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偷”东西怎么办?
在园区教育咨询中,很多家长会问到关于孩子偷东西怎么办的事。是揭穿严厉批评?就事论事温和讲道理?还是忽视这个行为,孩子长大后自然就不会偷东西了?
我不评价这些教育方式是否正确,只探讨一下遇到这类事情关注点应该放在哪?其实孩子犯的每一次错误都是一个情感建立和实施教育的宝贵机会。
孩子偷东西怎么办?
-----每个错误,都是宝贵的教育机会
我在老家有一个6岁多的弟弟,不常见面,趁着暑假我邀请他到园区玩。他很喜欢园区沙盘模型中的小人偶,由于开始和我有点陌生不敢找我要,于是趁着没人偷偷装了一大把在口袋里。
在回家路上,我发现他口袋里有东西并好奇地询问,他磨磨蹭蹭地拿出来一大把小人偶。此时的他显得非常紧张,眼睛不看我,说话也不利索。
见状,我平稳地把车停到了路边,开始了解这事儿。我意识到这是一个情感建立和教育的宝贵机会。之后的整个过程我平静地了解到:他特别喜欢这些东西才悄悄拿走的,同时他是知道这个行为是不对的。
为了不扩大事态的严重性,我只询问了两个简单的问题:这些东西是不是他的和他应不应该拿。得到回应后,我告诉他一件重要的事情:“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我小时候也犯过一些错,如果你愿意承担相应的责任并保证下次不再犯这样的错,我可以原谅你,这件事情也就到此为止。”
说到这里,大家也知道了:我弟弟他拿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我了解到很多孩子小时候都有拿别人东西的经历。这本不是一件大事,倘若我们处理得好,那这个小错误能带来远超事件本身的价值,但若处理得不好,这件事就变成一件大事了。许多事,本来不严重,只是我们人为地扩大,才导致事情变得严重了。
很多人为了让孩子知道错了,并且下次不会再犯,便在发现错误时会开始严厉地责备、批评孩子,却并没给孩子补救错误和承担责任的机会。所以孩子是知道了错误原因,但却不知错了该怎么办。没人能一辈子不犯错,我们教给孩子的不应该是不能犯错,而是犯了错时应该怎么办。
故事还没完,接下来我和他一起想办法,最后总结出对应的责任是:一、把所有小人偶还给园区;二、在我协助下把损坏的模型维修好。他如释重负,第二天到园区十分用心地和我一起把东西全部归还并把模型修好了,中途虽然有点累,也麻烦,但他还是很开心地坚持完成了。
这件事儿到这儿算是解决了,但事情本身的教育意义却还有挖掘的机会。我分析了孩子为何要用这样的方式拿东西,一个重要的原因显示出来:他不知道可以怎么获得想要的东西。于是我语气平和地和他又探讨起来:“你想要这件东西没有错,只是方法不对,你想知道可以怎样得到这些东西吗?”弟弟非常好奇地点头,探讨了一会,我们达成了共识:
1、每周我可以满足他50元以内购物和消费需求。
2、如果他有积极表现,我会根据他的表现给予奖励,奖励所得可以自己分配,但需和我协商,避免错误消费。
3、表现得不好,我会进行“罚款”。(每次孩子表现不好,我只要一罚款,立马就能见效。)
之后的我每天都会给他分配一些小任务,比如打扫卫生、写字、画画、给大家摆碗筷等,有些任务有一、两元的奖励,有些任务则没有奖励。这些任务让孩子体验到了重点不在奖励,而在每个过程中的开心体验。没隔多久,他就有了自己的小金库,再加上每周50元消费基金,他身怀“巨款”。后来我发现:每到周末陪他玩的时候,他喜欢什么东西都要反复想一想要不要购买,特别认真,居然也没出现他妈妈告诉我的:在老家想要什么不给他买就哭闹的情景。
陪他玩的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他想要到游乐场玩,但门票是100元左右,他问我:“我的钱够吗?”我说:“暂时不够,但如果不买其他东西,下周就能玩了。”他一个人站在旁边一直看,充满渴望,但还是忍住了,也没找我闹脾气。这件事让我特感动,看了十多分钟后,我引导他并和他协商出第二个办法——透支,也就是我可以借钱给他玩,但是下周需要好好表现挣回这些钱。他欣喜若狂,我隔着老远都能感觉到他的兴奋。结果他第二周的表现简直像打了鸡血,到处帮忙,之前在家经常调皮,而这周是要多听话有多听话,我能想到一个画面:要是让他妈妈和奶奶看到,一定会惊得眼珠子都掉下来的。我能感觉到我和他的情感上升到了另一个高度。
其实一个问题要解决起来不难,但通过这个问题的处理,可以延伸出很多有意义的问题:
1、我和他情感建立得非常深厚;
2、拿东西这件事解决了,他后面再没偷拿过什么东西;
3、他犯错后可以怎么面对,怎么承担责任,怎么解决问题;
