闸口白塔
即使是杭州人,也很少知道闸口白塔。
白塔所在的白塔岭一带,自南朝以来就是钱塘江的重要渡口,《十国春秋》记吴越国钱镠:“置龙山、浙江两闸,以遏江潮入河。”史料中的龙山闸即位于白塔岭下,这里曾是沟通钱塘江和杭州城内水系的水路枢纽要道,从温州、台州、明州(宁波)来的海船和从衢州、婺州(金华)、严州(建德)来的江船,都从龙山闸口驶入杭州内河,故而此间俗称为闸口。
白塔位于钱塘江边一坡地之上,以前塔基周围多有植被灌木,不近前往往不知塔在何处,现在新辟了公园,老远即可看到兀立于高台上的白塔。
白塔为仿木结构的楼阁式塔,由61块石块层上下共28拼接垒叠而成,平面八边形,共九级,现总高14.4米,在杭州的全国重点保护文物石塔经幢中,闸口白塔损坏最为严重。
塔下有台基和须弥座,1层为塔身和腰檐,2至9层则塔檐上设平座。塔身每面1开间。1至6层为双补间铺作,7至 9层为单补铺作,铺作均为五铺作单抄单下昂。在尺度上逐层递减,平闇形式以及门鏂和阑额上的朱白的数量也随之变化,所有柱、门、额仿、斗拱、椽、瓦顶等建筑构件,全部忠实按照木构形制精雕细刻,是研究当时中国南方以至于全国多层木结构不可多得的重要标本。
梁思成先生1930年代曾来此调查测绘,认为白塔建于吴越时期,其虽为石制,但却是木构多层塔的忠实写照。晚唐五代至宋初南方以至全国此类石塔的经典之作。以下抄录梁先生名篇《浙江杭县闸口白塔及灵隐寺双石塔》中部分段落,对闸口白塔的几个建筑细部略作介绍。
一
下三层檐转角铺作白塔只有角柱而无平柱,故只有转角铺作而无柱头铺作。下三层檐的转角铺作,均在柱头安圆形栌斗,即《法式》卷四所谓“圜斗”者是。栌斗上出华拱,两缝,各与塔身的两面成正角;华拱跳头交互斗内出华头子以承下昂。昂头上施大于散斗而小于栌斗的交互斗以承令拱。令拱上承三斗,并没有相交的耍头。
两缝华拱之间,在斜角线上为角拱及角昂,并其上的由昂。角昂上正侧两面的令拱相列相交,其上所承托的撩檐方也相交。替木之用,在白塔上是完全不见。在柱头中线上,正侧两面的泥道拱、慢拱,至栌斗而止,并不伸到邻面成相列的华拱。
辽、宋八角形塔上的转角铺作,在北方所见者,多将泥道拱与华拱相列,在侧面伸出。南方所见,泥道拱至角柱而上,故在角栌斗上,只有与塔身一面成正角的华拱,和斜角线上的角拱,而无相列的华拱。白塔上也是如此做法。由结构方面论,南方的做法,因将五个方向不同的拱枋在一点上相交,将使其相交处异常的复杂而脆弱。所见诸例虽全是砖石塔,但其所用为蓝本的木构大概也全是这种做法。
二
下三层檐补间铺作每面施两朵。栌斗圆角,直接施于阑额之上。按《法式》卷四,造斗之制,栌斗项下小注:“如柱头用圜斗,即补间铺作用讹角斗”,就是指这种做法。
栌斗斗底大于阑额之宽,部分悬出阑额以外,吴县角直镇保圣寺己圮的大殿,和登封嵩山少林寺初祖庵正殿上都用这种做法。讹角斗口内,出华拱一跳,偷心,跳头出华头子,垫托着斜出的下昂。昂头也用特大的交互斗,以承令拱和撩檐方。耍头完全省却,在柱头中线上为泥道拱及慢拱,上施素方。
三
上六层檐转角铺作。大致与下三层同,出跳数亦相等,但泥道拱上无慢拱,昂头无令拱,将全部高度减少一足材。昂头上既无令拱,故用交互斗直接承托撩檐方。在角昂上,两面撩檐方和由昂同在一点相交。
四
上六层檐补间铺作与下三层的区别,也只在泥道拱上,慢拱与昂头令拱之减去。
五
下六层平坐铺作栌斗施于下层檐瓦博脊之上,在形式上是如此,但是由结构方面解释,博脊是不能承斗拱的。白塔所见,仿佛是过高的博脊将柱及额遮盖住了,这也是实物上所常见的情形。栌斗也是讹角,其上只有泥道单拱与华拱一跳相交,跳头也用较大的交互斗,承托令拱及其三斗和斗上平坐的沿边木。令拱中并不出耍头。柱头方与沿边木之间,用小斜椽安遮椽板,为南方现存宋代砖塔上所常见;河北蓟县独乐寺观音阁上也有这种做法。拱眼壁上则作斜栌方格形。
