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情的命运,黑暗时代的祭品---穿条纹睡衣的男孩The Boy in the Striped Pyjamas
看完这个片子,整个人都不好了,压抑,震撼,影像太深刻,两天了还是在脑子里回旋,孩子的纯真,纳粹的残酷。反人类的罪行。这不单单只是历史,我国古语:以史为鉴,另外的含义还有很多~~初次见到这个小男孩,大大的蓝眼睛。他像一只展翅的鹰在广场上飞啊飞啊,无邪天真,带点阳光。四处的鲜花,点缀着他的美丽,画面那么唯美。因为身为纳粹军官的父亲升职,家里忙得不可开交,庆祝并搬家,远离心爱的玩伴和美丽的家,布鲁诺并不开心,但现实是这样~一切看起来很和谐的剧情渐入佳境。布鲁诺随父亲和家人从城市搬迁到乡郊的犹太人集中营指挥部,在新住所因为没有玩伴很快就觉得无聊起来,姐姐忙于摆弄自己的布娃娃而没有太多时间理他,从他的卧室能看见这个被铁丝网所包围的集中营,不了解世事的孩子永远不像大人那样复杂,他以为那是附近的村庄,而里面的人都很奇怪,因为他们都穿着睡衣走来走去,父母亲并没有告诉他那是个集中营,而他所认为的睡衣却是囚服这样的事实,只是禁止他接近那里~事实上母亲也不太清楚这里,她以为只是个劳动集中营,丈夫却隐瞒了这里是杀人工厂的真相。孩子的探险精神终于让他有机会溜出去探索所谓的农场,他在那里结识了犹太小朋友希姆尔,终于他不再孤单,只要有机会,他就会瞒着大人,偷偷的带上好吃的去看望他的朋友,虽然他们隔着铁丝网,但是心灵的距离去是那么近。(希姆尔营养不良的外形,小小的身子,浅淡的毛发让整个面部更显苍白;小小年龄,却有着沙哑的声音、紧缩的眉头,可以想见这一切皆因过度的劳累和缺衣少食。每当两个少年隔着集中营外围的电网对坐时,其差别了然于外形,更甚于王子与贫儿,令人心酸不已。看着希姆尔像一头饿狼一样吃着面包。那一刻,多少人心理和我一样猛的一痛,每次他疑神疑鬼的推着小车库颤颤颠颠的走开,那种心酸,我想,看过的人都有吧。当然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他原谅布鲁诺时候的从容大度,那一刻被猛的戳中泪点。)虽然布鲁诺也曾因为老师洗脑式的教育对犹太人朋友有所困惑,希姆尔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一知半解,所以才会与这个德国孩子相处,并要求他帮自己寻找失踪的父亲。第二天理应要搬家的布鲁诺偷偷的跑到营地换了衣服,高潮即将来临。母亲发现了布鲁诺的失踪。不停的寻找。另一方面,小布和小希进入了营地,当然两人此时的心情是不一样的。布鲁诺感到了困惑和不安。他提出先去小餐馆喝点咖啡,又提出想回家,他察觉到了此处与父亲他们制作的关于营地的宣传片里的是不一样的。但想到是在帮希姆尔找爸爸,善良的他还是决定一起寻找。结果一次结合让观众的心悬在那里。他们和一群犹太人被赶往一间屋子。脱掉的衣服,枯瘦的身体,画面变得黑暗,毒烟四起,我们可爱的孩子手牵着手,慢慢的变成了牺牲品~~另一边母亲她们焦急的寻找有了点线索。音乐越来越紧迫司令的一声大喊“布鲁诺”让布鲁诺的母亲瞬间崩溃,这里也是母亲情感的一次爆发。父亲第一次露出那种茫然绝望的眼神,好像随时会晕厥一样。镜头拉远到狼藉凌乱的更衣室,定格于此,同时配乐逐渐渐弱,直至恐怖的死寂无声,让人神伤魂断…一个美丽的悲剧把我惊呆了…
和平是多美丽的一个字眼,原本世界就应该如两个男孩间的友谊那么简单。不论是文化差异还是种族隔阂,都如两个人之间那张铁丝网一样千疮百孔,它阻止不了人们交流的进步。但当战争的枪口指向无辜的人们时,不论是怎样的血统还是多么被推崇的种族崇拜都比不过那一件条纹睡衣,结果都是鲜血淋漓。它将毫不留情地阻隔人类交流的进步,因为它灭绝的是人性,呼唤和平,不是说说那么简单,而是发自灵魂的呐喊!现在幸福美好的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珍惜~