4、通过消费基金的管理进行了初步的理财教育,他也知道了可以怎么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并且在这段时间里也拥有了更多积极的行为和体验。
最后,针对这类事情,我总结以下几点心得:
1、尊重孩子犯错的权利。很多人懂得这个道理,却不知道怎么尊重。回想我们小时候自己犯过的错误,大的、小的,数不胜数。再看看身边的人,有没有从来没犯过错的人?既然如此,为什么孩子一犯错我们就怒不可遏呢?所以当孩子犯错时,我们需要保持情绪的稳定。教大家一招,以后孩子犯错了,先想想自己和身边的人以前犯过的错,再想想通过这次错误,我们可以教会孩子什么,怒气自然而然就会消散许多的。
2、有理由地原谅,愉快的后续体验。很多家长在孩子犯错后就非常严厉地处理,不仅厉声责备,还要重重惩罚。责备和惩罚结束后却没有任何后续教育,孩子只知道了犯错后会有让人恐惧的责备和惩罚,却不知道下次应该怎么做,应该承担什么责任,承担了责任的好处是什么。很多家长认为这样的惩罚可以避免孩子下次犯错,但事实上,这只让孩子恐惧犯错,却落入另一个误区:思想上是逃避犯错(我不能犯错),但实际上是不小心犯错了会想法设法不让别人知道。那孩子就会建立一条错误的链接:犯错不可怕,可怕的只是惩罚,所以只要犯了错不被发现就好。所以我们要平和地面对孩子的错误,保护他犯错的权利,再给孩子承担责任的机会,之后有理由地原谅他,并让他拥有愉快的承担责任后的体验,比如承担责任时比较有趣,承担完责任后给予针对行为的大力表扬,这让孩子愿意面对错误和承担责任。
3、情感的建立,教育的延续。孩子每一次犯错都有着他犯错的理由,也许有些理由大人看起来是那么可笑,但这的确就是孩子的世界。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孩子犯错的真实原因,我们会发现,与其针对错误本身解决问题,还不如解决犯错的原因,因为错误往往对应着孩子的真实需求。也有一些家长会担心处理错误会不会影响亲子关系,其实影响关系的不是我们处理错误,而是我们不恰当的处理行为以及我们不尊重孩子的需求。恰当的处理行为,懂得孩子的需求,尊重他恰当的需求,情感不仅不会被影响,反而会得到提升。当然,针对不恰当的需求,我们也应该做到温和而坚定的保持原则。
当然,不一定孩子一次就能完全学会,但我相信:把握好孩子每次犯错的机会,这些能力,孩子总能真正掌握。
—·END·—
七个朋友家庭教育中心
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我不评价这些教育方式是否正确,只探讨一下遇到这类事情关注点应该放在哪?其实孩子犯的每一次错误都是一个情感建立和实施教育的宝贵机会。
孩子偷东西怎么办?
-----每个错误,都是宝贵的教育机会
我在老家有一个6岁多的弟弟,不常见面,趁着暑假我邀请他到园区玩。他很喜欢园区沙盘模型中的小人偶,由于开始和我有点陌生不敢找我要,于是趁着没人偷偷装了一大把在口袋里。
在回家路上,我发现他口袋里有东西并好奇地询问,他磨磨蹭蹭地拿出来一大把小人偶。此时的他显得非常紧张,眼睛不看我,说话也不利索。
见状,我平稳地把车停到了路边,开始了解这事儿。我意识到这是一个情感建立和教育的宝贵机会。之后的整个过程我平静地了解到:他特别喜欢这些东西才悄悄拿走的,同时他是知道这个行为是不对的。
为了不扩大事态的严重性,我只询问了两个简单的问题:这些东西是不是他的和他应不应该拿。得到回应后,我告诉他一件重要的事情:“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我小时候也犯过一些错,如果你愿意承担相应的责任并保证下次不再犯这样的错,我可以原谅你,这件事情也就到此为止。”
说到这里,大家也知道了:我弟弟他拿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我了解到很多孩子小时候都有拿别人东西的经历。这本不是一件大事,倘若我们处理得好,那这个小错误能带来远超事件本身的价值,但若处理得不好,这件事就变成一件大事了。许多事,本来不严重,只是我们人为地扩大,才导致事情变得严重了。
很多人为了让孩子知道错了,并且下次不会再犯,便在发现错误时会开始严厉地责备、批评孩子,却并没给孩子补救错误和承担责任的机会。所以孩子是知道了错误原因,但却不知错了该怎么办。没人能一辈子不犯错,我们教给孩子的不应该是不能犯错,而是犯了错时应该怎么办。
故事还没完,接下来我和他一起想办法,最后总结出对应的责任是:一、把所有小人偶还给园区;二、在我协助下把损坏的模型维修好。他如释重负,第二天到园区十分用心地和我一起把东西全部归还并把模型修好了,中途虽然有点累,也麻烦,但他还是很开心地坚持完成了。