转角铺作栌斗圆形,其上用折角的泥道拱与角华拱相交,以承折角的令拱。角拱头亦随着塔身的两面成百三十五度钝角的“出锋”,由结构上看颇不合理。
现存辽代的多层木构,如蓟县观音阁、大同善化寺普贤阁和应县佛宫寺木塔,平坐斗拱皆立在平坐柱上,而平坐柱的中线却较下一层檐柱向内移人约半柱径余,白塔上所见则不然:平坐斗拱反比下层檐柱移出约一柱径。在这种情况之下,平坐柱之施用便不可能。若在真的木构上,这平坐也许是由下一层檐椽承托,如日本奈良法隆寺金堂和五重塔的做法,也有可能。这种形制国内木构的实物中还未曾发现过。
六
上两层平坐铺作最上两层的平坐,并不出跳,只用一斗三升。栌斗不复讹角。转角铺作的栌斗,泥道拱和交互斗,均随塔身成折角。
椽、飞的数目,第一层每面二十四根,最上层每面十四根,其间各层,向上递减。第一层椽心至心距离约为四九公厘。在飞檐边上,因飞子头之杀小,故呈疏朗之状,但檐椽径大,两椽间空档,仅如椽径之半。自补间铺作起,椽子方向便逐渐偏斜,至角与角梁约略平行,而且逐渐加长,以促成“翼角斜出”。同时撩檐枋的高度,如同加有生头木一样,使椽、飞向角逐渐翘起,在这几点上,与后世颇有不同之点:(一)次于角梁的椽子,并不似后世之与角梁紧贴着,其间仍保持着与其他椽子间相等的距离。椽子的数目亦不因渐近檐角而加增,致呈拥挤之形。(二)近角椽、飞的平面角度,自很远即开始偏斜,故各椽间空档均匀。定兴县的北齐石柱和栖霞山的五代舍利塔,椽子完全与建筑物表面成正角,“撞”在角梁上,与明、清式样不同;而白塔上所见,则似介乎二者之间。
门
在各层之四正面,均雕门形。各层门形制,除门钉外,完全一样。在阑额与地袱之间,按门之广狭,先立槏柱,其比例亦颇肥短如角柱。门口上部作成欢门口,由多段的弧线,缀成火焰形,在阑额之下,为佛教建筑中常见的做法。门扇每门两扇,每扇之长几及宽三倍半。门扇下部四分之三为版门,隐出门钉,上部四分之一,则作破子棂窗形。
这种门上开窗的做法,曾见于日本奈良法隆寺五重塔及金堂,无疑的是晋、魏乃至以前的古制。在门钉的分布上,通常均分为若干路,每路同等数目普遍的装钉,白塔却做成“目”字形的三方格,每格之每面由三钉缀成;其中近门中心线的中一个则特别加大,成为隐出环形的铺首。下三层的门钉均作半圆扁球形,下且有仔边,以上各层则作六角人辦尖顶形。门的尺寸,随着塔身而向上递减:最下层门口宽二八公分,最上层仅约十六公分,破子棂之数,则下两层每扇五棂,中四层三棂,上三层两棂。
以上是白塔的建筑部分,梁先生的专篇是可以作写笺注和增补的,不过还是待高人来作八,接下来对白塔的宗教性质及建造目的略作探讨。
闸口白塔束腰部分及第二层四隅面刻有佛经,梁思成先生当时认为《尊胜陀罗尼经》,包括现在的相关资料,也几乎都认为白塔所刻者为《尊胜》,其实雍正《西湖志》已明确记载为《大佛顶陀罗尼》(梁《闸口白塔》文明确引录),《尊胜陀罗尼经》和《大佛顶陀罗尼经》为两种经,《尊胜》的功用在于灭罪、度亡、追福,而《大佛顶》功用在于御害、积福。闸口所在位置是贩夫走卒达官显贵的重要渡口,又是商贸货运的重要交通枢纽,在这里建造刻有《大佛顶陀罗尼经》(《大佛顶》本身有不同的版本)的石塔之目的,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另外,闸口白塔上还刻有其他经文。
白塔上的造像,绝不是随性为之,深入研究,当能对相关的宗教思想及社会文化能有更多新的认识,盼望副会早日拿出成果来!
