旧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