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很棒选修课的笔记
当初因为没选到攀岩(……)而不得以选修了这门中国古代思想,做好了”实在无聊就听第一次和最后一次“的准备,没想到这位又仙风道骨又有点残留愤青气质的老师一开口就把我这种自小不喜中华传统文化的人引入了这个深渺的世界。在此罗列零零碎碎不得要领的笔记,以提醒自己曾受谁的教诲,要读什么样的书,以及成为怎样的人。
再次感谢良师三耳君。
---------------------------------------------------------------------------------------------------------------------------------------------
一、文化与文化常识:
1、文化要以心灵和大脑作为田地并很好地保育。要理解中国文化,需要思考三问:为什么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大一统帝国还能维系千年?为什么古代文人只读”五经“,没有所谓”知识更新“却仍人才辈出?为什么儒家是中国文化主流,但很多一流文人(指在世时有贡献的)都不是以儒家面目出现?
2、现代化意思是标准化和同质化,后现代是指权威瓦解、全球化、消费主义、和商品化。
3、名门望族中的”望“字是指地方的标杆、自然权威。由望族裁定的东西往往后遗症少,积累的社会问题也少。
4、”义“,而不是”仁“,乃是中国的根基所在,”义“必须付之于行才称义。”体“与”用“是中国最具启发性的概念
5、中国思想基本问题:(都是对子)名实、道器、本末、体用、言意、义利(btw,“利者、义之和也”)
6、艺术无国界:因为美这个概念需要的媒介少,直接可感人、化人
7、中国学术分三派:释守疑,其缺点或者说特点分别为:释容易成为附庸,守具有保守性和民族性,疑则倾向、或者说容易倒向自由主义。
8、四书五经的特点:
诗经——情,实——百科性
尚书——政——政治性
三礼(周礼、彭林的仪礼、礼记)——人——社会性
周易——思——思想性
春秋——事——历史性
乐经——和——艺术性
古代和诗的传统是来源于诗经,而诗经本身是怨刺传统的。尚书的表达样式分四种:谟(谋)、事、命、告
9、汉语不求精确,而求言外之意
10、周公故事的“故事”二字是指可作为后人典范的人和事。这本书是周霍写的
11、※超超超重要的一体两面思想:
每件事物就算是以相对纯粹的面目出现时,其实也暗藏着对立面。只不过铺众眼光不够敏锐足以察觉,我们总容易忽略那些能引发自我毁灭的力量,事实上那些东西早已与我们如影随形。
在爱的当中蕴含着恨,想接近的同时又想远离,这是卡拉马佐夫兄弟里的阿廖沙,也是尼采所谓“从骆驼变成狮子,再变成孩童”。
12、物故是人死的委婉说法
13、元:初;本源的;好的
14、郑县《诫子书》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诫子书,郑县是中国古代最博学的人没有之一
15、王修是古代琅琊王氏的创建者
16、判断古代一流人物好坏就是看是否开了恶例
17、poean赞美歌。
18、东方基督教进化出了与西方相对立的苦修主义(morify)btw苦行僧是dervish
19、道儒佛的寺院都朝南,基督教建筑都朝东
20、中国文化轴心没有对完美的诉诸
21、很多古代一流人物是以三种面目出现:儒表法里、法表儒里、儒表道里——陶渊明、张衡。
二、易经:
1、易经分内卦和外卦。
2、爻辞和经卦都有自己的意义
3、表示法:——(阳,九) — —(阴,六)
例如:一卦曰”泰“(意为阴阳制衡)
形如:——上九
——九五
——九四
— —六三
— —六二
— —初六
三、百家
1、 《论语》:
“君子不器”:不要把自己当做工具
“学而不厌”的“学”意思其实包含了知和行
“何有於我哉”:我就是这么走过来的(额,竟然)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这印证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观点,他的作品都以爱与恨、人与上帝为主题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中庸之道:旨在培养中正的情感,不致过度浓烈或冷淡
学如不及(及指深入)、犹恐失之:学东西只学皮毛会影响判断,还不如不学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了解自己才性的长短从而产生敬畏,让别人接受、对社会接受度也变强(体现为少让别人感到威胁,最终让自己感到安宁)
2、道可道:
道的由来:玄、门
道的特质:一体两面性
道乃”百姓日用而不知“
“道术将为天下裂”
追求:把人变成内方外圆
道的內显方式:自然
外用:柔弱胜刚强
精神:利而不害、为而不争(拒绝以利欲为出发点和目的,随境少害的生长之道)
人世体现:常、命
理解道的关键:反以思之
老子是个史官
“欲不必穷于物,物不必屈于欲”
“天之道,损有余以奉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食物链中太多数量的动物处于底端
