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合姑娘的“云茶日记”——新古六大茶山
![]() |
整装、启程、跋涉,生活总是在催促着我们前进。个体生命的迁徙,与之为伴的是饮食的变化。普洱之所以那么迷人,让众茶友深深执着于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股随着岁月流转而不断变化着的力量,而这股力量让普洱茶仿佛始终处在活的状态一般。
当时间的手覆上茶饼,茶饼里会形成一个独立的微生物菌群世界。在这个小世界里,茶多酚、咖啡碱等多种物质和酶缓慢结合并持续发生着反应,随着时间的增加,会呈现出不同的惊喜。
生长,也许是关于生命最迷人的一个字眼。
作为植物,茶叶的生长特性决定了它拥有着已知和无限的未知。土壤、阳光、雨雾差不多决定了它大部分的已知特征,但这三者丰富且随机的组合变化让茶叶拥有了未知性。而与高山密林生态系统共生的大树茶,在千百年来的生长中延伸出无限的未知。今天,久合商讯和众茶友一起来讲讲那茶、那山,说说这股神奇生命力的来源。
低纬度、高海拔的地形造就了云南“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气候。这样的气候让各大茶山生产出了各自最具代表性的茶叶。
![]() |
云南普洱茶新六大茶山
云南普洱茶的产地主要分布在几大茶山,普洱茶古茶山以澜沧江为界划分为:江内(即澜沧江北)古六大茶山: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漫撒,即现在凡是说的"易武茶产地";江外(即澜沧江南)新六大茶山:南糯、南峤、勐宋、景迈、布朗、巴达。
下面来说说新六大茶山:
1、南糯山:南糯茶山坐落于勐海县东北侧,耸峙在流沙河东岸,在傣语里,南糯是笋酱的意思。属乔木大叶种,微苦涩,回甘、生津好,汤色桔黄、透亮。透着蜜香、澜香,谷花茶淡香如荷。
2、南峤山:南峤茶山如今又被称为勐遮古茶山。勐遮是勐海县境内最大的平坝。明代隆庆四年1570年设十二版纳时,勐遮、景真以及勐翁为一版纳,1927年这里设县,当时称五福县,三年后改名为南峤县,这也是南峤古茶山得名的缘故原由。1958年11月,南峤(已经改名勐遮)县与勐海县归并,改设为勐遮区。属乔木中叶种,乔木茶树不可林(片),灌木居多,口感薄甜,汤色深桔黄,香气一般,茶叶等级低。
3、勐宋山:勐宋茶山位于勐海县东部,东与景洪市交界,南接勐海格朗以及乡,西南接勐海镇,北与勐阿镇交界。勐宋是傣语地名,意为高山间的平坝。属乔木中叶种,乔木茶树不可林(片),灌木居多,口感苦涩,微回甘、生津一般,汤色深黄,条索墨黑。
4、景迈山:景迈茶山位于澜沧拉祜(hù)族自治县县城东南70公里的惠平易近乡。属乔木大叶种,十二大茶山中乔木树最大的一片集中在这里,号称"万亩乔木古茶园"。苦涩重、回甘生津强,汤色桔黄剔透。这里的乔木茶树上还生长着一种寄有生命的物质俗称"蟛蜞脚",可消炎怯痰、对治疗胃病以及慢性糖尿病较有效。
5、布朗山:布朗茶山位于版纳州勐海县南八十公里处,南部与缅甸山川相连。布朗山是布朗族的主要聚居区,总平面或物体表面的大一千多平方公里。布朗族为古代濮人后裔,据说他们是制茶的鼻祖。属乔木大叶种,较苦涩,回甘快、生津强,汤色桔黄透亮。香气奇特,有梅子香、花蜜香、兰香,是很多中外客商以及普洱茶砖喜好者求之不得的收藏佳品。
6、巴达山:巴达茶山位于勐海城西58公里。属乔木大叶种,这里生长着成片的栽培型茶树以及野生茶树林。贺松村大黑山上就生长着一株1800年的野生型茶王树。此茶花叶味苦涩,回甘、生津快,汤色桔黄晶莹、透亮,条索茶青油亮。香气好,有梅子香、蜜香。
![]() |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云南普洱茶古六大茶山
1、易武山
