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撇撇: 第三章-——有这样一位保姆(中)
我和大妈相处甚好。她不识字;但深有识字自己能看书的愿望。我怕她年纪大、事多、记性差,我想了一个瓣法:我写了一些字,粘贴在了相应的东西上教她,之后她一见这字在什么东西上她就念什么,日久天长她就记住了。譬如:床头上我贴了“床”字、门上贴了“门”字、灯上贴了“灯”字、墙上贴了“墙字、没一、二年的工夫大妈就认了很多字。(真可惜啊,没能坚持下去!)直到我们搬家,新房主来了见到还问我:"墙上写个墙字干吗,是不是墙有什么问题啊?!”
大妈这个人很节俭、很质朴,她真把人家的家当成自己的家过,放心!她决不会拿你东西、动你东西;相反,每次她会说:“没棒子(玉米)面了,我不吃白面,买点棒子面吧!” (实则是那时白面贵、且限量。);要不就是包饺子时说“你、你爷爷奶奶三人一共吃多少个我知道,包够了就得。我不吃,我蒸窝头。”虽家人一再说这样不好,她也不听。还有多次奶奶让她去看看我的小姑姑,送些东西过去,要知道我家住东四三条;而姑姑则在海淀的钢铁学院,我想北京人应知这是个什么距离吧!尽管奶奶给了她车钱,可她却攒在手里晚上回来又还给奶奶。背着要送的大棉被、颠着小脚,一直走去又走回——一早走的天很黑才回来,累的进门喝口水不吃一口饭就躺倒了;也不肯花那个车钱!
另外,记得我们家和大妈的儿子相处的也很好,他常来我家,带点白薯、自制的土豆粉丝什么的;临走时,我给他装点大米、挂面(那时,挂面还是多么稀罕的、难得的好食品啊!)
只是她儿子有个毛病——好赌。记得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一个除夕夜,他输掉了大妈当了二十多年保姆准备给他盖房娶媳妇的钱。大妈得知这消息后,一头栽倒在床上,整整三天三夜不吃不喝不睁眼。我急得劝慰着大妈,三天后她才渐渐坐起来、找回了魂儿。
后来,文革开始后,不让用保姆说是剥削,大妈暂回了老家,我说户口别转走,过一段肯定让用的,不然上班的走了,老人、孩子怎么办?大妈则固执地就是认为再也不能用保姆了,于是把宝贵的北京户口转回老家了。虽然后来,我有了孩子,她又来找我,但她丢失了北京户口,再也报不回来了。要知道:那时没户口就没粮票、没口粮啊!
当大妈再次在我面前出现时,是我最困难时期,我说:“大妈,我没钱请保姆、我没钱请你啊!”大妈说:“我不要你钱!”我说:“不给钱,我一人养两个孩子,光吃饭这一桩我也供不起你啊!”大妈说:“我去挣钱,帮你把孩子带大,你说吧!你说让我去谁家我就去谁家。” 我的一个同事正好生孩子,又请不起保姆,我让大妈一个月仅要拾元钱给她帮忙,连车钱都不够啊!(那时约定俗成保姆费最低是 25元)同事仅一居室,大妈天天晚上回我这一间屋(尚不如同事)住;而后我又让大妈每月拾元去给弟弟看孩子,也是每天从东四到朝阳门走来又走去!
(绝笔在后面——“下”。)
大妈这个人很节俭、很质朴,她真把人家的家当成自己的家过,放心!她决不会拿你东西、动你东西;相反,每次她会说:“没棒子(玉米)面了,我不吃白面,买点棒子面吧!” (实则是那时白面贵、且限量。);要不就是包饺子时说“你、你爷爷奶奶三人一共吃多少个我知道,包够了就得。我不吃,我蒸窝头。”虽家人一再说这样不好,她也不听。还有多次奶奶让她去看看我的小姑姑,送些东西过去,要知道我家住东四三条;而姑姑则在海淀的钢铁学院,我想北京人应知这是个什么距离吧!尽管奶奶给了她车钱,可她却攒在手里晚上回来又还给奶奶。背着要送的大棉被、颠着小脚,一直走去又走回——一早走的天很黑才回来,累的进门喝口水不吃一口饭就躺倒了;也不肯花那个车钱!
另外,记得我们家和大妈的儿子相处的也很好,他常来我家,带点白薯、自制的土豆粉丝什么的;临走时,我给他装点大米、挂面(那时,挂面还是多么稀罕的、难得的好食品啊!)
只是她儿子有个毛病——好赌。记得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一个除夕夜,他输掉了大妈当了二十多年保姆准备给他盖房娶媳妇的钱。大妈得知这消息后,一头栽倒在床上,整整三天三夜不吃不喝不睁眼。我急得劝慰着大妈,三天后她才渐渐坐起来、找回了魂儿。
后来,文革开始后,不让用保姆说是剥削,大妈暂回了老家,我说户口别转走,过一段肯定让用的,不然上班的走了,老人、孩子怎么办?大妈则固执地就是认为再也不能用保姆了,于是把宝贵的北京户口转回老家了。虽然后来,我有了孩子,她又来找我,但她丢失了北京户口,再也报不回来了。要知道:那时没户口就没粮票、没口粮啊!
当大妈再次在我面前出现时,是我最困难时期,我说:“大妈,我没钱请保姆、我没钱请你啊!”大妈说:“我不要你钱!”我说:“不给钱,我一人养两个孩子,光吃饭这一桩我也供不起你啊!”大妈说:“我去挣钱,帮你把孩子带大,你说吧!你说让我去谁家我就去谁家。” 我的一个同事正好生孩子,又请不起保姆,我让大妈一个月仅要拾元钱给她帮忙,连车钱都不够啊!(那时约定俗成保姆费最低是 25元)同事仅一居室,大妈天天晚上回我这一间屋(尚不如同事)住;而后我又让大妈每月拾元去给弟弟看孩子,也是每天从东四到朝阳门走来又走去!
(绝笔在后面——“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