这件事儿到这儿算是解决了,但事情本身的教育意义却还有挖掘的机会。我分析了孩子为何要用这样的方式拿东西,一个重要的原因显示出来:他不知道可以怎么获得想要的东西。于是我语气平和地和他又探讨起来:“你想要这件东西没有错,只是方法不对,你想知道可以怎样得到这些东西吗?”弟弟非常好奇地点头,探讨了一会,我们达成了共识:
1、每周我可以满足他50元以内购物和消费需求。
2、如果他有积极表现,我会根据他的表现给予奖励,奖励所得可以自己分配,但需和我协商,避免错误消费。
3、表现得不好,我会进行“罚款”。(每次孩子表现不好,我只要一罚款,立马就能见效。)
之后的我每天都会给他分配一些小任务,比如打扫卫生、写字、画画、给大家摆碗筷等,有些任务有一、两元的奖励,有些任务则没有奖励。这些任务让孩子体验到了重点不在奖励,而在每个过程中的开心体验。没隔多久,他就有了自己的小金库,再加上每周50元消费基金,他身怀“巨款”。后来我发现:每到周末陪他玩的时候,他喜欢什么东西都要反复想一想要不要购买,特别认真,居然也没出现他妈妈告诉我的:在老家想要什么不给他买就哭闹的情景。
陪他玩的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他想要到游乐场玩,但门票是100元左右,他问我:“我的钱够吗?”我说:“暂时不够,但如果不买其他东西,下周就能玩了。”他一个人站在旁边一直看,充满渴望,但还是忍住了,也没找我闹脾气。这件事让我特感动,看了十多分钟后,我引导他并和他协商出第二个办法——透支,也就是我可以借钱给他玩,但是下周需要好好表现挣回这些钱。他欣喜若狂,我隔着老远都能感觉到他的兴奋。结果他第二周的表现简直像打了鸡血,到处帮忙,之前在家经常调皮,而这周是要多听话有多听话,我能想到一个画面:要是让他妈妈和奶奶看到,一定会惊得眼珠子都掉下来的。我能感觉到我和他的情感上升到了另一个高度。
其实一个问题要解决起来不难,但通过这个问题的处理,可以延伸出很多有意义的问题:
1、我和他情感建立得非常深厚;
2、拿东西这件事解决了,他后面再没偷拿过什么东西;
3、他犯错后可以怎么面对,怎么承担责任,怎么解决问题;
4、通过消费基金的管理进行了初步的理财教育,他也知道了可以怎么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并且在这段时间里也拥有了更多积极的行为和体验。
最后,针对这类事情,我总结以下几点心得:
1、尊重孩子犯错的权利。很多人懂得这个道理,却不知道怎么尊重。回想我们小时候自己犯过的错误,大的、小的,数不胜数。再看看身边的人,有没有从来没犯过错的人?既然如此,为什么孩子一犯错我们就怒不可遏呢?所以当孩子犯错时,我们需要保持情绪的稳定。教大家一招,以后孩子犯错了,先想想自己和身边的人以前犯过的错,再想想通过这次错误,我们可以教会孩子什么,怒气自然而然就会消散许多的。
2、有理由地原谅,愉快的后续体验。很多家长在孩子犯错后就非常严厉地处理,不仅厉声责备,还要重重惩罚。责备和惩罚结束后却没有任何后续教育,孩子只知道了犯错后会有让人恐惧的责备和惩罚,却不知道下次应该怎么做,应该承担什么责任,承担了责任的好处是什么。很多家长认为这样的惩罚可以避免孩子下次犯错,但事实上,这只让孩子恐惧犯错,却落入另一个误区:思想上是逃避犯错(我不能犯错),但实际上是不小心犯错了会想法设法不让别人知道。那孩子就会建立一条错误的链接:犯错不可怕,可怕的只是惩罚,所以只要犯了错不被发现就好。所以我们要平和地面对孩子的错误,保护他犯错的权利,再给孩子承担责任的机会,之后有理由地原谅他,并让他拥有愉快的承担责任后的体验,比如承担责任时比较有趣,承担完责任后给予针对行为的大力表扬,这让孩子愿意面对错误和承担责任。
3、情感的建立,教育的延续。孩子每一次犯错都有着他犯错的理由,也许有些理由大人看起来是那么可笑,但这的确就是孩子的世界。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孩子犯错的真实原因,我们会发现,与其针对错误本身解决问题,还不如解决犯错的原因,因为错误往往对应着孩子的真实需求。也有一些家长会担心处理错误会不会影响亲子关系,其实影响关系的不是我们处理错误,而是我们不恰当的处理行为以及我们不尊重孩子的需求。恰当的处理行为,懂得孩子的需求,尊重他恰当的需求,情感不仅不会被影响,反而会得到提升。当然,针对不恰当的需求,我们也应该做到温和而坚定的保持原则。
当然,不一定孩子一次就能完全学会,但我相信:把握好孩子每次犯错的机会,这些能力,孩子总能真正掌握。
—·END·—
七个朋友家庭教育中心
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