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制造
很感谢同事,提醒了我要阅读一下这本书。周六离开公司以后,晚上静静地阅读。周日,推翻全部工作计划,一个人安享办公室的幽静,蜷缩在沙发上,或者坐在办公桌前,一面体味作者的反思,一面感受冬日的阳光。文字的幽默,可以让我肆无忌惮地破口大笑,而作者内心的纠结,也让我感同身受。
从来听说,哈佛都是一个令人目眩的高等学府,只要能够与其沾边的事务都是金光灿灿的,好像小时候“洋画”中封神榜人物脑后的一圈金光。不只是我自己,仿佛周围所有人都怀着这样一种崇敬艳羡的心情来看待那里的一切。因为大家都不曾走进过那里。几年前,一本名为《哈佛女孩……》的图书风靡一时,大江南北的父母都会以此为榜样,教导孩子成材的标准。即便是年轻的一代,积极向上的一代,也是以此激励自己,能够走进那样的名校,然后是一路坦荡的职业生涯和经济回报。
建校百年的哈佛商学院,也是王冠上面的那刻璀璨宝石,吸引着无数有志于商业领域的青年才俊。记得大四的时候,宿舍的同学已经忙于各种英文的补习班,准备语言类的考试。谈及目标,莫不以能够获得她的垂青为终极目标。这也是我人生以来第一次听说哈佛商学院。我看到他们脸上的向往之情和不吝赞美之誉,仿佛那一刻他们刚好坠入爱河,遇到了让自己心仪的天使。
遗憾的是,直到毕业的两年内,也未曾收到他们进入哈佛的消息传来。那时,心中有一种卑微庆幸——这么聪明的同学都没有受到哈佛的垂青?看来我现在还可以从容地找寻自己的目标。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工作的忙碌,哈佛商学院的光环已经在记忆中淡淡地褪去。好像一个过来人,20岁的时候眼里只有漂亮的女孩才是心中的最爱,而到了30以后,才猛然发现其实身边经过的每个女孩,哪怕是在瞬间都有美丽的姿态,那时属于她们自己的,独一无二的韵味。直到有一天,代理人发来这本书的推荐信息,才又想起这位“大众情人”。那一定是对哈佛商学院的顶礼膜拜。或者说,至少那里面充满了商业领域的令人眼晕的战略思考、定量分析、回归测算,然后是在其文化熏陶下上演的商业奇才、企业并购的大片。我仿佛间又想起了20多岁年纪时的那种向往——一个个商界精英,或者是外来的商业领袖在象牙塔里热烈讨论着各种改造世界的商业模型,意气风发,挥斥方遒。人生的理想,改造世界的诉求,成为一代有影响力领袖人物。虽然十多年过去,我能感受到它仍然是当下人仍然津津乐道的主题,它当然也应该是我们出版人所应全力推向社会的图书。
人真是健忘的动物,明明承诺的事情,到头来还是会淡忘。看到了出版后的样书,竟然没有想起当时曾信誓旦旦地说要仔细拜读一下。可见承诺也不牢靠,即便是对自己的承诺,亦然。是什么让我忘记了这个小小的承诺,工作中的失望,还是生活中的迷茫,还是身边的现实让彷徨占据了整个意识的空间?
诚如作者描述的他那些同学在暑期实习和毕业前择业时种种痛苦的选择。他们很多人都是来自华尔街的各类金融公司,对金融领域的工作痛恨至极——没有个人生活,有的只是无尽的加班。车库,是自己独立小憩的卧室;妻子,是家庭中唯一的家长;孩子,只能在他/她的睡梦中才会得到父亲吝啬的一眼。但是现实是在那些公司,或者与这些金融公司的沾上连带关系都会让金钱更加富足,过上优越的物质生活。当然,这需要在若干年以后的辛勤工作才能得以实现。这样的生活让他们隔绝了与家人的亲情,与朋友的联络,丧失了随时享受作为人的种种特质和生活本身赐予人的美好。从心底里,没有人愿意过这样的生活,挑选进入华尔街工作。在现实与承诺之间,很多人屈服于向现实低头;有些人坚持自己当初的理想,决然向华尔街跑来的橄榄枝告别,还有的人,就像作者自己,徘徊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哈佛商学院,立志于培养能够改造世界的领导者,每年从全世界招收各种背景的学生,为其提供最好的硬件服务和最优秀的教师资源,更为重要的是还有其全世界最广泛的商界人脉网络。或许这正是吸引所有人目光的原因。只要被它选中,你就是赢者。毕竟能够得到它“招幸”的总是万里挑一。外人看来,这是一条通往人生成功之路的捷径,而你是多么的幸运——远大前程就在眼前。若干年后,你能想到的荣耀、富贵都会黄袍加身;你的一个小小手指,就能波动地球另一端;你的洞见,就是未来十年世界经济发展的蓝图……
当一个人跨入到30岁的这个季节的时候,总会莫名的不安。30岁以前,可以任意挥霍青春的资本,贪婪地吸收各类经验来武装自己。30岁以后,未来的自己又是怎样的?尽管自己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有了一些看似不错的成就,脑后的光环若隐若现,但这样的生活能够持久吗?未来的不确定性就像一柄斯巴达克剑