据口碑流传及易武《茶祖史话》记载,易武茶始于公元225年左右。在那缺医少 药的历史时期,当地土著民族本人(自称及外称)生病了,用植物的根、皮、茶、叶、果试病,发现茶叶具有清热解毒、醒脑明目,止痛除烦的药用功效,又解渴好喝,便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外地到这里做生意或路过的人员生病了,群众也用茶叶为其治病,病治好了,免不了买些回去,需要量愈来愈多,茶叶变成了商品,有的群众就相约迁到野生茶林多的地方改造野生茶树,把高大的茶树砍矮,砍除杂树、杂草、藤条,变成人工容易采摘的茶园。到唐朝“大兴土木”时期又得到较大发展,初步形成山山有茶园,处处有人家的宏大局面。由于茶业的发展带动了其他事业,易武成了滇南有名的“利润城”。
2、攸乐山
位于景洪市辖区内,现名基诺山。束西长75公里,南北宽50公里。东北与革登茶山为 邻,西南接小勐养、勐罕和勐宽三个坝子,现为景洪市的一个乡级行政单位。攸乐茶山历史上位居“六大茶山”之首,是云南大叶茶的中心产地,历史上最高产量达2000担以上。攸乐山种茶,年代久远,相传茶是孔明遗种,故尊奉孔明为茶祖。
3、革登古茶山
革登古茶山包括今象明新发寨、新酒房、菜阳河一带。也是古代较闻名的茶区, 年产茶量在500担以上,茶叶属大叶类型。清嘉庆年间(1796—1820)革登八角树寨附近有茶王树,春茶一季可产干茶一担,已枯死,至今已荒芜难寻。
4、倚邦古茶山
倚邦古茶山在清朝初期及之前的漫长岁月中,在茶文化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清宫贡茶均以倚邦茶菁为原料。明朝末年,大批四川茶农怀揣小叶茶籽来到倚邦种植,于是小叶种茶在倚邦安家落户,成了清宫贡茶的当然原料。鼎盛时期,在清朝乾隆年间,倚邦茶山人口达九万人之众。人皆种茶,人皆制茶,人皆卖茶,形成了四大茶叶集镇。即:倚邦街、曼拱街、蛮砖街、牛滚塘街。镇与镇之间,运茶马邦往来,盛况空前。光绪31年始,倚邦没落,至民国初,倚邦街竞只剩下一百三十余户,人口不足一千人。牛滚街瘟疫十室九空,荒无人烟,故到清朝后期,倚邦没落,易武崛起,绝冠群芳,到民国之后,云南茶叶则以勐海独领风骚。 5、蛮砖古茶山
蛮砖茶古茶山包括蛮林和蛮砖等地。由易武西行经高山寨,过磨者河承天桥经蛮 林才到慢砖。蛮砖关帝庙(石屏会馆)废墟碑文记载,蛮砖系六大茶山之一,该庙始建于乾隆六年(1741)春。过去蛮砖的茶叶年产量至少在万担以上,大部运往易武加工、销售。 蛮砖茶山是”古六大茶山”现今保存得较好的一座茶山,茶林不规则地散布在原始密林中,经几代茶农的精心管理,至今仍年产茶叶万担以上。蛮砖村公所恢复”曼庄优质茶”产品,茶叶独特、茶芽雪白晶亮,是抢手之货,深受客人的喜爱。
6、曼撒古茶山
曼撒茶山位于勐腊易武乡东北,紧接老挝边境。清乾隆年间是慢撒茶山辉煌时期,满山遍野都是茶树,年产万担以上。只有8户人家的茶王树村年产茶叶就达320 担。采茶季节要雇用大批 茶农。清咸丰壬子年(公元1852年)来自内地的很多汉族同胞在茶山与当地茶山各民族兄弟共同种茶制茶,创下一代伟业。所产”元宝茶”(圆茶)远近驰名,畅销国内外,慢撒古茶山种茶历史悠久。 实际上慢撒古茶山包括易武茶山,是普洱茶最早的集散地,唐代时被称为“利润城”,是滇藏茶马古道之源头。清道光年间(1821—1850)莽枝、架布、习空、倚邦茶山逐渐衰退,易武茶山取而代之。易武茶,茶质优良,远销佛海,年产茶约4000担,以加工团茶(砣茶)为主,乾隆年间(1736—1795),许多石屏人纷纷迁居易武种茶树,用传统方法制作的“七子饼茶”作为贡茶,加工精细。《云南经济滇茶》说:“于二月间(农历)采蕊极细而白谓之毛尖以作贡,贡后方许民间贩茶”。七子饼茶,采用的是上等好茶,要讲究花色,共计八色贡茶。乾隆六十年(1796)易武、曼腊茶山所产的团茶(砣茶)也定为贡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