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非:重返时间的河流
1. 讲座的主要内容:
文艺复兴之前,文学作品都主要是时间的叙事,空间服务于时间,最终归于某种人生意义和道德训诫。文艺复兴之后,从福楼拜开始,文学开始描写空间,空间本身变成了关注的重点。这种改变,反映了社会的改变,其原因有很多:上帝之死,现代性的产生,科学的昌明,劳动的分工等等。这种空间化的社会体现在个人的生活中,就是我们盲目追求财富,娱乐,物质等空间碎片的积累,日复一日地消耗着时间而不自知,完全忘记了人生百年的意义究竟何在。
2. 讲座中提及的一些有意思的例子
1) 李安的电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所讲述的故事有着非常严肃,甚至残酷的主题,但是它的内容中包含了很多海上炫目奇幻的场景,这些场景本身与电影主题无关,却产生了独立的价值,使得那些对电影主题没有兴趣的人也会被吸引。其中主题是时间性的,奇幻场景是空间性的,消费性的。
2) 《安息日的真谛》(不确定)一书中说,上帝规定一周之中,有六天可以用来工作赚钱,维持生计,这是空间中的生活,然而有一天,必须和上帝待在一起,思考永恒的意义。
3) 西湖好还是东湖好?西湖好就好在其历史意义,徜徉其中给人带来时间上的共鸣,你能想起苏东坡,白居易,能想起苏小小,秋瑾,这是西湖之美。中国古代崇尚名胜,不崇尚风景,没有故事的风景就没有时间意义。
4) 《红楼梦》提出了对于时间性的很好反思,虽然没有给我们答案。“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还归各自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过是一场会散的宴席,而我们在无尽的时间河流中,也都是有限的存在。
5) 《红楼梦》第二回中贾雨村遇见的庙门口的对联“身后有余忘收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这话说得很好,而且妙就妙在一个“忘”字。他说的并不是我已看破红尘,你们这些凡子还在追名逐利,而是把我和众人放到一起,都未能免俗。这是中国文化中非常可贵的一点,它不是“同情”,同情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它是“悲悯”。书中的贾雨村是何等聪明之人,他见了这对联,对联上的道理也不是不明白,可是他在书中后来的表现又是何等卑劣。可见我们不是不知,而仅仅是“忘”而已。
6) 传统中国的文学作品中经常谈到月亮,感慨的也是时间。张若虚的名句我们都知道“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还有京剧霸王别姬中的唱段,那也是相当讲究,相当美。
3. 对于同学问题的解答
1) 怎样评价郭敬明,韩寒等年轻一代的作家?
80年代后出生的孩子与之前老一辈的人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一方面是社会环境变化带来的,另一方面也是独生子女政策带来的。这种差异使得这一批作家相对老一辈作家而言(韩少功,莫言)成熟的比较晚,后者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能够拿出相当成熟宏大的作品了。所以我并不是说他们不好,只是说他们还没有成熟。
2) 我们追寻的意义何在?
不同文明对此有不同的解答。佛家的精神对于我们有借鉴意义。对于儒家而言,重要的是道德追求。此处引《周易》中“小人有死,君子有终”。意思是小人生命的结束只是单纯的消亡,而君子生命的结束时自己尽道德责任之后的终结。所谓道德责任,比如孝顺父母,抚养子女,完成工作。其他的文明还有自己的方式来解决人生意义的问题。我们现代可能需要为人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意义。
3) 所谓的意义是否归根究底是一种信仰?
有信仰固然好,然而信仰不是“拿来主义”。比信仰更加重要的是思考。没有思考的信仰也不可取。我们不能失去对人生的思考,然后在设定好的人生轨道上生活“升学,毕业,工作,结婚,买房,买车,生子……”,我们需要加入自己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托尔斯泰说过,如果没有思考过人生的意义,就好像你一天都没有活过。然而思考人生的意义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如果可以得到答案,那么托尔斯泰也不会以八十岁高龄死在火车站中,虽然他曾说过“天堂就在我的心里”。
4) 我们真的能够重返时间的河流吗?还是时间的河流本就已经干涸,我们只能自己追寻新的安息之所。“庆祝无意义”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勇敢地尝试,也是他们揭示了生活的现实,促使我们接纳现实,继续前进。
(格非老师并非给予正面回答)现代性作品的经济学原理。他本就不是为大众所写,他是象牙塔中被人研究,被人解读的作品。如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当初仅仅印了五百本。还有那句有名的口号:“拒绝普通读者”
P.S. 邱勇校长提到的“清华”二字的典故,一是张九龄的诗“清华两辉映”;二是王国维的词“大地清华”以及“百年清华,人文日新”的口号。
到了最后一个问题,我忽然发觉格非老师所讲的和唐文明老师在《伦理学原理》中所讲的问题如出一辙。而最后的那个问题,就是我在课程论文中所提出的问题。我们不是不想回归传统,而是也许我们真的无处可去。沉迷于碎片化的空间又如何?如果我们能够找到消除时间性焦虑的方式,如果我们把思考人生意义这种心思像病毒一样消灭,如果我们真的走向了福山所说的“历史的尽头”,那又如何?!我宁愿听从康德,既然我们的理性让我们获得了自由,那就让我们承担自由的重负。
然而实际上,我们确实从传统中能够获得力量,获得解读世界的不同视角,甚至获得真正的安慰。但是我们没有办法笼统地说“回归儒家传统”或者“重返时间的河流”,因为我们已然迈进了现代性之中,传统与我们之间,不仅仅是隔了两三个世纪的时间而已了。我们只能在现代性之上往前走,历史何曾有退路呢。
不过话又说回来,到底有多少人在为现代性而焦虑,又有多少人希冀回归时间的河流呢?