这部影片实在是太压抑了,通过儿童的视角来展现一个时代的悲剧让人觉得太过沉重了。犹记得影片开始那句“在理性觉醒的黑暗时刻降临之前,童年是由声、味、影所组成”的字幕,是呀,童年是天真无邪的,童年是自由自在的,而战争是残酷的,纳粹的恶行是残暴的。两个小男孩同样的天真无邪,却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穿囚服的犹太人在孩子的眼里是奇怪的穿着条纹睡衣的人,孩子只懂得通过声音、味道和影像去了解这个世界,影片里那个身为德国军官的父亲想要给小布鲁诺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但是最终却无法阻止无情命运的一个大玩笑。真的很可悲,看完这部影片我内心的悲痛久久不散,历史中纳粹集中营中又何止这两个无辜死去的男孩,很多的孩子都消失在这样的历史中,他们还没有来得及更多的认识这个世界,就被无情战争毁灭。
反映二战纳粹集中营题材的电影作品有很多,比起这部让人沉痛压抑的《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我更欣赏《美丽人生》对童真的极力保护,在纳粹集中营的杀人工厂里不论多么黑暗,至少那个生活在集中营中的小男孩乔舒亚是快乐的,他被他的机智幽默的爸爸保护得很好,用一个“捉迷藏的游戏”的谎言,让小乔舒亚的童年远离了战争的阴影。而《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却是把童真送上了祭台,成为了一个时代悲剧的牺牲品。关于这《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和《美好人生》两部电影的结局,我都是流着泪看完的,只是感受却截然不同的:前者的结局是无辜布鲁诺和他的小伙伴无辜的死去,画面定格在禁闭的铁门和那个昏暗挂满一件件条纹睡衣的房间,静谧中无声的控诉着纳粹灭绝人性的杀戮和战争的残酷,我的眼前依然浮现着布鲁诺好奇的眼神,纯真的笑容,还有最后两个孩子相互安慰相握的手……战争撕裂了一切美好,发自灵魂的呐喊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而后者《美丽人生》的结局是天亮了乔舒亚从铁柜里爬出来站在院子里,这时一辆真的坦克车隆隆地开到他的面前,乔舒亚惊喜地大喊着:“真的赢了坦克!”这是爸爸说的游戏终结的大奖品。上面下来一个美军士兵,将他抱上坦克。他和妈妈再一次的团聚了,他大喊着:“我们赢了,做坦克回家!”虽然战争残酷纳粹残暴,但是仍能让人看到光明和希望,最美好的童年完好的保存下来。所以,我更喜欢不那么沉重的《美丽人生》。
近些年来,反映二战纳粹题材的电影从单纯的反映德国纳粹的残暴与兽性转而谴责战争对人性的伤害。主题也从单纯地同情被纳粹蹂躏的人们,转而反映这样的病态专权对所有善良人民的残害——对德国人也是如此!比如在《钢琴师》结尾,那位救助过主角和很多犹太人的德国军官蜷缩在盟军德国战俘营里,那如宝石般碧蓝的眼睛中写满了绝望!纵然他保有良知,冒着生命危险救助犹太人,但等待他的结局依然是尸骨无存!而在家中等待他归来的妻子和三个孩子,最终连他们的父亲和丈夫死在那里都不知道!这,就是战争!正如二战结束后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纪念碑前感天动地的一跪!殊不知他也是受害者!德国人也是受害者!为战争而疯狂的永远是没有人性的禽兽,不论你站在哪一方!在战争中受伤的永远是善良的大众,不论你属于哪一方!童年是何其美好,我们应该好好保护这最纯的善良所在。和平是何其珍贵,以史为鉴,我们更应该呼吁和平反对战争,生命是何其珍贵,我们更应该好好珍惜今天得来不易的和平生活。
喜欢电影中那个德国小男孩,但在那个犹太医生预言他将成为一个探险者时我就预料到这电影将会有一个出乎意料但在情理之中的悲剧结局。但即便如此,最后却依然令我震撼。这分明已经超出了童心和好奇的范畴,取而代之的则是父债子偿的报应。当加害者成为受害者,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分裂啊?军官父亲的嚎叫、母亲撕心裂肺的哭喊,都被这厚实的铁门所隔离,尘世之外看烟囱冒烟的人终于也成为这飘入云间的一部分,除了感慨纳粹之恶外,何尝不是造化弄人的映射?!