白塔的第九层西南面有一铺三尊人物,最前面一尊高24厘米,圆脸蓄须,头戴刻有“王”字的官帽,身着大袖双襟宽衣,双手置胸前,手握一笏,身后刻龙,大多学者认为此像为吴越国钱氏某王。
以前我在说说中国古代的塔中有说:
塔在印度最初用于藏纳舍利,作为佛与佛法的象征物。传入中国后继续保留固有的内涵之外,还派生了护法镇邪、登高瞭望、导航引渡等作用,因为用材和形制千变万化,其本身又成为了名胜风景,是中国古代仅次于宫殿的重要建筑物, 这一座座深奧、奥妙复杂的建筑,都是这是那些从未经过现代科学开化的无名工匠创造的,在彰显我们古人非凡才智的同时,已远远超过了宗教本身。成为人类最珍贵的财宝,值得我们一次次地欣赏,更值得用一切形式赞叹和爱护!
新维修后的闸口白塔又遭遇过新的磨难,然而无论如何,白塔值得我们用一切形式赞叹和爱护!
白塔所在的白塔岭一带,自南朝以来就是钱塘江的重要渡口,《十国春秋》记吴越国钱镠:“置龙山、浙江两闸,以遏江潮入河。”史料中的龙山闸即位于白塔岭下,这里曾是沟通钱塘江和杭州城内水系的水路枢纽要道,从温州、台州、明州(宁波)来的海船和从衢州、婺州(金华)、严州(建德)来的江船,都从龙山闸口驶入杭州内河,故而此间俗称为闸口。
![]() |
临安城城址变迁图,红点即闸口白塔所在位置 |
白塔位于钱塘江边一坡地之上,以前塔基周围多有植被灌木,不近前往往不知塔在何处,现在新辟了公园,老远即可看到兀立于高台上的白塔。
![]() |
白塔公园未兴建时的白塔远景 |
![]() |
重新维修前的闸口白塔 |
![]() |
新建造的白塔公园鸟瞰 |
![]() |
重新维修并安置新的塔刹后的白塔 |
白塔为仿木结构的楼阁式塔,由61块石块层上下共28拼接垒叠而成,平面八边形,共九级,现总高14.4米,在杭州的全国重点保护文物石塔经幢中,闸口白塔损坏最为严重。
![]() |
白塔由61块石块层上下共28拼接垒叠而成 |
塔下有台基和须弥座,1层为塔身和腰檐,2至9层则塔檐上设平座。塔身每面1开间。1至6层为双补间铺作,7至 9层为单补铺作,铺作均为五铺作单抄单下昂。在尺度上逐层递减,平闇形式以及门鏂和阑额上的朱白的数量也随之变化,所有柱、门、额仿、斗拱、椽、瓦顶等建筑构件,全部忠实按照木构形制精雕细刻,是研究当时中国南方以至于全国多层木结构不可多得的重要标本。
![]() |
白塔各层尺度示意图 |
梁思成先生1930年代曾来此调查测绘,认为白塔建于吴越时期,其虽为石制,但却是木构多层塔的忠实写照。晚唐五代至宋初南方以至全国此类石塔的经典之作。以下抄录梁先生名篇《浙江杭县闸口白塔及灵隐寺双石塔》中部分段落,对闸口白塔的几个建筑细部略作介绍。
一
下三层檐转角铺作白塔只有角柱而无平柱,故只有转角铺作而无柱头铺作。下三层檐的转角铺作,均在柱头安圆形栌斗,即《法式》卷四所谓“圜斗”者是。栌斗上出华拱,两缝,各与塔身的两面成正角;华拱跳头交互斗内出华头子以承下昂。昂头上施大于散斗而小于栌斗的交互斗以承令拱。令拱上承三斗,并没有相交的耍头。
![]() |
两缝华拱之间,在斜角线上为角拱及角昂,并其上的由昂。角昂上正侧两面的令拱相列相交,其上所承托的撩檐方也相交。替木之用,在白塔上是完全不见。在柱头中线上,正侧两面的泥道拱、慢拱,至栌斗而止,并不伸到邻面成相列的华拱。
![]() |
![]() |
转角铺作圜斗、角昂、老角梁、子角梁等构件细部 |
