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要不要教孩子背古诗?
2016年1月23日,主城毫无预兆地被雪空袭了。
对于我们这座主色调为黑灰的重工业城池来说,追溯第一场雪的记忆至少都是24年前了,所以毫无疑问,雪后第一天清晨为什么会倾城出动了。
我们一家老小五人,风风火火驱车直奔城郊最近的大山——缙云。
车行林荫道入山,扑面而来气势磅礴的雪景就让我们不约而同失声:“哇——”,似乎除了下意识这声惊叹任何形容词都不足以表达满心的惊喜激动。呼声毕,后座一个童声朗朗响起,是六岁的叶儿粑:“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我用了感叹号!他当时真的是气韵饱满、真情投入背诵这首诗!而听到诗的第一句,老老实实地说,我被结结实实惊喜到了!
他一边背,一边用手给我们比划指点眼前的“千山”“万径”,末两句完还感叹:“要是看到一个老人钓鱼就更好了。”儿子哟,知不知道现在的你对于为娘已经是最最好了!
很久以前教他背这首诗,因为短小,意浅,好记。也寥寥介绍过诗意,点到为止而已,并没当真要他弄懂。可千万别质疑孩子的理解力,看,诗在他心中沉淀下来,而后无数日子流水般哗哗流过去,连带起的泥沙掩埋了这首诗,然后落叶呀碎玻璃呀纸屑呀头发丝呀废弃玩具呀等等杂物落下,重重掩埋了诗……他不再提起也不常背诵,我敢保证连他自己都以为他忘掉了它了,可是——一旦遇到适合这首诗的氛围和背景,就会化学反应般奇迹激活他记忆深处的沉淀,这首诗凶猛地掀翻身上的累累覆盖,哗地跃出水面使劲一抖,水花亮晶晶白茫茫地四溅开来……站一旁的我就被这光晕闪昏了。
清醒后,我脱口想问:“谁说教孩子古诗无用?”
还能有比古诗更言简意赅更深刻的表达方式么?还能有比古诗更优雅更有韵味的描绘么?“雪啊真大真美真无匹啊! 啊!啊!”大白话相对古诗只能更显出它的庸俗肤浅。还能有比古诗更含蓄更经得起推敲回味的语言么?还能有比古诗更朗朗上口更训练口齿音韵的么?放眼世界,上天只眷顾了我们民族也。大喜大幸!至于幼年孩子能懂多少其实有什么重要?懵懂也是懂的一种,青年涉事之初的激烈,中年的甘苦沧桑的温吞,老年的水落石出的释然,同一首诗在人生每个阶段自有它不同领悟,孰是孰非孰知晓?一首诗自诞生起就不再属于原作者而只属于它自己,也只有它才知道自己作为诗的宿命。
幺儿在童年之初与这首诗相遇,不正开启了与它的宿世之缘?再回头读,我多么喜欢这首诗,每个人降临地球本质上终其一生都是孤独的,都是那位蓑笠翁。我多么希望幺儿能守住这份孤独并最终理解孤独、安然享受孤独呃,一个人,静静地,独钓属于他的寒江雪。
呃,其实这个愿过于奢侈了。古诗的好并不是教我们奢侈的,即便精神享受也不是奢侈款的,它们本身是清白寒素济世的。后来在爬山途中,我又教了幺儿一首诗,陈毅,很有名的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幺儿背得不错,又附送了两个好词:“白雪皑皑”“银装素裹”。笼统解意后他直点头。呃,这些古老文化中最优质的点滴珍馐,究竟会营养他哪根神经?天知道。不过,其实又有什么重要?只要入口咂舌的那一瞬他觉得爽口,还行,就已经够了。
对于我们这座主色调为黑灰的重工业城池来说,追溯第一场雪的记忆至少都是24年前了,所以毫无疑问,雪后第一天清晨为什么会倾城出动了。
我们一家老小五人,风风火火驱车直奔城郊最近的大山——缙云。
车行林荫道入山,扑面而来气势磅礴的雪景就让我们不约而同失声:“哇——”,似乎除了下意识这声惊叹任何形容词都不足以表达满心的惊喜激动。呼声毕,后座一个童声朗朗响起,是六岁的叶儿粑:“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我用了感叹号!他当时真的是气韵饱满、真情投入背诵这首诗!而听到诗的第一句,老老实实地说,我被结结实实惊喜到了!
他一边背,一边用手给我们比划指点眼前的“千山”“万径”,末两句完还感叹:“要是看到一个老人钓鱼就更好了。”儿子哟,知不知道现在的你对于为娘已经是最最好了!
很久以前教他背这首诗,因为短小,意浅,好记。也寥寥介绍过诗意,点到为止而已,并没当真要他弄懂。可千万别质疑孩子的理解力,看,诗在他心中沉淀下来,而后无数日子流水般哗哗流过去,连带起的泥沙掩埋了这首诗,然后落叶呀碎玻璃呀纸屑呀头发丝呀废弃玩具呀等等杂物落下,重重掩埋了诗……他不再提起也不常背诵,我敢保证连他自己都以为他忘掉了它了,可是——一旦遇到适合这首诗的氛围和背景,就会化学反应般奇迹激活他记忆深处的沉淀,这首诗凶猛地掀翻身上的累累覆盖,哗地跃出水面使劲一抖,水花亮晶晶白茫茫地四溅开来……站一旁的我就被这光晕闪昏了。
清醒后,我脱口想问:“谁说教孩子古诗无用?”
还能有比古诗更言简意赅更深刻的表达方式么?还能有比古诗更优雅更有韵味的描绘么?“雪啊真大真美真无匹啊! 啊!啊!”大白话相对古诗只能更显出它的庸俗肤浅。还能有比古诗更含蓄更经得起推敲回味的语言么?还能有比古诗更朗朗上口更训练口齿音韵的么?放眼世界,上天只眷顾了我们民族也。大喜大幸!至于幼年孩子能懂多少其实有什么重要?懵懂也是懂的一种,青年涉事之初的激烈,中年的甘苦沧桑的温吞,老年的水落石出的释然,同一首诗在人生每个阶段自有它不同领悟,孰是孰非孰知晓?一首诗自诞生起就不再属于原作者而只属于它自己,也只有它才知道自己作为诗的宿命。
幺儿在童年之初与这首诗相遇,不正开启了与它的宿世之缘?再回头读,我多么喜欢这首诗,每个人降临地球本质上终其一生都是孤独的,都是那位蓑笠翁。我多么希望幺儿能守住这份孤独并最终理解孤独、安然享受孤独呃,一个人,静静地,独钓属于他的寒江雪。
呃,其实这个愿过于奢侈了。古诗的好并不是教我们奢侈的,即便精神享受也不是奢侈款的,它们本身是清白寒素济世的。后来在爬山途中,我又教了幺儿一首诗,陈毅,很有名的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幺儿背得不错,又附送了两个好词:“白雪皑皑”“银装素裹”。笼统解意后他直点头。呃,这些古老文化中最优质的点滴珍馐,究竟会营养他哪根神经?天知道。不过,其实又有什么重要?只要入口咂舌的那一瞬他觉得爽口,还行,就已经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