永远不要成为魔鬼的帮凶,无论是为自己得利的、拿工作当借口的、逃避权力迫害的、明哲保身熟视无睹的、为爱情盲目跟随的,还是确实心智有问题的。当人生峰回路转之时,加害者、旁观者和受害者的界限也许只是一线之隔而已。不同的人,组成了社会的众生相,在这个颠倒是非黑白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法则,每个人都在找寻自己的出路,但那些故作小聪明的人其结局则未必如其所料那般理想。他们觉得自己是无奈、是看透人生,但当灾难与变故真的来临,他们还会一如既往地轻松吗?如同小男孩的母亲,在未知晓那些白烟就是尸体之前,她对于丈夫的事一直是熟视无睹的,也许她尽力说服自己丈夫只是一个为国工作的军人、犹太人与德国人的不同等等,这才有了她在柏林时对公婆的态度、对搬家和丈夫升职的兴奋,来到新住所时对儿子窗户的态度、对犹太医生的态度。也许她并不是全部明了,但她在可以逃避的情况下选择了无知,也许直到她知道那些白烟就是尸体的时候还会后悔自己为什么要知道这些。这是一种挣扎,一如他的丈夫对于自己工作的挣扎。就像开头时他说的,“作为军人,人生并没有太多选择”。我联想到《朗读者》、《辛德勒名单》还有BBC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录片,那些口述历史的前党卫军,到底我们要怎样看待这段历史、他们的动机,尤其是自己并不想做的人的动机,这不是仅仅过了60年后的今天就能一下子解决的,因为这涉及到了伦理、心理、道德、社会、政治等各种层面的大问题。
然而唯一一点可以肯定的,他们的心里都有过挣扎,都有过质疑,为了能让自己的心境保持纯澈,那就永远不要成为魔鬼的帮凶。
和平是多美丽的一个字眼,原本世界就应该如两个男孩间的友谊那么简单。不论是文化差异还是种族隔阂,都如两个人之间那张铁丝网一样千疮百孔,它阻止不了人们交流的进步。但当战争的枪口指向无辜的人们时,不论是怎样的血统还是多么被推崇的种族崇拜都比不过那一件条纹睡衣,结果都是鲜血淋漓。它将毫不留情地阻隔人类交流的进步,因为它灭绝的是人性,呼唤和平,不是说说那么简单,而是发自灵魂的呐喊!现在幸福美好的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珍惜~
这部影片实在是太压抑了,通过儿童的视角来展现一个时代的悲剧让人觉得太过沉重了。犹记得影片开始那句“在理性觉醒的黑暗时刻降临之前,童年是由声、味、影所组成”的字幕,是呀,童年是天真无邪的,童年是自由自在的,而战争是残酷的,纳粹的恶行是残暴的。两个小男孩同样的天真无邪,却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穿囚服的犹太人在孩子的眼里是奇怪的穿着条纹睡衣的人,孩子只懂得通过声音、味道和影像去了解这个世界,影片里那个身为德国军官的父亲想要给小布鲁诺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但是最终却无法阻止无情命运的一个大玩笑。真的很可悲,看完这部影片我内心的悲痛久久不散,历史中纳粹集中营中又何止这两个无辜死去的男孩,很多的孩子都消失在这样的历史中,他们还没有来得及更多的认识这个世界,就被无情战争毁灭。
反映二战纳粹集中营题材的电影作品有很多,比起这部让人沉痛压抑的《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我更欣赏《美丽人生》对童真的极力保护,在纳粹集中营的杀人工厂里不论多么黑暗,至少那个生活在集中营中的小男孩乔舒亚是快乐的,他被他的机智幽默的爸爸保护得很好,用一个“捉迷藏的游戏”的谎言,让小乔舒亚的童年远离了战争的阴影。而《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却是把童真送上了祭台,成为了一个时代悲剧的牺牲品。