辽、宋八角形塔上的转角铺作,在北方所见者,多将泥道拱与华拱相列,在侧面伸出。南方所见,泥道拱至角柱而上,故在角栌斗上,只有与塔身一面成正角的华拱,和斜角线上的角拱,而无相列的华拱。白塔上也是如此做法。由结构方面论,南方的做法,因将五个方向不同的拱枋在一点上相交,将使其相交处异常的复杂而脆弱。所见诸例虽全是砖石塔,但其所用为蓝本的木构大概也全是这种做法。
二
下三层檐补间铺作每面施两朵。栌斗圆角,直接施于阑额之上。按《法式》卷四,造斗之制,栌斗项下小注:“如柱头用圜斗,即补间铺作用讹角斗”,就是指这种做法。
![]() |
补间铺作及转角铺作 |
![]() |
阑额上的补间铺作之讹角斗及一跳华栱偷心细部 |
![]() |
梁文所附补间铺作示意图 |
![]() |
梁文所附补间铺作示意图 |
栌斗斗底大于阑额之宽,部分悬出阑额以外,吴县角直镇保圣寺己圮的大殿,和登封嵩山少林寺初祖庵正殿上都用这种做法。讹角斗口内,出华拱一跳,偷心,跳头出华头子,垫托着斜出的下昂。昂头也用特大的交互斗,以承令拱和撩檐方。耍头完全省却,在柱头中线上为泥道拱及慢拱,上施素方。
三
上六层檐转角铺作。大致与下三层同,出跳数亦相等,但泥道拱上无慢拱,昂头无令拱,将全部高度减少一足材。昂头上既无令拱,故用交互斗直接承托撩檐方。在角昂上,两面撩檐方和由昂同在一点相交。
![]() |
四
上六层檐补间铺作与下三层的区别,也只在泥道拱上,慢拱与昂头令拱之减去。
![]() |
五
下六层平坐铺作栌斗施于下层檐瓦博脊之上,在形式上是如此,但是由结构方面解释,博脊是不能承斗拱的。白塔所见,仿佛是过高的博脊将柱及额遮盖住了,这也是实物上所常见的情形。栌斗也是讹角,其上只有泥道单拱与华拱一跳相交,跳头也用较大的交互斗,承托令拱及其三斗和斗上平坐的沿边木。令拱中并不出耍头。柱头方与沿边木之间,用小斜椽安遮椽板,为南方现存宋代砖塔上所常见;河北蓟县独乐寺观音阁上也有这种做法。拱眼壁上则作斜栌方格形。
![]() |
![]() |
转角铺作栌斗圆形,其上用折角的泥道拱与角华拱相交,以承折角的令拱。角拱头亦随着塔身的两面成百三十五度钝角的“出锋”,由结构上看颇不合理。
![]() |
现存辽代的多层木构,如蓟县观音阁、大同善化寺普贤阁和应县佛宫寺木塔,平坐斗拱皆立在平坐柱上,而平坐柱的中线却较下一层檐柱向内移人约半柱径余,白塔上所见则不然:平坐斗拱反比下层檐柱移出约一柱径。在这种情况之下,平坐柱之施用便不可能。若在真的木构上,这平坐也许是由下一层檐椽承托,如日本奈良法隆寺金堂和五重塔的做法,也有可能。这种形制国内木构的实物中还未曾发现过。
![]() |
六
上两层平坐铺作最上两层的平坐,并不出跳,只用一斗三升。栌斗不复讹角。转角铺作的栌斗,泥道拱和交互斗,均随塔身成折角。
![]() |
椽、飞的数目,第一层每面二十四根,最上层每面十四根,其间各层,向上递减。第一层椽心至心距离约为四九公厘。在飞檐边上,因飞子头之杀小,故呈疏朗之状,但檐椽径大,两椽间空档,仅如椽径之半。自补间铺作起,椽子方向便逐渐偏斜,至角与角梁约略平行,而且逐渐加长,以促成“翼角斜出”。同时撩檐枋的高度,如同加有生头木一样,使椽、飞向角逐渐翘起,在这几点上,与后世颇有不同之点:(一)次于角梁的椽子,并不似后世之与角梁紧贴着,其间仍保持着与其他椽子间相等的距离。椽子的数目亦不因渐近檐角而加增,致呈拥挤之形。(二)近角椽、飞的平面角度,自很远即开始偏斜,故各椽间空档均匀。定兴县的北齐石柱和栖霞山的五代舍利塔,椽子完全与建筑物表面成正角,“撞”在角梁上,与明、清式样不同;而白塔上所见,则似介乎二者之间。