从来听说,哈佛都是一个令人目眩的高等学府,只要能够与其沾边的事务都是金光灿灿的,好像小时候“洋画”中封神榜人物脑后的一圈金光。不只是我自己,仿佛周围所有人都怀着这样一种崇敬艳羡的心情来看待那里的一切。因为大家都不曾走进过那里。几年前,一本名为《哈佛女孩……》的图书风靡一时,大江南北的父母都会以此为榜样,教导孩子成材的标准。即便是年轻的一代,积极向上的一代,也是以此激励自己,能够走进那样的名校,然后是一路坦荡的职业生涯和经济回报。
建校百年的哈佛商学院,也是王冠上面的那刻璀璨宝石,吸引着无数有志于商业领域的青年才俊。记得大四的时候,宿舍的同学已经忙于各种英文的补习班,准备语言类的考试。谈及目标,莫不以能够获得她的垂青为终极目标。这也是我人生以来第一次听说哈佛商学院。我看到他们脸上的向往之情和不吝赞美之誉,仿佛那一刻他们刚好坠入爱河,遇到了让自己心仪的天使。
遗憾的是,直到毕业的两年内,也未曾收到他们进入哈佛的消息传来。那时,心中有一种卑微庆幸——这么聪明的同学都没有受到哈佛的垂青?看来我现在还可以从容地找寻自己的目标。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工作的忙碌,哈佛商学院的光环已经在记忆中淡淡地褪去。好像一个过来人,20岁的时候眼里只有漂亮的女孩才是心中的最爱,而到了30以后,才猛然发现其实身边经过的每个女孩,哪怕是在瞬间都有美丽的姿态,那时属于她们自己的,独一无二的韵味。直到有一天,代理人发来这本书的推荐信息,才又想起这位“大众情人”。那一定是对哈佛商学院的顶礼膜拜。或者说,至少那里面充满了商业领域的令人眼晕的战略思考、定量分析、回归测算,然后是在其文化熏陶下上演的商业奇才、企业并购的大片。我仿佛间又想起了20多岁年纪时的那种向往——一个个商界精英,或者是外来的商业领袖在象牙塔里热烈讨论着各种改造世界的商业模型,意气风发,挥斥方遒。人生的理想,改造世界的诉求,成为一代有影响力领袖人物。虽然十多年过去,我能感受到它仍然是当下人仍然津津乐道的主题,它当然也应该是我们出版人所应全力推向社会的图书。
人真是健忘的动物,明明承诺的事情,到头来还是会淡忘。看到了出版后的样书,竟然没有想起当时曾信誓旦旦地说要仔细拜读一下。可见承诺也不牢靠,即便是对自己的承诺,亦然。是什么让我忘记了这个小小的承诺,工作中的失望,还是生活中的迷茫,还是身边的现实让彷徨占据了整个意识的空间?
诚如作者描述的他那些同学在暑期实习和毕业前择业时种种痛苦的选择。他们很多人都是来自华尔街的各类金融公司,对金融领域的工作痛恨至极——没有个人生活,有的只是无尽的加班。车库,是自己独立小憩的卧室;妻子,是家庭中唯一的家长;孩子,只能在他/她的睡梦中才会得到父亲吝啬的一眼。但是现实是在那些公司,或者与这些金融公司的沾上连带关系都会让金钱更加富足,过上优越的物质生活。当然,这需要在若干年以后的辛勤工作才能得以实现。这样的生活让他们隔绝了与家人的亲情,与朋友的联络,丧失了随时享受作为人的种种特质和生活本身赐予人的美好。从心底里,没有人愿意过这样的生活,挑选进入华尔街工作。在现实与承诺之间,很多人屈服于向现实低头;有些人坚持自己当初的理想,决然向华尔街跑来的橄榄枝告别,还有的人,就像作者自己,徘徊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哈佛商学院,立志于培养能够改造世界的领导者,每年从全世界招收各种背景的学生,为其提供最好的硬件服务和最优秀的教师资源,更为重要的是还有其全世界最广泛的商界人脉网络。或许这正是吸引所有人目光的原因。只要被它选中,你就是赢者。毕竟能够得到它“招幸”的总是万里挑一。外人看来,这是一条通往人生成功之路的捷径,而你是多么的幸运——远大前程就在眼前。若干年后,你能想到的荣耀、富贵都会黄袍加身;你的一个小小手指,就能波动地球另一端;你的洞见,就是未来十年世界经济发展的蓝图……
当一个人跨入到30岁的这个季节的时候,总会莫名的不安。30岁以前,可以任意挥霍青春的资本,贪婪地吸收各类经验来武装自己。30岁以后,未来的自己又是怎样的?尽管自己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有了一些看似不错的成就,脑后的光环若隐若现,但这样的生活能够持久吗?未来的不确定性就像一柄斯巴达克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