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5#努力崇明德,皓首以为期
今天的计划也完成了。
先看了陶渊明的诗:《悲从弟仲德》、《庚子岁五月中从中徙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
摘录几句诗于此:
双位委空馆,朝夕无哭声。《悲从弟仲德》
评:后来看的《论语》中,林放曾问礼之本于孔子,孔子说:“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私以为“丧,与其易也,宁戚”可来注解这两句诗,悲而无声,已是极致了。只不过,我又要来质疑《论语》了。丧,与其易也,宁戚。办丧事时,悲戚好过悲戚的形式。但这句话,怎么说,怎么奇怪。悲戚由心而生,可有一个外人来指导:“你要悲戚。”当悲戚这种感情需要外人提醒强调,那么它已经不复为“本”了,“本”应当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所以,对于儒家提倡的一些伦理道德感情,我感到矛盾。它们依靠后天习得,而后天习得的东西,很难说能否与人的本性融为一体。若不能融合,那么便是一层皮,便是伪,便是文,便是礼了。
相反,丁福保注“朝夕无哭声”时,注得很好。他说:“慈母二胤,双位无哭,悲身后也。”他点出悲戚,也点出悲戚的另一重原因——为今后的生计而悲哀。儒家提倡在丧礼中的悲戚,应当指为逝者本人而发,而丁福保注解丧礼之哀,却点出了人性的自私。这并非积极的自私,那种损人利己式的自利行为,而是一种消极的自私:她们看到了逝者,也透过逝者看到了自己的命运。我以为,这一重悲戚是顺应了人的本性。
流尘集虚座,宿草旅前庭。《悲从弟仲德》
评:这两句诗接在上两句的后面。“宿草旅前庭”写得尤好。《礼记·檀弓》说:“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焉。”孔颖达解释“宿草”:“宿草,陈根也,草经一年而陈根也。”而丁福保注解“旅”时说:“旅,寄也,不因播种而生,故曰旅。”所以,“宿草”与“旅”之间充满了矛盾的张力。一个是经年扎根,一个凭空而寄。荒草凄凄,尤显冷落。萋萋荒草,也将枯败。从弟仲德的生命不也如这行将枯败的荒草么?人生如寄,人生如寄。
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评:黄文焕《析义》:“‘寄’、‘委’字相映。人人沉溺于事中,而不肯以身稍寄事外;人人不能尽在琴书外,而不肯以怀全委琴书中,所以两相碍矣。”(赞)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评:黄文焕《析义》:“‘高’字、‘游’字尤有味,鸟或受弋,鱼或受饵,惟务高务游者能免也。”(赞,只怕陶渊明遣词造句时未有此意,只是凝固的表达与语境相合,又遭遇了“多心”的读者~)
叩枻新秋月,临流别友生。《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
评:“叩枻新秋月”写得温雅清华~想起《赤壁赋》有云:“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一个“扣”字,舒闲之态顿生。
接下来读了《史记》的《齐悼惠王世家》。司马迁以齐国为主线,辅之以由齐国分封出去的小国国事,脉络很清晰。
最初的齐王是刘邦的庶长子刘肥。在吕后朝,齐国几乎一分为四,城阳郡被献给鲁元公主,琅琊郡被划给刘泽,济南郡被划给诸吕。这种分裂的情况在诛杀诸吕后才得到改观,由于齐哀王的两个弟弟立下功劳,朱虚侯刘章被封为城阳王,东牟侯刘兴居被封为济北王,再加上齐国本国,齐国其实仍旧被分裂。后来济北王谋反,土地归汉。齐文王无后,汉帝裂齐国土地,以分封齐悼惠王的六个儿子,他们分别为齐王、胶东王、胶西王、济南王、济北王、淄川王,再加上城阳王,早先的齐国被分裂为七部分。景帝朝逢七国之乱,齐地七国中,胶东王、胶西王、济南王、淄川王随吴楚反叛,合围齐国,最后被中央军队镇压,王死国除。齐地只余城阳王、济北王、齐王,后济北王徙为淄川王。城阳王与淄川王奉以忠孝,世代相传很多代,几乎只因国君年幼无后才土地归汉。相较之下,齐国的命运要坎坷得多,在起兵伐诸吕和七国之乱这两件事上,齐国都受到了中央猜忌,加之内帷混乱,主父偃携私进言,最终齐国被除。