![]() |
门
在各层之四正面,均雕门形。各层门形制,除门钉外,完全一样。在阑额与地袱之间,按门之广狭,先立槏柱,其比例亦颇肥短如角柱。门口上部作成欢门口,由多段的弧线,缀成火焰形,在阑额之下,为佛教建筑中常见的做法。门扇每门两扇,每扇之长几及宽三倍半。门扇下部四分之三为版门,隐出门钉,上部四分之一,则作破子棂窗形。
![]() |
这种门上开窗的做法,曾见于日本奈良法隆寺五重塔及金堂,无疑的是晋、魏乃至以前的古制。在门钉的分布上,通常均分为若干路,每路同等数目普遍的装钉,白塔却做成“目”字形的三方格,每格之每面由三钉缀成;其中近门中心线的中一个则特别加大,成为隐出环形的铺首。下三层的门钉均作半圆扁球形,下且有仔边,以上各层则作六角人辦尖顶形。门的尺寸,随着塔身而向上递减:最下层门口宽二八公分,最上层仅约十六公分,破子棂之数,则下两层每扇五棂,中四层三棂,上三层两棂。
![]() |
![]() |
阑额上“七朱八白” |
以上是白塔的建筑部分,梁先生的专篇是可以作写笺注和增补的,不过还是待高人来作八,接下来对白塔的宗教性质及建造目的略作探讨。
闸口白塔束腰部分及第二层四隅面刻有佛经,梁思成先生当时认为《尊胜陀罗尼经》,包括现在的相关资料,也几乎都认为白塔所刻者为《尊胜》,其实雍正《西湖志》已明确记载为《大佛顶陀罗尼》(梁《闸口白塔》文明确引录),《尊胜陀罗尼经》和《大佛顶陀罗尼经》为两种经,《尊胜》的功用在于灭罪、度亡、追福,而《大佛顶》功用在于御害、积福。闸口所在位置是贩夫走卒达官显贵的重要渡口,又是商贸货运的重要交通枢纽,在这里建造刻有《大佛顶陀罗尼经》(《大佛顶》本身有不同的版本)的石塔之目的,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另外,闸口白塔上还刻有其他经文。
![]() |
刻经 |
白塔上的造像,绝不是随性为之,深入研究,当能对相关的宗教思想及社会文化能有更多新的认识,盼望副会早日拿出成果来!
![]() |
![]() |
![]() |
![]() |
白塔的第九层西南面有一铺三尊人物,最前面一尊高24厘米,圆脸蓄须,头戴刻有“王”字的官帽,身着大袖双襟宽衣,双手置胸前,手握一笏,身后刻龙,大多学者认为此像为吴越国钱氏某王。
![]() |
![]() |
吴越国时代的白塔相轮塔刹原残件 |
![]() |
伟大的工作 |
以前我在说说中国古代的塔中有说:
塔在印度最初用于藏纳舍利,作为佛与佛法的象征物。传入中国后继续保留固有的内涵之外,还派生了护法镇邪、登高瞭望、导航引渡等作用,因为用材和形制千变万化,其本身又成为了名胜风景,是中国古代仅次于宫殿的重要建筑物, 这一座座深奧、奥妙复杂的建筑,都是这是那些从未经过现代科学开化的无名工匠创造的,在彰显我们古人非凡才智的同时,已远远超过了宗教本身。成为人类最珍贵的财宝,值得我们一次次地欣赏,更值得用一切形式赞叹和爱护!
新维修后的闸口白塔又遭遇过新的磨难,然而无论如何,白塔值得我们用一切形式赞叹和爱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