文艺复兴之前,文学作品都主要是时间的叙事,空间服务于时间,最终归于某种人生意义和道德训诫。文艺复兴之后,从福楼拜开始,文学开始描写空间,空间本身变成了关注的重点。这种改变,反映了社会的改变,其原因有很多:上帝之死,现代性的产生,科学的昌明,劳动的分工等等。这种空间化的社会体现在个人的生活中,就是我们盲目追求财富,娱乐,物质等空间碎片的积累,日复一日地消耗着时间而不自知,完全忘记了人生百年的意义究竟何在。
2. 讲座中提及的一些有意思的例子
1) 李安的电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所讲述的故事有着非常严肃,甚至残酷的主题,但是它的内容中包含了很多海上炫目奇幻的场景,这些场景本身与电影主题无关,却产生了独立的价值,使得那些对电影主题没有兴趣的人也会被吸引。其中主题是时间性的,奇幻场景是空间性的,消费性的。
2) 《安息日的真谛》(不确定)一书中说,上帝规定一周之中,有六天可以用来工作赚钱,维持生计,这是空间中的生活,然而有一天,必须和上帝待在一起,思考永恒的意义。
3) 西湖好还是东湖好?西湖好就好在其历史意义,徜徉其中给人带来时间上的共鸣,你能想起苏东坡,白居易,能想起苏小小,秋瑾,这是西湖之美。中国古代崇尚名胜,不崇尚风景,没有故事的风景就没有时间意义。
4) 《红楼梦》提出了对于时间性的很好反思,虽然没有给我们答案。“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还归各自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过是一场会散的宴席,而我们在无尽的时间河流中,也都是有限的存在。
5) 《红楼梦》第二回中贾雨村遇见的庙门口的对联“身后有余忘收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这话说得很好,而且妙就妙在一个“忘”字。他说的并不是我已看破红尘,你们这些凡子还在追名逐利,而是把我和众人放到一起,都未能免俗。这是中国文化中非常可贵的一点,它不是“同情”,同情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它是“悲悯”。书中的贾雨村是何等聪明之人,他见了这对联,对联上的道理也不是不明白,可是他在书中后来的表现又是何等卑劣。可见我们不是不知,而仅仅是“忘”而已。
6) 传统中国的文学作品中经常谈到月亮,感慨的也是时间。张若虚的名句我们都知道“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还有京剧霸王别姬中的唱段,那也是相当讲究,相当美。
3. 对于同学问题的解答
1) 怎样评价郭敬明,韩寒等年轻一代的作家?
80年代后出生的孩子与之前老一辈的人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一方面是社会环境变化带来的,另一方面也是独生子女政策带来的。这种差异使得这一批作家相对老一辈作家而言(韩少功,莫言)成熟的比较晚,后者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能够拿出相当成熟宏大的作品了。所以我并不是说他们不好,只是说他们还没有成熟。
2) 我们追寻的意义何在?
不同文明对此有不同的解答。佛家的精神对于我们有借鉴意义。对于儒家而言,重要的是道德追求。此处引《周易》中“小人有死,君子有终”。意思是小人生命的结束只是单纯的消亡,而君子生命的结束时自己尽道德责任之后的终结。所谓道德责任,比如孝顺父母,抚养子女,完成工作。其他的文明还有自己的方式来解决人生意义的问题。我们现代可能需要为人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意义。
3) 所谓的意义是否归根究底是一种信仰?
有信仰固然好,然而信仰不是“拿来主义”。比信仰更加重要的是思考。没有思考的信仰也不可取。我们不能失去对人生的思考,然后在设定好的人生轨道上生活“升学,毕业,工作,结婚,买房,买车,生子……”,我们需要加入自己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托尔斯泰说过,如果没有思考过人生的意义,就好像你一天都没有活过。然而思考人生的意义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如果可以得到答案,那么托尔斯泰也不会以八十岁高龄死在火车站中,虽然他曾说过“天堂就在我的心里”。
4) 我们真的能够重返时间的河流吗?还是时间的河流本就已经干涸,我们只能自己追寻新的安息之所。“庆祝无意义”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勇敢地尝试,也是他们揭示了生活的现实,促使我们接纳现实,继续前进。
(格非老师并非给予正面回答)现代性作品的经济学原理。他本就不是为大众所写,他是象牙塔中被人研究,被人解读的作品。如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当初仅仅印了五百本。还有那句有名的口号:“拒绝普通读者”
P.S. 邱勇校长提到的“清华”二字的典故,一是张九龄的诗“清华两辉映”;二是王国维的词“大地清华”以及“百年清华,人文日新”的口号。
到了最后一个问题,我忽然发觉格非老师所讲的和唐文明老师在《伦理学原理》中所讲的问题如出一辙。而最后的那个问题,就是我在课程论文中所提出的问题。我们不是不想回归传统,而是也许我们真的无处可去。沉迷于碎片化的空间又如何?如果我们能够找到消除时间性焦虑的方式,如果我们把思考人生意义这种心思像病毒一样消灭,如果我们真的走向了福山所说的“历史的尽头”,那又如何?!我宁愿听从康德,既然我们的理性让我们获得了自由,那就让我们承担自由的重负。
然而实际上,我们确实从传统中能够获得力量,获得解读世界的不同视角,甚至获得真正的安慰。但是我们没有办法笼统地说“回归儒家传统”或者“重返时间的河流”,因为我们已然迈进了现代性之中,传统与我们之间,不仅仅是隔了两三个世纪的时间而已了。我们只能在现代性之上往前走,历史何曾有退路呢。
不过话又说回来,到底有多少人在为现代性而焦虑,又有多少人希冀回归时间的河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