齐国分合重要的时间点有两个:起兵伐诸吕、七国之乱。
其间还有许多小插曲。譬如灌婴宽待魏勃时的爽朗,魏勃年轻时求仕的决心与聪明,路中大夫的勇敢,朱虚侯刘章下手的果决以及他在长安、甚至面对吕后时的魄力与威严,还有那个无奈的齐王。
种种离合,种种悲欢,都已经过去了。
感叹,看这一篇,真像在看小说看传奇啊。
接着读《四书章句集注》中的《论语》部分。
摘录几则: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评:孔子在正话反说。不过,这里体现的“贵华夏,贱夷狄”应该划掉。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评:把这两则引用《诗经》的语录放在一起对照。诚然,子贡因论学而知诗,子夏因论诗而知学。杨氏曰:“……商赐可与言诗者以此。若夫玩心于章句之末,则其为诗也固而已矣。所谓起予,则亦相长之义也。”温汝能评《悲从弟仲德》时说:“要之论古人诗,须于性情品格中求之,徒于字句间或一二篇什指瑕摘疵,则古人真面目未为得也,而况以论陶诗哉!”这两段评论也可对照起来读。论诗,可于论学中求之,也可于诗人性情品格中求之。学问之道,在此,也不在此吧。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评:孔子本人也非常重视文献的佐证作用~
最后看《古诗源》,从《安世房中歌》到《苏李诗》。中间篇幅较长且富于说教的诗没有看。比较仓促,不做总结。
标题正是来自《苏李诗》。^_^
先看了陶渊明的诗:《悲从弟仲德》、《庚子岁五月中从中徙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
摘录几句诗于此:
双位委空馆,朝夕无哭声。《悲从弟仲德》
评:后来看的《论语》中,林放曾问礼之本于孔子,孔子说:“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私以为“丧,与其易也,宁戚”可来注解这两句诗,悲而无声,已是极致了。只不过,我又要来质疑《论语》了。丧,与其易也,宁戚。办丧事时,悲戚好过悲戚的形式。但这句话,怎么说,怎么奇怪。悲戚由心而生,可有一个外人来指导:“你要悲戚。”当悲戚这种感情需要外人提醒强调,那么它已经不复为“本”了,“本”应当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所以,对于儒家提倡的一些伦理道德感情,我感到矛盾。它们依靠后天习得,而后天习得的东西,很难说能否与人的本性融为一体。若不能融合,那么便是一层皮,便是伪,便是文,便是礼了。
相反,丁福保注“朝夕无哭声”时,注得很好。他说:“慈母二胤,双位无哭,悲身后也。”他点出悲戚,也点出悲戚的另一重原因——为今后的生计而悲哀。儒家提倡在丧礼中的悲戚,应当指为逝者本人而发,而丁福保注解丧礼之哀,却点出了人性的自私。这并非积极的自私,那种损人利己式的自利行为,而是一种消极的自私:她们看到了逝者,也透过逝者看到了自己的命运。我以为,这一重悲戚是顺应了人的本性。
流尘集虚座,宿草旅前庭。《悲从弟仲德》
评:这两句诗接在上两句的后面。“宿草旅前庭”写得尤好。《礼记·檀弓》说:“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焉。”孔颖达解释“宿草”:“宿草,陈根也,草经一年而陈根也。”而丁福保注解“旅”时说:“旅,寄也,不因播种而生,故曰旅。”所以,“宿草”与“旅”之间充满了矛盾的张力。一个是经年扎根,一个凭空而寄。荒草凄凄,尤显冷落。萋萋荒草,也将枯败。从弟仲德的生命不也如这行将枯败的荒草么?人生如寄,人生如寄。