关于这《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和《美好人生》两部电影的结局,我都是流着泪看完的,只是感受却截然不同的:前者的结局是无辜布鲁诺和他的小伙伴无辜的死去,画面定格在禁闭的铁门和那个昏暗挂满一件件条纹睡衣的房间,静谧中无声的控诉着纳粹灭绝人性的杀戮和战争的残酷,我的眼前依然浮现着布鲁诺好奇的眼神,纯真的笑容,还有最后两个孩子相互安慰相握的手……战争撕裂了一切美好,发自灵魂的呐喊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而后者《美丽人生》的结局是天亮了乔舒亚从铁柜里爬出来站在院子里,这时一辆真的坦克车隆隆地开到他的面前,乔舒亚惊喜地大喊着:“真的赢了坦克!”这是爸爸说的游戏终结的大奖品。上面下来一个美军士兵,将他抱上坦克。他和妈妈再一次的团聚了,他大喊着:“我们赢了,做坦克回家!”虽然战争残酷纳粹残暴,但是仍能让人看到光明和希望,最美好的童年完好的保存下来。所以,我更喜欢不那么沉重的《美丽人生》。
近些年来,反映二战纳粹题材的电影从单纯的反映德国纳粹的残暴与兽性转而谴责战争对人性的伤害。主题也从单纯地同情被纳粹蹂躏的人们,转而反映这样的病态专权对所有善良人民的残害——对德国人也是如此!比如在《钢琴师》结尾,那位救助过主角和很多犹太人的德国军官蜷缩在盟军德国战俘营里,那如宝石般碧蓝的眼睛中写满了绝望!纵然他保有良知,冒着生命危险救助犹太人,但等待他的结局依然是尸骨无存!而在家中等待他归来的妻子和三个孩子,最终连他们的父亲和丈夫死在那里都不知道!这,就是战争!正如二战结束后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纪念碑前感天动地的一跪!殊不知他也是受害者!德国人也是受害者!为战争而疯狂的永远是没有人性的禽兽,不论你站在哪一方!在战争中受伤的永远是善良的大众,不论你属于哪一方!童年是何其美好,我们应该好好保护这最纯的善良所在。和平是何其珍贵,以史为鉴,我们更应该呼吁和平反对战争,生命是何其珍贵,我们更应该好好珍惜今天得来不易的和平生活。
喜欢电影中那个德国小男孩,但在那个犹太医生预言他将成为一个探险者时我就预料到这电影将会有一个出乎意料但在情理之中的悲剧结局。但即便如此,最后却依然令我震撼。这分明已经超出了童心和好奇的范畴,取而代之的则是父债子偿的报应。当加害者成为受害者,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分裂啊?军官父亲的嚎叫、母亲撕心裂肺的哭喊,都被这厚实的铁门所隔离,尘世之外看烟囱冒烟的人终于也成为这飘入云间的一部分,除了感慨纳粹之恶外,何尝不是造化弄人的映射?!
永远不要成为魔鬼的帮凶,无论是为自己得利的、拿工作当借口的、逃避权力迫害的、明哲保身熟视无睹的、为爱情盲目跟随的,还是确实心智有问题的。当人生峰回路转之时,加害者、旁观者和受害者的界限也许只是一线之隔而已。不同的人,组成了社会的众生相,在这个颠倒是非黑白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法则,每个人都在找寻自己的出路,但那些故作小聪明的人其结局则未必如其所料那般理想。他们觉得自己是无奈、是看透人生,但当灾难与变故真的来临,他们还会一如既往地轻松吗?如同小男孩的母亲,在未知晓那些白烟就是尸体之前,她对于丈夫的事一直是熟视无睹的,也许她尽力说服自己丈夫只是一个为国工作的军人、犹太人与德国人的不同等等,这才有了她在柏林时对公婆的态度、对搬家和丈夫升职的兴奋,来到新住所时对儿子窗户的态度、对犹太医生的态度。也许她并不是全部明了,但她在可以逃避的情况下选择了无知,也许直到她知道那些白烟就是尸体的时候还会后悔自己为什么要知道这些。这是一种挣扎,一如他的丈夫对于自己工作的挣扎。就像开头时他说的,“作为军人,人生并没有太多选择”。我联想到《朗读者》、《辛德勒名单》还有BBC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录片,那些口述历史的前党卫军,到底我们要怎样看待这段历史、他们的动机,尤其是自己并不想做的人的动机,这不是仅仅过了60年后的今天就能一下子解决的,因为这涉及到了伦理、心理、道德、社会、政治等各种层面的大问题。
然而唯一一点可以肯定的,他们的心里都有过挣扎,都有过质疑,为了能让自己的心境保持纯澈,那就永远不要成为魔鬼的帮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