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说:会玩的孩子,一般都很有出息
原创 2016-01-06 林聪 妈董会资讯平台
古人说,玩物丧志。
然而,不懂得玩,其实是一个缺点。
马云在上海市浙江商会第九次会员大会上发表演讲时说:“……文化是玩出来的,会玩的孩子、能玩的孩子、想玩的孩子一般都很有出息。……很多画家是玩出来的,很多运动员是玩出来的,很多作品都是玩出来的。”
大部分的父母都不会鼓励自己的孩子玩耍嬉戏,因为“业精于勤荒于嬉”。当孩子满身灰尘的回来,少不了一番牢骚;当孩子的双手好奇地到处摸索,少不了一声呵斥;当孩子把物品打翻,少不了一顿责骂。
父母在呵斥指责孩子的时候,却没有注意,孩子满是灰尘的脸上有着灿烂的笑容,摸索时眼神里充满着渴望以及好奇。
美国心理治疗专家亚历山大•鲁宏创立的生物动力学心理疗法认为:“人的个性,就像树的年轮,是一圈一圈发展下去的。婴儿的一圈,代表享受与爱;孩童的一圈,代表创造与幻想;少年的一圈,代表玩耍与嬉戏;青年的一圈,代表爱与探索;而成年人的一圈,则象征现实与责任。一个完全的人,要具备上述特征。”
现在父母最遗憾的一点,就是很容易将成年人的“现实和责任”放在孩子的身上,剥夺了孩子的创造与幻想,玩耍与嬉戏。现在都崇尚“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如果哪位家长说:“报什么兴趣班,自己去玩……”估计马上会被贴上“不负责任的父母”的标签。
玩耍,是孩子学习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龙应台说“玩,可以说是天地之间学问的根本”。孩子在玩的过程中,用双手触摸世界,用身体感知世界、了解世界。
玩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如果一个孩子,没有看过群鸟归林,没有看过蚂蚁搬家,没有在旷野里行走过……只是看着屏幕上的“万类霜天竞自由”,想来不太容易感受大自然的美。
玩,本来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但是,父母总希望它变成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带孩子去动物园,回来写篇作文;带孩子去旅游,回来写个游记;带孩子去……孩子每次去玩,都是带着任务去玩的。有意思的事情不一定有意义,或者说,它的意义并不会马上就会显现出来的。
记得《下乡养儿》这本书中,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天天就是在养狗、和小伙伴玩耍、种菜、放羊、养鸭子,这些看上去奇奇怪怪的,看似与学习风牛马不相及的点滴中,重新找回了自信和自尊,返回学校。
有时候,玩,就是让孩子真实地面对生活,面对世界。独自玩耍,他们可以细细体会,这个世界的丰富多彩;与父母玩耍,他们可以感受家庭的温暖;与同伴的玩耍,他们能知道,人与人的差异。玩耍就像是生活的彩排,阻止孩子玩耍,就像斩断了他们的触角,当他们终有一天需要面对现实的时候,会无所适从。
看到过一句话,大致意思是“孩子该玩的时候,就让他去玩吧,毕竟,等他长大了,就没有这么多时间玩了。”
孩子需要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体验生活。“万物皆有时”,世间无论人或物,都有各自的秉性和发展规律。不强制,不苛求,因势利导,遵循孩子的自然生长规律才是最自然的教育方法。
读者互动区
妈妈的难题
我的孩子今年读一年级,开始学拼音了,因为我希望他的童年是快乐的,没有太多压力的,所以之前也没有怎么学拼音,导致现在跟不上班级的进度,班主任也有打电话给我叫我多督促,可是孩子对学拼音真的一点兴趣都没有,有什么好的方法能帮到他吗?
