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错过了的设计旧书(一):《企业形象识别新指南》
设计师一般都是爱买书的,当然读不读就不一定了。图册会随手翻翻,文字一多就畏难,除非是那种行距跟着思路一起“跳跃”的日系畅销书。
读书当然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你觉得读书不重要,那基本上是因为你自己还不太重要;如果整个行业都觉得读书不重要,那基本上是因为这个行业在人类文化和知识结构中无足轻重。可是到底该读哪些书呢?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我们常常和那些真正值得一读的书错身而过。那些书通常并不靓丽,售价也很便宜,原本应该在行业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却常常被时光湮没,似乎从来都没出版过似的。于是我常常想,是不是应该将那些旧书的存在诉诸于众,即便它们现在已经失去了应用的价值,但至少可以告诉大家历史的遗憾,让我们今天在选择阅读时更慎重一些。
比如这本《企业形象识别新指南》(译者:侯晓虹)。书名听上去非常俗套对吧,但副标题就很令人眼前一亮:如何通过识别管理活动引发和支持变革。这本全名叫《企业形象识别新指南——如何通过识别管理活动引发和支持变革》的书是由石油工业出版社在1997年引进和出版的。那么,这本连豆瓣上都查不到的书有何重要之处呢?它的作者是Wally Olins(1930-2014)。
对了,你没看错,就是Wally Olins!英国Wolff Olins的创始人,他从1965年起担任Wolff Olins主席至1997年卸任,2001年创建了Saffron品牌顾问公司并担任主席至今。Wolff Olins在他手上发展为一家在世界范围内举足轻重的品牌设计机构,所操作过的项目包括3i, Akzo Nobel, Repsol, Q8, BT, Renault, Volkswagen,Unilever,Windows,The 2012 London Olympic Games,AOL,NYC,PWC等等(图我就不放了,免得你们又不看字)。当然,Wolff Olins之所以是一家令人尊重的设计机构,并不仅仅是因为它们做过以上这些超大型项目,而是因为在品牌设计上的那种革新精神,其丰沛的创新活力实在无法让人相信这是一家老牌公司。如果你对近十几年来的品牌设计有所了解的话,大概就能认同以下的说法:Wolff Olins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创造性和最富争议的品牌设计机构,当然也是最重要的之一。
这本书在英国的出版时间是1995年,授权国内出版是1997年。应该说还是比较及时的,那时的中国正是CI设计如火如荼的年代,理念主要输入自日本和台湾。“CI=MI+BI+VI”被视为是理所当然的模式,孰是孰非在这儿就不深入谈了。但总之从执行效果上看,目前还在坚持这一套的大概也就是各家连锁美容美发机构了。
当时国内非常欠缺关于企业和品牌识别设计的知识,对Wally Olins本人及他的理论都知之甚少,以至于连译者都是生吞活剥。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并与我国目前的习惯用语相吻合”,她不仅将Vision改译为Mind,而且在前言里将Wally Olins的观点曲解为“从理论上对CI的三个组成部分理念、行为和视觉识别进行了精辟的阐述。”
实际上这本书要解决的课题是:作为一项管理(市场营销、设计、传播和行为)手段,识别设计如何达成行为变革和视觉变革的协调。显然这对于当时的中国企业界来讲有点超前了,再加上Wally Olins既没来中国走穴,也没有徒弟们鼓吹,此书命运不济的原因也就在此吧。这学期给MFA学生上品牌课的时候,他们也让我推荐书单,我想了半天也没有特别好的理论书,如果真要推荐的话,还是看这本二十年前的旧书吧。
2012年,Wally Olins的另一本书也在中国翻译出版了——《沃利·奥林斯的品牌术》(清华大学出版社,刘兴华译)。但时过境迁,对目前的中国设计师来说,当年的《企业形象识别新指南》讲得太深,而这本《沃利·奥林斯的品牌术》又有点浅了。
读书当然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你觉得读书不重要,那基本上是因为你自己还不太重要;如果整个行业都觉得读书不重要,那基本上是因为这个行业在人类文化和知识结构中无足轻重。可是到底该读哪些书呢?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我们常常和那些真正值得一读的书错身而过。那些书通常并不靓丽,售价也很便宜,原本应该在行业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却常常被时光湮没,似乎从来都没出版过似的。于是我常常想,是不是应该将那些旧书的存在诉诸于众,即便它们现在已经失去了应用的价值,但至少可以告诉大家历史的遗憾,让我们今天在选择阅读时更慎重一些。
![]() |
比如这本《企业形象识别新指南》(译者:侯晓虹)。书名听上去非常俗套对吧,但副标题就很令人眼前一亮:如何通过识别管理活动引发和支持变革。这本全名叫《企业形象识别新指南——如何通过识别管理活动引发和支持变革》的书是由石油工业出版社在1997年引进和出版的。那么,这本连豆瓣上都查不到的书有何重要之处呢?它的作者是Wally Olins(1930-2014)。
![]() |
对了,你没看错,就是Wally Olins!英国Wolff Olins的创始人,他从1965年起担任Wolff Olins主席至1997年卸任,2001年创建了Saffron品牌顾问公司并担任主席至今。Wolff Olins在他手上发展为一家在世界范围内举足轻重的品牌设计机构,所操作过的项目包括3i, Akzo Nobel, Repsol, Q8, BT, Renault, Volkswagen,Unilever,Windows,The 2012 London Olympic Games,AOL,NYC,PWC等等(图我就不放了,免得你们又不看字)。当然,Wolff Olins之所以是一家令人尊重的设计机构,并不仅仅是因为它们做过以上这些超大型项目,而是因为在品牌设计上的那种革新精神,其丰沛的创新活力实在无法让人相信这是一家老牌公司。如果你对近十几年来的品牌设计有所了解的话,大概就能认同以下的说法:Wolff Olins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创造性和最富争议的品牌设计机构,当然也是最重要的之一。
这本书在英国的出版时间是1995年,授权国内出版是1997年。应该说还是比较及时的,那时的中国正是CI设计如火如荼的年代,理念主要输入自日本和台湾。“CI=MI+BI+VI”被视为是理所当然的模式,孰是孰非在这儿就不深入谈了。但总之从执行效果上看,目前还在坚持这一套的大概也就是各家连锁美容美发机构了。
当时国内非常欠缺关于企业和品牌识别设计的知识,对Wally Olins本人及他的理论都知之甚少,以至于连译者都是生吞活剥。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并与我国目前的习惯用语相吻合”,她不仅将Vision改译为Mind,而且在前言里将Wally Olins的观点曲解为“从理论上对CI的三个组成部分理念、行为和视觉识别进行了精辟的阐述。”
实际上这本书要解决的课题是:作为一项管理(市场营销、设计、传播和行为)手段,识别设计如何达成行为变革和视觉变革的协调。显然这对于当时的中国企业界来讲有点超前了,再加上Wally Olins既没来中国走穴,也没有徒弟们鼓吹,此书命运不济的原因也就在此吧。这学期给MFA学生上品牌课的时候,他们也让我推荐书单,我想了半天也没有特别好的理论书,如果真要推荐的话,还是看这本二十年前的旧书吧。
2012年,Wally Olins的另一本书也在中国翻译出版了——《沃利·奥林斯的品牌术》(清华大学出版社,刘兴华译)。但时过境迁,对目前的中国设计师来说,当年的《企业形象识别新指南》讲得太深,而这本《沃利·奥林斯的品牌术》又有点浅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