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若英:安静独处,迷恋一个人旅行
![]() |
文/刘若英
节选自《我敢在你怀里孤独》
“不知道现在的我,会不会让曾经支持我的朋友们失望?”我躺在家的客厅里,手里拿着iPad玩着网络游戏,心里这样想。
这是我最近与自己独处的方式,完全没有营养的生活。正当我以为自己正陷入舒适的独处状态时,肚子里面忽然传来一阵“骚动”,也许是baby忽然转了一个身,或是冷不防地伸直了一下腿。这突如其来的感觉提醒我——现在的我,已经不是一个人。
这还算是独处吗?我有点慌张。
我始终相信自己,无论身处何种状态,我都可以找到让自己舒服的方式,缓慢地回复到身心的独处状态。毕竟这是我一直引以为傲的“生存技能”。
但这一次,事情或许不会这样简单……
![]() |
对很多喜欢我的朋友来说,“刘若英”应该是什么样子呢?
大家心目中的“刘若英”该做的事,也许包括:那个不管几岁都会维持单身,继续谈着被猜测的恋爱,在情海中不屈不挠地奋战,偶尔跟大家分享失恋的心情,告诉大家“失恋不可怕,孤单不可怕,至少你还有我”之类的话。然后一个人走在路上,或是坐在咖啡厅里。
也或者一个人提着行李箱,只身去天涯海角旅行;要不就继续演唱着寂寞的歌,全情投入在各种戏剧演出中,饰演别人的故事;如果可以,历经轰轰烈烈的人生旅程后,然后以自杀结束,就像那种可以写成回忆录或拍成电影的人生。
的确,这都很像我。那么,哪些事是不像“刘若英”会去做的事呢?也许就包括了:找个人结婚,然后还生了个孩子……之类比较“顺理成章”“平凡”的事情吧?用“平凡”来形容眼前的状况合适吗?我有点犹豫,但似乎暂时也没有更合适的字眼了。
但那似乎是现在你们眼中的我。
![]() |
事实上,以事情的本质来说,这世上没有所谓“平凡”的事。事情只有“多数人做”或是“少数人做”,“做得到”或是“做不到”,“愿意做”或是“不愿意做”的差别而已。
结婚生子这件事,也许符合了“多数人做”“愿意做”,而我刚好也“做得到”而已。这件对大部分人来说(也许)算是稀松平常的事,却有可能是我生命中将面临的最大挑战。因为结婚、生子,对我来说是“最最不平凡,也最最具有挑战的事情”。
我正走在陌生的旅途上,手中没有明确的地图,也不清楚将去往何处。我只能一步步地往前,没有任何停顿,不想有后悔的空间。
有人会因为我的这个决定而失望吗?我不能确定。而我只是希望,在这段旅程中,可以在路上看到崭新的风景。
![]() |
我经常问朋友们一个问题:你会一个人去旅行吗?我也常常用这个问题来分析、观察我的朋友。有些人从没试过一个人的旅行;有些人很少有机会一个人去旅行;有些人则认为一个人的旅行是不必要的;甚至有些人觉得一个人旅行很无聊,没意思。但对我来说,一个人的旅行,不但必要,而且真的是一种完美的旅行方式。
我第一次一个人的旅行在16岁。当时祖母打算让我高中毕业后去美国念大学,为了先看看是否喜欢那个环境,为我安排了一趟美国之旅。刚好姑姑在洛杉矶,祖母就让我自己安排行程。
我打电话给熟识的旅行社订了机票,当时,旅行社的小姐告诉我:华航推出一个精致旅游自由行的行程,从台北到洛杉矶,中间会在夏威夷停留三天。我没多想就订了,订完之后才跟祖母讲,她也没有阻止我。为了看起来成熟一点,我还去烫了头发,准备一副太阳眼镜放在头上。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发型活脱就是樱桃小丸子的妈妈。
就这样,我展开一个人的旅行。
![]() |
那还是一个信用卡不普遍的时代,只好带现金上路。抵达夏威夷的第一个晚上,我有点紧张,毕竟当年只有16岁,身上带了一笔钱,担心晚上有人来抢钱,所以临睡前,搬了张椅子挡住大门,把现金放在枕头下。尽管看似很担心,但没过几分钟,我就呼呼睡去,一觉到天亮。
隔天,我自己报名了浮潜,潜进水底看见七彩缤纷的热带鱼在身边游来游去,也顾不得是在大海中,心里不断大喊:“一个人的旅行真的太棒了!”我可以点自己喜欢吃的菜,开开心心地在餐馆吃饭,一点也不觉得孤单。
![]() |
某天晚上,我还误打误撞地跑到饭店里的酒吧喝酒,那是一间有名的Gay Bar。当时,酒吧的人也没清查身份就让我进去,其实酒吧里面也有女生,只是我看到很多男生坐在男生的腿上。我早就知道同性恋是怎么回事,可是当一个人置身在同志酒吧里,还是感到紧张又刺激。我很想认真地看看他们,却又不敢直视太久,当时不像现在,可以拍张照片在脸书上分享心情,我只能一个人享受那种冒险的心情。
就像突然学会骑脚踏车的快感般,从此我迷恋上一个人的旅行。一直到现在。
——节选自《我敢在你怀里孤独》 刘若英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