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评:黄文焕《析义》:“‘寄’、‘委’字相映。人人沉溺于事中,而不肯以身稍寄事外;人人不能尽在琴书外,而不肯以怀全委琴书中,所以两相碍矣。”(赞)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评:黄文焕《析义》:“‘高’字、‘游’字尤有味,鸟或受弋,鱼或受饵,惟务高务游者能免也。”(赞,只怕陶渊明遣词造句时未有此意,只是凝固的表达与语境相合,又遭遇了“多心”的读者~)
叩枻新秋月,临流别友生。《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
评:“叩枻新秋月”写得温雅清华~想起《赤壁赋》有云:“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一个“扣”字,舒闲之态顿生。
接下来读了《史记》的《齐悼惠王世家》。司马迁以齐国为主线,辅之以由齐国分封出去的小国国事,脉络很清晰。
最初的齐王是刘邦的庶长子刘肥。在吕后朝,齐国几乎一分为四,城阳郡被献给鲁元公主,琅琊郡被划给刘泽,济南郡被划给诸吕。这种分裂的情况在诛杀诸吕后才得到改观,由于齐哀王的两个弟弟立下功劳,朱虚侯刘章被封为城阳王,东牟侯刘兴居被封为济北王,再加上齐国本国,齐国其实仍旧被分裂。后来济北王谋反,土地归汉。齐文王无后,汉帝裂齐国土地,以分封齐悼惠王的六个儿子,他们分别为齐王、胶东王、胶西王、济南王、济北王、淄川王,再加上城阳王,早先的齐国被分裂为七部分。景帝朝逢七国之乱,齐地七国中,胶东王、胶西王、济南王、淄川王随吴楚反叛,合围齐国,最后被中央军队镇压,王死国除。齐地只余城阳王、济北王、齐王,后济北王徙为淄川王。城阳王与淄川王奉以忠孝,世代相传很多代,几乎只因国君年幼无后才土地归汉。相较之下,齐国的命运要坎坷得多,在起兵伐诸吕和七国之乱这两件事上,齐国都受到了中央猜忌,加之内帷混乱,主父偃携私进言,最终齐国被除。
齐国分合重要的时间点有两个:起兵伐诸吕、七国之乱。
其间还有许多小插曲。譬如灌婴宽待魏勃时的爽朗,魏勃年轻时求仕的决心与聪明,路中大夫的勇敢,朱虚侯刘章下手的果决以及他在长安、甚至面对吕后时的魄力与威严,还有那个无奈的齐王。
种种离合,种种悲欢,都已经过去了。
感叹,看这一篇,真像在看小说看传奇啊。
接着读《四书章句集注》中的《论语》部分。
摘录几则: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评:孔子在正话反说。不过,这里体现的“贵华夏,贱夷狄”应该划掉。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评:把这两则引用《诗经》的语录放在一起对照。诚然,子贡因论学而知诗,子夏因论诗而知学。杨氏曰:“……商赐可与言诗者以此。若夫玩心于章句之末,则其为诗也固而已矣。所谓起予,则亦相长之义也。”温汝能评《悲从弟仲德》时说:“要之论古人诗,须于性情品格中求之,徒于字句间或一二篇什指瑕摘疵,则古人真面目未为得也,而况以论陶诗哉!”这两段评论也可对照起来读。论诗,可于论学中求之,也可于诗人性情品格中求之。学问之道,在此,也不在此吧。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评:孔子本人也非常重视文献的佐证作用~
最后看《古诗源》,从《安世房中歌》到《苏李诗》。中间篇幅较长且富于说教的诗没有看。比较仓促,不做总结。
标题正是来自《苏李诗》。^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