※老子的六句归纳了整个世界:认知概念: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时空概念:长短相形、高下相顷、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无为”:各尽本分、无可夸耀(有为无为是从接受者的角度来判断)
“所遇即命”
“生而不有”:勿把生来就存在的东西当做拥有的
“当其无,有车(车轮与轴之间的空隙)之用;当其无,有器(杯子器皿)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曰: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不出人头地)
”本然世界“,即一望即知的世界,我们应该由本然世界汲取尺度。在依照本然世界、本我剥落自身束缚之时,本身也在朝着更轻盈地未来走去。这恰恰体现了一体两面的共时性。
荀子曰:财非其类、以养其类,谓之天养。
庄子的特点是戏剧性,他在《内七》和《外达》中讲故事的时候都具有戏剧性
四、箴言一些
1、别被现实中的结论牵引,不断怀疑常识才能提高自身
2、对语言要有高超的表现力,做到“天然去雕饰”
3、成己也,成物也
4、汉代的东西都比较厚重和苍凉
5、生活的常态就是被情感支配
6、孔子是个细腻、精致、深刻的人
7、股市涨停看似利益角逐,实际上是对丧失权力的恐惧
8、曹操为人杰的体现:反对体制,唯才是举,知道人之不完美
9、久享其利必受其害
10、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里说的是易被庸众左右。
11、懂“积微”。你每个当下做了什么(即取舍)与二十年后息息相关
12、深渺,是哥特教堂会给你的感觉
13、有时,庆祝是种浅薄的癫狂
14、那些呼啸而过的人,他们的人生真的如此匆忙吗?
15、暴力只应该是人在生死存亡之时诉诸的手段。
16、自杀行为中暗含着无处施展的暴力
17、要脱离结论型的教育,越是确凿无疑就越应探究
18、出身底层的人不可能在知识、金钱和社会地位三者间齐头并进,不信可以试。
19、我们所有的喜怒哀乐、孜孜以求都源于生命本身
20、要立定自己所在,专注于自己的事情
21、贾谊:礼者禁于将然之前,法者禁于已然之后
22、仲长统:三可贱:慕名而不知其实,不敢正是非于富贵,向盛背衰。
23、人之相处不应以异同为原则:同于我者,何必可贵;异于我者,何必可憎。
24、不幸是所有宗教的动力
25、顺应生长之理,不是扼杀,而要力求少害。
五、荐书一些
1、《禹贡》,解放了中国人的学术视野
2、布罗代尔《资本主义的动力》
3、帕累托《精英的衰落》,所有历史大事件都源于人的情感变化
4、萨尔加多《悲伤的人类》
其余均已收藏在亚马逊心愿单
再次感谢良师三耳君。
---------------------------------------------------------------------------------------------------------------------------------------------
一、文化与文化常识:
1、文化要以心灵和大脑作为田地并很好地保育。要理解中国文化,需要思考三问:为什么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大一统帝国还能维系千年?为什么古代文人只读”五经“,没有所谓”知识更新“却仍人才辈出?为什么儒家是中国文化主流,但很多一流文人(指在世时有贡献的)都不是以儒家面目出现?
2、现代化意思是标准化和同质化,后现代是指权威瓦解、全球化、消费主义、和商品化。
3、名门望族中的”望“字是指地方的标杆、自然权威。由望族裁定的东西往往后遗症少,积累的社会问题也少。
4、”义“,而不是”仁“,乃是中国的根基所在,”义“必须付之于行才称义。”体“与”用“是中国最具启发性的概念
5、中国思想基本问题:(都是对子)名实、道器、本末、体用、言意、义利(btw,“利者、义之和也”)
6、艺术无国界:因为美这个概念需要的媒介少,直接可感人、化人
7、中国学术分三派:释守疑,其缺点或者说特点分别为:释容易成为附庸,守具有保守性和民族性,疑则倾向、或者说容易倒向自由主义。
8、四书五经的特点:
诗经——情,实——百科性
尚书——政——政治性
三礼(周礼、彭林的仪礼、礼记)——人——社会性
周易——思——思想性
春秋——事——历史性
乐经——和——艺术性
古代和诗的传统是来源于诗经,而诗经本身是怨刺传统的。尚书的表达样式分四种:谟(谋)、事、命、告
9、汉语不求精确,而求言外之意
10、周公故事的“故事”二字是指可作为后人典范的人和事。这本书是周霍写的
11、※超超超重要的一体两面思想:
每件事物就算是以相对纯粹的面目出现时,其实也暗藏着对立面。只不过铺众眼光不够敏锐足以察觉,我们总容易忽略那些能引发自我毁灭的力量,事实上那些东西早已与我们如影随形。
在爱的当中蕴含着恨,想接近的同时又想远离,这是卡拉马佐夫兄弟里的阿廖沙,也是尼采所谓“从骆驼变成狮子,再变成孩童”。
12、物故是人死的委婉说法
13、元:初;本源的;好的