某妈回复 帮孩子进步,他就有兴趣了。对待困难,不能妥协,我们孩子刚开始也这样,现在他喜欢拼音和语文了。我们当时是早晚都识卡片的,效果很好,每天都练,坚持住了,孩子就有信心了。
某妈回复 学拼音首先不能强迫孩子去死记硬背。既然问题出现了,老师已经和孩子说了,孩子心里已然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回到家里,家长再跟孩子说你必须学拼音,不然怎么样怎么样的!我估计孩子心里一定很恐惧拼音字母了,更别说学了。
我的建议是不要和孩子提相关字母拼音的学习的事情,而是平时走路、玩的时候和孩子玩游戏,也可以从孩子平时喜欢的玩具或者动画化片开始,从啊(a)开始,从一声开始(比如接孩子放学,妈妈见到孩子可以说,啊“a”!我的宝贝,你今天开心吗?)音节要显得形象,好玩,孩子都有模仿心理。一段时间后,随时带个笔和纸,再把这些写下来,但是学习的时候,家长千万不能说你这样是错的,即使孩子写错了,家长可以说,我写一个,你写一个,教孩子,真的不能急躁,要循序渐进的说和教,慢慢的孩子会爱上拼音的。
点击此处阅读原文
古人说,玩物丧志。
然而,不懂得玩,其实是一个缺点。
马云在上海市浙江商会第九次会员大会上发表演讲时说:“……文化是玩出来的,会玩的孩子、能玩的孩子、想玩的孩子一般都很有出息。……很多画家是玩出来的,很多运动员是玩出来的,很多作品都是玩出来的。”
大部分的父母都不会鼓励自己的孩子玩耍嬉戏,因为“业精于勤荒于嬉”。当孩子满身灰尘的回来,少不了一番牢骚;当孩子的双手好奇地到处摸索,少不了一声呵斥;当孩子把物品打翻,少不了一顿责骂。
父母在呵斥指责孩子的时候,却没有注意,孩子满是灰尘的脸上有着灿烂的笑容,摸索时眼神里充满着渴望以及好奇。
![]() |
美国心理治疗专家亚历山大•鲁宏创立的生物动力学心理疗法认为:“人的个性,就像树的年轮,是一圈一圈发展下去的。婴儿的一圈,代表享受与爱;孩童的一圈,代表创造与幻想;少年的一圈,代表玩耍与嬉戏;青年的一圈,代表爱与探索;而成年人的一圈,则象征现实与责任。一个完全的人,要具备上述特征。”
现在父母最遗憾的一点,就是很容易将成年人的“现实和责任”放在孩子的身上,剥夺了孩子的创造与幻想,玩耍与嬉戏。现在都崇尚“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如果哪位家长说:“报什么兴趣班,自己去玩……”估计马上会被贴上“不负责任的父母”的标签。
![]() |
玩耍,是孩子学习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龙应台说“玩,可以说是天地之间学问的根本”。孩子在玩的过程中,用双手触摸世界,用身体感知世界、了解世界。
玩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如果一个孩子,没有看过群鸟归林,没有看过蚂蚁搬家,没有在旷野里行走过……只是看着屏幕上的“万类霜天竞自由”,想来不太容易感受大自然的美。
![]() |
玩,本来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但是,父母总希望它变成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带孩子去动物园,回来写篇作文;带孩子去旅游,回来写个游记;带孩子去……孩子每次去玩,都是带着任务去玩的。有意思的事情不一定有意义,或者说,它的意义并不会马上就会显现出来的。
记得《下乡养儿》这本书中,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天天就是在养狗、和小伙伴玩耍、种菜、放羊、养鸭子,这些看上去奇奇怪怪的,看似与学习风牛马不相及的点滴中,重新找回了自信和自尊,返回学校。
![]() |
有时候,玩,就是让孩子真实地面对生活,面对世界。独自玩耍,他们可以细细体会,这个世界的丰富多彩;与父母玩耍,他们可以感受家庭的温暖;与同伴的玩耍,他们能知道,人与人的差异。玩耍就像是生活的彩排,阻止孩子玩耍,就像斩断了他们的触角,当他们终有一天需要面对现实的时候,会无所适从。
看到过一句话,大致意思是“孩子该玩的时候,就让他去玩吧,毕竟,等他长大了,就没有这么多时间玩了。”
孩子需要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体验生活。“万物皆有时”,世间无论人或物,都有各自的秉性和发展规律。不强制,不苛求,因势利导,遵循孩子的自然生长规律才是最自然的教育方法。
读者互动区
妈妈的难题
我的孩子今年读一年级,开始学拼音了,因为我希望他的童年是快乐的,没有太多压力的,所以之前也没有怎么学拼音,导致现在跟不上班级的进度,班主任也有打电话给我叫我多督促,可是孩子对学拼音真的一点兴趣都没有,有什么好的方法能帮到他吗?
某妈回复 帮孩子进步,他就有兴趣了。对待困难,不能妥协,我们孩子刚开始也这样,现在他喜欢拼音和语文了。我们当时是早晚都识卡片的,效果很好,每天都练,坚持住了,孩子就有信心了。
某妈回复 学拼音首先不能强迫孩子去死记硬背。既然问题出现了,老师已经和孩子说了,孩子心里已然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回到家里,家长再跟孩子说你必须学拼音,不然怎么样怎么样的!我估计孩子心里一定很恐惧拼音字母了,更别说学了。
我的建议是不要和孩子提相关字母拼音的学习的事情,而是平时走路、玩的时候和孩子玩游戏,也可以从孩子平时喜欢的玩具或者动画化片开始,从啊(a)开始,从一声开始(比如接孩子放学,妈妈见到孩子可以说,啊“a”!我的宝贝,你今天开心吗?)音节要显得形象,好玩,孩子都有模仿心理。一段时间后,随时带个笔和纸,再把这些写下来,但是学习的时候,家长千万不能说你这样是错的,即使孩子写错了,家长可以说,我写一个,你写一个,教孩子,真的不能急躁,要循序渐进的说和教,慢慢的孩子会爱上拼音的。
点击此处阅读原文