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十一)
2007.12.12
说起黄裳,忽然想起他《银鱼集》里一段有趣的话,兹录如下:
古时读书人对蛀食书籍的小虫抱着复杂的感情。一方面是痛恨,但另一方面也很羡慕。据说有的虫三次吃掉了书叶里的“神仙”字样,自己也就化为神仙,这就是“脉望”。真是值得羡慕的虫子。明赵清常就把他的书斋名为“脉望馆”。但这名太冷僻了,要查字典才能知道,对读者很不方便,现在就使之化为“银鱼”。这并非学名,想查也查不到。但前人是用过的,记得有什么人的题跋里就看过“银鱼乱走”的句子。这“乱走”的实况我也常常见到。有时打开一本旧书,会忽然发现一条两三分长的银灰色的细长的小虫,一下子就钻到不知道什么地方去了。幸而捉住,用手指一捻,就成了粉。书虫有许多种,它们能干出种种花样来。有的能打一个细眼,笔直到底,和钻探队打探井一样;有的能把书页吃得像蛛网,有的在书口、书根结出一个壳,像小孩子捉来喂鸟的“皮虫”……这当中,这“银鱼”恐怕要是最“可爱”的了。
呵呵,可爱至极,以致于我也想亲眼一见蠹鱼风采了。蒲松龄在《聊斋志异》里有篇《素秋》,写的就是“肌肤莹澈,粉玉无其白也”的可爱蠹鱼精素秋。素秋与其兄均为蠹虫精灵,其兄酒后醉死,好友开棺视之,“则棺中袍服如蜕,有蠹鱼径尺,僵卧其中”,后来素秋和其兄均返归蓬莱仙境,友人颇怀之。
如此,若我也得遇如此可爱蠹鱼俩三条,纵贡献几页旧书也不妨。
2007.12.12
说起黄裳,忽然想起他《银鱼集》里一段有趣的话,兹录如下:
古时读书人对蛀食书籍的小虫抱着复杂的感情。一方面是痛恨,但另一方面也很羡慕。据说有的虫三次吃掉了书叶里的“神仙”字样,自己也就化为神仙,这就是“脉望”。真是值得羡慕的虫子。明赵清常就把他的书斋名为“脉望馆”。但这名太冷僻了,要查字典才能知道,对读者很不方便,现在就使之化为“银鱼”。这并非学名,想查也查不到。但前人是用过的,记得有什么人的题跋里就看过“银鱼乱走”的句子。这“乱走”的实况我也常常见到。有时打开一本旧书,会忽然发现一条两三分长的银灰色的细长的小虫,一下子就钻到不知道什么地方去了。幸而捉住,用手指一捻,就成了粉。书虫有许多种,它们能干出种种花样来。有的能打一个细眼,笔直到底,和钻探队打探井一样;有的能把书页吃得像蛛网,有的在书口、书根结出一个壳,像小孩子捉来喂鸟的“皮虫”……这当中,这“银鱼”恐怕要是最“可爱”的了。
呵呵,可爱至极,以致于我也想亲眼一见蠹鱼风采了。蒲松龄在《聊斋志异》里有篇《素秋》,写的就是“肌肤莹澈,粉玉无其白也”的可爱蠹鱼精素秋。素秋与其兄均为蠹虫精灵,其兄酒后醉死,好友开棺视之,“则棺中袍服如蜕,有蠹鱼径尺,僵卧其中”,后来素秋和其兄均返归蓬莱仙境,友人颇怀之。
如此,若我也得遇如此可爱蠹鱼俩三条,纵贡献几页旧书也不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