14、郑县《诫子书》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诫子书,郑县是中国古代最博学的人没有之一
15、王修是古代琅琊王氏的创建者
16、判断古代一流人物好坏就是看是否开了恶例
17、poean赞美歌。
18、东方基督教进化出了与西方相对立的苦修主义(morify)btw苦行僧是dervish
19、道儒佛的寺院都朝南,基督教建筑都朝东
20、中国文化轴心没有对完美的诉诸
21、很多古代一流人物是以三种面目出现:儒表法里、法表儒里、儒表道里——陶渊明、张衡。
二、易经:
1、易经分内卦和外卦。
2、爻辞和经卦都有自己的意义
3、表示法:——(阳,九) — —(阴,六)
例如:一卦曰”泰“(意为阴阳制衡)
形如:——上九
——九五
——九四
— —六三
— —六二
— —初六
三、百家
1、 《论语》:
“君子不器”:不要把自己当做工具
“学而不厌”的“学”意思其实包含了知和行
“何有於我哉”:我就是这么走过来的(额,竟然)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这印证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观点,他的作品都以爱与恨、人与上帝为主题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中庸之道:旨在培养中正的情感,不致过度浓烈或冷淡
学如不及(及指深入)、犹恐失之:学东西只学皮毛会影响判断,还不如不学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了解自己才性的长短从而产生敬畏,让别人接受、对社会接受度也变强(体现为少让别人感到威胁,最终让自己感到安宁)
2、道可道:
道的由来:玄、门
道的特质:一体两面性
道乃”百姓日用而不知“
“道术将为天下裂”
追求:把人变成内方外圆
道的內显方式:自然
外用:柔弱胜刚强
精神:利而不害、为而不争(拒绝以利欲为出发点和目的,随境少害的生长之道)
人世体现:常、命
理解道的关键:反以思之
老子是个史官
“欲不必穷于物,物不必屈于欲”
“天之道,损有余以奉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食物链中太多数量的动物处于底端
※老子的六句归纳了整个世界:认知概念: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时空概念:长短相形、高下相顷、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无为”:各尽本分、无可夸耀(有为无为是从接受者的角度来判断)
“所遇即命”
“生而不有”:勿把生来就存在的东西当做拥有的
“当其无,有车(车轮与轴之间的空隙)之用;当其无,有器(杯子器皿)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曰: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不出人头地)
”本然世界“,即一望即知的世界,我们应该由本然世界汲取尺度。在依照本然世界、本我剥落自身束缚之时,本身也在朝着更轻盈地未来走去。这恰恰体现了一体两面的共时性。
荀子曰:财非其类、以养其类,谓之天养。
庄子的特点是戏剧性,他在《内七》和《外达》中讲故事的时候都具有戏剧性
四、箴言一些
1、别被现实中的结论牵引,不断怀疑常识才能提高自身
2、对语言要有高超的表现力,做到“天然去雕饰”
3、成己也,成物也
4、汉代的东西都比较厚重和苍凉
5、生活的常态就是被情感支配
6、孔子是个细腻、精致、深刻的人
7、股市涨停看似利益角逐,实际上是对丧失权力的恐惧
8、曹操为人杰的体现:反对体制,唯才是举,知道人之不完美
9、久享其利必受其害
10、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里说的是易被庸众左右。
11、懂“积微”。你每个当下做了什么(即取舍)与二十年后息息相关
12、深渺,是哥特教堂会给你的感觉
13、有时,庆祝是种浅薄的癫狂
14、那些呼啸而过的人,他们的人生真的如此匆忙吗?
15、暴力只应该是人在生死存亡之时诉诸的手段。
16、自杀行为中暗含着无处施展的暴力
17、要脱离结论型的教育,越是确凿无疑就越应探究
18、出身底层的人不可能在知识、金钱和社会地位三者间齐头并进,不信可以试。
19、我们所有的喜怒哀乐、孜孜以求都源于生命本身
20、要立定自己所在,专注于自己的事情
21、贾谊:礼者禁于将然之前,法者禁于已然之后
22、仲长统:三可贱:慕名而不知其实,不敢正是非于富贵,向盛背衰。
23、人之相处不应以异同为原则:同于我者,何必可贵;异于我者,何必可憎。
24、不幸是所有宗教的动力
25、顺应生长之理,不是扼杀,而要力求少害。
五、荐书一些
1、《禹贡》,解放了中国人的学术视野
2、布罗代尔《资本主义的动力》
3、帕累托《精英的衰落》,所有历史大事件都源于人的情感变化
4、萨尔加多《悲伤的人类》
其余均已收藏在亚马逊心愿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